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07-05 08:50:41 賞析 我要投稿

(精)從軍行原文及賞析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1

  從軍行

  李昂

  漢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間。

  塞下長驅(qū)汗血馬,云中恒閉玉門關(guān)。

  陰山瀚海千萬里,此日桑河凍流水。

  稽洛川邊胡騎來,漁陽戍里烽煙起。

  長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劍思北方。

  羽林練士拭金甲,將軍校戰(zhàn)出玉堂。

  幽陵異域風煙改,亭障連連古今在。

  夜聞鴻雁南渡河,曉望旌旗北臨海。

  塞沙飛淅瀝,遙裔連窮磧。

  玄漠云平初合陣,西山月出聞鳴鏑。

  城南百戰(zhàn)多苦辛,路傍死臥黃沙人。

  戎衣不脫隨霜雪,汗馬驂單長被鐵。

  楊葉樓中不寄書,蓮花劍上空流血。

  匈奴未滅不言家,驅(qū)逐行行邊徼賒。

  歸心海外見明月,別思天邊夢落花。

  天邊回望何悠悠,芳樹無人渡隴頭。

  春云不變陽關(guān)雪,桑葉先知胡地秋。

  田疇不賣盧龍策,竇憲思勒燕然石。

  麾兵靜北垂,此日交河湄。

  欲令塞上無干戚,會待單于系頸時。

  注釋:

 、俅嗽姙楦栊畜w。歌行體是古代樂府詩的一體。后從樂府發(fā)展為古詩的一體,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形式也多變化。宋?姜夔《白石詩話》:“體如行書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泵?胡震亨《唐音癸簽·體凡》:“﹝樂府﹞題或名歌,亦或名行,或兼名歌行。歌,曲之總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與歌行皆始漢,唐人因之!

  ②燕支山,一名刪丹山,在丹州刪丹縣南五十里。東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

 、刍:山名,即稽洛山。

 、軡O陽:地名。戰(zhàn)國燕置漁陽郡,秦漢治所在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西南)!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骸岸涝昶咴拢l(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碧菩谔鞂氃辏742)改薊州為漁陽郡,治所在漁陽(今天津市薊縣)。唐?杜甫《后出塞》詩之四:“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葸b裔:遙遠。隋?盧思道《河曲游》詩:“豐叢雞樹密,遙裔鶴煙稠!

 、掾塩ān同駕一車的三匹馬。有時也指位于兩邊的馬。

 、哌呩鑚iào:亦作“邉徼”。邊境。

 、噘dshē,距離遠。

 、犭]頭:隴山。借指邊塞。

  ⑩田疇:泛指田地。

  ⑾麾huī,指揮。

 、懈善荩阂嘧鳌案社K”。盾與斧。古代的兩種兵器。也是武舞所執(zhí)的舞具。指征戰(zhàn)。

 、褑蝐hán于:漢時匈奴君長的稱號。

  名句

  “歸心海外見明月,別思天邊夢落花”這兩句是說,塞外見到明月,激發(fā)了戰(zhàn)士思歸之心;日間思念心切,夜間因思成夢,夢見落花時節(jié)回到了故鄉(xiāng),夢醒來原是空喜一場。寫得委婉沉郁,情思真切。

  賞析

  李昂(并非唐文宗李昂),詩作很少,全唐詩中僅存其二首,他的生平事跡也記載極少,只知道他在開元時任考功員外郎,本詩應(yīng)該是寫于開元年間的。雖然李昂在唐代詩人里毫無名氣,存詩也少,但他這首詩還是相當不錯的,寫得激越豪壯,恰似一曲嘹亮雄健的軍中樂章,能從中感受到大唐盛時那賁張的血脈。

  1、 意象宏闊:唐代邊塞詩多有從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的特色,本詩也不例外。比如像“塞下長驅(qū)汗血馬,云中恒閉玉門關(guān)”、“陰山瀚海千萬里”、“塞沙飛淅瀝,遙裔連窮磧”等句,都寫得氣勢磅礴。

  2、 對仗精美:本詩雖是七言歌行體,但其中有不少的句子運用律句的`特色,聲韻上講究平仄相對,對仗也工整巧妙。如:“羽林練士拭金甲,將軍校戰(zhàn)出玉堂”、 “玄漠云平初合陣,西山月出聞鳴鏑”、“楊葉樓中不寄書,蓮花劍上空流血”等等,都使詩句顯得有堂堂之陣、正正之師般的整飭氣象。

  3、 鐵血柔情:此詩主旋律是雄壯慷慨的,但并非一味地心如鐵石,毫無親情、愛情可言。本詩從“楊葉樓中不寄書”(楊葉樓,應(yīng)指征人妻子所居之樓)開始,轉(zhuǎn)入柔情款款、音韻輕柔舒緩的另一個樂章,詞語也清麗起來,像“楊葉樓”、“蓮花劍”、 “海外明月”、“天邊落花”等,一下子就將人們的思緒帶到那渴望已久的家鄉(xiāng),想起那樓頭窗前終日翹首凝望的紅顏佳人。

  4、 基調(diào)昂揚:此詩作為盛唐的邊塞詩,透出一股立功立業(yè)的高昂之氣,雖然戰(zhàn)事艱苦兇險――“塞沙飛淅瀝,遙裔連窮磧”、“城南百戰(zhàn)多苦辛,路傍死臥黃沙人”,雖然思鄉(xiāng)思親情切――“歸心海外見明月,別思天邊夢落花”、“楊葉樓中不寄書,蓮花劍上空流血”,但是眾將士抱著“匈奴未滅不言家”的決心和斗志,不把敵虜首腦打得投降(單于系頸)不罷休,這句“欲令塞上無干戚,會待單于系頸時”,說得相當豪邁,和李白詩“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精神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盛唐當年那種“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氣概。

  這首詩用典較多,害得江湖夜雨搬來辭源,找了半天,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首詩的傳播。注意該詩中好多典故并非實指,比如“燕然石”、“稽洛川”等,并非是唐朝當時作戰(zhàn)的地方,這里只是借用漢代典故而已。這些典故,對于唐代的讀書人來說,是大家熟知的事情,并非生僻之詞,只是流傳到我們今天,就并非人人都一目了然了。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2

  從軍行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齡

  原文:

  向夕臨大荒,朔風軫歸慮。平沙萬里馀,飛鳥宿何處。

  虜騎獵長原,翩翩傍河去。邊聲搖白草,海氣生黃霧。

  百戰(zhàn)苦風塵,十年履霜露。雖投定遠筆,未坐將軍樹。

  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

  秋草馬蹄輕,角弓持弦急。去為龍城戰(zhàn),正值胡兵襲。

  軍氣橫大荒,戰(zhàn)酣日將入。長風金鼓動,白露鐵衣濕。

  四起愁邊聲,南庭時佇立。斷蓬孤自轉(zhuǎn),寒雁飛相及。

  萬里云沙漲,平原冰霰澀。惟聞漢使還,獨向刀環(huán)泣。

  注釋:

  ⑴大荒:指極其偏遠荒僻的地方。⑵朔風:北風。軫歸慮:意為歸家的思慮使人心痛。軫:痛。⑶虜騎:指塞北匈奴騎兵,此處指突厥等少數(shù)民族騎兵。⑷翩翩:形容馬騎輕疾的樣子。⑸邊聲:邊地所特有的聲響。⑹海氣:指湖泊上的霧氣。⑺定遠:指定遠侯班超。⑻行路難: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⑼角弓:指用獸角裝飾的硬弓。持弦:張弦。⑽龍城:匈奴單于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國境內(nèi)。⑾金鼓:分別指鉦和鼓,是古時軍中用于號令的兩種樂器。⑿南庭:指南匈奴單于的住處。⒀蓬: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賞析:

  這組詩共兩首,第一首詩表達了一位投筆從戎多年的老戰(zhàn)士因功業(yè)志向難酬而產(chǎn)生的一時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寫傍晚邊塞的荒涼景象,寫得情景交融,凄涼孤寂。最后,詩人借用典故,抒發(fā)了功業(yè)難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盎凇彪m是一時激憤之語,但細細體味,亦在情理之中,傳達出更多的辛酸與無奈。

  第二首詩主要描寫的是邊塞征戰(zhàn)中的思歸之苦。詩人用凝重的色彩描繪了戰(zhàn)爭的慘烈與悲壯及邊塞蕭索荒涼的'風光景物,在景物描寫中寄寓了長年戍邊征戰(zhàn)的將士們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寫得蒼勁曠遠,意蘊深長。語言的錘煉,更是爐火純青,在一系列極意鋪陳之后于篇末點出戍卒的思歸之情,讀來更為撕心裂肺,凄愴感人。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3

  從軍行

  張玉娘〔宋代〕

  三十遴驍勇,從軍事北荒。

  流星飛玉彈,寶劍落秋霜。

  書角吹楊柳,金山險馬當。

  長驅(qū)空朔漠,馳捷報明王。

  鑒賞

  本詩描寫了遠離家鄉(xiāng)的戍邊將士艱苦危險的守邊生活,歌頌了他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守邊衛(wèi)國的'犧牲精神。一、二句寫對戍邊將士嚴格挑選,主人公因驍勇敏捷,在三十歲時便遠離故鄉(xiāng)來到荒涼的北疆。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寫征戰(zhàn)生活的艱辛,并說明在邊境上已度過無數(shù)年頭。用“流星”比喻“玉彈”,生動形象;“寶劍”上落滿“秋霜”,說明寶劍的鋒利,“秋霜”也蘊含著歲月悠悠、思鄉(xiāng)念家之感。五、六句借反映邊關(guān)生活的《折楊柳》曲調(diào)襯寫邊關(guān)荒涼,沒有春意,只能從笛曲中想象出楊柳的風姿,并極力烘托邊關(guān)的險峻!皶恰、“楊柳”有著濃重的軍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詩的主題。末二句著重突出了將士的精神風貌,“長驅(qū)”、“馳捷”與首句之“驍勇”遙呼,照應(yīng)了開頭,又表現(xiàn)出守關(guān)者殺敵報國的英雄主義精神。

  張玉娘

  張玉娘(1250 ~1277),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處州松陽(今浙江松陽)人。南宋女詞人。出身仕宦世家。自幼聰慧異常,工女紅,好讀書,過目成誦。擅詩詞,時人以漢班昭比之。她自幼飽學,敏慧絕倫,詩詞尤得風人體。與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并稱“宋代四大女詞人”。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4

  原文:

  十五從軍行·十五從軍征

  兩漢:佚名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貽 一作:飴)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譯文: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路遇一個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你家那個地方現(xiàn)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zāi)!?/p>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進出,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貽 一作:飴)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釋: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始:才;歸:回家。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ē)誰?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阿: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

  遙看是君家,松柏(bǎi)冢(zhǒng)累(lěi)累(lěi)。

  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遙看:遠遠地望去。松柏:松樹、柏樹。冢累累:墳?zāi)挂粋連著一個。冢,墳?zāi)埂⒏邏。累累:眾多的樣子?/p>

  兔從狗竇(dòu)入,雉(zhì)從梁上飛。

  狗竇:給狗出入的墻洞。竇,洞穴。雉:野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中庭:屋前的院子。旅:旅生,植物未經(jīng)播種而野生;旅葵:葵菜,嫩葉可以吃。

  舂(chōng)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gēng)。

  舂: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谷子的皮殼或搗碎。羹:用菜葉做的湯。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yí)阿誰?(貽 一作:飴)

  一時:一會兒就。貽:送,贈送。一本作“飴”。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看:一說為“望”。沾:滲入。

  賞析: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少年從軍65年返回故里時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也同時說明了作者討厭戰(zhàn)爭,渴望和平,關(guān)心勞動人民。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蓖脧墓犯]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luò)由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xiàn)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詢問,讀者由開頭兩句詩展開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頭問話聲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家人安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呢?可是,“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這動亂的年月,我的親人們竟無一幸存者?多少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冢嗎?那,就是我的家嗎?不,不,不可能!

  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nèi)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jīng)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掀起讀者怎樣的感情波瀾呢?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彼叱瞿昃檬薜钠崎T,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到。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低聲哭了起來 “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nèi)涵。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shù)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zhàn)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zāi)沟挠H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xiàn)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

  他向遠方望去,難道自己的祖國里,只有自己一家是這樣的嗎?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5

  從軍行

  李昂〔唐代〕

  原文:

  漢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間。

  塞下長驅(qū)汗血馬,云中恒閉玉門關(guān)。

  陰山瀚海千萬里,此日桑河凍流水。

  稽洛川邊胡騎來,漁陽戍里烽煙起。

  長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劍思北方。

  羽林練士拭金甲,將軍校戰(zhàn)出玉堂。

  幽陵異域風煙改,亭障連連古今在。

  夜聞鴻雁南渡河,曉望旌旗北臨海。

  塞沙飛淅瀝,遙裔連窮磧。

  玄漠云平初合陣,西山月出聞鳴鏑。

  城南百戰(zhàn)多苦辛,路傍死臥黃沙人。

  戎衣不脫隨霜雪,汗馬驂單長被鐵。

  楊葉樓中不寄書,蓮花劍上空流血。

  匈奴未滅不言家,驅(qū)逐行行邊徼賒。

  歸心海外見明月,別思天邊夢落花。

  天邊回望何悠悠,芳樹無人渡隴頭。

  春云不變陽關(guān)雪,桑葉先知胡地秋。

  田疇不賣盧龍策,竇憲思勒燕然石。

  麾兵靜北垂,此日交河湄。

  欲令塞上無干戚,會待單于系頸時。

  注釋:

  (1)此詩為歌行體。歌行體是古代樂府詩的一體。后從樂府發(fā)展為古詩的一體,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形式也多變化。宋?姜夔《白石詩話》:“體如行書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泵?胡震亨《唐音癸簽·體凡》:“《樂府》題或名歌,亦或名行,或兼名歌行。歌,曲之總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與歌行皆始漢,唐人因之。”

  (2)燕支山,一名刪丹山,在丹州刪丹縣南五十里。東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

  (3)稽洛:山名,即稽洛山。

  (4)漁陽:地名。戰(zhàn)國燕置漁陽郡,秦漢治所在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西南)!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骸岸涝昶咴拢l(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薊州為漁陽郡,治所在漁陽(今天津市薊縣)。杜甫《后出塞》詩之四:“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5)遙裔:遙遠。盧思道《河曲游》詩:“豐叢雞樹密,遙裔鶴煙稠。”

  (6)驂cān同駕一車的三匹馬。有時也指位于兩邊的馬。

  (7)邊徼jiào:亦作“邉徼”。邊境。

  (8)賒shē,距離遠。

  (9)隴頭:隴山。借指邊塞。

  (10)田疇:泛指田地。

  (11)麾huī,指揮。

  (12)干戚:亦作“干鏚”。盾與斧。古代的兩種兵器。也是武舞所執(zhí)的舞具。指征戰(zhàn)。

  (13)單chán于:漢時匈奴君長的稱號。

  賞析:

  1、意象宏闊:唐代邊塞詩多有從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的特色,本詩也不例外。比如像“塞下長驅(qū)汗血馬,云中恒閉玉門關(guān)”、“陰山瀚海千萬里”、“塞沙飛淅瀝,遙裔連窮磧”等句,都寫得氣勢磅礴。

  2、對仗精美:本詩雖是七言歌行體,但其中有不少的句子運用律句的特色,聲韻上講究平仄相對,對仗也工整巧妙。如:“羽林練士拭金甲,將軍校戰(zhàn)出玉堂”、“玄漠云平初合陣,西山月出聞鳴鏑”、“楊葉樓中不寄書,蓮花劍上空流血”等等,都使詩句顯得有堂堂之陣、正正之師般的整飭氣象。

  3、鐵血柔情:此詩主旋律是雄壯慷慨的,但并非一味地心如鐵石,毫無親情、愛情可言。本詩從“楊葉樓中不寄書”(楊葉樓,應(yīng)指征人妻子所居之樓)開始,轉(zhuǎn)入柔情款款、音韻輕柔舒緩的另一個樂章,詞語也清麗起來,像“楊葉樓”、“蓮花劍”、“海外明月”、“天邊落花”等,一下子就將人們的思緒帶到那渴望已久的`家鄉(xiāng),想起那樓頭窗前終日翹首凝望的紅顏佳人。

  4、基調(diào)昂揚:此詩作為盛唐的邊塞詩,透出一股立功立業(yè)的高昂之氣,雖然戰(zhàn)事艱苦兇險――“塞沙飛淅瀝,遙裔連窮磧”、“城南百戰(zhàn)多苦辛,路傍死臥黃沙人”,雖然思鄉(xiāng)思親情切――“歸心海外見明月,別思天邊夢落花”、“楊葉樓中不寄書,蓮花劍上空流血”,但是眾將士抱著“匈奴未滅不言家”的決心和斗志,不把敵虜首腦打得投降(單于系頸)不罷休,這句“欲令塞上無干戚,會待單于系頸時”,說得相當豪邁,和李白詩“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精神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盛唐當年那種“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氣概。

  這首詩用典較多,害得江湖夜雨搬來辭源,找了半天,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首詩的傳播。注意該詩中好多典故并非實指,比如“燕然石”、“稽洛川”等,并非是唐朝當時作戰(zhàn)的地方,這里只是借用漢代典故而已。這些典故,對于唐代的讀書人來說,是大家熟知的事情,并非生僻之詞,只是流傳到我們今天,就并非人人都一目了然了。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6

  原文:

  海畔風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譯文

  天山腳下寒風勁吹,湖邊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jīng)刮光,枝梢被狂風折斷。皚皚雪山,傳出高亢嘹亮的笛聲卻看不見人,尋聲望去,只見在天山白雪的映襯下,一行紅旗正在向峰巔移動。

  注釋

 、俸#寒敃r天山附近的大湖。

 、跈M笛:笛子。

 、厶焐剑荷矫诮裥陆S吾爾自治區(qū)內(nèi)。

  鑒賞

  這是一首寫風雪行軍的仄韻絕句,全詩寫得十分壯美。一、二句寫從軍將士面對的環(huán)境極為嚴酷:天山腳下寒風勁吹,湖邊(“海畔”)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jīng)刮光,枝梢被狂風折斷。就在這一嚴酷的背景上,映出皚皚雪山,傳出高亢嘹亮的笛聲。詩人以這一笛聲,就點出了這里也許有人的聯(lián)想,同時又將人隱去,以“不見人”造成懸念:那風里傳來的笛聲究竟來自何處呢?從而自然轉(zhuǎn)出末句:尋聲望去,只見在天山白雪的映襯下,一行紅旗正在向峰巔移動。風雪中紅旗不亂,已足見出從軍將士的精神,“直上”的動態(tài)描寫,更使畫面生機勃然,高昂的士氣、一往無前的'精神,盡在這“直上”二字中溢出。

  這首詩在藝術(shù)上善于映襯與妙用指代。一、二句對環(huán)境的描寫,竭力突出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用濃重氛圍映襯從軍將士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如果是在風和日麗、山明水凈的條件下行軍,便難能見出士氣的昂揚堅強了。適應(yīng)氛圍描寫的需要,在押韻上采用了入聲的韻腳,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韻,“裂”、 “折”、“雪”都是入聲“屑”韻字,韻尾為舌尖音,收音短促,適宜于抒寫或悲或壯的詩情。

  前兩句的氛圍描寫與入聲韻的選用,為抒寫壯美的詩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但映襯畢竟是陪賓,描寫的成敗,關(guān)鍵在于作為主體的三、四兩句。后兩句意在寫人,卻不正面寫出,更不和盤托出,而只是拈出與人相關(guān)的二物——“橫笛”、“紅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這種指代手法的運用,既節(jié)省了筆墨,又豐富了作品的藝術(shù)容量,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的空間。軍中物品無數(shù),只寫笛、旗二者,不僅出于只有笛聲、紅旗才會被遠處發(fā)現(xiàn),還因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見行軍將士的精神。在寫法上,先寫“橫笛聞聲”,后寫“紅旗直上”,符合人們對遠處事物的注意往往“先聲后形”的一般習慣。特別巧妙的是“不見人”三字的嵌入!奥劼暋倍鴮と,尋而“不見”,從而形成文勢的跌宕,使末句的動人景象更為顯豁地表現(xiàn)出來。

  這首《從軍行》兼有詩情畫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紅旗,雪的白,旗的紅,山的靜,旗的動,展示出一幅壯美的風雪行軍圖。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7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二)》賞析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xiàn)征戍者深沉、復(fù)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

  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diào),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于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边@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或情調(diào),容易喚起強烈感觸。

  既然是“換新聲”,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nèi)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

  因為藝術(shù)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誰個不是離鄉(xiāng)背井乃至別婦拋雛?“別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chuàng)作素材。所以,琵琶盡可換新曲調(diào),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nèi)容。《樂府古題要解》云:“《關(guān)山月》,傷離也!

  句中“關(guān)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guān)《關(guān)山月》曲調(diào),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yīng)上句的“新”,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zhuǎn)接,效果尤顯。次句既然強調(diào)別情之“舊”,那么,這樂曲是否太乏味呢?

  不,“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diào)無論什么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diào),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聽不盡”三字,是怨?是嘆?是贊?意味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嘆。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贊美了。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調(diào)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jié)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里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jié)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xiàn)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么感想?是無限的鄉(xiāng)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于現(xiàn)實的憂怨?也許,還應(yīng)加上對于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fā)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后,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蕩漾回旋!案吒咔镌抡臻L城”,這里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于七絕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8

  原文: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譯文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

  路遇一個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xiàn)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zāi)。?/p>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進出,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釋

  1.始:才;歸:回家。

  2.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3.阿(ē):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

  4.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遙看:遠遠地望去。

  5.松柏(bǎi):松樹、柏樹。

  6.冢累累:墳?zāi)挂粋連著一個。冢(zhǒng),墳?zāi)、高墳。累累(léiléi),與“壘壘”通,連續(xù)不斷的樣子。

  7.狗竇:給狗出入的墻洞。竇(dòu),洞穴。

  8.雉(zhì):野雞。

  9.中庭:屋前的院子。

  10.旅:旅生,植物未經(jīng)播種而野生;

  11.旅葵(kuí):葵菜,嫩葉可以吃。

  12.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谷子的皮殼或搗碎。

  13.羹(gēng):用菜葉做的湯。

  14.一時:一會兒就。

  15.貽(yí):送,贈送。

  16.看:一說為“望”。

  17.沾:滲入。

  鑒賞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發(fā)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边@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jīng)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zhàn)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于戰(zhàn)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shù)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yīng),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luò)由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xiàn)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詢問,讀者由開頭兩句詩展開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頭問話聲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家人安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呢?可是,“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痹谶@動亂的年月,我的親人們竟無一幸存者?多少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冢嗎?那,就是我的家嗎?不,不,不可能!

  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nèi)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jīng)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掀起讀者怎樣的感情波瀾呢?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彼叱瞿昃檬薜钠崎T,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到。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低聲哭了起來“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nèi)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shù)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zhàn)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zāi)沟挠H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xiàn)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

  詩的最后兩句于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fā)老兵心中的悲哀。這里,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jié),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試想,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只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以后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遠方望去,難道自己的祖國里,只有自己一家是這樣的嗎?不是的。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我們只要聯(lián)系到此詩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根據(jù)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zhàn)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xiāng)經(jīng)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jié)構(gòu),巧妙自然。其返鄉(xiāng)經(jīng)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jié)為表現(xiàn)揭露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zhì)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xiàn)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shù)特點。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9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辭別皇宮,將軍手執(zhí)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

  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zhàn)鼓。

  我寧愿做個低級軍官為國沖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注釋

  從軍行:為樂府《相和歌·平調(diào)曲》舊題,多寫軍旅生活。

  烽火:古代邊防告急的煙火。西京:長安。

  牙璋:古代發(fā)兵所用之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zhí)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鳳闕:闕名。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

  龍城:又稱龍庭,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的東岸。漢時匈奴的要地。漢武帝派衛(wèi)青出擊匈奴,曾在此獲勝。這里指塞外敵方據(jù)點。

  凋:原意指草木枯敗凋零,此指失去了鮮艷的色彩。

  百夫長:一百個士兵的頭目,泛指下級軍官。

  賞析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首聯(lián)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并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xiàn)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靶闹凶圆黄健,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xiàn)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

  頷聯(lián)寫主帥率軍辭別京城,奔赴前線作戰(zhàn),以排山倒海之勢包圍敵國城堡的過程。一個“辭”字,顯出奉旨率師遠征者的嚴肅莊重;一個“繞”字,顯見鐵騎威力無窮,把敵兵團團包圍。龍城為匈奴名城,此處指敵軍要塞。

  頸聯(lián)緊緊接頷聯(lián),詩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風”兩者,刻劃兩軍對峙時的緊張場面。上句視覺:大雪紛飛中戰(zhàn)旗到處翻舞;下句聽覺:風聲狂吼中夾雜著進軍的戰(zhàn)鼓聲。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xiàn)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zhàn)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尾聯(lián)“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表達了初唐廣大知識分子為國建功立業(yè)的共同心愿。李澤厚說,“當時從高門到寒士,從上層到市井,在初唐東征西討、大破突厥、戰(zhàn)敗吐番、招安回紇的天可汗(太宗)時代里,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彌漫在社會氛圍中。”楊炯這兩句詩,是當時士人階層的最強音,有著時代的`特色。同樣的氣概,楊炯在其他詩里也有所反映。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shù)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于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fā)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jīng)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jié)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xiàn)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679—681年(唐高宗調(diào)露、永隆年間),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擾甘肅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認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只有武官得寵,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詩以發(fā)泄牢騷。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10

  佚名〔兩漢〕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譯文

  剛滿里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里歲才回上。路遇一個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你家那個地方現(xiàn)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zāi)!弊叩郊议T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進出,野雞在屋脊上飛上飛去,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用搗掉殼的野谷上做飯,摘下葵葉上煮湯。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釋

  始:才;歸: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

  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遙看:遠遠地望去。

  松柏(bǎ把):松樹、柏樹。

  冢累累:墳?zāi)挂粋連著一個。

  冢(zhǒng),墳?zāi)、高墳?/p>

  累累(lé把lé把):眾多的樣子。

  狗竇:給狗出入的墻洞。

  竇(dòu),洞穴。

  雉(zhì):野雞。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經(jīng)播種而野生;旅葵(kuí):葵菜,嫩葉可以吃。

  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谷子的皮殼或搗碎。

  羹(gēng):用菜葉做的湯。

  一時:一會兒就。

  貽(yí):送,贈送。

  望:一說為“看”。

  沾:滲入。

  鑒賞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人的兵葵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葵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這首詩描繪了一位的年從軍65年返回故里時家破人讀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葵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也同時說明了作者討厭戰(zhàn)爭,渴望和平,關(guān)心勞動人民。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蓖脧墓犯]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luò)由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xiàn)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能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詢問,讀者由開頭兩句詩展開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頭問話聲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家人安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呢?可是,“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痹谶@動亂的年月,我的親人們竟無一幸存者?多的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冢嗎?那,就是我的家嗎?不,不,不可能!

  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庇蛇b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能。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nèi)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讀園荒,更其形能,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jīng)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能的還不堪十倍、百倍……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掀起讀者怎樣的感情波瀾呢?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門,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到。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低聲哭了起來“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nèi)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shù)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葵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葵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zhàn)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zāi)沟挠H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葵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xiàn)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

  他向遠方望去,難道自己的祖國里,只有自己一家是這樣的嗎?

  鑒賞二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

  作品開篇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边@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jīng)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zhàn)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于戰(zhàn)事,一去就是數(shù)十年!鞍耸迸c“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yīng),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八十歲是虛寫,寫出從軍時間之長,兵役的繁重。

  正因為“十五”從軍,“八十”方回,其間數(shù)十年與家人失去聯(lián)系,對家中情況一無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況,于是,這也就極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歸鄉(xiāng)途中與鄉(xiāng)里人的對話。唐代詩人宋之問的詩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反映其在久別家鄉(xiāng)之后、返鄉(xiāng)途中的矛盾心理,與此詩筆法有別,卻殊途同歸。宋之問的詩句是曲筆寫其返鄉(xiāng)途中想了解家中情況的迫切愿望,而此詩則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現(xiàn)了久別家鄉(xiāng)的返鄉(xiāng)之人的真實情感。此詩中“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沒有明言直說老兵家中還有誰,而只是用手指著遠處長滿松柏的眾多的高墳說:“那兒就是您的家!毖韵轮饩褪牵骸澳募抑幸褵o他人了!逼鋵崳班l(xiāng)里人”這樣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敗人亡的痛楚。如此著墨,顯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也與下文相呼應(yīng)。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luò)由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xiàn)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詢問。同沒有詳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一樣,作品也省去了對他餐風宿露、匆匆趕路、與鄉(xiāng)親邂逅相遇的驚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闔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墒,“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冰天雪地里當頭澆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痹谶@動亂的年月,我可親可愛的親人們啊,竟無一幸存者。滿懷希望,滿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風霜雨雪,六十五年積壓心底的感情,不能向別人傾訴、表達。

  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庇蛇b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nèi)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老兵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jīng)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煢煢,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作者沒有直接抒寫渲染感情,作品卻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強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渾噩、有些凄愴的老人,像對“松柏冢累累”不聞不見一樣,對荒涼的家園的感觸也變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無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殼,采下冬葵嫩嫩的葉子。而當飯熟羹沸時,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該給誰吃。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彼叱瞿昃檬薜钠崎T,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潸然淚下。他已不能象年輕人那樣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著六十五年的艱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場風塵、六十五年人世滄桑的老淚,撲簌簌落到滿布征塵的衣襟上!皽I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豐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內(nèi)涵。詩至結(jié)尾,作者、讀者的感情濃度都達到了頂點。

  全詩突出寫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老士兵的形象,也著力刻劃了“家”的形象,同時只寫了一筆的“鄉(xiāng)里人”的形象也很鮮明。飽經(jīng)風霜、蒼老惶切的老人,無須顧忌、直言不諱的鄉(xiāng)親,衰草古柏荒墳的家園,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真實動人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的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現(xiàn)實的一個側(cè)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shù)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zhàn)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zāi)沟挠H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這樣,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xiàn)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全詩寫得既含蘊簡潔,又深湛凝重,內(nèi)容的取舍剪裁,結(jié)構(gòu)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處,獨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盡在言與不言中、意境深遠、韻味綿長的藝術(shù)效果。

  兔從”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繪。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從狗洞進進出出,野雞在梁上飛來飛去;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臺上也長出了“旅葵”!巴谩迸c“雉”(野雞),均系動物,一在“狗竇”(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經(jīng)種植而自生自長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臺上)。這些處于不同方位的動、植物在這里構(gòu)成的是一幅悲涼的景象。造成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無人。而其家中無人,又是誰造成的。對此,詩未明言,這又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這幾句詩仍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以悲涼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還在于:他以“旅谷”煮飯,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時間就做好了,卻不知道將飯與羹送給誰,也即無親人與之共享了。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現(xiàn)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無親人了,到頭來還是他孤身一人。這不僅照應(yīng)了上文——鄉(xiāng)里人的答話與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繼續(xù)以哀景寫哀情。

  詩的最后兩句于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fā)老兵心中的悲哀。這里,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jié),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讀者只要聯(lián)系到此詩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zhàn)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xiāng)經(jīng)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jié)構(gòu),巧妙自然。其返鄉(xiāng)經(jīng)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jié)為表現(xiàn)揭露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zhì)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xiàn)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shù)特點。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11

  從軍行二首·其一

  大將軍出戰(zhàn),白日暗榆關(guān)。

  三面黃金甲,單于破膽還。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漢武帝時,大將軍衛(wèi)青在漠北以武鋼車合圍單于,從此漠南無王庭的一戰(zhàn)。

  結(jié)合史記的.一段記載:“而適值大將軍軍出塞千余里,見單于兵陳而待,于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huán)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可萬騎。會日且入,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單于視漢兵多,而士馬尚強,戰(zhàn)而匈奴不利,薄莫,單于遂乘壯騎可數(shù)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保ā缎l(wèi)將軍驃騎列傳》)

  事件:“大將軍出戰(zhàn)”漠北決戰(zhàn),大將軍衛(wèi)青率五萬騎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環(huán)境:“白日暗榆關(guān)”會日且入,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

  戰(zhàn)法:“三面黃金甲”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huán)為營合圍單于,趁風起時反擊。

  戰(zhàn)果:“單于破膽還”單于遂乘壯騎可數(shù)百,直冒漢圍西北逃跑而去。

  王昌齡

  王昌齡(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12

  從軍行 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注:

 、俑河。 ②關(guān)山月:樂府《橫吹曲》名,內(nèi)容多寫軍士久戍不歸和家人互傷離別的情景。

 、蹮o那(nu),無奈。 ④金閨:華美的閨房,指代征人的妻子。

  1、詩的第四句運用什么表現(xiàn)手法寫愁?請結(jié)合全詩分析。

  2、本詩和王昌齡《從軍行》之四(青海長云暗雪山)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3、有人說,邊塞詩有時所反映的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結(jié)合這首詩,談?wù)勀銓Υ说目捶ā?/p>

  參考答案

  1、第四句運用虛寫(想象、曲筆)手法(1分),不直接寫征人思親,而是設(shè)想親人思親之愁(2分),含蓄深沉地表達了征人思鄉(xiāng)之愁緒,感染力強(1分)。

  2、這首詩表述的是久戍不歸,思慕親人的愁情(2分),而《從軍行》之四表現(xiàn)了戍邊戰(zhàn)士以身許國的壯志豪情(2分)。

  3、詩歌前三句借征人的所見、所感、所聞刻畫其懷鄉(xiāng)思親的情感,最后一句寫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詩人運用曲筆,把征人思親和思婦念遠巧妙融合,卻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譯文

  烽火連天,城西的百尺高樓上,黃昏薄暮里秋風颯颯,我獨坐樓中。 晚風中傳來了羌笛悲涼的《關(guān)山月》曲,遙想萬里家鄉(xiāng)閨中人無奈愁緒滿懷。

  作者

  王昌齡

 。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

  簡析: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xiāng)思親的深摯感情。

  原詩七言樂府是一首邊塞詩。寫征人久戍思家之情。是說,日暮黃昏,征人獨坐在孤零高聳的烽火樓上,原野荒寂,四顧蒼茫,時值秋日,涼氣侵人,激起游子一片思親之情,這思親之情伴著勁吹的秋風如青海湖的波浪一般上下翻騰,情不自禁;這時,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勾人思鄉(xiāng)的笛聲,像是親人在呼喚征人還鄉(xiāng),那萬里之外金閨中的人兒正滿懷愁怨地在思念著他呢!這首詩寫法上很有特色,筆法簡潔,委婉曲折,蘊含豐富,語淺情深。尤其結(jié)句,乃畫龍點睛之筆,把征人與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使全詩神韻飛騰,更加動人。

  賞析:

  這首小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guān)系。前三句敘事,描寫環(huán)境,采用了層層深入、反復(fù)渲染的'手法,創(chuàng)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huán)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游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jié)。時間又逢黃昏,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ā对娊(jīng)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fā)人們思念于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征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著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huán)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著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在寂寥的環(huán)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像親人在呼喚,又象是游子的嘆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征人積郁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于來了個大爆發(fā),引出了詩的最后一句。這一縷笛聲,對于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fā)的情,使環(huán)境更具體、內(nèi)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zhuǎn)折過渡,非常巧妙,非常自然。

  在表現(xiàn)征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筆也十分委婉曲折。環(huán)境氛圍已經(jīng)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wěn),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無那:無奈)。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xiāng)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jié)果。這一曲筆,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了。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吹角動行人。

  喧喧行人起。

  笳悲(一作應(yīng))馬嘶亂。

  爭渡金(一作黃)河水。

  日暮沙漠陲。

  戰(zhàn)聲(一作力戰(zhàn))煙塵里。

  盡系名王頸。

  歸來獻(一作報)天子。

  譯文

  陣陣號角聲,驚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們開始緊張地準備出發(fā)。

  敵軍吹響了胡笳,戰(zhàn)馬聞到戰(zhàn)斗的氣息也興奮地嘶鳴起來,雙方搶著渡黃河。

  太陽落到沙漠的邊陲,沙漠彌漫戰(zhàn)戰(zhàn)士們的廝殺聲。

  戰(zhàn)士們殲滅了敵軍,擒獲了敵酋,把繩子套在他們頸上帶回來獻給天子。

  注釋

  從軍行:樂府古題,屬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內(nèi)容多寫軍旅生活之辛苦。

  吹角:軍中吹響的號角聲。動:驚動。行人:征人。

  喧喧:喧鬧,形容人多、嘈雜。

  笳(ji。汉眨环N管狀吹奏樂器。古時為塞北、西域一帶少數(shù)民族所喜用。

  黃河:水名,在唐肅州(今甘肅酒泉)附近。黃河一作金河。

  陲(chuí):邊陲,邊地。

  系:捆綁。名王:指匈奴首領(lǐng)。

  賞析:

  秋戰(zhàn)國以降,唐宋人才尤盛。唐代國力昌盛,士子多出名門望族,胸懷天下志向,之于家國蒼生理解,自有其高人一等的貴族氣度。詩以言志,所以唐代士子多以詩歌見長。宋于五代黑暗后立國,內(nèi)國力積貧,外有契丹威脅,內(nèi)憂外患之際,宋太祖毅然杯酒釋兵權(quán),以儒生道德為重。宋之士子大多恪盡窮理,嚴肅治學,所以有宋一代,理學家甚眾。

  唐詩宋理,皆中華瑰寶,以意氣評,歷代詩人難出唐人之右,唐詩之氣度,唯摩詰泰然。摩詰潑墨恬淡從容,內(nèi)蘊琴畫,通讀一番自見其張力,見其世家、右丞氣度,F(xiàn)今流傳之作,大抵晚年田園山水筆墨,觸目皆是“舍藏”自然。王維早期樂府多激昂豪邁,不失乖張。此詩即是。

  李氏父子馬上奪江山,盛唐用兵頻繁,世家子弟喜從軍邊境,載王頸而歸,立功名于青史。文字意氣,多見邊塞軍旅。樂府多歌詠之,文字冗長。這首《從軍行》短短四十字,就將青年士子跨馬離家至凱旋的過程描述,此等文思觸角,非尋常人可為之!按到恰⑿、笳悲、爭渡、日暮、戰(zhàn)身、盡系、歸來”之鋪墊,通貫緊密!靶腥恕⑷似、嘶亂、河水、漠陲、塵里、王頸、天子”之后綴,情理簡明。“言有盡,意無窮”,詩中意味,盡在摩詰筆觸中。[1]

  雖然邊塞詩通常與盛唐聯(lián)系在一起,但事實上它是最因循守舊的題材之一。盛唐詩人經(jīng)常繼續(xù)七世紀的.景物斷片并置,但他們能夠?qū)⒉⒅玫木拔飻嗥突臎鰧φ丈鷦拥貞騽』,這是他們在這一模式上獲得極大成功的原因。從那些關(guān)鍵性的斷片中,讀者可以想像出完整的場景,然后將這些場景連接成一首近乎敘事的詩。王維這首詩運用了與盧照鄰的《紫騮馬》詩相同的技巧,不過王維用起來帶有盛唐的復(fù)雜特性。

  王維將戰(zhàn)爭的XX與寧靜的邊塞景象并置,從整體效果看,王詩比盧詩遠為自信。與對邊塞戰(zhàn)爭向往的同時,產(chǎn)生了對游俠的興趣。游俠以各種各樣的形象出現(xiàn),有時是橫行的惡少,有時是勇敢、正義的犯法者,有時是戰(zhàn)爭英雄。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14

  從軍行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顧況

  原文:

  弭節(jié)結(jié)徒侶,速征赴龍城。單于近突圍,烽燧屢夜驚。

  長弓挽滿月,劍華霜雪明。遠道百草殞,峭覺寒風生。

  風寒欲砭肌,爭奈裘襖輕。回首家不見,候雁空中鳴。

  笳奏遝以哀,肅肅趣嚴程。寄語塞外胡,擁騎休橫行。

  少年膽氣粗,好勇萬人敵。仗劍出門去,三邊正艱厄。

  怒目時一呼,萬騎皆辟易。殺人蓬麻輕,走馬汗血滴。

  丑虜何足清,天山坐寧謐。不有封侯相,徒負幽并客。

  注釋

 、糯蠡模褐笜O其偏遠荒僻的地方。

  ⑵朔風:北風。軫歸慮:意為歸家的思慮使人心痛。軫:痛。

 、翘旘T:指塞北匈奴騎兵,此處指突厥等少數(shù)民族騎兵。

 、若骠妫盒稳蓠R騎輕疾的樣子。

 、蛇吢暎哼叺厮赜械穆曧憽

 、屎猓褐负瓷系撵F氣。

 、硕ㄟh:指定遠侯班超。

 、绦新冯y: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

 、徒枪褐赣毛F角裝飾的硬弓。持弦:張弦。

 、锡埑牵盒倥珕斡诩捞斓牡胤剑诮衩晒艊硟(nèi)。

  ⑾金鼓:分別指鉦和鼓,是古時軍中用于號令的兩種樂器。

 、心贤ィ褐改闲倥珕斡诘淖√。

 、雅睿阂环N多年生草本植物。

  鑒賞

  這組詩共兩首,第一首詩表達了一位投筆從戎多年的老戰(zhàn)士因功業(yè)志向難酬而產(chǎn)生的一時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寫傍晚邊塞的荒涼景象,寫得情景交融,凄涼孤寂。最后,詩人借用典故,抒發(fā)了功業(yè)難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盎凇彪m是一時激憤之語,但細細體味,亦在情理之中,傳達出更多的辛酸與無奈。

  第二首詩主要描寫的是邊塞征戰(zhàn)中的思歸之苦。詩人用凝重的.色彩描繪了戰(zhàn)爭的慘烈與悲壯及邊塞蕭索荒涼的風光景物,在景物描寫中寄寓了長年戍邊征戰(zhàn)的將士們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寫得蒼勁曠遠,意蘊深長。語言的錘煉,更是爐火純青,在一系列極意鋪陳之后于篇末點出戍卒的思歸之情,讀來更為撕心裂肺,凄愴感人。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15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譯文

  大漠風起塵土飛揚,天色為之昏暗,前線軍情十分緊急,接到戰(zhàn)報后迅速出擊。

  先頭部隊已經(jīng)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敵人展開了激戰(zhàn),中途捷報傳來,敵酋已被生擒。

  注釋

  前軍:指唐軍的先頭部隊。

  洮河:河名,源出甘肅臨洮西北的西傾山,最后流入黃河。

  吐谷渾: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稱,晉時鮮卑慕容氏的后裔。據(jù)《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吐谷渾居甘松山之陽,洮水之西,南抵白蘭,地數(shù)千里。”唐高宗時吐谷渾曾經(jīng)被唐朝與吐蕃的聯(lián)軍所擊敗。

  賞析

  這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zhàn)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zhàn)斗力。

  “大漠風塵日色昏”,由于中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均呈自西向東或向東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東部形成一個大喇叭口,風力極大,狂風起時,飛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風塵”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風沙遮天蔽日。但這不光表現(xiàn)氣候的暴烈,它作為一種背景出現(xiàn),還自然對軍事形勢起著烘托、暗示的作用。在這種情勢下,唐軍不是轅門緊閉,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出征。為了減少風的'強大阻力,加快行軍速度,戰(zhàn)士們半卷著紅旗,向前挺進。這兩句于“大漠風塵”之中,渲染紅旗指引的一支勁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這支軍隊卷塵挾風,如一柄利劍,直指敵營。這就把讀者的心弦扣得緊緊的,讓人感到一場惡戰(zhàn)已迫在眉睫。讀者會懸想:這支橫行大漠的健兒,將要演出怎樣一種驚心動魄的場面呢?

  在這種懸想之下,再讀后兩句:“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边@可以說是一落一起。讀者的懸想是緊跟著剛才那支軍隊展開的,可是在沙場上大顯身手的機會卻并沒有輪到他們。就在中途,捷報傳來,前鋒部隊已在夜戰(zhàn)中大獲全勝,連敵酋也被生擒。情節(jié)發(fā)展得既快又不免有點出人意料,但卻完全合乎情理,因為前兩句所寫的那種大軍出征時迅猛、凌厲的聲勢,已經(jīng)充分暗示了唐軍的士氣和威力。這支強大剽悍的增援部隊,既襯托出前鋒的勝利并非偶然,又能見出唐軍兵力綽綽有余,勝券在握。

  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xù)部隊,而對戰(zhàn)果輝煌的“前軍夜戰(zhàn)”只從側(cè)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的構(gòu)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zhàn)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F(xiàn)在避開對戰(zhàn)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cè)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夜戰(zhàn)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么艱苦,多么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么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zhàn),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cè)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詩里表現(xiàn)出來,在構(gòu)思和驅(qū)遣語言上的難度,應(yīng)該說是超過“溫酒斬華雄”那樣一類小說故事的。

  創(chuàng)作背景

  本詩是《從軍行七首》中的第五首。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wèi)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yè),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的詩篇。《從軍行七首》就是盛唐詩人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此類邊塞詩。

  王昌齡

  王昌齡(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02-20

從軍行原文、注釋及賞析11-19

從軍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2-06

古從軍行原文及賞析04-13

《從軍行》原文及翻譯賞析06-16

從軍行原文注釋及賞析09-17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實用)07-05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精)07-05

(優(yōu)選)從軍行原文及賞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