- 相關(guān)推薦
名不正則言不順
不正則言不順注音:míng bù zhèng zé yán bù shùn
釋義:名:名分;順:合理。原指在名分上用詞不當,言語就不能順理成章。后多指說話要與自己的地位相稱,否則道理上就講不通。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翻譯:
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埃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抱持存疑的態(tài)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zhí)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么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孔子講到了正名的重要性,并推導出了名不正的一系列后果。
名正才能言順。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可是這件事本來不屬于你管,或者說你還沒有取得管的權(quán)力,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能順利辦好事就很不容易。比如說你要組織一個學生活動,這些學生為什么會服從你的組織和領(lǐng)導?要么組織賦予了你職位權(quán)力,要么你得到了廣大學生的支持(領(lǐng)導權(quán)力)。而這兩個都需要正名的:前者是上級和組織賦予你的,后者是下級和廣大成員賦予你的。如果名不正,別人為什么會甘心讓你去領(lǐng)導?他們必然會不服,會在活動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消極的態(tài)度甚至設(shè)置很多障礙(或許他們的目的并不是想組織事情的真正目的的達到,而只是意氣用事的反對你,他們或許處于完全的無意識狀態(tài)),加大活動組織和事情處理的難度。
在人生眾多的經(jīng)緯線中要找到自己恰當?shù)亩ㄎ,才會合理的發(fā)展自己,才會有所成就!當你的思路處于混亂的時候,首先就要“正名”,名分確定了,則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示例:~,以此而求國民之效死恐后,于義終有未安。 ★鄒韜奮《抗戰(zhàn)以來·再談抗日各黨派對憲政的要求》儒家
原句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
注釋
此處孔子集中論述了關(guān)于正名的政治倫理思想。正謂正定,名謂名分,實即禮樂等級制度。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急劇變化,呈現(xiàn)了“名實相怨”即名不副實的矛盾。當時衛(wèi)國父子爭位,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孔子認為即原于名不正。所以治理衛(wèi)國,必須從正名始。正名的要求,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維護等級倫理制度,恢復禮治。
①衛(wèi)君:衛(wèi)出公蒯輒,衛(wèi)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wèi)靈公驅(qū)逐出境。衛(wèi)靈公死后,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于是出現(xiàn)了父子爭位的現(xiàn)象。②奚:何;胡。③正名:古來注家異說紛紜,有謂“正百事之名”,有謂“正書字”;此處則指必先正父子之名。④迂:拘泥固執(zhí),不切實際。⑤野哉由也:指責子路言詞粗野。⑥闕:同“缺”,存疑的意思。⑦茍:茍且;草率。
該句翻譯為:名分不正(道理)就說不通,(道理)說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則禮儀等級就不能維持,禮儀等級不能維持則刑罰就不公平,刑罰不公平則百姓都沒有地方放手腳(即不知該怎么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