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重點翻譯及賞析
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馬說,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本文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馬,也只是辱沒在低賤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喂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飼養(yǎng)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特殊的本領和英武的體態(tài)不能表現在外面,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卻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聽它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著馬鞭面對著千里馬,說道:“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重點語句】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被埋沒的根本原因:論點;主旨句;點明中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沒的具體表現)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再次點明文章中心句子)
【文章主旨】
這篇短文是韓愈諸多散文中頗為著名的一篇。時至今日,可以說是雅俗共賞,有口皆碑了。究其原因,也不過是兩條:一是文字表達上的通達精練,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傳;再是思想內容上的典型、深刻,一針見血,所以歷來要引起大批自強不息者們的強烈共鳴與掌權握印者們的援引。
當然,伯樂相馬的故事中國古來就有,本屬陳言之列。古傳說中把伯樂歸為二十八星宿里掌管馬匹的`神祇,原本反映出農業(yè)時期牲畜的重要性。到了春秋秦穆公之時,人們便已開始把善于相馬的人稱為伯樂了。韓愈以舊瓶裝新酒的革新精神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僅以區(qū)區(qū)百余言的一篇小品,便把千里馬與伯樂之間的辯證關系,把千里馬們的不幸際遇活生生地擺到了中國社會政治生活的面前。終于使連綿不斷的炎黃子孫在凡遇到有關人才問題的時候,都不能不涉及到這篇語勢凌厲,悲憤感慨的小品及其一句千金、不容置辨的思想內涵。
關于這篇文章的寫作年代,各家均未注明。但若從作者一生的經歷看,似應列在第二時期──即應試求官的階段中較為合適。韓愈此期三次下場,三次上書都被冷冰冰的命運擋了回來。于是在長安坐了十年冷板凳的他就有了《感二鳥賦》及《祭田橫文》等不遇時之嘆與在《送李愿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等文中流露出來的怨氣和牢騷。
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盡管科舉制為中下層知識分子開辟了一條參政的道路,但是把持朝政的門閥貴族們仍然堅持朝廷上的重要職任必須在公卿子弟中選擇,而絕難讓這些白衣秀士們廁身其間。所以,雖然韓愈一生經歷了唐代的五位皇帝,但不管他何時發(fā)出這種對于埋沒人才問題的吶喊,都是反映了社會現實的,都是帶有必然性的。
對待韓愈的散文,后人多有評價,其中褒貶俱有不一而足。但是對于這篇馬說卻是一致推崇的。首先,這是一篇一氣呵成的比喻文章,全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比善喻。字里行時洋溢出一種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浩然之氣。作者所謂氣盛言宜的創(chuàng)作理論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體現。該文通篇以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體,用得貼切,便使讀者從中覺不出一點離皮離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種人馬合一,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是使那些深有感觸的讀者們不由聯(lián)想到自己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時的種種不幸,產生出與作者之間在心靈上的迅速溝通。而順勢讀將下去,更覺心舒氣順,意氣昂揚,經日積憤為之一吐,陣陣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飛躍,萬里急馳之心。一篇小品能夠取得如此強烈的閱讀感受,若非胸中廣有丘壑的大手筆是無法達到的。
從結構上分析,作者利用三個自然段簡單明白地表明了三層意思:一是慨嘆伯樂的罕有;二是描述了未以千里稱的駿馬的悲慘境地;三是對于那些阻塞賢路的昏庸之輩表示了極大的義憤。全文雖不長,但其中有慨嘆,有諷刺,有設問,有怒斥,具有七開八合之變與百轉千流之態(tài)。開篇第一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便以其內在的深刻邏輯性緊緊地扣住了讀者的心扉。其原因就在于這出語不凡的開篇并不是那樣一夜北風起式的長詩之平起,而是一篇論文的提綱挈領之言。人們一般的認識,是千里馬并不因為伯樂的出現與否而決定其有無,而伯樂之所以重要則是因為他可以發(fā)現千里馬并使之為世所用。這里,作者有意避開了這種敘述方式,卻從斜刺里猛地殺出這樣一句,從而把伯樂強調到了舍之其誰的重要地位。如此,則既實現了引人入勝的行文目的,又從正面推出了作者名為論馬,實則論人的真正用意。再讀至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讀者心中便豁然開朗了。原來作者是在闡明一個道理,即必須先有能夠識別千里馬的人,然后才能在萬千的馬匹中鑒別出日行千里的良駒。否則,即便有了這種好馬,還不是等于無嗎?
韓愈的這篇《馬說》之所以具有廣泛的影響,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韓愈在寫作技巧上所取得的極大成功。本文的邏輯性很強,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而且是一波三折,反復論證,具有明顯的雄辯家的風格。因此也就容易讓人點頭稱是。從行文風格上看,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并未將前人的遺產棄之不顧,而是兼收并蓄,取其所長,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路子。在《馬說》這篇短文里,他從正面立論,指出了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主次關系。然后展開議論,圍繞著千里馬一展雄風所需具備的各種客觀條件進行論述。緊接著又從飼馬人的角度進一步闡發(fā),提出了策必以其道,食必盡其食,鳴必通其意的具體方式方法。由此,就充分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文學手法,取得了分析透辟,寓意深刻,筆鋒活潑,層層深入的客觀效果,形成了極為豐沛的感染力與藝術氛圍。
中國文人自屈原起便經常使用引物取比的文學方式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中達到切至程度的名篇佳作可謂多矣。但是通篇只圍繞喻體進行描述闡發(fā)而一字不涉本體的卻在少數,尤其像韓愈的這篇文章,以千里馬比在野的智士仁人,以伯樂比當權的達官顯貴,用千里馬的命運取決于伯樂的是否出現,比喻才智之士的前途取決于當政者的是否識別賢愚,所比之處都是十分熨帖而恰切的。因此,盡管作者不是從正面直抒胸臆,大聲疾呼,但實際上卻有如洪鐘巨響,影響又深又遠。雖然是借彼興此,以表心跡,但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從中體會到作者的真正用意與撰文初衷。一篇比喻文章可以達到這種毫無晦澀難懂,反覺韻味橫生,主體絲毫未露,但說理透辟通脫,針砭時弊如此辛辣,且決無顯山顯水之嫌的藝術水平,確是我國古典文庫中一件難得的珍品。
【馬說重點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馬說》原文及翻譯賞析03-03
《馬說》賞析的精選08-08
馬說賞析07-06
馬說原文及賞析08-25
《馬說》課文賞析07-02
馬說原文賞析03-30
馬說-課文賞析07-02
《馬說》賞析范文07-06
關于《馬說》賞析的范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