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通用15篇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1
屈原(前339?~前278?)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生平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后繼續(xù)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秭歸----詩人之鄉(xiāng)
秭歸是我國戰(zhàn)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xiāng),位于長江北岸的臥牛山麓,四周城墻環(huán)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筑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墻均有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一直沿用至今。
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后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秭歸”。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后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水位升高,于1976年修建此祠,F(xiàn)位于秭歸城東向家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將再次遷建。
在樂平里,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和傳說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并以景名聯(lián)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xiāng)鼓巖連擂鼓臺。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xiāng),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頌》屈原祠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我國七大柑桔生產基礎之一。深秋時節(jié),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里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后,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青水秀的樂平里。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舊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里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后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九章》、《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如今,名揚中外。
屈原,名平,楚國人,公元前340年誕生于秭歸三閭鄉(xiāng)樂平里。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聯(lián)齊抗秦。他的主張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毀。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后頃襄王繼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jié)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秭歸鳥即子規(guī)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歷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jié),祭祀屈原。
端午節(jié)的原始形態(tài)是慶豐收,后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jié),所以這個節(jié)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于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jié)”。
每年端午節(jié),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至今日。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2
傳說 1.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深感痛惜的人們紛紛包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他,此后逐漸演化為端午節(jié)。這是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
傳說 2.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兜罆吩疲骸拔逶挛迦諡榈嘏D,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傳說 3.勾踐操練水軍!妒挛镉浽础酚涊d,每年五月五日,天氣變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踐便在這一天開始操練水軍,最終打敗了吳國
傳說 4.紀念孝女曹娥。《會稽典錄》記載,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師失足落水。他14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17日,覓父尸不得,投江自殺。
傳說 5.紀念介子推。據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發(fā)令,五月五日這一天不得舉火。因為此時天氣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傷寒,難以醫(yī)治。
傳說 6.紀念伍子胥!肚G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時迎伍君!蔽樽玉惚M忠反被殺,尸被拋于江,化為濤神。每年五月初五,錢塘江口泛起初潮,人們駕舟逐潮,希望能見伍子胥顯靈。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3
說起介子推,人們大都將其與寒食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不過有說法認為,端午吃粽子的習俗原本與紀念介子推有關。
據說,介子推是晉文公重耳的大臣。晉文公重耳曾經流亡在外十九年,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后來重耳回國稱君,封賞所有隨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做《龍蛇之歌》以感悟晉文公,然后就背著老母親跑到綿山隱居起來。《龍蛇之歌》的意思為“有一條矯健強壯的龍,遭到了上天的譴怒,卷角棄甲,遁跡于下土。志愿不能實現(xiàn),蛇也和他同伍,龍蛇一齊行走,在草野中仍有分別。龍等到了升天之日,安居于他的龍庭,唯有蛇依然蹉跎失意,沉滯在灰色的泥土。抬頭望著天空滿懷怨恨,纏繞于心的是無限悲苦。并非樂于與龍為伍,憂心如焚是因為他沒有絲毫的關心和眷顧!敝囟x此文后,悔之莫及,親自到綿山尋訪,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無奈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他出來。誰知火燒了三日,介子推竟抱著大樹和母親被活活燒死。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粽子為寒食的一種,五月初五端午食粽子就作為一種傳統(tǒng)民俗慢慢流傳了下來。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4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們中國人的重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吧!端午節(jié),因為正好在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所以又稱“五五節(jié)”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jié)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jié)和農歷新年。
端午節(jié)還有稱為“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重午 ……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各個地方的過節(jié)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jié)是我國兩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草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等,當然賽龍舟也是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
今年端午節(jié)我也學了不少技能,在外婆家和媽媽一起學習包粽子,在媽媽的耐心指導下我終于也學會了包粽子哈哈,還有和外婆去拔了艾草,認識了艾草,拿回家了掛門上。還有奶奶把艾草拿去煮雞蛋,然后把雞蛋用一個蛋袋掛我脖子上。奶奶說這是我們老家的習俗。我和小妹妹、丹琪姐姐每個小朋友多有一個蛋袋把蛋掛在胸前,太好玩了。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5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6
每逢農歷五月五,讓我追思的一位古人,是那個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公元前340年,原姓羋,名平,字原,系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的他,誕生于秭歸三閭鄉(xiāng)樂平里。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lián)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guī)的時候不愿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國。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xù)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既放那一天,你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邂逅一漁夫,見而問之: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汝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欲勸誡你,與世推移,莫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而你答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欲說: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處世不必過于清高。至于“深思高舉”,何苦落得個被放逐?你脫口一句“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堵塞了漁翁原本想說的話。對于你寧可投江而死,也不污清白之軀,不蒙受世俗之埃塵的選擇,漁父不復與言,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鼓枻而去。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的那一瞬間,你救國的希望化作了絕望、悲憤,縱身汨羅江,把滿腹愛國的情懷和一顆赤子之心交給了汨羅江日夜咆哮的波浪。
千百年了,汨羅江的水日夜東逝,已經沖淡了那個漁夫在后人心中的名姓,卻絲毫沒有沖淡,落淚緬懷你遺留在江里的愛國情懷。
你走了,“楚辭體”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你走了,每年的五月五日成為了“詩人節(jié)”。你走了,“端午節(jié)”據此而來了……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7
楚國的大夫屈原屢次三番勸楚懷王聯(lián)合齊國共同抗秦,可是楚懷王專聽接受秦國張儀賄賂過的靳尚和公子蘭這一伙人的話,受秦王的騙,到秦國去,被扣押在咸陽,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國。太子橫立為國君,就是楚頃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蘭這批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擔心楚國要亡在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悶。他不斷地勸楚頃襄王遠離小人,收羅人才,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就怕楚頃襄王反抗秦國,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他們勾搭起來在楚頃襄王跟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帶)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的打算,反倒給排擠出去,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著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說。他在洞庭湖邊、汨羅江(在今湖南東北部)上,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頭散發(fā),骨瘦如柴。
有個漁父勸他:你何必這樣呢?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你為什么不跟世人一樣呢?
屈原說:國王他們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傷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里像刀割一般。我怎么能夠眼看著國家的危險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愿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說,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著這樣的想法,經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恨秦國搶楚國的土地的人民,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挨餓,生病沒錢醫(y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把他的歌寫下來,這會兒寫得更多了!峨x騷》這首有名的長長的詩歌,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日子過得挺快,十幾年過去了,屈原還沒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憂慮國家的前途,日里夢里,老想回楚國的國都郢都。他想借山川景物來排解他的愛國憂愁,結果反而更加傷心。楚國的政治這么腐敗,秀麗的河山逐漸被秦國搶去,楚國太危險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勸楚王,事實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對他說:你何必留在楚國受這份罪呢!屈原說:我怎能扔了家鄉(xiāng)、扔了父母之邦啊!鳥飛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貍死了,頭還向著土山啊!救國的道路漫長漫長啊,我不能離開楚國,我要上下尋找救國之路啊!
壞人掌權,楚國的大難終于臨頭了。公元前278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打下了楚國的國都。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傷心得放聲大哭。這時,他已經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國已經沒有希望了,可不愿意眼看楚國被毀,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敵人手里,他要和楚國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以身殉國了。
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趕緊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墒峭粞蟠笏,哪兒有屈原的影子呢?他們劃著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里的米飯撒在水里獻給他。他們?yōu)樗谢辏呵蠓,你回來?后來,人們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稱為端午節(jié),也叫端陽節(jié),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為龍船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儀式來紀念屈原。再后來,逐漸就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8
端午節(jié)在傳說中,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起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9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國人,父兄都被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隊伍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10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qū)“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11
戰(zhàn)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他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他倍感痛心,屈原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他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他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他的尸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他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jié)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12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粽葉飄香,華夏大地處處彌漫著溫馨,炎黃子孫陶醉在粽葉淡雅香味中,陶醉在屈原不朽精神中。真可謂有水地方就有龍舟鼓聲;有岸地方就會楚歌四起。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清瘦老人——屈原,在汨羅江邊徘徊,他仰望蒼天,對當時社會腐敗十分不滿,他憤怒、哀傷,最后,他吟誦著“世人皆醉我獨醒”,帶著滿腔悲憤抱石跳入江中,以死來捍衛(wèi)正義。當地漁夫知道此事后非常痛心,劃著小船把竹筒里米撒向汨羅江喂魚以保全屈原尸首。后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包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梢赃@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粽子一樣寓意豐富,粽子形狀棱角分明,象征著屈原人格棱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粽子里面包著一顆紅棗,象征著屈原赤膽忠心…………總之,粽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無比敬重。
今天一早,和左鄰右里一樣,媽媽便去菜場買包粽子材料:糯米、粽葉、紅棗……媽媽先把糯米泡好,把粽葉和紅棗洗凈,洗好后,再把紅棗切碎,用調料把紅棗與糯米拌在一塊兒,過了一小時,媽媽開始包粽子了,她先把粽葉折成一個陀螺形,把拌好糯米用勺子盛在粽葉里,再用靈巧雙手左折右疊,最后用繩子層層纏繞,很快一個精致粽子便誕生了。
開始煮粽子了,那一個個小巧玲瓏粽子就像一個個小鴨子,在水中快樂游泳。大約一小時后,滿屋飄香,粽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粽子,用嘴吹吹,輕輕解開繩子,剝開粽葉,哇!露出泛黃米粒,咬一口,滿嘴都充滿著粽葉清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大棗餡兒。糯米清香與大棗香甜結合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
在這粽葉飄香節(jié)日里,我深深感受到炎黃子孫對屈原尊重和對祖國熱愛,立志做一個愛祖國、愛人民、有理想、有抱負小公民。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13
1.紀念屈原說
傳說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 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了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了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磥恚宋绻(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
2.紀念伍子胥說
有些說法則與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而非是屈原。
南朝蕭梁時期宗懔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qū)的歲時節(jié)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jié)里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東吳地區(qū)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關于粽子,則有當地的記載:“鄉(xiāng)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 紀念孝女曹娥說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做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jié)。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的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投奔吳國,帶吳伐楚,五戰(zhàn)五勝,攻破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都之東門上,以看越國部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14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身,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日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蒲月五日遮天投江自盡。不測的是,五天后曹娥抱出父親尸身浮出水面,眾人驚詫。
雖然,尚有一種說法是,曹娥父親曹盱,在蒲月初五迎伍神(伍子胥)的祭奠事情中溺于舜江。過了十七天,在蒲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身抱父尸浮出水面。
但不管哪種說法,曹娥都被神話了。曹娥所住之村鎮(zhèn)即改名為曹娥鎮(zhèn),舜江被改為曹娥江,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尚有聞名的《曹娥碑》一文作為佐證。蒲月初五就釀成眷念曹娥的節(jié)日了。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15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贝蠹乙宦牭竭@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jié)。今天,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jié)吧。
端午節(jié)起源于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jié)現(xiàn)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每年過端午節(jié)的時候,奶奶都會包很多的粽子。奶奶從山里采來了粽葉,那粽葉綠油油的,寬寬的,沒有一點兒縫!鞍阳杖~放在水里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蹦棠桃贿吺痉兑贿呎Z重心長地教導我。我點點頭,示意明白。奶奶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一片葉子反著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的模樣,倒進一勺糯米,在手掌中抖實,然后用余出來的粽葉一蓋一折,再用嫩竹絲綁緊了,一只粽子就包好了。我模仿著奶奶的樣子,可是卻沒有我想象得那么簡單。一不小心要么嫩竹絲的長度不夠扎粽子,要么就是糯米從哪個小洞漏了出來。忙得我不可開交,不久,額頭上就布滿細細密密的汗珠。等把粽子包完后,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40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那透著濃濃粽葉清香的氣味,吊人胃口,使人垂涎欲滴。
過端午節(jié)除了要吃粽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呦!
我最喜歡看的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拿著槳,用手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有規(guī)律地敲著鼓點兒!凹佑,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fā)出雷鳴般的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我也在旁邊為水手加油鼓勁,不亦樂乎。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么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tǒng)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那的端午節(jié)。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通用15篇】相關文章: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通用15篇)12-29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15篇)12-29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合集15篇)12-29
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集合15篇)12-29
端午節(jié)故事12-20
端午節(jié)傳說故事01-20
關于心態(tài)的勵志故事(通用7篇)11-24
端午節(jié)故事(15篇)12-20
端午節(jié)故事15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