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風(fēng)俗
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歷史悠久。在歷史發(fā)展長河中,他們以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點的歷史和文化,養(yǎng)成勤勞儉樸、勇敢無畏、耐艱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風(fēng)貌。下面小編推薦湘西苗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的內(nèi)容,希望大家喜歡!
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風(fēng)俗 篇1
生活習(xí)俗
吃:
1.吃油茶。油茶是將油炸后的爆花米,摻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興,不喝,則視為瞧不起主人。有的還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鰍(晰蜴,統(tǒng)稱四腳蛇)。將處理后的山泥鰍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壇子內(nèi),用來招待貴客。
3.吃青菜。農(nóng)歷過年喜歡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飾因地區(qū)不同而有差異。男,一般老人穿無領(lǐng)斜扣大襟衣,束腰帶,穿褲腳,打綁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開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產(chǎn)的"家機斑衣",婦女服飾另具風(fēng)格,上身穿無領(lǐng)鑲邊繡花衣,綴欄插花瓣與其間,下身著鑲邊、繡花或數(shù)紗寬腳褲。引人注目的女頭帕,一般有一丈多長,顏色是青、藍兩種,黑色相間襯花格子有的包絲帕。
。
1.吊腳樓,吊腳一般2-3屋,飛檐翹角,并有走廊圍白木質(zhì)欄桿,欄桿雕有各種圖案。吊腳下層用來貯藏糧食,存放農(nóng)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豬及廁所等。上層為人居住。
2.火爐,形狀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圍用木板蓋好,四周用磚、石砌好,中間圍成正方形火塘,用來燒火做飯,周圍下層為空間,用以關(guān)雞、鴨。天冷時,主、客人都坐在火爐上,說笑、談?wù)摷沂潞托菹;馉t上吊有一個不同形狀的木架,將種子、茶葉簍、草鞋等掛在上面。
婚喪習(xí)俗
戀愛:以歌為媒,農(nóng)歷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齊,成群結(jié)隊趕到山頭水邊,對歌戀愛。情同意合者,便相邀離去,表示戀上了。平時看牛、放羊也對歌,并贈紅。雙方父母同意便結(jié)婚,如不同意,還有逃婚的習(xí)俗。
結(jié)婚:一般在結(jié)婚前一個月,長則半年,就開始哭嫁。對長輩要一個一個地器,然后再送禮物,現(xiàn)在改變了許多。男女結(jié)婚時,女方和來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與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與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農(nóng)事需人幫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懷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長住期共同生活。
喪事:老人落氣時,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備有斗(容器)、涼篩,坐在斗上腳踏涼篩落氣。洗尸,由長教子井里擔(dān)水,參入桃葉、菖莆葉煮成溫水給洗尸,洗過的水(倒入便桶),讓其后代每個嘗三點,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飯水",在死者身上圍白線,一歲一根,平時掉的牙齒要保存著,殮時放入棺材內(nèi),死后頭發(fā)禁燒。進棺材時,口含銀,手捏茶葉米還要到飛山廟點亮。
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逗鬂h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有“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是傳統(tǒng)“盛裝”,僅插在發(fā)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婚俗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締結(jié)以自主婚姻為主,通過社交和談情說愛來確定。社交活動多在節(jié)目或趕場天進行,形式是小伙子同姑娘對歌,互相了解情況,溝通感情,若雙方情投意合,再由男方家長請媒人到女方家說合。結(jié)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也有的地區(qū)坐轎或騎馬。宣恩一帶新娘到夫家。必須從側(cè)門進入洞房,并由“伴娘”端盤請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表示同心合意。川南新娘要從東面進入夫家,說是為了紀念祖先自東方來。黔東南一些地區(qū),夫家要備一對熟鯉魚給新娘“掐魚祭祖”,表示她已成為夫家的人了。在湖南、川東、貴州的松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結(jié)婚后要住夫家。其他地區(qū)婚后當(dāng)天或次日返回娘家,以后逢節(jié)日、農(nóng)忙季節(jié)或夭家婚喪娶嫁之時,才接來住一段時間,這樣數(shù)年以后,才長住夫家。
拔雉毛
廣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愛,在蘆笙上插上一支美麗的野雞毛,對著姑娘吹起動聽的曲子。小伙子舞動著蘆笙使野雞毛輕拂著姑娘的臉頰。假如姑娘有意,就隨手撥下蘆笙上的野雞毛;反之,就不拔而轉(zhuǎn)身走開。
半路“抓親”
此風(fēng)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區(qū)。姑娘結(jié)婚時,由六個年輕姑娘和一位40多歲的中年婦女組成送親隊伍。迎親隊伍由六個小伙子和兩個姑娘組成。兩支隊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發(fā),相會后,迎親隊伍把挑來的糯米飯交給送親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籃交給迎親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飯給大家吃。這時迎親的一個姑娘說:“婆婆,誰是我家嫂嫂啊?”話音沒落,送親的姑娘將新娘緊緊圍在中間保護起來。迎親的小伙子和姑娘們就設(shè)法去“抓”新娘。最終新娘還是被“抓”走了,送親的也便完成了任務(wù)。迎親的帶走新娘,雙方道別而去。
半夜搬家
是云南祥云縣茶朗哨鄉(xiāng)苗族的一種世代相傳的習(xí)俗。舊社會半夜搬家是為躲避財主的債務(wù),如今已失去本來的意義,成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族活動了。不論誰搬家,村里人都來幫忙祝賀。他們把要搬走的東西放在院子中間,吹蘆笙、吹嗩吶,彈三弦,大家圍著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給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圍成圈跳起歡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講究,中間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來;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著苗家興旺堅強;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兒女在老一輩培養(yǎng)、教育下茁壯成長。
踩腳
也叫“踩妹腳”。是廣西桂北大苗山一帶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愛情的一種方式。苗族青年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通過跳蘆笙、踩堂舞、對歌等形式選擇了意中人,但當(dāng)眾難以啟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時,腳尖輕輕踩女青年的腳,以試其態(tài)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報,就表示接受求愛;否則,也不會責(zé)怪對方。經(jīng)過“踩腳”確定了戀情,便可頻繁幽會,互贈信物,然后就由雙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標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傳遞愛情用草標作紐帶。草標形式各異,卻很講究,都傳遞著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幾根小草,表示幾天后相會;有的將草扎成圓圈,表示團圓有望;有的青草夾黃,黃示稱場再相會。傳說以前有個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貝相愛,不料,阿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搶走,當(dāng)阿本來到的約會地點時,卻不見阿貝的蹤影,只見路旁有個草標,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標指約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貝姑娘。從此,他們離開家鄉(xiāng)過上了幸福日子。草標的妙用也就從此流傳了下來。
吃年
苗族人民自稱過年為“吃年”,意思是說“年”被大家吃掉了,過去了!俺阅辍逼陂g,人們穿上節(jié)日盛裝,各地開展吹蘆笙、斗牛、踢毽子等豐富多采的娛樂活動!俺阅辍边^去后,就要把銅鼓、蘆笛收起來,開始春耕。苗族分布較廣,“吃年”時間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帶的苗族"吃年"分三次過,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稱放牛年)。
聰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讓通行。苗鄉(xiāng)有時一對對男女青年聚集在路邊、樹林、小溪旁對歌。見有過路的就以對歌進行考問,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還歌,實際上這是比聰明、比智慧的考試。如果客方贏了,主方要賠禮送行;如果主方贏了,客方要承認自己輸了才放行。如果不分勝負,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后再繼續(xù)對歌。直到分出勝負為止,或另約時間,再次較量。
分雞心
苗嶺山區(qū)的苗族,有“分雞心”的習(xí)俗。每逢佳節(jié),主人便把客人請到家。吃飯時,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會把雞心或鴨心敬給客人。但客人不能獨自享用,必須與在座的老人同享。這樣說明你大公無私、辦事公道,愿為他們服務(wù),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則,就會失去威信,也不會得到他們的幫助。苗家以雞、鴨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雞心、鴨心又是最貴重部分,把雞心讓給你,就說明已把“心”交給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著你“心”交給他們,這樣便于一道工作,互相幫助。
花帶與抄帶
苗族青年表示愛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吳、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愛后,要互贈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線編織成的花帶,長約1米,寬3-4厘米,上面繡著山川花草圖案,寓意為“千里姻緣一線牽”。小伙子回贈姑娘一根線吊子。雙方定情時,姑娘要送對方一根用雪白麻織成的長約150厘米、寬約30厘米的抄帶,寓意為將純潔的愛情獻給對方,對方回贈一把梳子和一個圓鏡,表示終身相愛,白頭到老。
坡會
傳說很久以前,龍牙寨有個山青水秀的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許多姑娘、小伙子在這里放牧。一天,一個主官路過這里,見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隨從去搶。小伙子見狀,一齊吹響牛角,喚來了手握大刀、鋤頭的苗族人民,他們擁上馬蹄坡,趕走了土官。為了慶祝勝利,他們在此唱歌跳舞。從此以后,便形成了傳統(tǒng)的坡會。現(xiàn)在每逢節(jié)日,人民穿上節(jié)目的盛裝,匯集在蘆笙坪上賽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這個盛會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苗族的節(jié)慶
湘西苗族的節(jié)慶較多,活動規(guī)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趕年場。農(nóng)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jié)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jié)隊去趕場。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質(zhì)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打秋千、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色情侶、談情說愛。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jié)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tǒng)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族傳統(tǒng)歌舞節(jié)。這一天,苗族人民自動集中到約定的歌場上,參加對歌、聽歌、跳舞、觀舞、盡情歡樂。
(3)、趕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jié),又稱"清明歌會"。相傳。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切日常用品必須到比較遠的漢區(qū)趕場交換,常常受騙上當(dāng)。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約以清明這一天作為自己的場期,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這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
(4)、四月八。"四月八"是鳳凰縣落潮井鄉(xiāng)一個小山頭的名稱。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宜"的苗族首領(lǐng),領(lǐng)導(dǎo)苗民向統(tǒng)治者進行斗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現(xiàn)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雞血,發(fā)誓共同聯(lián)合,戰(zhàn)斗到底。并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頭聚眾起義。起義后,義軍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宜不幸戰(zhàn)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這-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yè)績,為戰(zhàn)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后,統(tǒng)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命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極其有意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解放后經(jīng)國家民委批準,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tǒng)一的節(jié)日。
(5)、六月六。這是遠古遺俗,是苗族人民紀念六個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動。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初六這一天,鳳凰縣落潮井一帶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舉行盛大歌會。鄰近的花垣、吉首等縣和貴州松桃、銅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來參加。到會人數(shù)常常達兩三萬人之多。
(6)、七月七。這是苗族的傳統(tǒng)鼓會,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帶最為流行。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著一新,歡聚鼓場,擊節(jié)敲鼓,翩翩起舞,縱情歡樂。
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風(fēng)俗 篇2
花垣苗族節(jié)慶較多,除春節(jié)、春社、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與漢族相同的節(jié)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節(jié)慶:
趕年場(調(diào)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約定地點、日期趕場。是日,男女老少身著盛裝聚會,各地藝人歌手、獅子龍燈云集,年場內(nèi)人流如潮,異常熱鬧,人們可盡情地坐秋千,觀看獅子、龍燈、武術(shù)、雜耍、刀梯、聽歌手對歌,青年人趁機物色情侶。
櫻桃會縣內(nèi)排碧、排料、董馬庫一帶,多產(chǎn)櫻桃樹。每年農(nóng)歷三月櫻桃成熟時節(jié),當(dāng)?shù)孛缱迩嗄昴信,邀約聚會櫻桃林中,對唱苗歌,進行社交活動,時間半月左右。這種活動苗語中意為摘櫻桃。
趕秋趕秋是花垣苗族比較隆重的節(jié)慶。苗語叫趕秋場。每年立秋這一天逢哪一個地方趕場,那個地方就是這一年的秋場,苗族人民穿著節(jié)日盛裝,從四面八方絡(luò)繹不絕地涌來,這便叫趕伙。此時,還是莊稼成熟、豐收在望時節(jié),故有慶豐年之意。年長者,親情逸致,意氣風(fēng)發(fā),年輕者,三、五成群,尋情會友。其他人則利用趕秋這一天,做生意買賣,渴望生意興隆。所以,這一天的秋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趕秋場除了舞獅、打猴兒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數(shù)打八人秋。這種秋千,外形紡車一樣,高約8米,可以轉(zhuǎn)動,8人秋,漢族人稱為八人秋,一個秋可坐單人也可坐雙人。八人秋用人力轉(zhuǎn)動,當(dāng)快速轉(zhuǎn)動停下來誰在晨高處,誰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搖秋的人就不放他下來。
至1999年,已成功組織了7屆赴秋節(jié),每屆觀眾均達數(shù)萬人之多。
吃新苗族以農(nóng)耕為主,一年所望是嘗新。每到夏熟時節(jié),各地自定一日為吃新節(jié)。是日,家家戶戶除辦酒肉外,還將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夾等采回家中,做成飯萊,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嘗,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饑餓。
掛社花垣苗族在對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壽禮日,稱為掛新。立春后第五個的日子叫做社日。這幾天有新立祖先的兒女都要上三條新鮮的蒿萊(苗語為山務(wù))和野萌蔥(諧語為光),洗凈切碎,加上臘肉丁,花生米、芝麻、紅棗、冬筍、豆腐干、豬油等煮成社飯拿去新喪祖墳祭奠。滿了三年不再掛新,僅在清明節(jié)祭奠。掛新回來,全家圍桌而食,再用以饋贈親鄰,F(xiàn)在社飯不僅是一種祭祀供飯,而是立春以后的美餐。腸肉、蒿萊、葫蔥合在一起蒸煮后,打開鍋蓋滿屋皆香,吃到口里,余味無窮,據(jù)傳還有防病健身之效。
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風(fēng)俗 篇3
居住在云南、貴州、湖南、廣西毗鄰地區(qū)的侗族、瑤族和這一地區(qū)的其他兄弟民族,他們世代相處,十分好客,相互之間雖習(xí)俗有別,但卻都喜歡喝油茶。因此,凡在喜慶佳節(jié),或親朋貴客進門,總喜歡用做法講究,佐料精選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當(dāng)?shù)胤Q之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經(jīng)過四道程序。
首先是選茶:通常有兩種茶可供選用,一是經(jīng)專門烘炒的末茶;二是剛從茶樹上采下的幼嫩新梢,這可根據(jù)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選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黃豆、芝麻、糯粑、筍干等,應(yīng)預(yù)先制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鍋底發(fā)熱,放適量食油入鍋,待油面冒青煙時,立即投入適量茶葉入鍋翻炒,當(dāng)茶葉發(fā)出清香時,加上少許芝麻、食鹽,再炒幾下,即放水加蓋,煮沸3-5分鐘,即可將油茶連湯帶料起鍋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這又香、又爽、又鮮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慶典或宴請用的,那么,還得進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將事先準備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備好。然后將油炒經(jīng)煮而成的茶湯,撈出茶渣,趁熱倒入備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后是奉茶,一般當(dāng)主婦快要把油茶打好時,主人就會招待客人圍桌入坐。由于喝油茶是碗內(nèi)加有許多食料,因此,還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說是喝油茶,還不如說吃油茶更為貼切。吃油茶時,客人為了表示對主人熱情好客的回敬,贊美油茶的鮮美可口,稱道主人的手藝不凡,總是邊喝、邊啜、邊嚼,在口中發(fā)出"嘖、嘖"聲響,還贊口不絕!
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風(fēng)俗 篇4
地載天覆,土生萬物。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湘西苗族人民,擁有大自然最豐富的饋贈。他們在這個茂密富饒的自然樂園里,取山之產(chǎn),吃山之珍。
春暖花開時節(jié),男人三三兩兩上山打柴,村姑邀伴結(jié)伙出門割草,總忘不了要在荊棘叢中采摘一些三月泡、龍船泡,小心翼翼地用桐樹葉包好,捎給家里孩子。
等到種包谷的時候,茶泡脫去了外層包皮,露出乳白色的泡肉,變得鵝蛋般大小。雨后初晴,山野空氣清新,一片生機,人們進茶山,便可隨手摘來茶泡,輕輕撕去外皮,掰開泡肉,一口一個,清香撲鼻。
盛夏,頑皮的男童牽著肥壯的水牛,沿著彎彎曲曲的田坎,在太陽的余暉中,讓牛慢悠悠地吃著嫩嫩的青草,而牧童卻去尋找誘人的地枇杷。他們尋著沁香,翻開雜草,摳出一粒粒黃澄澄、晶燦燦的地枇杷,迫不及待地用衣角擦去附著的泥巴,放入口中,其滋味好似天上仙果。
仲夏時節(jié),夜幕降臨,苗家人三兩一伙舉著樅膏火把,帶上竹夾、針棒,挎上竹簍去到田中。火光下,田水如鏡,白天曬熱的水面開始發(fā)涼,只要細細察看,就會發(fā)現(xiàn)一條條油滑肥嫩的黃鱔從水中將鼻眼露出水面,呼吸清新空氣。這時,便可下手了,當(dāng)然是選擇既穩(wěn)當(dāng)又大根的下手?礈仕,用竹夾迅速地攔腰一夾,飛快提起,只見竹夾中鱔魚頭尾擺動,真是喜人!使用竹夾時既要準又要用力得當(dāng),用力過猛鱔魚會被夾斷;用力輕了,鱔魚又會滑脫,倏地往泥中一鉆,反而把水?dāng)嚋。碰到泥鰍,則用針棒去扎,看準頭部,迅猛地扎下去。提起一看,泥鰍身尾不停地蠕動卷曲。此時漁人的那份心情,如同獵手捕獲了一頭野豬般的喜悅。
最熱鬧的要數(shù)“趕鬧”了。夏天,溪河里的水小了,苗民把菜枯、茶枯擂成粉末,在河的上游一倒,隨著“藥水”作用,一袋煙功夫,溪河邊到處是翻白的白條魚、紅翅膀、羊角魚。這時,便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一個個光著屁股,歡天喜地下河撈魚摸魚。水較深的塘里,尚有氣力掙扎的魚兒躲進石隙中,孩子們就用幼嫩的小手沿著石隙往里摸,當(dāng)手尖觸摸到光滑滑的魚兒時,那趣味才濃。
苗族食俗最能體現(xiàn)苗家人熱情豪爽的性格。苗家人好飲酒,人生處處無酒不歡。首先是“三朝酒”。嬰兒墜地,到滿三朝時,親友結(jié)隊前來祝賀,主家先煮“糟酒蛋”待客,繼而排出筵宴,一邊酌酒,一邊聽岳母擬名,壇子倒酒,不醉不止。其次是嫁娶酒。女子出嫁前一天要吃“戴花酒”,娘家須辦“離娘席”款待女兒。出嫁時的“攔門禮”,也是以酒相敬。至婆家,夫妻互拜,要吃“合心酒”,同時男方須辦“拜堂酒”款待各路親朋。第三是喪葬酒。苗家有了喪事,親戚里黨無論親疏皆來吊唁,喪家必設(shè)酒肴以待。對于高壽的長者逝世,苗鄉(xiāng)還有“抬喪酒”的習(xí)俗。第四是節(jié)日酒。苗家每逢重大節(jié)日活動,不論三月三、四月八、看龍場、趕秋節(jié),還是清明、吃新、跳香、接年,人們往往以酒助興,把節(jié)日歡樂氛圍引向高潮。特別是“清明歌會”和“六月六”賽歌,不管認識與否,好客的苗家人都樂于拉客至家,酒肉招待。第五是“柜臺酒”。每逢趕集,男人們有的站在柜臺邊沽二兩“柜臺酒”;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圍著湯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何等自在!即便是邂逅的路人,也盛情相邀,不醉不歸。
。ㄒ唬┲魇
湘西苗民以大米為主糧,但舊時大米一般只能供半年食用,因此,還須以玉米、紅薯和粟、麥、蕎、高粱、豆類作搭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農(nóng)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zé)任制后,以雜交水稻為代表的新品種和新技術(shù)得到廣泛推廣應(yīng)用,苗家人才實現(xiàn)稻谷自給有余。
不管用什么糧食做飯,湘西及湘西南苗民都只喜歡吃干飯,而不像鄰近的湘南人那樣喜歡喝稀飯。特別是離不開大米飯。有時盡管喝了再多的酒、吃了再多的菜、甚至于吃了一兩個糯米粑粑,如果最后沒吃點大米飯壓餐的話,總感覺欠那么一點,到了第二天他會對人說:“我昨天晚上沒吃飯!边@就是苗族人的性格——實在。過去,人們終日勞累,不得溫飽,故以食為天,見面的第一句話便是問“吃飯了沒有?”接下來就說“沒吃到我家吃去。”這又是苗族人民的“實在”之所在。
紅米飯;ㄔh雅酉鎮(zhèn)朝崗村、排臘村、坡腳村、黃瓜寨一帶,氣候涼爽,土壤為紅砂顆粒狀,出產(chǎn)一種呈紅色的大米,苗民稱之為“紅米”。紅米飯淡紅亮麗,黏糯適中,味美可口,是糧中珍品。因該谷種植受生長環(huán)境制約,不易推廣,產(chǎn)量較低,所以苗家把紅米作為待客食品或高級饋贈禮品。
社飯。社飯乃苗家食中一絕。立春以后,草長花開,人們?yōu)榱思雷骒肷,從田野采來鮮嫩的社菜(青蒿)切碎,用清水洗凈其苦酸味,放在鍋里烘干,拌上野蔥,用青油翻炒,炒出香味后盛入盤中備用。將糯米與切成顆粒的臘肉拌合同煮,待七成熟時拌上社菜,燜烹片刻,社飯就做成了。社飯既有糯米的甜味,又有臘肉的薰味,還有社菜的香味,是一道飯菜合一的益補食品。
竹筒飯。取剛砍下的新鮮桂竹筒一段,兩端留節(jié)巴。在竹筒一面兩頭各鋸一個1寸寬的口子,用鑿刀揭去上方一小片竹片。將竹筒和竹片沖洗干凈。把米洗凈灌入竹筒內(nèi),盛滿水,米與水的比例一般為1∶2.5。蓋上竹片,用棕葉捆緊。將盛米的竹筒平放在甑籠里,蒸煮1個多小時,米飯即成熟。取出竹筒,解開棕葉繩,揭開竹片,手端竹筒即可食用。竹筒飯因竹衣而清香撲鼻,趁熱食之,別具風(fēng)味,大有返璞歸真之意蘊。用甑蒸煮竹筒飯,竹筒只能使用兩三次,多次使用會失去竹衣的清香。民間最原始的竹筒飯,是在野外用柴火烤,待竹筒烤焦時,米飯即熟。
。ǘ└笔
加工副食,其目的之一是原糧粗糙,不易下咽,加工后內(nèi)質(zhì)精細,外形美觀,易食養(yǎng)生。二是作為禮品送人。如給岳丈拜節(jié),少不了糍粑;送祝米時,必然要有糖馓。三是用于祭祀。苗族信仰民俗認為祖先、鬼神也是有靈魂的,在另一個世界里過著像凡人一樣的生活,也需要享用人間的美味佳肴。用精美的食品供奉他們,就可以使他們感到愉悅,從而賜福祭祀之人。祭后,人們分享祭品,才能真正得到神靈的福佑。祭品中少不了副食,其中尤以粑粑為最。如“跳香節(jié)”,苗民用糍粑、香豆腐祭仡氏娘娘;“椎!睍r,要蒸一石米餅,在主祭場地旁邊蓋一草棚,列米餅、牛肉祭祖先;“吃豬”時要做一個簸箕大的“簸箕粑”,祭完祖后,眾人分食。每逢節(jié)日,都要做粑粑。過年家家戶戶打糍粑、舂粉粑、炸油粑,二月過社做社粑粑,三月三做甜藤粑粑,清明揉蒿子粑粑,四月八像過年一樣做不少粑粑,五月端午包粽子,六月六吃新推包谷粑粑,秋收后做糖馓。定親送耳朵粑粑,起屋甩梁粑粑。不同的節(jié)慶做不同的粑粑,粑粑與苗民的節(jié)慶生活密切相關(guān)。
糍粑。將糯米淘凈浸泡一夜,濾干水分,上甑蒸熟,入粑槽打柔,蘸蜂蠟茶油出坨成粑粑坯子,擠壓成一指厚薄的圓餅狀,便做成了糯米糍粑。糍粑可燒吃、炸吃、煮吃,香糯適口,綿而不膩。過年,苗家人家家戶戶都要打糍粑。
糖馓。秋收后,將新鮮糯米洗凈浸泡,上甑蒸熟,放入用篾圈做成的糖馓模子里壓圓壓緊,用食品紅、綠繪花草圖案,寫吉祥文字,放于陰涼通風(fēng)處陰干。食用時可煮食,可用茶油炸食。炸糖馓酥脆清香,可以干吃,也可以加白砂糖或蜂糖沖開水吃,味道甜香,營養(yǎng)豐富,是苗家款待客人、走親訪友的好禮品。
油香粑。淘凈白米、黃豆,用水泡脹,磨成濃濃的粑粑漿。鍋里放茶油,燒開。將粑粑漿攪拌均勻,舀一點放入粑粑提子里,夾一點大蒜、豆豉、辣椒做餡,再蓋上一層粑粑漿,放進油鍋內(nèi)炸。當(dāng)粑粑從提子里浮起來時,圓圓鼓鼓,一片金黃,滿鍋滾動,這便是油香粑,又叫“燈盞窩”。油香粑外皮金黃香脆,內(nèi)里乳白柔軟,透出一股股黃豆和茶油的清香。
石灰包谷粑。將老包谷浸泡在石灰水中約30分鐘,雙手搓包谷,脫皮即撈出,用清水搓洗,磨成稠漿,揉成圓塊,以青辣子、豇豆為餡,用大片桐子葉包緊,入鍋蒸熟。石灰包谷粑呈金黃色,外表細嫩,內(nèi)里粗糙,雖不及糍粑軟糯,卻也清香可口,別有一種滋味。
甜藤粑。三月三,苗家采來甜藤(一種甜而香的藤蔓植物),搗爛取汁,與糯米粉混合拌均,有的用棕粑葉包,有的直接揉成小餅,上鍋蒸熟,即成甜藤粑。甜藤粑色澤翠綠,糯而柔軟,香甜可口,既是祭祖的供品,又是待客探親的佳禮。
。ㄈ┎穗
山川清淑之氣鐘于人,亦鐘于物。生活在湘西沃土上的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本民族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那些酸甜苦辣、風(fēng)味各異的菜肴、菜式,不僅頗具民族特色和地方風(fēng)味,且有不少菜肴為苗族所獨有。
1、肉類
臘肉。以五谷雜糧、蔬菜野菜喂養(yǎng)的武陵黑豬為制作臘肉的最佳肉選。過年時家家戶戶殺年豬,砍成巴掌寬的塊,趁熱抹鹽、花椒,入缸腌十天半月,掛于炕架,微火慢熏兩三個月即可。苗家臘肉紅中透亮,香而不膩,是待客的常菜和主菜。朋友相見,就用“走,到我屋里煮塊臘肉去”,作為邀客的代言詞。拜年打節(jié),臘肉是必不可少的禮品。
苗魚。“苗魚”不是指一種魚類,而是指做魚的烹飪方法。將魚破肚、切塊,伴以食鹽漚片刻,青椒切成小節(jié)。鍋內(nèi)放茶油,魚入鍋煎炸,待兩面焦黃后放青椒、調(diào)料,加水文火燜煮,待辣味滲入魚肉后,便大功告成。這道菜魚肉焦香不苦,微辣;青椒飽含魚汁,鮮嫩。先食魚下酒,后食青椒送飯,是苗族群眾常用來招待貴客的佳肴。
血粑鴨子。血粑苗語稱“青擺”,系用禽畜的血漿拌和浸泡后的糯米制成。因鴨子的血漿濃稠性大,通常用鴨血制成血粑。做前先把糯米洗凈泡軟,再將鴨子熱血淋于其中,稍為凝結(jié)時放鹽拌勻,然后蒸熟切成小方塊,經(jīng)油煎成焦黃。將血粑置于烹飪好的鴨肉內(nèi),煮軟,讓血粑的香味溶入湯中,同時也讓血粑浸進鴨肉與生姜、辣椒的香味,這就成了可口的'血粑鴨。鴨子煮血粑既有鴨肉的鮮美口味,又有血粑的清香糯柔。
把子肉。將豬肉切成手掌大小的塊,用竹篾把三四片肉穿成串,蒸熟上桌,每人一串。這是苗家婚嫁、喪事宴席上的主菜,顯得十分大氣?腿顺圆煌陼r,可將剩下的肉串打包帶回給家中的伢兒。
2、豆品
菜豆腐。是苗家人平時接人待客和白事時的一道家常菜。菜豆腐的制作既簡單,又講究。鍋里不放油,先將石磨磨出的豆?jié){倒入鍋中燒沸,然后將切碎的菜葉(青菜、白菜、瓜葉)放入摻勻,菜葉快熟時,用隔夜酸湯來“清湯”,邊倒邊看,直到豆?jié){粘附菜葉,水清不渾濁時為止。倘若沒有酸湯,也可用少許食鹽清湯。清湯后,盛入大砂缸。食用時,再在鍋里放油燒老,拌入辣椒粉后迅速將菜豆腐倒進鍋中,煮開即可。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菜豆腐,菜青豆白,表面漂著一層淡黃色的油花,布滿星星點點的紅辣椒末,色澤鮮嫩,味道清香。放上兩三天后,菜豆腐微酸帶甜,更是可口。
花垣豆腐。湘西有三大名產(chǎn):“花垣豆腐、保靖醬油、河溪醋”,花垣豆腐排第一;ㄔ垢悦胂嫖,首先得益于當(dāng)?shù)氐膬煞N原料——黃豆和泉水品質(zhì)佳。然后是制作工藝講究。黃豆要合著水一小勺一小勺耐煩地喂,磨子要一小步一小步耐煩地推,喂多了走快了漿就磨不細磨不勻。濾漿多達三遍,直到不出丁點豆渣方可入鍋慢慢熬制。石膏的用量及火候要把握恰當(dāng),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盡棄。當(dāng)豆?jié){變成豆腐腦時,就可入廂擠壓成豆腐了。苗鄉(xiāng)還有一種灰豆腐,把豆腐用紗布包著埋在火灰里吸干水分,或炒或煎或燜或煮,別有一番滋味。寒冬臘月,嫩豆腐放在露天凍它幾日,待外面凍得硬邦邦里面空洞洞時,就用清水煮,那酥香脆滑的味道也是無與倫比的。
3、酸辣
苗家人好酸喜辣,所謂“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竄”,“吃不得辣子出不得門”等民間俗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苗人常年愛吃酸,四季都把酸菜腌”。山村人家,每戶都有幾個、十幾個土壇子,制作各種酸菜。苗民幾乎能把所有的蔬菜都加工成酸菜,如大蔸酸、蘿卜酸、青菜酸、白菜酸、豇豆酸、洋姜酸、胡蔥酸等等!巴釅,知貧富”,苗家常以酸壇多為驕傲。此外,苗民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辣椒,夏秋食鮮椒,冬春食干椒,日常更有各種辣椒制品——包谷酸辣子、糯米酸辣子、軋辣子等等。
酸魚。把魚洗凈破肚,取出內(nèi)臟,在鹽、辣子粉末、五色大料為主料制成的料湯中浸泡兩三天,取出晾干。壇內(nèi)先撒一層糯米粉(或包谷粉、小米),然后平放一層魚,再撒粉放魚,直至壇滿。封壇撲水半月左右,即可取出食用。酸魚可煎、可炒,若腌制一年以上時間,還可生吃,口味別具一格。
酸肉。挑選半瘦半肥的五花肉,刮洗干凈后,切成一寸見方的薄片狀,與食鹽、花椒粉攪拌均勻。個把鐘頭后,將米粉(小米、包谷粉亦可)摻進去,使肉片裹勻,立即放進壇子擠壓嚴實。壇口用桐葉(或包谷殼)和篾圈封死,倒置于水缽內(nèi),三五天后發(fā)酵變酸,即可取出炒食。
酸湯。做酸湯用夏天的芋頭稈或冬天的大葉青菜為原料,洗凈切碎,焯水后放進壇子里,放入一點酸湯引子,摻入米湯水,煨在火坑邊使其保持一定溫度,一兩天后就發(fā)酸可食用。每天煮飯時都可將米湯水摻入,天天有酸湯可喝。時間放得越久,其酸味就越濃越純,用瓢舀起時還牽得起一根根絲線。食用時,油燒老,放食鹽、辣子粉,倒入連菜帶湯的酸湯,煮開分把鐘,即可出鍋食用。酸湯是苗家常備酸味食品,制作簡便,酸味適中,香氣撲鼻,能開胃,助消化,是解膩醒酒的好湯菜。
包谷酸辣子。將新鮮干包谷用石磨磨成粉,把鮮紅辣椒洗凈、去柄、晾干,與包谷粉按1∶1的比例,在石碓中反復(fù)舂揉,直至辣椒皮碎籽爛,兩者充分黏合后,裝入酸菜壇子,用木棒筑實,再用包谷殼塞緊壇口,倒置于盛水的土缽內(nèi)。五六天后,開始發(fā)酸,腌制時間越久,味越濃烈。包谷酸辣子有多種吃法:一是干炒;二是與豬腸或油渣合炒;三是與豆腐或蘿卜絲調(diào)成糊狀。
燒辣子。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吃辣子方法。將鮮椒洗凈擦干水分,放入仔木灰中稍燜至椒皮起泡松軟,剝?nèi)ソ菲,于擂缽中和大蒜子擂細,拌熟油、鹽、醬油即可食用,清香鮮辣,特別下飯。
4、野生食品
苗區(qū)山高林密,溪河縱橫,各種野生食物俯拾即是。如林中的蜂蛹,河中的桃花蟲,土上的蕨、葛、樅菌、桐菌、草菌、蕎粑菌,石上的地木耳,還有胡蔥、白蒿菜、糯米菜、鴨腳板、滋兒根等眾多野菜,數(shù)不勝數(shù)。從前,這些食品為城里人所不屑一顧,而今卻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和招待貴賓的特色食品。
樅菌。樅菌又名松乳菇、松蕈,擔(dān)子菌綱傘菌科,是野菌中上乘佳品。菌蓋初為半球狀,后開展成傘狀,根據(jù)顏色分為烏樅菌、紅樅菌、黃樅菌。夏秋野生于松林地上,屬天然無公害綠色食品。樅菌食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去掉泥柄,與辣子一同煸炒;二是與豬肉合炒;三是與豬肉、豆腐下湯鍋;四是與茶油一同煎炸,制成樅菌油,作調(diào)味香油。
罐罐菌。因體形似罐子,故名“罐罐菌”,又名牛肝菌,屬擔(dān)子菌綱牛肝菌科。菌肉厚,質(zhì)堅,菌蓋大,有紅、黃、紫、灰、黑等色,以黃、灰兩色風(fēng)味最佳。性喜溫暖濕潤,生長于松、茶等林下。罐罐菌味美可口,營養(yǎng)價值高。加工方法比較簡便,從山里采摘回家后,剔掉泥沙部位,用清水洗干凈,在太陽下曬干,或用火烘干成金黃色即可。食用前,先在開水中浸泡30分鐘,用清水漂洗干凈。烹食方法多樣,可煲雞肉湯,亦可與豬肉小炒,香鮮滑潤,滋味醇濃。
地木耳。苗鄉(xiāng)人稱之為“地貓”,一種野生菌類植物。形狀像水泡后的細木耳。顏色呈草苔綠色,高溫后呈金黃色,半透明。肉質(zhì)極嫩,稍重捏便成泥汁。地木耳多長在石灰質(zhì)巖石表面草苔上。春雷響后,春雨下來,不消幾天,大片大片肉質(zhì)鮮嫩欲滴的地木耳就會從石縫中冒出來,連片生長,一直可采食到夏季。地木耳采摘容易清洗難,需細心剔除雜質(zhì),輕輕洗去泥沙,沒有極耐煩的性格,是做不到的。地木耳的吃法,一是與軋辣子、野胡蔥清炒;二是與包谷酸辣子、胡蔥調(diào)湯糊糊;三是與酸湯、豆腐同煮。
桃花蟲。桃花蟲形似蛐蛐,身體較扁,長有兩尾雙須六條細腿,軀干肥厚,烏光油亮,棲息在淺灘巖石底部,食浮游生物。剛撈起來的桃花蟲,活蹦亂跳,像河蝦一樣。其營養(yǎng)價值也與河蝦一樣,富含蛋白質(zhì)。食用前將桃花蟲放在清水中養(yǎng)幾天,吐去泥沙,除去雜質(zhì),倒進鍋中用微火殺死并焙至半干,裝入細篩放置火坑上烘干,即可貯存待食。食用時先用油炸脆,再放上辣子、大蒜、食鹽、醬油,幾個翻身一打,裝進碗中便是一道味道鮮美的下酒送飯佳肴,民間贊之曰:“桃花蟲,味道濃。”
5、生食
苗鄉(xiāng)泉眼眾多,泉水潔凈,特別是高山峽谷中的水井,遠離人煙,泉水從地層深處經(jīng)數(shù)十次上百次過濾浸出,富含微量元素,終年清澈透亮,冬季溫暖,夏季涼爽,味道甘甜,苗民舀來即喝,從不燒煮,“能解胎毒,無痘疹之患”。此外,酸魚、酸肉、酸菜等酸系列食品,山民亦能生而啖之。舊時,此俗被視為“野蠻”,并被惡意夸大或誤解為“茹毛飲血”,其實,這是苗民“淡食”習(xí)俗的延伸。用當(dāng)今的科學(xué)眼光分析,苗民的生食習(xí)俗自有其特殊的營養(yǎng)價值。
(四)飲料
苗族日常飲料主要有酒、茶兩類。但凡待客,無論是敬酒還是奉茶,都很講究禮數(shù),體現(xiàn)了苗家人重情重義的性格。
比如客人進寨,一群姑娘手執(zhí)苗繡球“攔”住去路,領(lǐng)頭者一邊唱苗歌,一邊雙手執(zhí)酒碗敬酒?腿嘶馗韬蠼油雽⒕埔伙嫸M,方可進寨。這種敬酒方式稱為“攔門酒”,亦是“迎客酒”。敬迎客酒時,有用牛角作酒具盛酒者,這是高規(guī)格的迎客禮節(jié)。若客人用雙手接過牛角,就得把酒一氣喝干,否則視為不敬;客人也可不用手接,而用嘴接——即將嘴直接對于牛角,讓姑娘喂一口酒即可了事。
宴飲時,主人發(fā)話后,第一杯酒大家同時一口而干,有些地方還要連干兩杯。之后主人輪流敬酒,客人回敬。興致高漲時,主客雙方喝“扯扯酒”,即雙方右手執(zhí)杯,將自已的酒杯遞到對方嘴邊,對方則左手扶助遞過來的杯,兩人同時一飲而盡。散席前,喝團圓酒。團圓酒有喝大“扯扯酒”的。即大家站立,各自用右手端起酒杯,遞給右邊的人,右邊之人用左手扶住遞過來的酒杯,以酒杯聯(lián)成一個大圓圈。在一陣歡呼聲中,由年長者先喝干左邊客人遞來的酒,然后依次而干。這種團圓交杯的方式,象征團結(jié)和睦,使歡快熱烈的酒宴達到高潮。
包谷燒。在苗區(qū)隨處可見小酒坊,隨時可遇小酒館,喝包谷燒成為苗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包谷燒一般在35~40度之間,酒味清淡,并且有種煳包谷的味道,稱為“包谷臭”。趕集回家前,邀上幾個老表,靠著柜臺,沽二兩酒,和著水果糖,咕嘟咕嘟灌將下去,搖搖晃晃的挑起擔(dān)子往家走。酒勁在身,忍不住干吼幾句苗歌,看到哪家熟悉的小媳大嫂,開兩句占便宜的玩笑,換來一陣清脆的咒罵聲,卻是另一番情景。
甜酒。夏天一碗清涼的甜酒汁,冬天一勺滾開的甜酒湯,這是苗家招待客人常見的習(xí)慣。苗族的甜酒,傳說是“明農(nóng)”發(fā)明的,她是用一種叫做“嘎送”的草(紫茵陳和牽牛藤)和著糯包谷飯一道漚成的。于是,大家就把她和后代最會做甜酒的人稱作“奶酒”,意譯是“酒娘”,即發(fā)明酒的人、會做酒的人。如今,外地人到湘西苗寨做客,不但能喝到糯包谷甜酒,而且還可以喝到糯米甜酒、高粱甜酒、小米甜酒、櫻桃甜酒、紅薯甜酒、“救兵糧”甜酒等。苗家人曾這樣歌詠甜酒:“苗山清泉流不盡,苗家甜酒喝不完;喝在肚里甜透心,心心相印賓主歡!
三花酒。苗家看重季節(jié)變換,時序更替。每當(dāng)桃花、禾花、桂花盛開的時節(jié),按時釀酒,分別取名桃花酒、禾花酒、桂花酒,統(tǒng)稱“三花酒”。
萬花茶。萬花茶是將新鮮的冬瓜、胡蘿卜、白蘿卜或未成熟的橙子、柚子切片,經(jīng)雕刻、漂洗、糖浸、曝曬工藝后制成。制品形態(tài)逼真,新鮮脆嫩,透明如玉,既是高雅的雕刻藝術(shù)品,又是可口的蜜餞點心,還可沖開水作茶飲。初到苗鄉(xiāng)的游客,都驚嘆于這苗家萬花茶的精美別致。
油茶。將剛采摘的嫩茶葉炒熟后,加少許米湯輕揉制成小餅,用柴火熏干貯存。飲用時,用茶油加熱將茶餅輕炒數(shù)下,放水煮開。小碗內(nèi)盛炒脆的花生仁、芝麻、豆粒等,用滾開的茶水一澆,吱吱著響,一碗油而不膩、濃香四溢的油茶便制作出來了。
【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風(fēng)俗】相關(guān)文章:
苗族的有什么風(fēng)俗禁忌03-09
苗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有什么08-27
苗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是什么07-14
苗族有什么風(fēng)俗習(xí)慣07-27
苗族的民族風(fēng)俗07-14
納西族的風(fēng)俗都有什么07-18
納西族的風(fēng)俗都有什么07-27
苗族的服飾特點都有哪些09-02
苗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