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除夕的習俗簡介
大年夜又稱除夕,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農(nóng)歷十二月末日之夜,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除夕的習俗簡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除夕的習俗
河南除夕的風俗
拜年
據(jù)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jié)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飾盒里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tǒng)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壓歲錢
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tǒng)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guān)于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于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并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后來也稱為“守歲”“壓歲”。但這些傳說于史無據(jù),不足為憑。壓歲錢的習俗真正始于何時眾說紛紜。
放爆竹
春節(jié)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漢代。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F(xiàn)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chǎn)的爆竹花色多,品質(zhì)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中國除夕習俗
除夕習俗: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除夕習俗:傳統(tǒng)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tǒng)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除夕習俗:飲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fā)菜、蠔豉等,因為“發(fā)菜蠔豉”與“發(fā)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除夕習俗: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屬于楹聯(lián)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lián),“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lián)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0年)。百姓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fā)源地是南京,F(xiàn)在江南地區(qū)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lián)。
除夕習俗:祭祖
據(jù)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民俗藝術(shù)研究室主任陳竟介紹,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lǐng)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nóng)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河南除夕禁忌
1、避免吃稀飯,這天若吃稀飯,這一年外出會被雨淋,甚至大雨會將田土沖垮。此外,吃稀飯是貧窮的象征,初一吃稀飯,恐怕之后都得過著窮困生活。
2、嚴禁灑掃與倒垃圾, 會把家里的福氣財運掃光光; 若真要動掃帚, 記得由外往內(nèi)掃!
3、盡量不動刀剪針線,一旦有差錯,會招致破敗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財路剪斷。
4、初一打破碗碟杯盤,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并放在神案上數(shù)天,即可化解災難。
5、避免說出“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6、記得要在年前還清債務,如果已欠過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門討債,否則會倒楣一整年!
7、不宜殺生。殺生必見血光,為不祥之兆,會引起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發(fā)生。
8、忌洗衣,因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因此這二日不宜洗衣。
除夕的習俗
除夕守歲的風水習俗,除夕,按照中國位理學傳統(tǒng),除夕要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謂之守歲。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后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lián),燃放爆竹,來驅(qū)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世界上只要是華人在除夕就有守歲的習慣。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今天,小編特別說說如何守歲與發(fā)放壓歲錢?
一、守歲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二、守歲為何又叫"熬年"?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yōu)榱硕惚苣戢F,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guān)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zhuǎn)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jīng)·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jié)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qū)⑺鼡舻梗儆么骤F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三、守歲如何平平安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四、守歲應特別要注意的風水事項
1、如果是自家大門對準鄰居家大門,那么,請務必在自家大門口外面的門框上掛兩個中國結(jié),以趨利避害。
2、大門上的“福”字,千萬不要倒著貼。
3、家中破損的家居要處理:該扔的扔、該修理的修理。千萬不要屆時坐在搖晃的椅子上。
4、晚上所有的燈要打開,一直開它三天三夜。
5、晚上八點之前要燒香拜佛。
6、要穿紅衣裳、掛紅燈,放鞭炮。以圖吉利。
7、大年三十這一天千萬不要罵小孩,更不能爭吵,否則來年不利。
8、自己單獨過年的朋友,鄭博士建議你將你的電視機全天全夜開放,以增加自己的“氣場”。
五、壓歲錢如何派發(fā)?
派紅包是年三十的一大特色。依傳統(tǒng)觀念,只有成年人才具有“資格”派紅包,而真正算得上是成年人的,是已經(jīng)結(jié)婚成了親的男女,若四五十歲了還是孤家寡人,便總有嚴重的不足,縱得家財萬貫,但卻無妻,便是未能完成人生的終身大事;而即使只有十七八歲,但只要是成了婚,不管有否子女,便比一個三四十歲還未成親的人,更加像成年人。
在大年三十,成年人為了要顯示自己是長輩、要令孩子們開心,便會使用紅包,派發(fā)給每一個小孩。
紅包一般上是從大年三十開始分發(fā),一直延續(xù)到正月。成年人固然要派給家中的小孩后輩;也要派給前來拜年的小孩,而他們前去人家的家中拜年,也一樣免不了要派紅包。不過,在傳統(tǒng)上,小孩子們獲得紅封包,并不是從年初一開始,而是在前一天,即是大年除夕的晚上,便已經(jīng)從長輩手上接過紅包,這就是壓歲錢。
在除夕晚上吃過團圓飯后,長輩就會給家中的兒童和婦女壓歲錢,這是因為昔日重男輕女,男主外、女主內(nèi),女子并不容易自己賺錢,在經(jīng)濟上要依賴丈夫,自己并沒有錢,所以,壓歲錢既給孩子,也給婦女。
現(xiàn)時,有些家庭依然行著壓歲錢的傳統(tǒng),會在大除夕夜給孩子們紅包。但其實,真正的壓歲錢,并非用紅包裝著的,當時,長輩會用一根紅線,把一百枚銅錢串起來,這百枚銅錢,象征著長命百歲,是給接受壓歲錢的人的祝福,帶有高度的祈福意義。
祭祖習俗介紹
祭祀先祖,是春節(jié)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還有的地方還叩拜玉皇大帝(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點心、五碗飯、一對棗糕、一個大饃饃,俗稱"天地供"。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后,祈求豐收,最后燒紙,俗稱"送錢糧"。人們在春節(jié)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tǒng),過節(jié)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春節(jié)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nèi)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guān)心和注視著后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春節(jié)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后人。但因各地習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臺灣地區(qū)是在除夕午后,進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還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還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
祭祖來源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鬼神二類。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quán)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且以人鬼-祖先為祭拜的主要對象。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今,形成我國文化的特色。再者,東漢時的丁蘭(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為生,常因母親未能按時送飯,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見烏鴉反哺恩情受感,見母前來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舉,于驚慌之余,竟投河自盡。丁蘭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舉流傳民間,亦形成日后人們祭祖之習俗的由來。
祭祖民俗相沿數(shù)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jié)日。據(jù)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guī)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祭祖習俗歷史沿革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祭祖禮儀
祭獻禮儀包括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焚祝文、辭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燒錢紙時,主祭要在神前獻上一杯酒,然后由禮生送至焚帛處,將酒酹在上面,酹時將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獻上錢帛之虔誠。在祭祀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還幾次鳴鑼擊鼓或弦樂伴奏,為祭禮增添熱烈。氣氛。祭禮結(jié)束后,將豬肉、羊肉等祭品分給參祭代表。也有將祭品用于宴請參祭人員,只給少數(shù)的行祭人員與鄉(xiāng)紳、長老等發(fā)點祭品。
除夕的習俗
每當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貼窗花、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后,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后,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上海:“開門紅”
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qū)邪,,企求全家興旺平安。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jié)”,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yè),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 以示兜財。此外在鄉(xiāng)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
海南:“吃新節(jié)”
海南至今仍保持著他們民族古老的生活習慣與風俗,“吃新節(jié)”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獲的勞動成果。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釀的;菜、魚、肉等均是當年種養(yǎng)的。
拉薩:祈求
在拉薩,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頂上樹起新的經(jīng)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吉祥如意。經(jīng)幡由藍、白、紅、綠、黃五色布連接而成,寓有藍天、白云、紅火、綠水、黃土之意,上面印有藏經(jīng)經(jīng)文。樹經(jīng)幡時.一般先將五色經(jīng)文布披掛在樹枝上,而后將掛滿五色布的樹枝插于房頂。樹好經(jīng)幡后,還要在房頂上擺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后邊舞邊歌。
江蘇:“掘元寶”
春節(jié)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lián)、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nèi)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fā)財。
除夕有什么習俗
除夕這一天的習俗一般都有吃年夜飯、點燈籠、守歲等。除夕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點燈籠:除夕夜各家各戶都要在家門前掛上紅彤彤的燈籠,春節(jié)期間要徹夜通明。從大年三十一直亮到元宵節(jié),寓意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天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歲,達旦不眠,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們此時也一定要趕回家團聚。
除夕是什么意思
“除夕是農(nóng)歷這一年的最后一天。歲末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背Α笆菤q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等很多的名字。
年夜飯的含義
除夕在我國人們心中的地位很高。這一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xiàn)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guān)懷與撫養(yǎng)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吃年夜飯,是年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等一些有名的菜衍生出來。
除夕有什么風俗
1、祭祀
也就是祭祀祖先,我國人民在過節(jié)的時候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jié)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2、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這就可以看出除夕守歲的正面作用。
除夕的風俗習慣與禁忌
除夕及其來歷
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qū)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據(jù)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nóng)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后一個晚上,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jié)日。與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重陽節(jié)三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的祭祖大節(jié),也是流行于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
除夕前夕,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古代除夕習俗
1、驅(qū)儺
驅(qū)儺在宋代有大儺儀、小儺儀之分。盛行于宮中的主要為大儺儀。據(jù)宋代人解釋,大儺,意在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qū)疫,謂之逐除是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這天,禁中呈大儺儀,并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畫色衣,執(zhí)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zhèn)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丑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鐘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余人。自禁中驅(qū)祟,出南薰門外轉(zhuǎn)龍彎,謂之埋祟而罷。而對比其他史料記載,南宋時期的臨安驅(qū)儺儀式也大體如此。
2、送節(jié)物
史料記載,除夕這天宋代皇帝有賜文武大臣鐘馗像的風俗。如北宋神宗時期,宋神宗就命畫工摹拓鐘馗像,然后雕版印刷精裝后,將成品賜給中書省和樞密院中的官員。除夕之夜,神宗又派入內(nèi)供奉官就東、西府給賜鐘馗之像。而在民間,當時的人們也送門神、鐘馗等節(jié)物之禮俗,如宋代史料筆記《雞肋編》記載,除夕日送節(jié)物,必以大竹兩竿隨之。
3、年馎飥
馎飥,是宋代除夕所制作的一種特色小吃,類似于今天羊肉泡饃等湯餅類的食物。宋人就有冬餛飩,年馎飥的說法。大詩人陸游《歲首書事》一詩有言:中夕祭余分馎飥,犁明人起換鐘馗,并自注:鄉(xiāng)俗以夜分畢祭享,長幼共飯其余。又歲日必用湯餅,謂之冬餛飩、年馎飥。
4、試年庚
陸游《劍南詩稿》有云:鄉(xiāng)俗,歲夕聚博,謂之試年庚。即將除夕這一天的賭博輸贏視為預測下一年人生命運的游戲。另外陸游《新歲》一詩中,明燭聚呼盧之句便專指此游戲。
5、消夜果
除夕夜闔家團聚,為了打發(fā)晚上閑暇時光,宋代時,很多人家都要準備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夢粱錄》一書有描述宮廷內(nèi)消夜果的場景,其言:是日,內(nèi)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nèi)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團、韻果、蜜姜豉、皂兒糕、蜜酥、小鮑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銀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頭兒、牌兒、帖兒。供宮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雖不能如宮中豐盛,但也極盡所能,準備消夜果,力保年節(jié)順心。
汕頭的除夕習俗有哪些
年前理發(fā)“挽面”
在除夕前,大家都會忙碌張羅置辦年貨,潮汕人的年貨清單可是相當豐富。除了雞、鵝、鴨、魚肉外,還必須要有柑橘、青橄欖等各式水果,作為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在舊俗中,過年前男人必須理發(fā),女人必須“挽面”,如今大家都是以剪發(fā)美容代替。
除夕“拜公祖”吃團年飯
除夕到了,團年飯是這一天的“重頭戲”,是一家團圓歡聚的象征。在潮汕地區(qū),吃團年飯前必須“拜公祖”,傳承潮汕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tǒng)美德,祭拜完畢后,人們將飯菜擺放好在桌上,一家人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多是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另外,吃團年飯也有講究。比如飯后不得先行離桌,意為團團圓圓。飯菜也必須有剩,且不能倒掉,意為年年有余;等到全家人都吃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長輩分發(fā)“壓歲錢”,而且必須在飯桌上發(fā)。
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一,大家都要用紅色盤子裝滿象征“大吉大利”的桔子,放在廳中大桌上,再配以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這一天多數(shù)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過后,一家大小相互串門拜年,大人給小孩發(fā)壓歲錢,主客之間互致吉祥話,共品工夫茶。正月初二是“女婿日”,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氐郊抑,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jīng)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初七愛吃“七樣羹”
傳說中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又稱“人日”。潮汕地區(qū)每家每戶都要在這一天制作用七種蔬菜組合而成的“七樣羹”,潮汕有句俗語說:“七樣羹,大人吃了變后生(年輕),奴仔(孩子)吃了臉紅潤,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逼叻N蔬菜也是各有寓意,按潮汕話的諧音來說,白蘿卜為“菜頭”,取其“彩頭”之意,韭菜取其“長長久久”,春菜取其“萬物回春”,蔥也就是“聰,聰明”的意思,芹菜的諧音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諸事合算”之意。而且,過年期間吃慣了大魚大肉,在正月初七這天吃一頓健康營養(yǎng)的“七樣羹”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客家人的除夕習俗
一、閩西:大年三十吃“腕子筒”、“長命菜”。
閩西客家人從年二十五“入年假”過小年始至除夕,是過年的準備階段。
大年三十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紅”(貼春聯(lián)和紅紙)表示紅紅火火。之后,貼門神、祭祀祖先、準備年飯、守歲等。而年飯中“腕子筒”與“長命菜”是閩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巴笞油病本褪羌t燒豬蹄;“長命菜”其實就是整只的雞或整塊的豬肉放進鍋中烹煮,再將整個大蘿卜和整棵的芥菜加進去,這里面的含意很深刻。
在餐桌上,客家人如何進食也還有一番講究。雞頭由長者吃,翅膀給出門的男人吃,讀書的孩子吃雞臂(腿)。酒灑倒在桌上視為發(fā)財,碗被摔碎看作會添丁,掉落了筷子當作有食緣。守歲,也稱點歲火?图胰艘锰刂频娜K油燈分別點在廳、門、灶上,直到天亮。如一夜通明,這將意味來年吉祥平安,萬事亨通。
二、三明:吃“甜頭”、考頭水。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戶戶把鍋臺洗刷得干干凈凈,傍晚點燭燒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餅等素供祭祀灶神,據(jù)說是為了堵住“灶君”的嘴,要他“上天奏好事,回宮保平安”!八驮睢睍r家家還點盞竹制的“八卦燈”,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滅,稱為“長明燈”。
三、陸川:無鵝不像年。
陸川客家人喜歡吃鵝肉,雞肉反成其次,有“無鵝不像年”之說。據(jù)老一輩人說,從前客家人顛沛流離,生活比較貧困,而鵝個頭大,生長速度快,耐饑少病,沒有飼料時還可用青草喂養(yǎng),非常適合客家人遷徙時帶在身邊。而且鵝大肉多,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體現(xiàn)客家人豪爽的性格,走親戚時帶上一大塊肉也有面子。
四、四川:舞雞、舞春牛。
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在一些地區(qū),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顒,增添了春節(jié)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輕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五、贛南:諸多禁忌。
贛南客家人過年有諸多禁忌。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潑水,忌進菜園摘菜,這天忌開口罵人,要說吉利話。除夕、春節(jié)及大的節(jié)日和喜慶日,忌碗筷掉地。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向他人借款或催貸。
合肥人春節(jié)
習俗一:放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年,是一種鬼祟怪物,專門在新春伊始禍害人們,散布災難。所以,人們便在正月里燃放爆竹驅(qū)趕鬼祟。這些做、買、燃放鞭炮的活動,往往都是由孩子們完成。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F(xiàn)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習俗二:年夜飯
大年三十,現(xiàn)在城市里基本上都是在晚上吃年夜飯,大年三十即是除夕,又是接灶神回來的日子。年夜飯的菜品以咸貨為主,伴以青菜豆腐,錢串子、元寶魚、圓子等,圖個吉利,年年有魚、平平安安、開年發(fā)財、團團圓圓。圍爐吃年夜飯,年夜飯里最不可少的是一條大魚,但不可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年飯不吃完,要在碗底留一點,叫做留倉底或鍋底。小孩這天要是亂講話,有“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一說。又有用草紙擦小孩嘴巴的,意思就是警告小孩不要亂講話,F(xiàn)在時代發(fā)達了,吃年飯之前就有電話拜年的。晚上吃完年飯,大家熱熱鬧鬧,看聯(lián)歡晚會或者打打牌。一家人要守歲,過完十二點才能休息,三十晚上是不關(guān)燈的。
俗三: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俗稱“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雅稱“楹聯(lián)”。喜慶的大紅春聯(lián)貼門上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案!弊脂F(xiàn)在的解釋是“幸!,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外國的除夕習俗介紹
英國人期盼“新年紅火”
英國的蘇格蘭等一些地方,至今還保持這樣的習俗,新年夜,人們期盼著有敲門聲。開門時,人們可以看到一些涂著黑臉蛋的孩子們走進來,他們什么也不說,徑直走到壁爐邊,將一堆煤投進去,取意“新年紅火,生活幸福!比缓蠛⒆觽円贿叧,一邊用刷子將壁爐周圍打掃得干干凈凈。這時主人要拿出錢來分給勤快的孩子們,有點像中國的“壓歲錢”。
蘇格蘭的村鎮(zhèn),新年之際舉行大型而有趣的活動。在活動中,人們特別歡迎陌生人光臨,如果是位個子高,臉又黑的生人到來,他將受到熱烈歡迎,人們稱這個人為“最先來的人”,會帶來幸運。
意大利人動真格的“辭舊迎新”
新年前夕,你若走在意大利的大街上,一定要離建筑物遠一點兒。因為意大利人此時,真的要“扔掉舊歲迎新年 ”,他們從窗口和陽臺將破舊的東西扔出去。其中有舊書,舊報紙,酒瓶子,盤子,甚至舊一點兒的家具?傊,凡是看不順眼的都可以扔到大街上去。意大利人的信念是:除夕之夜扔掉的舊東西,在未來的一年中肯定會得到同樣的新東西。因此,這時,在街上散步的人一定要小心,否則,難免被從樓上扔下的東西砸著頭!
比利時人向動物“拜年”
在比利時農(nóng)村,新年第一天人們起床后,首先走向所養(yǎng)的牛、馬、羊等動物身邊,恭恭敬敬地向他們拜年問候,還要道上一聲“新年快樂”。然后才向自己家里親人們拜年,最后才去走親訪友。
農(nóng)村習俗也影響了城里的人們,他們新年伊始,也走向養(yǎng)的狗、貓、鳥、魚拜年,說上一聲“新年愉快”。為什么要先向動物“拜年”呢?大約比利時人認為,一年來動物辛勤勞動,動物的作用,保證了他們一年的生活,人應當表示謝意吧。
匈牙利人新年不食飛禽
匈牙利人除夕之夜不吃禽類,因為他們認為吃雞、鴨、鴿等飛禽,來年的幸運便會飛走。他們在新年送親友的禮物,大都喜歡禮物上有“打掃煙囪工人”和小肥豬的圖形,因為這些圖形在匈牙利人心目中是“除舊迎新”的象征,“打掃煙囪工人”當然是除舊的象征,胖乎乎的小肥豬,令人喜歡,含意也喜慶。人們在形象上敬重小肥豬,但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為他們新年的傳統(tǒng)食品是油炸小乳豬,那是要拿小肥豬開刀的!
【除夕的習俗簡介】相關(guān)文章:
除夕的習俗08-31
除夕習俗02-03
中秋節(jié)的習俗簡介03-28
端午節(jié)的習俗簡介03-14
除夕習俗作文02-17
除夕守歲習俗09-01
除夕的民間習俗09-02
除夕的習俗介紹02-03
除夕的飲食習俗及來歷02-15
除夕的習俗(精選14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