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李汾《雪中過虎牢》閱讀答案附賞析
雪中過虎牢
李 汾①
蕭蕭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過虎牢②。
廣武山③川哀阮籍,黃河襟帶控成皋。
身經(jīng)戎馬心愈壯,天入風霜氣更豪。
橫槊賦詩男子事,征西誰為謝諸曹④?
【注】
①李汾:字長源,金太原平晉(今屬山西)人,為元好問“平生三知己”之一。②虎牢:戰(zhàn)國末期秦國建置,西漢時易名成皋關(guān)。③廣武山:嵩山余脈。④謝諸曹:指晉謝安及其弟謝石、其侄謝玄。淝水之戰(zhàn)時,謝安為征討大都督,謝石監(jiān)江北諸軍事,以將軍假節(jié)征討大都督,大敗苻堅。
。1)聯(lián)系全詩,結(jié)合注釋,說說頷聯(lián)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此聯(lián)緊承首聯(lián)悲壯蒼涼之感而來,寫詩人空懷濟世之志,終不為世所用的孤獨寂寞之情。出句引一代名士阮籍為知音,同命相憐,寫出了內(nèi)心的失意悲涼;對句從廣闊的時代背景中再做渲染,奔涌的黃河駕馭著這座阻擋著敵兵而又承載著無奈的古老關(guān)城,令人生出無限悲壯。
。2)元好問評此詩云:“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高處不減唐人!闭垙倪@首詩藝術(shù)風格的角度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
答:這首詩以鋪敘起筆,先勾勒出一幅壯麗而蒼涼的雪中行軍圖,而后追思古人,抒發(fā)失意之慨,感情基調(diào)蒼涼壯闊而又深沉。后兩聯(lián)則雄起陡轉(zhuǎn),氣勢恢弘,抒發(fā)了詩人崇高壯美的英雄氣概,展示了詩人的昂揚斗志和鐵骨豪情,其狂放之態(tài)有如李白,沉郁之風好似杜甫,可謂“高處不減唐人”。
賞析:
欣賞這首詩,不妨從“虎牢”說起。
虎牢,是中國古代中原地區(qū)的一個重要關(guān)口,位于今河南省滎陽縣汜水鎮(zhèn)西。據(jù)《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曾射獵于鄭,得猛虎而圈之,名其地曰虎牢。公元前571年,晉悼公筑虎牢城。秦置虎牢關(guān)。此后,曾有成皋關(guān)、汜水關(guān)和武牢關(guān)之稱,歷代王朝,無不在此設(shè)防。猛虎之威已不復(fù)可見,而虎牢之險固卻穿越了彌漫的烽煙,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春秋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燕助衛(wèi)伐鄭,鄭以虎牢之險戰(zhàn)敗燕國。漢高帝二至四年(公元前 205~前203)楚、漢相持于成皋、滎陽之間,漢軍憑虎牢之固,與楚軍抗衡,并迫使楚軍議和,劃鴻溝為界。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宋與北魏爭戰(zhàn)于此,宋將毛德祖堅守虎牢200余天,魏不能破,后斷宋軍糧、水,虎牢始陷。諸如此類,也可在歷代的戲曲小說描寫中找到例證:最有名的如三國時期虎牢關(guān)下群英戰(zhàn)呂布,唐代初期李世民對鄭帝王世充、夏王竇建德的統(tǒng)一決戰(zhàn),等等。
之所以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一是因為虎牢處于中原腹地,為東西交通之要沖,其二則因為這里北臨黃河,南依嵩山,絕岸峻崖,地形險惡,實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
那么李汾,這位金代末期的詩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以怎樣的心境走過虎牢的呢?
從首聯(lián)中“行李”、“弓刀”、“行人(即軍人)”及頷聯(lián)的“戎馬”等詞即可知,詩人所說的“過”非等閑之過,而是軍事行動中行軍之“過”。自1228年起至1234年,元軍大肆犯金,歷時六年攻下汴梁。在金朝風雨飄搖之際,哀宗亦帶領(lǐng)臣下浴血奮戰(zhàn),誓死社稷。元好問《中州集》與《金史"李汾傳》都記載李汾曾做恒山公武仙署行尚書省講議官,《金史"哀宗本紀》記天興元年(1232)恒山公武仙殺士人李汾。雖然李汾之死還有某些疑問,但他曾在此期間跟從武仙參加了抗元戰(zhàn)爭應(yīng)是沒有疑問的,雪中過虎牢,或許就是此時經(jīng)歷。作者應(yīng)是帶著捍衛(wèi)國土的豪情、立功用世的理想走過這個千年古關(guān)的。然而,“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理想之于詩人,常常是咫尺天涯,遙不可及。從《金史》記載來看,恒山公武仙并非忠義之人,他授命于金朝危難之際,然而面對元軍,他或投降、或逃跑,全不以國家社稷為念;對同僚下屬則妒嫉嫌猜,不僅不能和睦相處,而且動輒殺人滅跡(參見《金史》第八卷武仙傳)。為這樣一個人作參謀,李汾的豪情與理想也難免漸漸落空了。也許正因如此,詩中的情感才更增添了許多滄桑韻味。
“蕭蕭”二字為象聲詞,有的用如風聲,如《史記"荊軻傳"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有的用如馬鳴聲。如《詩"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旆旌”,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在腰!甭(lián)系“弓刀”二字,李汾此處顯然是化用杜甫詩句,故“蕭蕭”當為馬鳴。馬在嘶叫,行李與弓刀時相擦刮,在紛揚的風雪中,兵士們走過了虎牢關(guān)口。這便是首聯(lián),以客觀平實而不失聲色的鋪敘完成了“起”的任務(wù),勾勒出一幅壯麗又籠罩著蒼涼的雪中行軍圖。
頷聯(lián)為承,接續(xù)首聯(lián)的蒼涼之感一揮而就:廣武山川哀阮籍,黃河襟帶控成皋。此句的中心,自然是阮籍!稌x書"阮籍傳》載: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zhàn)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嘆,于是賦《豪杰詩》!比罴疄橐淮,空懷濟世之志,亂世強保其身。此中失意悲涼,只有同命運者方能心領(lǐng)神會。而李汾于千載之下不失為阮籍知音!稓w潛志》中說他“覽古今成敗治亂,慨然有功名心……為人尚氣,跌宕不羈。頗褊躁,觸之輒怒,以是多為人所惡”;《中州集》稱:“長源素高亢,不肯一世”,“寧寒餓而死,終不作寒乞聲向人,人亦以此愛之”。李汾在《感寓述史雜詩五十首》引中則說自己“郁郁不得志”,“以愚忠謬信,獲譏于斯世久矣”。終其一生,上書進言不曾見納,從事史館不能得志。超人的才華,張揚的個性,以及由此而來的不能為世所用的孤獨寂寞,這相近的身世,使李汾處舊地而思古人,與阮籍惺惺相惜。不獨此詩,李汾在其《汴梁雜詩》之四中也曾寫道:“誰知廣武英雄嘆,老卻窮途阮步兵”,可見他對阮籍的一份源自于同病相憐、同氣相求的特別欣賞與特別鐘愛。但是面對永恒的時空,英雄已成過往云煙,只留下一份哀傷與山川同在。奔涌的黃河,控馭著這座阻擋著敵兵而又承載著無奈的`古老關(guān)城,令人生出無限的悲壯情懷。
然而若一味悲傷下去,便不是李汾、不是豪杰了。所以頷聯(lián)一轉(zhuǎn),寫道:“身經(jīng)戎馬心逾壯,天入風霜氣更豪!”詩人的志向并沒有因失意而消磨,卻在戰(zhàn)火與烽煙中得到洗禮而更加雄壯,天地之氣也沒有因冬雪而委靡,卻在風霜中得以升華而更加豪邁!前一句是詩人自我的真實寫照,后一句則以詩人的主觀感受折射出一種“有我”的外部環(huán)境。正所謂 “南人得江山之秀,北人以冰霜為清”,天,風霜,氣,這些自然的景象被賦與了詩人的生命,散發(fā)出崇高壯美的光芒和神采。這其實正是李汾人格的縮影:不只是面對戰(zhàn)爭,在生活的種種崎嶇坎坷中,詩人也始終保持著傲立于世的英雄之氣。比如元好問在《中州集"李講議汾傳》中寫道:“辛卯秋,(汾)遇予襄城……道其流離世故、妻子凋喪、道途萬里、奔走狼狽之意,雖辭旨?啵⒔樽孕耪吖试,郁郁不平者不能掩!睉n怨與不平是不屬于詩人的,是不屬于北方高天闊土中的幽并豪俠的?梢哉f,僅此兩句,便足以展示詩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并州豪杰的英雄氣概與人格魅力了。
尾聯(lián)中能迅速吸引并感染我們的自然是“橫槊賦詩”幾個字了。蘇軾《赤壁賦》中寫曹操道:“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用意雖然在于人生一瞬、風流俱往,卻也將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寫得氣勢磅礴,使人心懷激蕩!度龂萘x》第四十八回則寫道:時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頭上,以酒奠于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將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shù),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 “槊”對于人生對于歷史的意義被充分神化了。
李汾卻說“橫槊賦詩男子事”,將這種英雄行為與尋常男子以一種自然而然天經(jīng)地義的語氣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恐怕是只有驍勇善戰(zhàn)的北方民族才有的理想、追求或自信。這是對橫槊賦詩的另一種詮釋,也是詩人對人生追求的豪邁宣言。唐朝的李賀雖也曾說:“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但一個“何不”,便可說明,在當時的中原地區(qū),這樣的男兒并不多見!而在北方,在自信而滿懷理想的詩人心中,英雄不是神話,英雄就是自己,就是天地間每一個血性男兒。因此,“征西誰為謝諸曹”一句,似是對理想的拷問,也似是對英雄的呼喚,也似是英雄作出的“舍我其誰”的錚錚回應(yīng)。到這里,詩人的情懷由開篇的蒼涼悲壯,完全轉(zhuǎn)換成了斗志激昂。鐵骨豪情與雄關(guān)古道相得益彰,相映相照,使幽并豪俠的慷慨之氣躍然而出、力透紙背。
如果說前兩聯(lián)以鋪敘起筆,間以抒情,雖深沉壯闊而不失蘊藉,顯示出對中國詩歌正統(tǒng)的學習與發(fā)揚;那么后兩聯(lián)則粗獷豪邁,酣暢淋漓,北方民族文化的特質(zhì)一覽無余。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悠久深厚的漢族文化與勇武雄壯的女真精神的巧妙結(jié)合,二者相融相漲,相輔相成。
全詩語言質(zhì)樸,感情深沉,對仗工整,敘議相生,氣勢恢宏。這也是李汾七言詩的普遍特征。比如:“飄蕭蓬鬢驚秋色,狼藉麻衣涴酒痕。天塹波光搖落日,太行山色照中原”(《汴梁雜詩》);比如:“石馬嘶殘人事改,劫灰飛盡海山平。唯余太一池邊月,伴我驂鸞上玉京”(《上清宮》);比如:“十年道路雙蓬鬢,萬里乾坤一草亭。八月崤陵霜樹老,傷心休折柳條青”(《陜州》)等等。在縱橫古今的筆觸下,在感動天地的情懷中,詩人狂放有如李白,沉郁更學杜甫,為自己在金末詩壇上贏得了不可動搖的一席之地。正如元好問所說:“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高處不減唐人”,“同輩作七言詩者,皆不及也!
金代末年的詩壇,學唐之風大盛,李汾也是其中之一。從這一角度來說是他深得唐詩壺奧的。另外,李汾詩之所以具有上述風格,自然也與滋養(yǎng)他的北方文化基質(zhì)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guān)系。騎馬民族的自由奔放、粗獷豪邁,時刻流淌在詩人的血液之中,讓他保持著剛健的品質(zhì)和澎湃的激情。
李汾曾在《陜州》一詩中說:“李白形骸雖放浪,并州豪杰未凋零”。這不僅是詩人略顯狂傲的自我稱許,其實也是詩人對金末詩壇的一個真實寫照。他揭示了金末詩歌與唐詩的關(guān)系,也展示了金末詩壇后繼有人的喜人景象。在金代末年,除了元好問,我們還能看到李純甫、李汾、雷希顏、李經(jīng)等很多詩人,欣賞到“鐵馬秋風塞北”的壯闊景象與“重乎氣質(zhì)”、“詞義貞剛”的諸多好詩。
【李汾《雪中過虎牢》閱讀答案附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過陳琳墓閱讀答案附賞析09-12
《題李凝幽居》閱讀答案附賞析07-28
《題李世南畫扇》閱讀答案附賞析09-12
別離閱讀答案附賞析09-11
春游閱讀答案附賞析09-12
秋月閱讀答案附賞析09-12
《秋夜》閱讀答案附賞析09-12
《臘梅》閱讀答案附賞析07-29
閑居閱讀答案附賞析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