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飲酒陶淵明其五賞析
飲酒陶淵明其五賞析1
《飲酒》詩共二十首,據(jù)序文,知這些詩因為都是醉后所寫,故總題曰《飲酒》。這組詩的寫作年代當在詩人四十歲之后,即在其剛剛離開彭澤令的職位歸園田隱居不久。
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的恬靜閑適,突出地表現(xiàn)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詩中著名的詩篇之一。前半部分著重敘說“心遠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寫欣賞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對矛盾對立的句式為后文的設問埋下了伏筆:結廬(造屋)在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紛擾(車馬的喧鬧不正是紛擾人世的一個縮影和象征嗎?),而我們于人境中結廬的詩人卻恰恰避開了車來馬去的人間的喧囂。為什么能如此呢?這便自然引出一個帶有懸念性的設問(“問君何能爾”?),而“心遠地自偏”便道出一個富有深刻哲理意蘊的回答:心靈既遠遠地擺脫了世俗的束縛,那么雖處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樣。存在決定意識。一般來說,環(huán)境的偏僻幽靜方能使心境恬淡靜謐;然而在一定的條件下意識也可對存在產(chǎn)生反作用,心境的恬淡靜謐也可使喧鬧的環(huán)境變得偏僻幽靜。一千五百年前的詩人通過自身的體驗,形象地道出了這樣一個辯證的道理,這可謂由藝術通向辯證法認識論的奇跡。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形象地寫出了“心遠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這個“見”字用得極好,它精確地表達出詩人采菊之時,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頭之際,山的形象忽然進入他眼中的情景。有的本子作“望”(見《昭明文選》)則大謬。蘇軾曾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保ā稏|坡題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進一步豐富了詩人“悠然見南山”時的美妙意境!叭障Α蹦恕鞍怼,“相與還”即“結伴而歸”,詩人看到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靄之中,益發(fā)變得佳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眼看暮色漸濃,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窠!稓w去來兮辭》中有“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句,這“飛鳥相與還”也隱含著詩人舍棄“以心為形役”的官場而歸返田園的愜意情懷。最后二句是又一對富有哲理性的名句,從字面來看是說此情此境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該怎樣用言語來表達了。其實詩人的意思是說:既然領會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何必要用言語去表達呢?“欲辨已忘言”句意本《莊子》而來!肚f子·齊物論》云:“辨也者,有不允也。夫大道不稱,大辨不言!薄锻馕锲吩疲骸把哉咚栽谝庖玻靡舛!眳卿吭凇读x詩定論》中說:“‘意’字從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上‘真’字,更跨進一層,則‘心遠’為一篇之骨,‘真意’為一篇之髓!睎|方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境既閑寂,景物復佳,然非‘心遠’則不能領略其真意味。”這對全詩的精要作了極好的概括。
(選自《古詩鑒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88年版
飲酒陶淵明其五賞析2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東晉時代的大詩人。
他少年時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經(jīng)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說這位先生不知是何許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邊種有五棵柳樹,故稱作五柳先生。他不圖名利,不慕虛榮,就是特別喜歡喝酒,可是由于家貧,不能常常買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了,時常請他喝酒。他一去,總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舊的屋里,讀書寫文,生活過得安樂自在。寫五柳先生,就是寫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實錄。
陶淵明曾擔任江州祭酒、鼓澤令等小官職。彭澤(今江西彭澤)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職,這在蕭統(tǒng)的《陶淵明傳》中敘述得最為詳細。
《傳》中說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當彭澤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種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說:我常常喝醉,就心滿意足了!他的妻子堅持要種大米。于是,將二頃五十畝田種糯米,五十畝田種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當天就解去官職,寫了一篇《歸去來辭》。
其實,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真實思想,不僅于此。在《歸田園居》詩里,就講得十分明白。他說,他十三年中,幾度出仕,深受羈縛;這次堅決脫離官場,歸隱田園,就像籠中鳥飛回大自然一樣,感到無比自由和愉快。家鄉(xiāng)的草屋、田地、樹木、炊煙,乃至雞鳴、犬吠,都是那么親切可愛,作者的這種心情,正反映了他對黑暗官場的憎惡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陶淵明有《飲酒》詩20首,都是酒后所題。他在序里說:我閑居在家,缺少歡樂,再加上近來日短夜長,遇到好酒,每晚都飲。一個人飲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寫題詩自娛,這不過是單純?yōu)榱藲g笑罷了。
他有時一個人獨飲,更多的是和鄉(xiāng)親父老對飲,從中取得某些安慰和樂趣。更重要的是在飲酒中,可以抒發(fā)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統(tǒng)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愿。這就是蕭統(tǒng)所說的寄酒為跡。
關于陶淵明喝酒的傳說很多。如說他每逢酒熟時,就取下頭上的葛巾過濾酒,過濾完畢,仍把葛巾戴在頭上。又如淵明所居的栗里,有塊大石,淵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內(nèi)有淵明埋藏的酒。有個農(nóng)夫鑿石到底,發(fā)現(xiàn)一只石盒,石盒內(nèi)有個銅器,有蓋,是扁平的酒壺。將蓋揭開,壺內(nèi)都是酒。壺旁邊刻著十六個字:語山花,切莫開,待予酒熟,煩更抱琴來。大家懷疑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結果是酒香滿地,經(jīng)月不滅。
以上這些都是傳聞,不足為據(jù),但也可從另一側面反映陶潛確是一位嗜酒成癖的偉大詩人。
[注釋]
①《飲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題詠,不是一時所作。 一作考證《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
②人境:人類聚居的地方。
、廴障Γ航S昏的時候。
、苣┒溆谩肚f子》語!肚f子·齊物論》:“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薄肚f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詩意是說從大自然的啟示,領會到真意,不可言說,也無待言說。
結廬:建造簡單的房子。
問君:詩中是指問自己。
何能爾:怎么能如此。
心遠:心境高遠,超脫世俗。
地自偏:住的地方自然顯得偏僻、清靜。
悠然:悠閑自得的樣子。
山氣:山中景色。
相與還:結伴歸來。
此中:這里面。真意:指從大自然中所領會到的真實淳樸的意趣。
欲辨:要想說明白。
忘言:意思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譯詩、詩意]
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你問我何能如此,心靈清遠,地自靜偏。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著伴兒歸還。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達,欲要說明,卻又忘記了語言。
[賞析]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經(jīng)衰落了。他也斷斷續(xù)續(xù)做了一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場中鉆營取巧的一套,終于回家鄉(xiāng)當隱士去了!讹嬀啤吩娨唤M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shù)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jù)。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xiàn)一種避世的態(tài)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jīng)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tài)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靶倪h”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tǒng)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xiàn)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tài),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fā)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jīng)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xiàn)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像很容易懂;內(nèi)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jīng)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飲酒陶淵明其五賞析3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釋
1.[結廬在人境]:構筑房舍。結,建造、構筑。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現(xiàn)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的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但是卻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在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成群的鳥兒回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里有人生的真義,已經(jīng)不需要多言。
賞析
這首詩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于偶然無心上!删铡渌磉_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jīng)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于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由自己的心境來成就的。
而千古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飲酒陶淵明其五賞析4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譯/譯文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卻沒有世俗往來的喧囂。
你問我如何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那是因為我的)心遠在鬧市之外,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摘菊花,無意中看見了南山。
。ò砟仙剑┥綒怆硽瑁▂īnyūn),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優(yōu)美,更有飛鳥,結伴而歸。
這其中蘊含著隱居生活的真正意義,想要說出來,卻忘記了該如何用語言表達。
。ù酥校捍藭r此地的情景,指山中景象,也指隱逸生活。)
注釋
1.結廬:構筑房舍。結,建造、構筑。廬,簡陋的房屋。
2.人境:人居住的地方。
3.爾:這樣。
4.心遠地自偏:心遠離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5.悠然:悠閑自得的樣子。
6.山氣:指山中景象,氣息。
7.日夕:傍晚。
8.山氣日夕佳:山上的云氣傍晚時很美。
9.相與還:結伴而歸。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里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說出來卻忘了要說的話。此中,上面描述的景物之中。真意,從自然景物中領悟到的人生與自然之理,辨:辨識。詩人本想說一說這種“真意”,卻沒有說,因為他認為既然已經(jīng)領悟到了,就不需用言詞來表達了。想要辨識卻不知道怎樣表達。
賞析/鑒賞
主旨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這首詩正刻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心無雜念,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帮w鳥相與還”,那只在晚照中翩然歸來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意境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并不是酒后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huán)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后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后的感受,表現(xiàn)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詳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鉆營的各種丑態(tài)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后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huán)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靶倪h”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薄耙姟弊忠灿玫脴O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按酥杏姓嬉猓嬉淹。”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于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nèi)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nèi)容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于一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托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本詩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厭惡官場腐敗、決心歸隱自潔的人生追求。
飲酒陶淵明其五賞析5
原文
飲酒·結廬在人境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釋
1.[結廬在人境]:意思是構筑房舍。結,建造、構筑。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思是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意思是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思是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現(xiàn)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意思是傍晚
9.[相與]意思是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里有人生的真義,已經(jīng)無需多言。
賞析
本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删铡渌磉_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jīng)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于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飲酒陶淵明其五賞析6
jié lú zài rén jìng,ér wú chē mǎ xuān。
結 廬 在 人 境 ,而 無 車 馬 喧。
wèn jūn hé néng ěr? xīn yuǎn dì zì piān。
問 君 何 能 爾?心 遠 地 自 偏。
cǎi jú dōng lí xià,yōu rǎn jiàn nán shān。
采 菊 東 籬 下, 悠 然 見 南 山。
shān qì rì xī jiā,fēi niǎo xiāng yǔ huán。
山 氣 日夕佳, 飛 鳥 相 與 還。
cǐ zhōng yǒu zhēn yì,yù biàn yǐ wàng yán。
此 中 有 真 意,欲 辨 已 忘 言。
注釋 1.[結廬在人境]:構筑房舍。結,建造、構筑。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現(xiàn)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里有人生的.真義,已經(jīng)無需多言。
賞析
本詩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采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
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jīng)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于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飲酒陶淵明其五賞析7
賞析一:
《飲酒》詩共二十首,據(jù)序文,知這些詩因為都是醉后所寫,故總題曰《飲酒》。這組詩的寫作年代當在陶淵明四十歲之后,即在其剛剛離開彭澤令的職位歸園田隱居不久。
飲酒其五歌頌田園生活的恬靜閑適,突出地表現(xiàn)陶淵明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詩中著名的詩篇之一。前半部分著重敘說“心遠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寫欣賞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對矛盾對立的句式為后文的設問埋下了伏筆:結廬(造屋)在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紛擾(車馬的喧鬧不正是紛擾人世的一個縮影和象征嗎?),而我們于人境中結廬的陶淵明卻恰恰避開了車來馬去的人間的喧囂。為什么能如此呢?這便自然引出一個帶有懸念性的設問(“問君何能爾”?),而“心遠地自偏”便道出一個富有深刻哲理意蘊的回答:心靈既遠遠地擺脫了世俗的束縛,那么雖處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樣。存在決定意識。一般來說,環(huán)境的偏僻幽靜方能使心境恬淡靜謐;然而在一定的條件下意識也可對存在產(chǎn)生反作用,心境的恬淡靜謐也可使喧鬧的環(huán)境變得偏僻幽靜。一千五百年前的陶淵明通過自身的體驗,形象地道出了這樣一個辯證的道理,這可謂由藝術通向辯證法認識論的奇跡。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形象地寫出了“心遠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這個“見”字用得極好,它精確地表達出陶淵明采菊之時,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頭之際,山的形象忽然進入他眼中的情景。有的本子作“望”(見《昭明文選》)則大謬。蘇軾曾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保ā稏|坡題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進一步豐富了陶淵明“悠然見南山”時的美妙意境。“日夕”乃“傍晚”,“相與還”即“結伴而歸”,陶淵明看到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靄之中,益發(fā)變得佳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眼看暮色漸濃,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窠!稓w去來兮辭》中有“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句,這“飛鳥相與還”也隱含著陶淵明舍棄“以心為形役”的官場而歸返田園的愜意情懷。最后二句是又一對富有哲理性的名句,從字面來看是說此情此境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該怎樣用言語來表達了。其實陶淵明的意思是說:既然領會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何必要用言語去表達呢?“欲辨已忘言”句意本《莊子》而來!肚f子·齊物論》云:“辨也者,有不允也。夫大道不稱,大辨不言。”《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論》中說:“‘意’字從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上‘真’字,更跨進一層,則‘心遠’為一篇之骨,‘真意’為一篇之髓。”東方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境既閑寂,景物復佳,然非‘心遠’則不能領略其真意味。”這對全詩的精要作了極好的概括。
賞析二:
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shù)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jù)。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飲酒其五前四句就是表現(xiàn)一種避世的'態(tài)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jīng)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tài)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靶倪h”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tǒng)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xiàn)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tài),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fā)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陶淵明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jīng)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xiàn)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nèi)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jīng)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xiàn)象——“心遠地自偏”!安删铡彼木,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于是目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xiàn)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后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么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污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原文: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陶淵明其五賞析8
《飲酒》(其五)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賞析】
詩人隱居于田園,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他眼中的南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傍晚的南山飄浮著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余輝的照耀下,顯得更加寧靜悠然;山中的'飛鳥結伴而飛,歸向樹林,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盎然的佳景。這些景物自然是美的,但也不單純指自然景物,也是作者恬淡充實而無所外求心境的體現(xiàn)。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與自然完美渾融的境界。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僅在勉勵自己“還”,還寄托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在這里,夕陽不再是沒落衰敗的象征,而被作者賦予了新的意蘊,它已成為作者情感的一種寄托,代表著大自然由躁動歸于寧靜,也代表著勞作一天的人們開始享受寧靜安閑的時光了,給人一種溫馨親切的感覺。
飲酒陶淵明其五賞析9
《飲酒 其五》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其五》賞析:
“結廬在人境”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廣為后人傳誦,反映了詩人歸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懷。這是一首具有詩的鮮明形象和悠遠境界,又蘊含著某種宇宙人生之理的哲理詩。詩中用了“真意”、“忘言”等玄學用語,更有一種耐人尋味的理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边@四句詩,實際上是講人與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即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人能否超脫于現(xiàn)實之外的問題。當時道教盛行,宣揚生命“無極”論,說什么只要導養(yǎng)得法,人就可以得道成仙,不但精神不死,肉體也能久視長生。那時,或竦身云霄,或潛泳江海,茫;掷挠钪妫涂扇文沐羞b翱游了。也就是說,神仙的身形和精神都是超生死、超時空的。陶淵明對這種神仙妄說素抱否定、批判的態(tài)度,他認識到,“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歸去來兮辭》),即使后來陷入生活的絕境,也決不到神仙世界去尋求精神安慰。因而他棄官而不棄世,歸田而不隱遁山林。其實,他所歸隱的田園,對官場來說是“隱”,于廣大農(nóng)村現(xiàn)實而言,則不但不是“隱”,倒是步步接近了。這是一方面。然而,他卻相信,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凈化,或者說,能夠超脫于現(xiàn)實之外。這四句詩就是講這個道理!敖Y廬在人境”是說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败囻R喧”指人世間各種煩人的塵雜,也是世人為富貴榮華而奔競的形象寫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塵雜不染,就因為能做到“心遠”。“心遠”就是思想上絕棄富貴榮華之念。一個人丟掉了物欲,斷絕了塵想,精神就遠遠超出于塵世之外了。他在《戊申歲六月中遇火》一詩中說:“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閑!痹诂F(xiàn)實生活中,人的形跡常常身不由己,只好任其自然;但人的內(nèi)心世界卻可以超現(xiàn)實而恬澹虛靜。這種渴求精神上超現(xiàn)實的幻想,與當時流行的說法:“形居塵俗而棲心天外”(《晉書·隱逸傳》),都是當時人們力求從內(nèi)心苦悶中解脫出來的一種主觀愿望。然而,人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之中,又想屏居于現(xiàn)實矛盾之外,那事實上是辦不到的,說穿了,不過是自我排遣或解脫的另一說法罷了。這就是所謂“心遠”的實質。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詩人采菊東籬,悠然自得,又逢山氣特佳,飛鳥投林的黃昏,大自然的一切都顯得和融淳凈;此時的詩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這里,“采菊”二句主要突現(xiàn)詩人樂得其所的“悠然”心境;“山氣”二句則明顯寓有“眾鳥欣有托”的意興。兩者的情趣是相通的。這種主觀心境與客觀環(huán)境的渾融妙合,后人概括為“意與境合”,或“意與境渾”。在詩中,這種主、客兩方的交感,主要靠那個“見”字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蘇東坡說,俗本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而著一“見”字,“意境全出”。奧妙究竟在哪里?我以為“見”字之得,主要得之于無心,能使“意”、“境”妙合自然;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則不自然,故破壞了全詩的悠然氣象。
然而,從詩的藝術構思上說,“結廬”四句講超脫,“采菊”四句表現(xiàn)“意與境會”,二者之間,究竟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呢?前面說過,陶淵明講超脫,只限于個人的精神或心境,即所謂“心遠”而已。他認為,要使自己的“心”不受世塵的污染,不受“車馬”的喧擾,那就必須痛下決心,放棄功名利祿的追求,返回農(nóng)村田園,去過躬耕自食的生活。這是掙脫世俗精神枷鎖,獲得心靈自由解脫的必由之路。而人的心境,如能凈化到同大自然一樣的純潔、和融、渾樸,那就達到了最理想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心遠”的極致!安删铡彼木湓娭v的,正是“心遠”達到極致的一種藝術境界,它向讀者表明:人的.主觀心境與大自然的客觀環(huán)境真正渾然妙合了,人的精神也就從塵世之累中徹底地解脫了。詩人在東籬下采菊,他的身形固然屬于現(xiàn)實世界,但他當時的心境卻“悠然”到與大自然冥會妙合的勝境。可見,前四句是提出問題,并作了結論性的回答,后四句才用詩的形象具體表達這一詩的主題。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薄按酥小保浮安删铡彼木渌憩F(xiàn)的意境。“真意”的“真”,在玄學家的概念中,與“自然”是相通的,“真意”就是自然的意趣,它概括了“采菊”四句所表現(xiàn)的意境的本質特征,故清人吳淇說它是“一篇之髓”(《六朝選詩定論》卷十一)。從詩人主觀方面說,采菊東籬,悠然自得,這是對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領悟;從廬山一帶傍晚的自然環(huán)境說,一切都顯得和融渾樸,充滿生機,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詩人的悠然情懷與眼前的自然氣象,都合于自然之道,因而,主、客二方也就冥會妙合了。這其中的妙諦,在詩人看來,只可意會,難以言傳,故曰“欲辨已忘言”。“言意之辨”是魏晉玄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理論,所謂“得意忘言”,是說“言”、“象”是得“意”的工具或手段,得“意”不能離開“言”、“象”;然而,“言”、“象”只是現(xiàn)象,“意”才是事物的本質,故要真正領悟“意”的真諦,又不可凝滯于“言”、“象”,而應忘言忘象。在這首詩中,詩人從“采菊”四句展示的具體“言”、“象”中所領悟到的“意”,就是一個“真”字。他認為,“意”既已得,其余辨說都是多余的了;不然,或如《莊子·齊物論》說的:“辯也者,有不見也!保ā稗q”與“辨”通)辨說愈多,“意”反而會被“言”、“象”所淹沒。這兩句結尾,既點破了全詩的意趣在一個“真”字,又留下不盡之意讓讀者去體味,這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言外之味,弦外之響”(《人間詞話》)了。
陶淵明在這首詩中表現(xiàn)的“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現(xiàn)為山水田園的具體“自然”,也是詩人主觀精神的抽象“自然”。在這里,山水田園的描寫不是當作表現(xiàn)詩人心靈“自然”的背景而存在;兩者在詩中是渾融混一,難辨彼此的。這種“意與境渾”的藝術境界,乃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統(tǒng)一,客觀與主觀的統(tǒng)一,有限與無限的統(tǒng)一,一句話,是虛與實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辯證統(tǒng)一。它能產(chǎn)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殊藝術效果。
【飲酒陶淵明其五賞析】相關文章:
陶淵明飲酒其五賞析10-30
飲酒·其五陶淵明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7-28
《飲酒·其十七》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3
《飲酒》其五翻譯及賞析07-11
關于陶淵明的飲酒賞析10-28
飲酒·其五原文及賞析03-06
飲酒·其五原文的翻譯及賞析08-17
飲酒陶淵明閱讀賞析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