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王安石《梅花》賞析
《梅花》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作品賞析
[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簡析】:
這首詩通過寫梅花,在嚴寒中怒放、潔白無瑕,贊美了梅花高貴的品德和頑強的生命力。
------------------------------------------------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從物與環(huán)境的結(jié)合中提煉出的具有特別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古人借用這些意象往往有這樣一種模式:竹,多以畫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許文字,以竹之斑駁融文之參差,所謂景中寫意。松,以畫,畫姿則聯(lián)想盡在松姿中;以詩寫神,則松姿盡在想象中,以畫以詩,展姿現(xiàn)神,皆謂借物言志。蘭,以植,植之盆庭院,飛香于書齋,蘭香清,書香雅,謂之淡泊,謂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詩可畫,不同的是松以畫傳神,梅以詩傳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蘭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詩中表達的意境尤為豐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幾句詩句略出了幾枝梅,恰把這幾個特征都寫出來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獨角戲,環(huán)境只是作為一種陪襯,主要還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與環(huán)境結(jié)合,當然在墨畫中環(huán)境可以是空白,然而這就是一種環(huán)境,只不過比較朦朧。
《梅花》中以“墻角”兩字點出環(huán)境,極其鮮明,極具意境。墻角顯得特別冷清,看似空間狹小,其實作者以墻角為中心,展開了無限的空間,正是空闊處在角落外,見角落便想到空闊!皵(shù)枝”與“墻角”搭配極為自然,顯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數(shù)枝梅”的姿態(tài)。“凌寒”兩字更是渲染了一種特別的氣氛,寒風沒模糊掉想象中的視線,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趕跑了,帶來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還是直梅,讀者總會覺得腦海中有一幅有數(shù)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畫。“獨自開”三字就如一劍劈出分水嶺般巧妙地將梅的小天地與外界隔開了,梅的卓然獨“橫”(梅枝不“立”),梅的清純雅潔的形象便飄然而至!斑b知不是雪”,雪花與梅花——自然界的一對“黃金搭檔”,兩者相映成輝,相似相融,似乎是一體的。而作者明確“看出”“不是”,并且是“遙知”。為什么?“為有暗香來”!鞍迪恪睙o色,卻為畫面上了一片朦朧的色彩。清晰與朦朧交錯,就像雪中閃爍著一個空洞,造成忽隱忽現(xiàn)的動感。也像飄來一縷輕煙,波浪式的前進,橫攔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筆墨層層展開意境,幾筆實寫提起無限虛景,梅之精神也被表達得淋漓盡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讀者神往。
遣唐使制度指的是日本在公元630年到公元895年向唐朝派遣使團學習唐朝先進文化的制度。接下來我們具體來看看日本的遣唐使制度。公元630年,當時是唐朝貞觀四年,日本舒明天x向唐朝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使團成員包括正使﹑副使﹑判官﹑錄事等,還有大批的師﹑水手以及翻譯,畫師、樂師、各行工匠等等。自此之后遣唐使成了日本的一項重要制度,在之后的兩百六十多年中一直被沿用。遣唐使來到唐朝首都長安,主要學習唐朝的文化,以及各種先進的技術,還到各地進行實地考察。當時的唐帝國朝廷面對這些外來的學習者也是非常歡迎的,由皇帝親自接見,宴飲賞賜之后就可以在長安學習了。
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學習唐帝國的先進文化和制度,然后回國之后自己運用,以此來帶動日本國內(nèi)的改革。在遣唐使制度實行的兩百多年里,日本獲益良多,學習了唐朝的先進文化和制度,完成了自己國內(nèi)的變革。到了公元895年的時候,由于唐朝國內(nèi)政局動蕩不安,加之日本基本完成了改革,所以遣唐使臣上奏天x廢止了遣唐使制度。遣唐使制度對于日本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推進了日本國內(nèi)經(jīng)濟文化的大發(fā)展,也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在這期間,遣唐使的人數(shù)也是不斷增加的,由最初的兩百多人,發(fā)展到后來的五百多人,當然他們學習的東西也是不斷完善的。唐朝政府對待遣唐使的態(tài)度也是非常友好的`,來的時候歡迎,走的視時候歡送,遣唐使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遣唐使制度不是向唐朝朝貢稱臣的制度,這和附屬國的朝貢是不一樣的。以上就是遣唐使制度的一些簡單概況了。
遣唐使制度成為了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日本社會因為遣唐使學習回去的文化和制度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當然遣唐使對于中國也是有很大好處的,那就是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使得絲綢之路延伸到了日本。那么遣唐使的貢獻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們歸納一下遣唐使的貢獻。遣唐使對于日本的貢獻,首先是引進了唐帝國的法律條款,推動了日本社會制度的改革。遣唐使團每次到長安之后都是如饑似渴的學習,他們博覽群書,還實地考察,回國后參加政事的處理,模仿唐帝國的法律條文,使得自己國家的法律條文得到完善和規(guī)范。此外,遣唐使還建議日本政府仿效唐朝的教育制度,在各地開設了學校,學習唐朝文化,培養(yǎng)人才。遣唐使的第二大貢獻是汲取了唐朝文化,提高了自己的文化藝術水平。遣唐使每次都是帶著大量的漢文書籍和佛經(jīng)回國,日本朝廷上下對唐詩文化都贊嘆不已。遣唐使還搶唐朝的書法,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帶回了日本,加速了日本民族文化的融合。最后,遣唐使的貢獻還在于將唐朝的很多技藝帶回了日本,圍棋、相撲、馬球都是學習唐朝的。
當然遣唐使的貢獻不單單是對日本社會的,對中國也是有一定貢獻的。遣唐使促進了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增加了唐帝國的威信,同時也使得絲綢之路向東得到延伸。總之,遣唐使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推動了整個日本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
【王安石《梅花》賞析】相關文章:
王安石《梅花》全文賞析07-18
王安石《梅花》原文譯文及賞析09-08
賞析王安石的詠梅03-25
《浣溪沙》王安石賞析07-18
王安石《北山》賞析09-27
王安石元日賞析03-31
王安石《梅》賞析01-24
王安石《江上》古詩賞析07-18
王安石《元日》譯文及賞析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