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yè)昆蟲學實結
一、 實習 概況
實習時間:2015年11月14號
實習地點:海南省?谑(三江、三門坡、生態(tài)村) 實習路線:? → 三江 → 三門坡 → 生態(tài)村
在實習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在學校沒有看到的昆蟲,形態(tài)特征和生活習性都體現(xiàn)的十分明顯,分別是水稻害蟲,芒果害蟲,荔枝害蟲和蔬菜上海青害蟲等,下面幾種昆蟲的介紹是在此次實習中見到的種類最多的,詳細介紹如下。
二、 3種主要害蟲介紹
水稻蟲害及防治:中華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雄蟲體長15~33毫米,雌蟲20~40毫米,黃綠色或黃褐色,有光澤。頭頂兩側在復眼后方各有1條黑褐色縱帶,經 前胸背板兩側,直達前翅基部。前胸腹板有1錐形瘤狀突起。前翅長度超過后足腿節(jié)末端。
卵:卵圓筒形,長約3.5毫米,寬約1毫米,中央略彎。具卵囊,卵粒在卵囊內斜排。卵囊茄果形,褐色,長9~14毫米,寬6~10毫米,前端平截,后端鈍圓,平均有卵10~20粒,卵粒間有深褐色的膠質物相隔。
幼蟲:幼蟲稱蝗蝻,一般6齡。1齡若蟲體長約7毫米,綠色有光澤,頭大。2齡后體形漸大,前胸背板中央漸向后突出,體綠色至黃褐色,頭、胸兩側黑色縱紋明顯。3齡時翅芽出現(xiàn),逐齡增大,至第5齡時向背面翻折,第6齡時可伸達第3腹節(jié),并掩蓋腹部聽器的大部分。
為害特點:
中華稻蝗屬直翅目,蝗科,在廣東、海南各地都有分布,主要為害水稻、玉米、高粱、麥類、甘蔗和豆類等多種作物。對作物的為害是以成、若蟲咬食葉片,咬斷莖稈和幼芽。水稻被害葉片成缺刻,嚴重時稻葉被吃光,也能咬壞穗頸和乳熟的谷粒。
發(fā)生規(guī)律:
中華稻蝗在廣東、海南一年發(fā)生2代。第一代成蟲出現(xiàn)于6月上旬,第二代成蟲出現(xiàn)于9月上、中旬。以卵在稻田田埂及其附近荒草地的土中越冬。越冬卵于翌年3月下旬 至清明前孵化,1~2齡若蟲多集中在田埂或路邊雜草上;3齡開始趨向稻田,取食稻葉,食量漸增;4齡起食量大增,且能咬莖和谷粒,至成蟲時食量最大。6月出現(xiàn)的第一代成蟲,在稻田取食的多產卵于稻葉上,常把兩片或數(shù)片葉膠粘在一起,于葉苞內結黃褐色卵囊,產卵于卵囊中;若產卵于土中時,常選擇低濕、有草 叢、向陽、土質較松的田間草地或田埂等處造卵囊產卵,卵囊入土深度為2~3厘米。第二代成蟲于9月中旬為羽化盛期,10月中產卵越冬。
防治對策:
①稻田附近田間雜草地是稻蝗的滋生基地,因此充分開發(fā)利用稻田附近荒地,是防治稻蝗的根本措施。
②早春結合修田埂,鏟除田埂1寸深草皮,曬干或漚肥,以殺死蝗卵。(3)田間蝗蝻發(fā)生時,掌握3齡前若蟲集中在田邊雜草上時,選用90%敵百蟲700倍液,或80%敵敵畏8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1000倍液噴霧。
芒果蟲害及防治:芒果象甲(Mangifera indica Linn Curculionidae)
形態(tài)特征:
成蟲:果肉象體長5.5~6.5毫米,身褐色,頭管短而粗壯,常隱于前胸腹板之下,觸角膝狀,黃褐色,鞘翅褐色,基部有一黃褐色橫帶。果核象體長6~7 毫米,棕褐色,披有黃褐色鱗片,頭管光滑,棗紅色,喙長4~7毫米,觸角膝狀,端部有3節(jié)膨大,鞘翅端部有1對由灰白鱗毛組成的帶狀斑紋,各足褪節(jié)端膨 大,內側有一齒。剪葉象體長5~6毫米,褐色,具細毛,稍有光澤,喙細長,伸向前方,觸角棒狀,前半部黑褐色,基半部枯黃色,前胸圓錐形,背有刻點,鞘翅 灰褐色,每側有10行縱列的粗刻點,密生褐色細毛,腹部膨大,可見5節(jié),末端露出鞘翅之外。
卵:橢圓形,初期白色,后變?yōu)榈S色。
幼蟲:體長5~6.5毫米,淡黃色或深灰色,無足,體軀11節(jié)。 蛹:體長3~4毫米,淡黃色,羽化時褐色,頭部有乳突,上生剛毛,腹部向內微彎曲,末節(jié)有肉質刺1對。
為害特點:
象甲屬鞘翅目象蟲科,在我國,危害芒果的象甲主要有3種它們是芒果果肉象、芒果果核象和芒果剪葉象,其中前 兩種屬于國際植物檢疫對象。芒果果肉象以幼蟲蛀食芒果果肉,在果肉內形成不規(guī)則的縱橫蛀道,使果內充滿蟲糞,不堪食用,該蟲不危害果核;芒果果核象以幼蟲 蛀食芒果果核,使被害的幼果大量脫落,嚴重影響產量,甚至使全園失收;芒果剪葉象則以成蟲取食嫩葉,并在嫩葉上產卵,將葉片從近基部咬斷,造成大量落葉, 并在嫩葉上產卵,將葉片從近基部咬斷,造成大量落葉,嚴重時使樹冠僅剩下無葉的光禿嫩梢,對樹勢及產量均有極大影響。
發(fā)生規(guī)律:
果肉象一年發(fā)生1代,成蟲藏于枝葉或樹皮隙縫和孔洞中越冬,次年早春開始活動,產卵于幼果表皮上,孵化后即鉆蛀果肉內危害,老熟后在果肉化蛹,7月成蟲在被 害果肉內羽化而出,成蟲白天取食芒果的嫩葉、嫩枝;果核象也是一年發(fā)生1代,成蟲在土中越冬,次年早春出土活動,產卵于幼果內,幼蟲孵化后鉆入種子內危 害。被害果實在幼蟲接近成熟時脫落,經3~5天后,老熟幼蟲即在爛果中蛀孔而出,鉆入附近的土中深3~5厘米處筑土室化蛹,6月上旬大量羽化。羽化后的成 蟲當年不出土,留在土室內至次年春季才出土活動;剪葉象一年發(fā)生多代,世代數(shù)視當?shù)貧夂驐l件而定,在海南可多達一年9代,世代重疊,冬季無明顯越冬現(xiàn)象。 氣溫低于20℃時,成蟲食量明顯減少;氣溫降至10℃時則停止取食。成蟲羽化出土5天后即開始交配產卵,產卵時先用口器在嫩葉中脈的側面咬成一產卵孔,隨 即將卵產在其中,每片葉片產卵1~8粒,平均3粒,產卵完畢后用口器將產卵孔覆蓋壓實,然后將該葉片沿基部咬斷,并使之掛在樹梢上,在葉片上的卵和幼蟲照 常生長發(fā)育,幼蟲成熟后落入土中,作土室化蛹。成蟲產卵期可達60天之久,產卵量為200~500粒。卵期平均3天,幼蟲期平均5天,蛹前期約30天,蛹期平均7天,羽化后在蛹室停留2~3天。
防治對策:
應及時處理有蟲落果,對防止果肉象及果核象可采取及早套袋的辦法,對剪葉象及時將咬斷帶卵的殘葉收集處理,消滅蟲卵;在謝花后1個月內,噴施40%氧化樂果1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80%敵敵 畏乳油10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也可以使用20%殺滅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水胺硫磷1000倍液,每7~10天噴1 次,連續(xù)施藥3~4次。
荔枝蟲害及防治:荔枝蝽蟓(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黃褐色,盾形、體長24~28毫米。
卵:園形,2.5~2.7毫米,淡綠色或淡黃色,卵14粒,成兩行排列。
若蟲:有五齡,第一齡體橢園形,長約5毫米,第二齡體變長方形,逐步長大,至第五齡體長18~20毫米,翅芽較長。
為害特點:
荔枝蝽蟓俗稱臭屁蟲,也有稱其若蟲為紅衫仔。成蟲、若蟲刺吸幼果果柄、花穗,導致落花落果,刺吸嫩梢可致萎蔫,大量發(fā)生時嚴重影響產量。尤以三齡后的若蟲危害大。成、若蟲遇驚擾時均能射出臭液,臭液射在嫩葉、花穗、果殼上可致局部枯焦,臭液觸及人體皮膚,引起辣痛,特別是傷及眼睛,切勿搓揉,可即用清水沖洗。荔枝蝽蟓是荔枝、龍眼園中最普遍發(fā)生為害的害蟲。
發(fā)生規(guī)律:
每年僅發(fā)生一代,卵歷期早春18-20℃時,歷期17-25天;氣溫20℃以上,為7-12天。若蟲一齡21天,二齡8天,三齡10天, 四齡17天,五齡26天,成蟲壽命最長371天,最短203天,平均311天。平均每雌一生能產5~10次卵,約共產140粒左右。
每年以成蟲越冬,場所除在荔枝葉片茂密而溫暖的地方外,在附近其他雜樹或屋檐下均可見。冬季捕捉成蟲,只能消滅部分。成蟲早春要吸食花果嫩枝法液才 能產卵,因而有強烈的趨花趨果特性。每年花果樹的多少,對其大發(fā)生與否有重要作用,防治亦應以花果樹為重點。每年1-2月越冬期成蟲抗藥力最強,用藥效果 差。3月上、中旬后體內卵巢發(fā)育,脂肪量下降,抗藥性大大降低,這時用藥效果最好。
防治對策:
①生物防治:釋放平腹小蜂防治。特別是樹齡在30-50年以上,樹冠高大,枝葉茂密的樹,噴藥難以防治徹底,放蜂效果特別好。平腹小蜂是荔枝蝽蟓的卵寄生天敵,能消滅蝽蟓于卵期。該蜂體型大,成蟲壽命長達20多天。每年于3月上旬蝽蟓始卵期,3月底或4月上旬各放一次蜂,30年以上的`大樹每次放400-500頭,兩次共放800-1000頭。小樹每次放300頭,兩次共600頭,可收良好。每年3月初放蜂前,先查一次樹上蝽蟓密 度,每樹超過150頭以上,先打一次敵百蟲,壓低成蟲密度,5天后放第一次蜂,可減低越冬老成蟲為害。用生物防治可維持林間生態(tài)平衡,簡單省人力。
②人工捕殺:要冬期低溫10℃以下,突搖樹干使成蟲跌下,收集殺死,可降低蟲口密度。因蝽蟓越冬場所分散,難以長底,僅可作一輔助措施。
③藥劑防治:噴殺成蟲應在每年3月上、中旬抗藥性最低時進行;4月底至5月上、中旬,若蟲進入五齡和新成蟲,抗藥性又增強,這時用藥效果亦差。
用藥種類有:A.90%敵百蟲600-800倍,效果好,傷害天敵少,但殘效短。B.22%荔蟲清乳油 1500-2000倍,殺蟲譜廣,除蝽蟓外,還能殺多種荔枝害蟲;C.菊酯類農藥如滅百可,快殺敵,興棉寶等1500-2000倍等,藥效好。但此類藥殺 傷天敵較大,常用易引是殼蟲及螨類等小害蟲發(fā)生。
上海青小菜蛾(Diamondback moth)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細長,緣毛很長,前后翅緣呈黃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紋,兩翅合攏時呈3個接連的菱形斑,前翅緣毛長并翹起如雞 尾,觸角絲狀,褐色有白紋,靜止時向前伸。雌蟲較雄蟲肥大,腹部末端圓筒狀,雄蟲腹末圓錐形,抱握器微張開。
卵:橢圓形,稍扁平,長約0.5毫米,寬約0.3毫米,初產時淡黃色,有光澤,卵殼表面光滑。幼蟲 初孵幼蟲深褐色,后變?yōu)榫G色。
幼蟲:末齡幼蟲體長10~12毫米,紡錘形,體上生稀疏長而黑的剛毛。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無毛的小點組成兩個“U”字 形紋。臀足向后伸超過腹部末端,腹足趾鉤單序缺環(huán)。
為害特點:
小菜蛾別名:小青蟲、兩頭尖。世界性遷飛害蟲,主要為上海青、害甘藍、紫甘藍、青花菜、薹菜、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蘿卜等十字花科植物。為害特點:初齡幼蟲僅取食 葉肉,留下表皮,在菜葉上形成一個個透明的斑,開天窗,3~4齡幼蟲可將菜葉食成孔洞和缺刻,嚴重時全葉被吃成網狀。在苗期常集中心葉為害,影響包心。在留種株上,為害嫩莖、幼莢和籽粒。
發(fā)生規(guī)律:
小菜蛾一年發(fā)生代數(shù)各地不一,一般為11-13代,成蟲晝伏夜出,該蟲成蟲有趨光性,多在夜間活動,幼蟲則有避光的習性,卵多產在葉背脈間凹陷處,散產或3-5粒連成一塊,每雌蟲平均產卵200粒左右,卵期7-11天。幼蟲共4齡,幼蟲期12-27天,蛹期5-15天,該蟲10-40℃均可存活并繁殖,發(fā)育適溫為20-30℃,有2個發(fā)生高峰4-6月、8-10月。初孵出的幼蟲在葉片背面潛伏暫短的時間后,隨即蛀入葉片的上下表皮之間,蛀食下表皮和葉肉,使白菜的葉片上出現(xiàn)好多透明的斑塊,暴食性強的幼蟲,有時連上表皮也吃光,只剩下葉脈和葉柄。幼蟲共 有4齡,老熟幼蟲體長10-12毫米,呈淺綠色,紡錘形。當氣溫下降時,多數(shù)幼蟲轉移至菜心為害,有時也在基部葉片處為害。受害嚴重的白菜,心葉和外部葉 片上都會呈現(xiàn)透明的光斑,既影響質量又降低產量。
防治對策:
①農業(yè)防治:合理布局,盡量避免水范圍內十字花笠蔬菜周年連作,以免蟲源周而復始,對苗田加強管理,及時防治。收獲后,要及時處理殘株敗葉可消滅大量蟲源。 ②物理防治:小菜蛾有趨光性,在蟲發(fā)生期,可放置黑光燈誘殺小菜蛾,以減少蟲源。 ③生物防治:采用細菌殺蟲劑,如BT乳劑6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蟲感病致死。 ④藥劑防治:滅幼脲700倍液、25%快殺靈2000倍液,24%萬靈1000倍液、5%卡死克2000倍液進行防治。注意交替使用或混合配用,以減緩抗藥性的產生。
三、實習感想
經過了一天的的實習,我切身學習到很多關于昆蟲的知識。這次實習撲捉到的大部分是一些小的鞘翅目的昆蟲,也抓到了一些蜻蜓。一開始的撲捉時候我總是不小心把蜻蜓的翅弄壞,后來就變得更小心了,也就更好地保護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在撲捉的過程中我了解到各種昆蟲的棲息習性和活動規(guī)律。和同學一起撲捉昆蟲,這也培養(yǎng)了我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中午一般蟲子比較少,太陽又毒辣,經常忙得滿頭是汗卻收獲不多,這時也會出現(xiàn)放棄的念頭,但是靜下來想想,如果大家都放棄了,那就沒人會堅持,所以又重新打起精神繼續(xù)撲捉。后本以為抓20種蟲子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最終憑借我與同學之間的配合和努力之下,還是抓到了不少的蟲子,距離20種的目標非常的接近了。時間過得很快,一天的實習結束了,雖然我沒有一次性抓到20種蟲子,但我還是有收獲的,加深了對這些蟲子形態(tài)特征和生活習性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怎樣學好昆蟲學,把農業(yè)昆蟲學書本里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另外,還體會到很多人生道理和與同學相處的樂趣。
最后,感謝 學校、學院、老師給我們安排昆蟲學的外出實習的機會!
【農業(yè)昆蟲學實結】相關文章:
關于農業(yè)的實結05-28
農業(yè)推廣實結05-28
農業(yè)定崗實結05-28
農業(yè)設施實結05-28
農業(yè)基地實結05-28
生態(tài)農業(yè)實結12-02
農業(yè)銀行實結報告05-27
農業(yè)生產頂崗實結05-28
農業(yè)銀行大堂實結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