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賞析3篇【經(jīng)典】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賞析1
原文: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賞析:
此詞寫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繪了思婦盼望遠行丈夫歸來的情思。全詞緊緊圍繞一個“溪”字構(gòu)圖設(shè)色,表情達意,寫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饒有情韻,耐人尋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陽里”寫斜陽映照下的溪山,側(cè)重點于“溪”字。次句“樓臺影動鴛鴦起”,補足上文,進一步寫溪中景色。夕陽斜照之下,溪中不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還有樓臺的倒影,還有對對鴛鴦溪中嬉水。上句專寫靜景,下句則動中有靜!皹桥_影動”,表明溪水微風吹拂之下,蕩起層層綠波,樓臺的`影子也仿佛晃動一般。再添上“鴛鴦起”一筆,整個畫面就充滿了盎然生趣。
三、四兩句寫兩岸景色,這條溪水的兩岸,只住著兩三戶人家,人煙并不稠密,環(huán)境自然是幽靜的。至此,上面所說的樓臺原是這幾戶臨水人家的住宅,全詞意脈連貫,針線綿密。這句為實寫,下一句便是虛寫,如此虛實相生。深院高墻,關(guān)不住滿園春色,一枝紅杏花,帶著嬌艷的姿態(tài),硬是從高高的圍墻上探出頭來。此句的妙處于一個“出”字,詞以“出”字形容紅杏花,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意味雋永。
詞的下片,轉(zhuǎn)入抒情,但仍未脫“溪”字。溪水旁邊,有一道長堤,堤上長著一行楊柳,暮春時節(jié),嫩綠的柳絲籠罩著長堤,輕拂著溪水,而魏夫人作為臨水人家的婦女,是經(jīng)常從這里走過的!霸缤怼币辉~,并非指時間的早和晚。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六云:“早晚,猶云隨時也;日日也!逼淞x猶如舒亶《鵲橋仙》詞“兩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樓望處”。
古代,水邊柳外,往往是送別的場所。據(jù)《宋史·曾布傳》,曾布于神宗元豐中,連知秦州、陳州、蔡州和慶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也說:“曾子宣丞相,元豐間帥慶州,未至,召還,主陜府,復還慶州,往來潼關(guān)。夫人魏氏作詩戲丞相云:”使君自為君恩厚,不是區(qū)區(qū)愛華山!斑@期間,曾布告別家人,游宦外,可能連續(xù)三年。此處,當指魏夫人填詞述懷。結(jié)尾二句說明她溪邊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見過一次柳絮紛飛。從柳絮紛飛想到當年折柳贈別,這是很自然的。”三見柳綿飛“是實語,而著一”猶“字,便化實為虛了,這樣,哀怨之情,離別之恨,便隱然流于言外。
此詞聲律上極具特色,八句中兩句一葉韻,如“里”與“起”、“家”、與“花”、“路”與去、“飛”與“歸”,均押韻工整;且兩句與兩句之間又平仄交錯,如上片四句“里”與“起”是仄聲韻,“家”與“花”是平聲韻;下片“路”與“去”是仄聲韻,“飛”與“歸”是平聲韻,讀來十分諧婉,再加上語言曉暢,詞句清麗,較好地抒寫了貴族婦女溫柔敦厚而又婉曲纏綿的感情。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賞析2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古詩簡介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是北宋詞人魏玩所寫的一首詞。此詞上片著重寫景,亦以起興,水上鴛鴦,墻頭紅杏,俱足以觸起其對丈夫曾布的思念;下片著重寫情,直抒離愁。寓時序變遷于景物硬化之中,暗示離思與日俱增。全詞語淡而情深,意婉而不俗,不似花歸派詞人寫離情必用艷語。
翻譯/譯文
溪水和山峰都籠罩在夕陽余暉之中。微風吹拂下,溪水蕩起層層綠波,倒映在水中的樓臺也仿佛在晃動,驚起了水面上的鴛鴦。溪水的兩岸,只住著兩三戶人家,一枝嬌艷的杏花從院墻上探出頭來。
在楊柳掩映的溪邊小路上,有人天天在那里徘徊觀望。年年看柳絮飄飛,已經(jīng)看了三次,離人為什么還不還鄉(xiāng)?
注釋
、牌兴_蠻: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等,雙調(diào)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zhuǎn)。
、茦桥_影動:表明溪水在微風的吹拂下,蕩起綠波,而樓臺的影子也如同晃動一般。
、区x鴦:一種情鳥,雌雄相依,形影不離,如同良侶。
、瘸鰤t杏花:出自宋·葉紹翁《游園不值》詩:“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
、闪d:成熟了的柳葉種子,因其上有白色茸毛、隨風飄舞如棉似絮而得名,又叫柳絮。在古代水邊楊柳往往是送別的場所。
⑹離人:離別的人;離開家園、親人的人。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未知。相傳曾布出仕在外,連赴秦州、陳州、蔡州、慶州等地,三年未歸,魏夫人有感而寫下這首詞。
賞析/鑒賞
此詞寫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繪了思婦盼望遠行丈夫歸來的情思。全詞緊緊圍繞一個“溪”字構(gòu)圖設(shè)色,表情達意,寫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饒有情韻,耐人尋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陽里”寫斜陽映照下的溪山,側(cè)重點于“溪”字。次句“樓臺影動鴛鴦起”,補足上文,進一步寫溪中景色。夕陽斜照之下,溪中不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還有樓臺的倒影,還有對對鴛鴦溪中嬉水。上句專寫靜景,下句則動中有靜!皹桥_影動”,表明溪水微風吹拂之下,蕩起層層綠波,樓臺的影子也仿佛晃動一般。再添上“鴛鴦起”一筆,整個畫面就充滿了盎然生趣。
三、四兩句寫兩岸景色,這條溪水的兩岸,只住著兩三戶人家,人煙并不稠密,環(huán)境自然是幽靜的。至此,上面所說的樓臺原是這幾戶臨水人家的住宅,全詞意脈連貫,針線綿密。這句為實寫,下一句便是虛寫,如此虛實相生。深院高墻,關(guān)不住滿園春色,一枝紅杏花,帶著嬌艷的姿態(tài),硬是從高高的圍墻上探出頭來。此句的妙處于一個“出”字,詞以“出”字形容紅杏花,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意味雋永。
詞的下片,轉(zhuǎn)入抒情,但仍未脫“溪”字。溪水旁邊,有一道長堤,堤上長著一行楊柳,暮春時節(jié),嫩綠的柳絲籠罩著長堤,輕拂著溪水,而魏夫人作為臨水人家的婦女,是經(jīng)常從這里走過的!霸缤怼币辉~,并非指時間的早和晚。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六云:“早晚,猶云隨時也;日日也。”其義猶如舒亶《鵲橋仙》詞“兩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樓望處”。
古代,水邊柳外,往往是送別的場所。據(jù)《宋史·曾布傳》,曾布于神宗元豐中,連知秦州、陳州、蔡州和慶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也說:“曾子宣丞相,元豐間帥慶州,未至,召還,主陜府,復還慶州,往來潼關(guān)。夫人魏氏作詩戲丞相云:‘使君自為君恩厚,不是區(qū)區(qū)愛華山!边@期間,曾布告別家人,游宦外,可能連續(xù)三年。此處,當指魏夫人填詞述懷。結(jié)尾二句說明她溪邊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見過一次柳絮紛飛。從柳絮紛飛想到當年折柳贈別,這是很自然的!叭娏d飛”是實語,而著一“猶”字,便化實為虛了,這樣,哀怨之情,離別之恨,便隱然流于言外。
此詞聲律上極具特色,八句中兩句一葉韻,如“里”與“起”、“家”、與“花”、“路”與去、“飛”與“歸”,均押韻工整;且兩句與兩句之間又平仄交錯,如上片四句“里”與“起”是仄聲韻,“家”與“花”是平聲韻;下片“路”與“去”是仄聲韻,“飛”與“歸”是平聲韻,讀來十分諧婉,再加上語言曉暢,詞句清麗,較好地抒寫了貴族婦女溫柔敦厚而又婉曲纏綿的感情。
全詞所寫之景緊緊圍繞溪水,勾勒出一派溪山園景,清新自然。對行人的思戀,耐人尋味又不落俗套,顯示出鮮明的個性。
名家點評
清·張宗橚《詞林紀事》:“深得《國風·卷耳》之遺!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賞析3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評解
這首詞抒寫離人相思之情。上片著意描寫春景。樓臺影動,鴛鴦驚起。杏花出墻,斜陽掩映,溪山如畫,春色滿眼。
下片借景抒情。每日在溪頭路邊徘徊,雖已三見柳絮紛飛,而離人猶未歸來。對此良辰美景,不禁觸動綿綿相思之情。全詞婉柔蘊藉,優(yōu)美自然。
此詞寫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繪了思婦盼望遠行丈夫歸來的情思。全詞緊緊圍繞“溪”字構(gòu)圖設(shè)色,表情達意,寫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饒有情韻,耐人尋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陽里”寫斜陽映照下的溪山,側(cè)重點在于“溪”字。次句“樓臺影動鴛鴦起”,補足上文,進一步寫溪中景色。在夕陽斜照之下,溪中不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還有樓臺的倒影,還有對對鴛鴦在溪中嬉水。上句專寫靜景,下句則動中有靜。
“樓臺影動”,表明溪水在微風吹拂之下,蕩起層層綠波,樓臺的影子也仿佛在晃動一般。再添上“鴛鴦起”一筆,整個畫面就充滿了盎然生趣。三、四兩句寫兩岸景色,這條溪水的兩岸,只住著兩三戶人家,人煙并不稠密,環(huán)境自然是幽靜的。
至此,上面所說的樓臺原是這幾戶臨水人家的住宅,全詞意脈連貫,針線綿密。這句為實寫,下一句便是虛寫,如此虛實相生。深院高墻,關(guān)不住滿園春色,一枝紅杏花,帶著嬌艷的姿態(tài),硬是從高高的圍墻上探出頭來。此句的妙處在于一個“出”字,詞以“出”字形容紅杏花,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意味雋永。
詞的下片,轉(zhuǎn)入抒情,但仍未脫“溪”字。在溪水旁邊,有一道長堤,堤上長著一行楊柳,暮春時節(jié),嫩綠的柳絲籠罩著長堤,輕拂著溪水,而魏夫人作為臨水人家的婦女,是經(jīng)常從這里走過的'。“早晚”一詞,并非指時間的早和晚。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六云:“早晚,猶云隨時也;日日也!逼淞x猶如舒亶《鵲橋仙》詞“兩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樓望處”。在古代,水邊柳外,往往是送別的場所。
據(jù)《宋史·曾布傳》,曾布于神宗元豐中,連知秦州、陳州、蔡州和慶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也說:“曾子宣丞相,元豐間帥慶州,未至,召還,主陜府,復還慶州,往來潼關(guān)。夫人魏氏作詩戲丞相云:‘使君自為君恩厚,不是區(qū)區(qū)愛華山。’”在這期間,曾布告別家人,游宦在外,可能連續(xù)三年。此處,當指魏夫人填詞述懷。結(jié)尾二句說明她在溪邊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見過一次柳絮紛飛。從柳絮紛飛想到當年折柳贈別,這是很自然的!叭娏d飛”是實語,而著一“猶”字,便化實為虛了,這樣,哀怨之情,離別之恨,便隱然流于言外。
此詞在聲律上極具特色,八句中兩句一葉韻,如“里”與“起”、“家”、與“花”、“路”與去、“飛”與“歸”,均押韻工整;且兩句與兩句之間又平仄交錯,如上片四句“里”與“起”是仄聲韻,“家”與“花”是平聲韻;下片“路”與“去”是仄聲韻,“飛”與“歸”是平聲韻,讀來十分諧婉,再加上語言曉暢,詞句清麗,較好地抒寫了貴族婦女溫柔敦厚而又婉曲纏綿的感情。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及賞析07-26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賞析08-08
[精選]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及賞析08-26
[經(jīng)典]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賞析3篇09-25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