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的樹作文(集合3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xiāng)的樹作文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xiāng)的樹作文 篇1
我的家鄉(xiāng)在山西,門前有一棵杏樹。
春天,杏樹長出新的枝葉,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仿佛在說:“春天來了!
春天來了!”還有的小鳥在樹枝間跳來跳去,仿佛在歡慶春天的到來。我心想:“有小鳥的陪伴,杏樹肯定會長得很快!”
夏天,杏樹的葉子長得密密麻麻,我看見杏樹底下有一塊樹蔭,心想:這樹蔭底下肯定很涼快。于是,我拿起一個凳子,到樹蔭底下乘涼。坐著坐著,我就睡著了。我睡了半個小時,才醒來。突然,我看見一只蟲子,嚇得我跑來跑去。
秋天,果實成熟了。那金黃金黃的杏讓人看著就發(fā)饞。于是,我拿起一根棍子,一個一個地把杏打下來,最后,我打了一大筐杏。我拿起一個杏嘗了一口,真甜呀!象蜜一樣。
冬天,天上飄著白白的.雪花,地象被鋪上一層雪白地毯,山上樹上象被披上了雪白的外衣。所有的實物幾乎都是白色。
我喜歡家鄉(xiāng)杏樹的一年四季。
家鄉(xiāng)的樹作文 篇2
在我童年時,在爺爺家住過一段時間。村里空氣清新,巷道里干干凈凈,老人們都和平相處。特別是村里的那片樹林,給我們小孩兒及家鄉(xiāng)的老人們帶來許多快樂。
那片樹林里大多都是松樹和柳樹。這些樹全都是村里的老人們種的,有的十幾年,有的二十幾年。我們小孩在樹林里玩游戲,老人們在樹林里下棋、乘涼、談天,樹林上空常;厥幹覀兊臍g笑聲。
不久前,我回了爺爺家一趟,不僅僅是為了看爺爺,還想看看那留給我許多歡樂記憶的樹林?晌乙换氐酱遄,就被眼前的事物驚呆了:村里建起了一座工廠,非常漂亮,可工廠上空卻冒著濃濃的.黑煙,彌漫了整個天空,我魂牽夢縈的小樹林已不復存在。
聽了爺爺的話后,我才明白了,村里的叔叔阿姨為了錢,把村里唯一的樹林都砍了,建起了工廠,讓黑煙吞噬了老人們和小孩的歡笑、安享。
叔叔、阿姨們,請你們不要再破壞環(huán)境了,警鐘已經長鳴了,如果我們人類不停止的話,地球將會變成了一個沒有綠色的星球。
家鄉(xiāng)的樹作文 篇3
您一定去過很多地方:如同天堂的沙灘海南、一望無際的青藏高原、風景如畫的七彩云南……每個地方都生長著許多奇異的植物,各具特色,但在我的心中,最美的是家鄉(xiāng)——灞橋的柳樹。
春天,萬物復蘇,柳綠花紅。柳樹剛剛從睡夢中醒來,就冒出了嫩綠嫩綠的柳芽。細細的柳芽一天一天長大,變成了彎彎的柳眉葉兒。從遠處看,就好像一個小姑娘在擺弄她那瀑布一樣的長發(fā)。接著,柳樹就開始長出毛絨絨的柳絮,像羽絨一樣的。這些家伙可調皮了啦!它們隨風飄落到人們的身上,鉆進小狗的'鼻子里,鉆到貓咪的眼睛里……直到大家癢癢的一起求饒,小狗追著她汪汪叫才逃走。
夏天,柳樹姑娘一下成熟了許多,變成了深綠色。人們在她茂密的枝葉下乘涼、看書、玩耍,手里搖著扇子,自由自在地。樹下長了許多的小花與小草,給柳樹姑娘鋪了個漂亮的花園。也有調皮的壞孩子折了柳條編花環(huán),正被大人教訓著。雖然天氣很熱,但是聽著小鳥兒與知了的二重唱,或者聽到某個幼稚孩子那“賣冰棍”的喊聲,大家總算能熬過這炎熱的夏天了。
秋天,柳葉開始悄悄地溜走,一片一片地從樹梢掉落,可能是想看看頑皮的伙伴們去了哪里。直到她那茂密的長發(fā)變成了一根根光禿禿的枝條,柳樹姑娘也從一個盈盈少女變成了沒精打采的老太太。曾經每天給她唱歌的小鳥兒也耐不住颯颯的涼風,飛到南方過冬去了,F在,柳樹唯一的朋友只剩下河邊的蘆葦蕩了,柳樹好像也有些疲倦了。
冬天,柳樹姑娘睡得好安靜啊。雪花漫天飛舞,給睡夢中的柳樹姑娘披上了潔白的外衣,又顯得別有一番韻味。長長的枝條使勁兒地向下垂著,就像媽媽揪著孩子的耳朵,一定要把柳樹叫醒?粗{皮可愛的小朋友們在雪地里嬉笑打鬧、追逐摔跤、打雪仗、踢雪球,柳樹忍不住發(fā)出了呵呵的笑聲。只見她伸了個懶腰,抖了抖手臂,接著又翻了個身,雪白的外衣也就一層層脫落,可能是她夢到了春天的腳步吧。
這就是家鄉(xiāng)的柳樹,這就是我們古今聞名的灞柳風雪。古代的文人志士用它來形容送別的依依不舍,我卻覺得它正好描繪了一幅歡迎春天早點到來的美景圖畫呢!
【家鄉(xiāng)的樹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xiāng)樹的作文11-14
家鄉(xiāng)的樹作文09-02
(精選)家鄉(xiāng)的樹作文07-05
(精選)家鄉(xiāng)樹的作文09-02
【經典】家鄉(xiāng)的樹作文11-13
[經典]家鄉(xiāng)的樹作文11-14
家鄉(xiāng)樹的作文11-15
(經典)家鄉(xiāng)的樹作文02-13
家鄉(xiāng)的樹作文[經典]08-10
家鄉(xiāng)的樹作文【經典】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