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除夕

除夕的習俗

時間:2022-12-16 17:39:35 除夕 我要投稿

除夕的習俗15篇

除夕的習俗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新年的前一天——除夕,在我們這兒可是個熱鬧的日子。

除夕的習俗15篇

  家家戶戶在這一天都忙得喘不過氣來:趕做年飯,買年花、年吉,貼對聯(lián),貼年畫hellip;hellip;除夕是個象征著團圓的日子,當然就少不了一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飯啦!奶奶和媽媽早就做好了一頓美味又豐盛的大餐,我們團團圍坐在圓桌前,準備開吃。我看著眼前香噴噴的雞肉、新鮮的魚肉、青翠的芹菜hellip;hellip;這些比平常豐盛的多的飯菜,不禁垂涎欲滴。我們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邊向對方祝福,奶奶也開始禱告,都在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有好運。在吃飯的時候,我打開了電視,全家都沉浸在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歡樂之中。

  除夕最好玩的地方就莫過于守歲了。剛吃完團圓飯,外面就噼里啪啦地響了起來。我和姐姐來到窗前,看著那些漂亮的火花若隱若現(xiàn)。心里不知有多興奮。媽媽告訴我們,守歲以前有個傳說,說年是一種獸,每到這個時候就出來吃人,人們這天夜里就不睡覺,放鞭炮來趕走年獸。現(xiàn)在也有說是祝愿老者長命百歲。終于,指針指向了12點,外面就像是爆炸一樣震撼,一串串鞭炮在這一刻一齊爆炸,有人還射發(fā)出一朵朵巨大美麗的煙花!嘭嘭聲、噼里啪啦聲響成一片,人們都在歡呼著:新的一天到來了!新的一年到來了!我也激動極了。爆竹聲中一歲除好一派辭舊迎新的景象!接著,我們伴著快樂祥和的響聲慢慢進入夢鄉(xiāng)。

  我永遠也忘不了這除夕之夜。

除夕的習俗2

  各地除夕習俗

  除夕夜吃餃子是北京的老習慣,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取“更歲交子”之意。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餡中放進硬幣、糖、棗、栗子、花生等。吃到硬幣意味著來年發(fā)財;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后生活甜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待新年的鐘聲敲響后,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熱鬧非凡的爆竹聲中。

  黃土地的百姓很注重除夕,除夕一到都要放鞭炮、貼對聯(lián)、換新衣、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尤其是打醋炭這種獨特的習俗非常與眾不同:人們將燒紅的煤炭上澆上醋,然后讓煙氣充滿房間的每一個角落,意為驅邪。除夕這一天鍋里可不能空著,要象征性地放些食物,這叫“照鍋”,寓意年年有余。老人們還要在除夕夜登高遠眺,通過觀察新年第一天天空的顏色來判斷來年是否風調雨順,這個習俗叫“品天”。另外為了迎接新的一年,全家老老少少都要在除夕里里外外換新衣服來祈愿新年有新氣象。

  在除夕夜等待“分歲鐘”的敲響已經(jīng)成為蘇州人的一項傳統(tǒng)年俗。每年除夕,蘇州的寒山寺已將敲響“分歲鐘”的習俗固定為一個辭舊迎新、祈福祝愿的儀式。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描繪的便是此情景。到了除夕夜守歲的最后一刻,蘇州人都會安靜下來聆聽寒山寺傳來的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新春的氣息也隨之撲面而來?梢哉f,古老的寒山寺鐘聲跨越歷史時空,已經(jīng)成為人們心目中新年到來的象征。

  除夕被潮汕人稱之為“年夜”!皣鸂t”是潮汕人過年夜的中心活動,它包括吃團年飯、給壓歲錢和守歲等環(huán)節(jié)。據(jù)《潮州府志》“設火井于廳,相圍以食”的記載,可知潮州人“圍爐”的習俗由來已久,直到今天潮汕人民仍然保持全家老小圍爐吃團圓飯的傳統(tǒng)習俗。潮汕食俗除講究營養(yǎng)美味外,還非常講究“彩頭”即借助潮汕話的諧音討口彩,比如一盤豬血豬腸炒大蒜寓意“長久”,等等,不一而足。此外潮汕地區(qū)還流行一種在除夕時晚輩孝敬長輩祝福長輩的獨特方式——“壓腰”,即子孫們給年事已高的長者壓歲錢,這可以說是一種獨特的“壓歲錢”。

  臺灣地區(qū)把除夕叫做“過年日”,“守歲”叫“長壽夜”,意指父母長壽。除夕祭祀在臺灣很流行,這一天人們以隆重的儀式來敬神祭祖,年夜飯后人們開始守歲,“正交子時”一到,大家便集中在一起,用紅白米糕來祭祀神靈、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之后便在火樹銀花和爆竹聲聲中迎接新春的到來。

  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出了一個妖怪,名字叫“夕”。這家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兒,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后還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對它很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他喂的那條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斗。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起那條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跋Α逼綍r白天不出來,太陽落了坡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后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夏歷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zhèn)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zhèn)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zhèn)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守在家里,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出來了,它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fā)現(xiàn)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這家一敲,整個鎮(zhèn)子也跟著敲起來了!跋Α眹樀盟奶巵y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斗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后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后,人們就把夏歷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來歷

  我國早在漢代就有除夕吃團圓飯的習俗。舊時,由于生活水平較低,平時做不到飲食豐厚,只有到了過年時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對年夜飯的質量和內容要求較高,飯菜要盡可能豐富,一是為了解饞,二是這種充實感預示著來年的豐衣足食。

  關于年夜飯來歷的傳說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的比較廣泛的,是一則關于人們齊心協(xié)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伙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時間長了,人們發(fā)現(xiàn)“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

  到了冬天,兇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里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涂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覺,在家里敲敲打打,到處發(fā)出巨大的聲響。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里,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逐兇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這是一個多么不易得來的日子!

  每到冬天,人們總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進村侵襲的日子,家家戶戶照樣掛上紅色木板,點著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歡慶平安。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為了慶祝過年,過年吃年夜飯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除夕的習俗3

  年夜飯必備菜

  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的除夕菜譜,要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而陜西地區(qū)除夕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在安徽南部,除夕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制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

  湖北東部地區(qū)的除夕菜譜,主要有“三蒸”、“三糕”和“三丸”。所謂的“三蒸”是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而“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地區(qū)的一般人家,除夕要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

  贛南地區(qū)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南昌人家除夕宴的十多道菜,要講究四冷、四熱,要有八大菜、兩個湯。浙江有些地方的年夜菜要有“十大碗”,討“十全十!敝,內容也是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

  各地的除夕年夜飯上,總有一些年年必備的菜式,這是多少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例如蘇州一帶,除夕餐桌上必有青菜(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qū)的除夕菜譜里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

  皖中、皖南的除夕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是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而另一條是鰱魚,是可以吃的,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一般都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制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除夕飯桌上,總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fā)財”,吃飯時,管家人要吃一只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而安慶地區(qū)的當家人,往往在年夜飯前要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也是求財?shù)暮x。南昌地區(qū)的年夜飯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除夕夜過了就是新的一年,大年初一要吃的東西也一定是富有吉祥寓意的。例如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萬事如意,吃發(fā)芽菜(用蠶豆泡發(fā)的)寓意發(fā)財。

  年夜飯菜譜

  一、魚香茄子煲

  食材:茄子200g,肉餡80g,調料:料酒5g,醬油10g,鹽8g醋5g,糖5g,淀粉3g,蔥3g,姜3g,蒜3g,味精lg豆瓣辣醬5g

  1、茄子洗凈去皮、去蒂,切段后放入鹽水中浸泡后,控干水份。

  2、蔥、姜、蒜均切成末,肉餡加入料酒攪拌后備用。

  3、將醬油、鹽、醋、糖、淀粉、味精、蔥、姜、蒜放入碗中,調成汁。

  4、鍋內倒入油,待6成熱時,放入茄子條,炸一分鐘后撈出控油備用。

  5、鍋內留少許油,加熱后放入肉餡、豆瓣辣醬,煸炒至脫生,放入茄條,不停地煸炒,待茄條炒軟且成熟后,放入碗汁,迅速翻炒使汁掛勻后出鍋即可。

  二、香菇蒸鱈魚

  年夜飯菜譜食材:鱈魚200克,香菇1—2朵,小紅辣椒10克,香蔥10克,料酒1小匙,蒸魚豉油1小匙,鹽1克

  1、把鱈魚洗凈,瀝干水分;香菇洗凈,去蒂,切成薄片。

  2、取一個小碗,加入一匙蒸魚豉油,再加入一匙料酒,少許的鹽,攪拌均勻,做成味汁。小辣椒洗凈切碎,香蔥切末。

  3、把鱈魚放入盤中,把切好的香菇片擺在鱈魚上,均勻的澆上調制好的味汁,放入蒸鍋大火蒸6分鐘,然后關火,打開蓋子,撒入紅辣椒碎、香蔥末,再蓋上蓋子燜2分鐘就可以了。整個制作過程如此簡單,不需要加油,不需要動用你的過多廚具,輕輕松松就可以享用到健康美味的小菜。

  三、栗子燜雞

  食材:雞1.5公斤,栗子400克,雞湯500毫升,醬油200克,白糖30克,味精2克,料酒50克,豆油600克(實耗75克),芝麻油20克,大蔥段20克,生姜絲10克,淀粉40克,熟芝麻25克。

  1、將雞凈膛后,洗凈,去頭爪,剁成長3厘米,寬2厘米的塊,放碗內,加少許醬油、料酒攪拌均勻,腌漬入味;

  2、栗子洗凈,用開水煮片刻,撈出,去皮;

  3、炒鍋放豆油,燒至七成熱時,下入雞炸一會兒,用漏勺撈起,控干油。余油倒出;

  4、炒鍋留少許油,燒熱,放入姜末煸炒,再下入雞塊,烹入料酒、加醬油、白糖炒勻,加入雞湯,用旺火煮開,放入栗子肉同燜,燜至栗子和雞肉塊酥爛時,投入味精、熟芝麻、蔥段、姜絲炒勻,用濕淀粉勾芡后,出鍋入盤,淋上芝麻油,即可。

  飲食原則

  少吃油炸、燒烤的食物:大部分食物經(jīng)過高溫燒烤、油炸都會改變原有的營養(yǎng)成分,急速加熱食物會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性,吃多了反而不利于營養(yǎng)的吸收。

  不要暴飲暴食,八分飽是最好的狀態(tài):春節(jié)期間桌上的美食相當豐富,但也不能暴飲暴食,增加腸胃負擔,損害胃腸道健康,導致消化不良、肥胖、脂肪肝等病狀。

  飲食注意細嚼慢咽:如果春節(jié)期間狼吞虎咽的吃飯方式,容易導致體內食物堆積,腸胃超負荷,腸道蠕動速度減緩。長此以往,容易因消化不良而導致各種腸道疾病的發(fā)生。細嚼慢咽,有助于讓食物更好的被消化和吸收,而不至于停留在腸道中造成堵塞。

除夕的習俗4

  壯族:

  家家戶戶講究在院里點燃一堆火,徹夜通明,名曰:“迎新火”,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家庭溫暖,生活興旺、吉祥。

  蒙古族:

  講究在除夕之夜闔家席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新年,午夜時,全家歡歡喜喜飲酒進餐。并且比平日格外多吃多喝,還特別講究酒肉剩得越多越好,以示來年生活富足有余。ザ弊澹喝家人都要喝一碗稀飯,以此盼望新睥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鄂溫克族:

  女人不外出,只在自己家唱歌跳舞,共慶新的一年。

  苗族:

  把春節(jié)稱作“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拷酒打烴,圍坐吃團圓飯,祭祖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藏族:

  舉行勵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高歌歡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テ彰鬃澹撼夕這天,家家戶戶都在庭院內,屋頂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興旺發(fā)達。晚上全家圍坐吃團圓飯。

  彝族:

  同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示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哈尼族:

  婦女忙著做糍烴,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jié)里都喜歡蕩秋千。

  布依族:

  全家守歲,年初一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挑水,誰挑回第一挑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

  達斡爾族:

  全家圍坐守歲,清晨起早打掃庭院,大門口堆起干牛糞堆。天黑點燃。剎那間家家焰火,戶戶生輝。長者把肉、饅頭、餅子等春節(jié)食品扔進火中,火焰越燒越旺,象征著人畜兩旺,五谷豐登。

  土家族:

  飯酒進餐舉行擺手舞令,這是土家族最流行的古代舞蹈。

  畬族:

  全家拜“盤古祖圖”,年長的人向全家講述祖先的歷史傳說。

  鄂倫春族:

  先給本民族的祖先以及近親長輩斟酒叩頭。隨后人們就端著樺皮盒環(huán)繞馬圈行走,嘴里叨著“馬合馬合”(祝福聲),還舉行賽馬活動。

  傈傈族:

  “闔家”飲酒進餐,許多人背著米烴、水酒到溫泉沐浴,洗滌一年陳舊,以求健康、長壽。

  阿昌族:

  圍坐吃團圓飯。人們穿上節(jié)日的艷麗盛裝,殺豬宰?畲H友,還要演出文藝節(jié)目,鄰近村寨的人都前來觀看,非常熱鬧。

  獨龍族:

  人們身穿最好的服飾,各戶及親友之間互相邀請,共同祝賀,并以酒款待客人。

除夕的習俗5

  除夕守歲

  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的習俗。《東京夢華錄》第十卷《除夕》說:士庶之家,圍爐團座,達旦不寐,謂之守歲。除夕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關于除夕守歲的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日守歲。

  隋唐時期,守歲之風極為盛行,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守歲詩。范成大在《賣癡呆詞》中吟道: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賣。蘇東坡也有詩云: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除夕守歲的熱鬧景象躍然紙上。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F(xiàn)代守歲時,全家歡聚,開懷暢飲,同時還要舉行一系列的娛樂活動,如老人給孩子講故事猜燈謎,大家一起行酒令、打麻將、打撲克、觀看電視節(jié)目,夜半時分還要煮餃子迎新年。

  耍龍燈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jié)到元宵燈節(jié),我國城鄉(xiāng)廣大地區(qū)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jīng)過千百年的沿襲、發(fā)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yōu)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于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jié)數(shù)以單數(shù)為吉利,多見九節(jié)龍、十一節(jié)龍、十三節(jié)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jié)。十五節(jié)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公供觀賞,這種龍?zhí)貏e講究裝璜,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jié)以內的側重于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游、龍頭鉆檔子、頭尾齊鉆、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jié)、十三節(jié)的龍,側重于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沖云端,時而入海破浪。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zhí)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后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jīng)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fā)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jié)必懸掛此圖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圣帝君即關羽關云長。傳說關云長管過兵馬站,長于算數(shù),發(fā)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圣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除夕的習俗6

  在中國,除夕之夜是多么美麗,多么精彩。街上到處都是張燈結彩,好一派過年的景象。除夕之夜像一股團圓風把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吹在了一起?傊,它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夜晚。

  除夕是一年臘月最后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作為春節(jié)重要的組成部分,除夕的來歷有很多的傳說。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據(jù)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古人在除夕之夜,“舉行驅儺儀式時,驅儺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謂如此便可驅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參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紙裹火藥的爆竹,始于宋。此夜紅燭高燒,爆竹聲不絕于耳,民間與宮廷,并無例外。除夕家人圍爐團坐,小兒嬉戲,通夕不眠,謂之守歲,此俗于時已有!笨梢娫诠糯,除夕對于人們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除夕,一家老少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年飯盡其所有,盡其所好。吃飯時,指點菜肴說吉利話,如吃魚說魚吃余剩,吃豆腐說豆腐都富,吃豬腸說腸吃常有,吃豬舌頭說“吃賺頭”等,以期來年興旺發(fā)達。

  在除夕的年夜飯上南北方也有不同的講究。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對于除夕夜不能歸家,客居在外的人,那一份惆悵是刻骨銘心的:“家寄關西住,身為河北游。蕭條歲除夜,旅泊在 名州”(唐·白居易《除夜宿洺州》)。;“旅館寒冬獨不眠,客心休何事轉凄然。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唐·高適《除夜作》)。

  古人的這份惆悵和現(xiàn)代人是不謀而合的,現(xiàn)代人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不少人都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到上海、廣東、深圳等一線城市打工,對于他們而言,春節(jié)是他們唯一的和家人相聚的機會,如果在除夕當天不能和家人聚在一起,吃上一口團圓飯,這份惆悵之情可想而知。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除夕夜已經(jīng)變得異彩紛呈,物質的高度豐富,精神的多向滿足,到處充滿祥和吉慶的氣氛。自從有了電視機,有了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神州大地各族龍的子孫,在吃過團年飯后,便沉浸在節(jié)目帶給我們的融融春意之中,真是“難忘今宵”。每逢除夕夜,吃完團圓飯,緊接著就是一家老小圍在一起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一起迎接新年鐘聲的敲響。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志著新春的來臨。

除夕的習俗7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2、傳統(tǒng)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tǒng)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jié)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xiàn)今看到關于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6: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屬于楹聯(lián)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lián),“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lián)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fā)源地是南京,F(xiàn)在江南地區(qū)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lián)。

  7、貼福字

  春節(jié)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jié)貼“!弊郑耐辛巳藗儗π腋I畹南蛲,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案!弊志烤乖撛趺促N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8、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jié)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xiàn)今看到關于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9、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

  10、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除夕的習俗8

  目錄

  除夕傳統(tǒng)習俗

  除夕節(jié)來歷故事

  大年三十和除夕是一天嗎

  除夕傳統(tǒng)習俗

  1、祭祀

  即祭祖,華人過節(jié)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jié)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tǒng)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2、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3、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闭湎耆A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此時,爸爸媽媽不妨把這些名詩念給孩子聽,并作出解釋,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意思。

  4、壓歲

  子夜時分,隨著辭舊迎新時刻的來臨,鞭炮聲、歡笑聲、祝福拜年聲響成一片,交織在一起,家家呈現(xiàn)出熱情奔放、歡樂祥和的景象。孩子們此時最期待,也最興奮,他們紛紛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要忙不迭地給“壓歲錢”。壓歲錢古時稱“壓祟錢”、“壓勝錢”,其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壓祟錢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錢幣,而是一種鑄成錢幣形狀的玩賞物,有避邪壓魔的寓意。長輩給小輩壓歲錢,是希望小輩平安幸福,遠離晦氣和災難。

  6、踩歲

  此外,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7、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xiàn)在人們講究衛(wèi)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8、年夜飯后吃凍梨

  由于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jù)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于是人們就把這種梨采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jīng)過冰凍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凍,年夜飯后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八、年三十點長壽燈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9、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后來發(fā)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征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志。

  宋代出現(xiàn)了火藥爆竹,即現(xiàn)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qū)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為全國性的風俗。

  后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于爆竹的象征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征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于藝術美感。

  10、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11、貼窗花

  在漢族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春節(jié)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漢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13、貼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14、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tǒng)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15、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除夕節(jié)來歷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沒,只在太陽落山后出來,半夜后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

  一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比,箭無虛發(fā),獵狗也非常厲害,見鄉(xiāng)親們被“夕”所害,決心除掉“夕”。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zhèn)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zhèn)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找到鎮(zhèn)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里,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著整個鎮(zhèn)子也跟著敲起來!跋Α眹樀盟奶巵y跑,結果被七郎看見!跋Α备呃珊凸反蛄似饋!跋Α绷Σ粡男模胩优,哪知后腿被獵狗死死咬著,七郎趁機一箭把“夕”射死。從那以后,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大年三十和除夕是一天嗎

  除夕就是農歷舊年十二月的三十或是二十九這一天。有的時候最后一天為大年三十,有的時候則為臘月二十九,所以也有“大年三十是除夕,除夕不一定是大年三十。”的說法。

  除夕,也稱大年夜,舊語也稱為“年關”,是農歷歲末的最后一晚,與歲首正月初一相連。除夕是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我國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個節(jié)日,因常在農歷(夏歷、陰歷等)臘月三十,民間俗稱“年三十”,這天晚上稱為“除夕”。

  二者在時間上并不完全等同,此外,大年三十是日歷時間上的叫法,除夕更多的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叫法。

除夕的習俗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泵總地區(qū)的風俗習慣都不同,在我的老家河南,你知道是怎么過年的嗎?跟著我一起去看看吧!

  每年的除夕早晨,大人們早早起床,家家戶戶都會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紅通通的春聯(lián)、年畫、窗花等,貼在大門或窗戶上裝扮,春聯(lián)上的吉祥話兒、美麗的窗花、造型不一的年畫,讓我們瞬間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這一天還會大掃除,寓意是將一年里的晦氣全部掃出門,有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意思。

  今年的這一天,奶奶和媽媽在家包餃子,準備豐盛的年夜飯。我則約幾個小伙伴一起去附近的地方放鞭炮去了。

  到了晚上,大家圍著桌子坐下,桌子上擺滿了美食,有餃子、火鍋、臘肉等。爸爸看見我正在吃餃子,于是問我為什么要在春節(jié)吃餃子?我想了想回答到:“好像是為了預防耳朵被凍傷。”爸爸笑著說:“不錯,餃子是醫(yī)圣張仲景為了治療老百姓得的凍耳所制作的。后來不斷模仿改良才有了現(xiàn)在所吃的餃子。"大家一邊吃,一邊聊天,很快就吃完了年夜飯。我們坐在電視機前,等待著春晚開播。

  除夕,就像一首輕快的樂曲環(huán)繞在我的心頭,讓我陶醉其中。

除夕的習俗10

  來歷簡介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fā)現(xiàn),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于是以后人們就用火藥做成了紅色的爆竹,開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首尾相連!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習俗

  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2、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余”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qū)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后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3、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4、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屬于楹聯(lián)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lián),“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lián)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0年)。百姓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fā)源地是南京,F(xiàn)在江南地區(qū)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lián)。

  5、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煮餃子技巧

  煮餃子時,粘連和破皮這兩個常見問題讓人頭疼,究竟怎么煮才能保持形狀完整呢?其實,煮餃子的過程中,水開四次,就熟了。開水下入餃子,當水第1次沸騰時,添入少許涼水,待水開后再加涼水?偣颤c3回水,開鍋4次,餃子就煮熟了,既不會粘連,也不容易破皮。

  說起煮餃子,還有個俗語“蓋蓋兒煮餡,開蓋兒煮皮”。也就是說,每次添完涼水后,可以先蓋上鍋蓋,待水沸騰后,再打開鍋蓋煮兩三分鐘。因為打開鍋蓋煮,水蒸氣會很快散失,水溫只能保持在100攝氏度左右,餃子隨沸水滾動,受熱均勻,餃子皮很容就熟了。等餃子皮熟了,再蓋上鍋蓋煮餡,水蒸氣和沸水很快就能把餃子餡“燜”熟了。

  想要餃子不破不粘,還有個小竅門:在水中加少量鹽,能讓餃子皮更耐煮。

除夕的習俗11

  1、年夜飯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fā)菜、蠔豉等,因為“發(fā)菜蠔豉”與“發(fā)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開蓋復用。

  3、祭祖

  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違禁詞已過濾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

  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余”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有的地區(qū)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

  5、踩歲活動

  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歲

  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兜劬q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松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7、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里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yǎng)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并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shù)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貼春聯(lián)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lián),“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lián)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fā)源地是南京。

  10、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贰ⅰ段骞蓉S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炔噬戤,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11、貼窗花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春節(jié)貼“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案!弊志烤乖撛趺促N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13、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表的指針走過12點后,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燃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除夕和春節(jié)有什么區(qū)別

  時間不同

  簡單來說廣義的春節(jié)包括過年和除夕;過年和大年三十還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義的春節(jié)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

  習俗不同

  從有關資料查找,除夕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大的節(jié)日之一。指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jié)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掛門籠。

  除夕有哪些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據(jù)說,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剩下漿糊

  臘月里貼窗花、對聯(lián)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涂。

  3、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焙汀澳昴暧杏唷保笳鱽砟甑摹柏敻慌c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6、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表的指針走過12點后,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7、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里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8、吃餃子不能說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后,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臺。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后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說話,不許?曜樱词棺约阂呀(jīng)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9、忌開箱柜

  不少地方講究從除夕這天的太陽落山到第二天春節(jié)太陽升起之前,忌開箱柜,以守住財物。

  10、忌吃藥

  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藥,家里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jù)說這樣才有利于來年的身體健康。

  11、忌曬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據(jù)說鬼神會在除夕夜纏身在晾衣繩上,從而會帶來厄運。

  1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開蓋復用。

  13、不可說不敬之語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臟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

  14、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并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shù)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節(jié)日的由來

  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除夕作為年尾的節(jié)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風俗,歲除之日是傳統(tǒng)的祭祖節(jié)。古籍中有講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币馑季褪钦f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現(xiàn)存文獻中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另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據(jù)說這也是當時“除夕”節(jié)令的習俗之一。

除夕的習俗12

  除夕吃什么除夕食俗盤點

  俗話說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除夕吃什么: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辟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tài),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除夕吃什么: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tǒng)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后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jīng)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qū)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除夕吃什么:長面

  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搟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里撕片片,和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開始用案板搟面,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干面、素面、葷面、掛面。

  除夕吃什么:元宵

  又名湯圓,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里煮食,寓意團團圓圓。元宵一般當早點或年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采。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花生(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當然,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么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擺上了餐桌。

  按照民間的傳統(tǒng)習慣,中國各地的年夜飯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米團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閩粵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廣東潮州人初一吃當?shù)靥赜械摹案瘓A”;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條和燉肉,初二才吃餃子。

  除夕吃什么:年糕

  春節(jié)食年糕的風俗,興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

  除夕吃什么:魚

  春節(jié)吃魚可是有講究的,預示著年年有余,所以春節(jié)吃魚是老北京人的一項習俗。

除夕的習俗13

  除夕的習俗

  每當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貼窗花、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后,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后,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上海:“開門紅”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企求全家興旺平安。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jié)”,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yè),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xiāng)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

  海南:“吃新節(jié)”

  海南至今仍保持著他們民族古老的生活習慣與風俗,“吃新節(jié)”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獲的勞動成果。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釀的;菜、魚、肉等均是當年種養(yǎng)的。

  拉薩:祈求

  在拉薩,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頂上樹起新的經(jīng)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吉祥如意。經(jīng)幡由藍、白、紅、綠、黃五色布連接而成,寓有藍天、白云、紅火、綠水、黃土之意,上面印有藏經(jīng)經(jīng)文。樹經(jīng)幡時。一般先將五色經(jīng)文布披掛在樹枝上,而后將掛滿五色布的樹枝插于房頂。樹好經(jīng)幡后,還要在房頂上擺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后邊舞邊歌。

  江蘇:“掘元寶”

  春節(jié)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lián)、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fā)財。

除夕的習俗14

  全家人包餃子吃餃子

  吃餃子流行于北方地區(qū)。一般除夕吃肉餡的。大年初一吃素餡的。新年餃子要皮薄、餡多,捏得嚴實,不能煮爛,葷餃子要有豬肉、羊肉、牛肉、雞肉的,也有兩種肉拌在一起的鴛鴦餃子,以及百味雜陳的“餃子宴”。素餃子多用各種新鮮蔬菜。餃子的形態(tài)甚多,有冠頂餃、蝴蝶餃、金魚餃、花邊餃,也有推捏、疊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餃,以及擠捏的木魚餃。

  團圓宴

  除夕之夜有一項非常重要的習俗就是吃團圓飯。因為除夕這一天對于每個中國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時刻,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象征一家人的團圓圓滿,所以對于這一晚吃什么也會非常重視和講究。這一晚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通常都是葷素俱全,象征生活紅火,還有年夜餐桌上一定要有一條魚,象征年年有余、吉慶有余,酒滿茶香,家人歡聚一堂,是這一天最重要的主題。

  燃放爆竹

  燃放爆竹也是大年三十慶祝節(jié)日的一項傳統(tǒng)活動,舊時燃放爆竹有“驅趕年獸”,以保家人來年生活順利、健康平安的一個寓意,而紅色的爆竹也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紅紅火火的期待,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到現(xiàn)在人們崇尚更環(huán)保綠色的慶祝方式,市場上也有更多各種更環(huán)保、絢麗的爆竹、煙花產品供人們挑選,更多新的表現(xiàn)形式,燃放煙花爆竹也是最為熱鬧的習俗之一。

  為什么沒有除夕夜了

  現(xiàn)在的除夕都普遍稱為年三十。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大年三十的夜里,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在年三十的這天魚是不能吃的。

  大年三十的注意事項

  燈長開不關

  大年三十晚上睡覺,房間的燈可以關掉,但是客廳的燈是不能關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里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吃餃子時不能說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后,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臺。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后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說話,不許?曜,提前吃完了餃子也不能離開自己的座椅。

  不可說不敬之語

  許多地方也稱大年三十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臟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

除夕的習俗15

  除夕夜的由來

  除夕這個節(jié)日是由先秦時期的逐除演變而來。所謂“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有《呂氏春秋·季冬記》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除夕最早應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漢族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類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類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年!比祟慄c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類流傳至今。

  除夕的故事2: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家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斗。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后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后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zhèn)上,見人類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zhèn)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zhèn)上的人類準備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里,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fā)現(xiàn)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zhèn)子也跟著敲起來了!跋Α眹樀盟奶巵y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類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斗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后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后,人類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每家每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習俗

  貼福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帧4汗(jié)貼“!弊郑俏覈鴿h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類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漢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每家每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類帶來歡愉和吉利。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tǒng)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jié)前后,人類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除夕的習俗】相關文章:

除夕的習俗08-31

關于除夕的習俗06-22

除夕的習俗作文08-30

關于除夕習俗12-10

除夕習俗作文02-17

除夕的習俗【推薦】11-09

【薦】除夕的習俗11-09

除夕的習俗【熱門】11-12

除夕過年習俗11-14

廣州除夕的習俗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