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江亭夜月送別賞析
江亭夜月送別賞析1
長江遠(yuǎn)遠(yuǎn)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層。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里,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離亭的門關(guān)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鑒賞】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詩人眼中的景物因為友人的離去而帶上了凄涼惶遽的情調(diào)。煙是“亂煙”,其實是指朦朧月色中江亭附近彌漫的霧氣。對于心情好的人,月夜的朦朧紗幕未必會有“亂”的感覺,它可以很恬美、很可愛,但今天在詩人眼中卻顯得迷亂而令人不悅。
首句寫“煙”曰”亂“,既是形容煙霧彌漫,也表達(dá)了詩人內(nèi)心的迷亂,友人自青石臺階離去,亂煙籠罩著青石臺階,則友人蹤跡不可尋矣!氨唐觥敝附呁ぷ拥那嗍_階。詩人和他的友人正是在亂煙籠罩著的江亭旁執(zhí)手話別,是離愁別緒使詩人感到景色的凄清蒼涼。次句寫“月”曰“飛”,既寫出了時間的推移,表明詩人久久佇立不愿離去,也暗示了詩人佇立凝思時產(chǎn)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既是送別,分手是不可避免的。終于在江亭旁邊只剩得送行者王勃一人了。這時,他再看周圍,便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離亭掩”,指分別,此處寫近處景。離亭掩映,周圍寂靜無聲。全詩僅此三字正寫送行的'事實!凹拍倍智∪缙浞值氐莱鲈娙舜藭r的心境,直接了當(dāng),毫不隱晦,突出了此種感覺的強烈。
下句的“江山此夜寒”則是對寂寞之感的再次強調(diào),此處寫遠(yuǎn)處景,今天夜里,大江和高山格外寒冷。不但因為夜深,主要的是因為朋友離去所造成的孤獨凄寂,使整個世界都變得格外寒冷。冠以“江山”二字不但與詩人面臨的實景有關(guān),而且使這種孤凄的感覺超越了個人而具有充塞宇宙天地的空闊寥廓之勢。這樣,詩人所要抒發(fā)的離情別緒就被刻畫渲染得神定氣足了。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是唐代詩人王勃的組詩作品,共兩首,都是五言絕句。這兩首詩以江、山、亭、月、夜為主要意象,描繪了江邊月夜送別的情景,把送別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yuǎn)眺江山,感懷此夜,將身邊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畫面優(yōu)美的月夜圖,在描繪這幅圖景時,詩人用富有情味的字眼,將他寂寞孤獨的情感融匯其中,句句透露著離別的傷感與痛苦,將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在情景之中,產(chǎn)生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表達(dá)了作者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詩的妙處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寫離亭,用一“掩”字,表明離亭掩映在周圍的景物之中,封閉的空間往往會讓人更加感到孤獨寂寞!凹拍,既寫外在的景物,也寫內(nèi)心的情味。最后一個“寒”字,將全詩的情感凝聚其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
通篇寫景,而詩人送別友人后的佇立凝望、留連若失之狀和孤寂悵惘、凄涼寂寞之情卻自然浮現(xiàn)紙上,無一字寫情,卻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作者簡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唐代詩人。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xué),據(jù)《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yīng)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xué)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江亭夜月送別賞析2
春夜別友人
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博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請從思想內(nèi)容上評價這兩首詩。(不低于50字,不超過150字)
【參考答案】抓住離別愁緒情感和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來分析即可。這是一個開放性題目。
示例:
兩首詩寫的均為離情別緒,陳詩前兩句寫送別友人后夜晚的深沉,后兩句寫友人離去后周圍的冷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王詩寫分手在即的情態(tài)和心緒,目送友人遠(yuǎn)去后的哀愁,感情沉靜深摯。兩詩都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對比賞析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約作于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春。這時年方二十六歲的陳子昂告別家鄉(xiāng)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準(zhǔn)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在一個溫馨的夜晚設(shè)宴歡送他。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fā)了作者胸中的詩潮。面對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離情,抒發(fā)自己的遠(yuǎn)大懷抱。這首離別之作,就從眼前宴會的情景落筆。首聯(lián)寫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tài)。頷聯(lián)寫離堂把臂傷琴瑟,別路遙迢情纏綿。頸聯(lián)寫戶外所見,時光無情催人離,沉靜之中見真摯情愫。尾聯(lián)寫目送友人赴古道,隱隱哀愁胸中涌。
《江亭夜月送別》是唐代詩人王勃的組詩作品。詩以江、山、亭、月、夜為主要意象,描繪了江邊月夜送別的情景,把送別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句句透露著離別的傷感與痛苦,表達(dá)了作者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詩的妙處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詩的前兩句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以煙籠月移,顯示送別后夜色的深沉;后兩句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顯示人去后周圍的冷寂。這四句詩,分別來看,首句寫的是地面景,次句寫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寫的是近處景,末句寫的是遠(yuǎn)方景,看似各自獨立的四個畫面,而又相互關(guān)連,融合為一。
江亭夜月送別賞析3
(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釋:
亂煙:凌亂的煙霧。
籠:籠罩。
碧砌:青石臺階。
飛月:懸在高空的。
掩:掩蓋,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1)“江山此夜寒” 一句中“寒”用得非常好,試作分析。(4分)
(2)這是一首送別詩,但詩人的離情并沒有直接表達(dá)出來,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間接表達(dá)的。結(jié)合全詩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寒”不僅指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2分)而且更有在這個特定的之夜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一片離情俱由“寒”字托出。(2分)
(2)這首詩歌,寓情于景、景中見情,所有離情并沒有直接用語言來表達(dá),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dá)。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yuǎn)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面優(yōu)美、富有情味的江干圖(2分)。通篇看來都是,而詩人送別后的流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xiàn)紙上,耐人尋味。(2分)
二:
(1)請從情景關(guān)系的角度對此詩做簡要賞析(6分)
(2)黃叔燦在《箋注》中稱贊本詩末句中有一字用得極妙,是哪一個字,請作具體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全詩寓情于景,借景(2分);通過寫亂煙、飛月、寂寞離亭、空曠凄寒的江山,營造孤寂凄冷的氛圍(2分);抒寫離別之愁(2分)。
(2)寒,語涉雙關(guān)(1分);表面寫夜色已深,遍體生寒(2分),實際也寫出了與友人離別后強烈的孤寂之感(2分)。
翻譯: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離亭的門關(guān)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賞析:
《二首》是唐代詩人王勃的組詩作品,共兩首,都是五言。這兩首詩以江、山、亭、月、夜為主要意象,描繪了江邊月夜送別的情景,把送別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句句透露著離別的傷感與痛苦,表達(dá)了作者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詩的妙處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詩人的詩筆即畫筆,他描繪了一幅江邊月夜送友圖。月夜,煙霧彌漫,此時友人已經(jīng)遠(yuǎn)去,詩人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yuǎn)眺江山,夜寒心亦寒。
通篇寫景,而詩人送別友人后的佇立凝望、留連若失之狀和孤寂悵惘、凄涼寂寞之情卻自然浮現(xiàn)紙上,無一字寫情,卻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dá)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chǎn)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nèi)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附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江亭夜月送別賞析4
[唐]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作品賞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與這首詩同題的第一首詩是: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后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dá)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云”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dāng)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dá)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shù)效果。而在藝術(shù)上達(dá)到了這一要求的,應(yīng)當(dāng)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dá)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dá)。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yuǎn)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yōu)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后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xiàn)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詩的前兩句“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以煙籠月移,顯示送別后夜色的深沉;后兩句“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顯示人去后周圍的冷寂。這四句詩,分別來看,首句寫的是地面景,次句寫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寫的是近處景,末句寫的是遠(yuǎn)方景,看似各自獨立的四個畫面,而又相互關(guān)連,融合為一。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指出這首詩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頂次句”。這是說,一三兩句都是寫離亭,而門戶深掩之景是與煙籠碧砌之景相照應(yīng)的;二四兩句都是寫從離亭眺望所見,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與中天月馳之景相綰合的。這是一三兩句之間與二四兩句之間的承接關(guān)系。其實,一二兩句之間與三四兩句之間也有其內(nèi)在聯(lián)系。對月夜景色有體驗的讀者會知道,地面的煙霧往往隨夜深月轉(zhuǎn)而加濃。杜牧《泊秦淮》詩中的“煙籠寒水月籠紗”句和李存勗《憶仙姿》詞中的“殘月落花煙重”句,都是如實地寫出了煙霧與夜月的關(guān)系。同時,對送別有體驗的讀者也知道,當(dāng)行人未去、匆匆話別之際,是無暇遠(yuǎn)眺周圍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時,才會從凝望中產(chǎn)生這種江山夜寒之感。謝逸《千秋歲》詞中的“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句,所寫的感受也與此相似。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边@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本句內(nèi)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dá)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chǎn)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nèi)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江亭夜月送別賞析5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
長江遠(yuǎn)遠(yuǎn)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層。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里,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離亭的門關(guān)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注釋
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票唐觯呵嗍_階。
鑒賞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后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dá)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云”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dāng)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dá)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shù)效果。而在藝術(shù)上達(dá)到了這一要求的,應(yīng)當(dāng)推第二首。
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dá)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dá)。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yuǎn)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yōu)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后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xiàn)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nèi)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
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dá)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chǎn)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nèi)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作者簡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唐代詩人。
出身于豪門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號文中子;叔祖王績是著名詩人;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從祖王績,王績的詩風(fēng)直接影響了王勃的詩作。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詩文為人稱道。王勃曾有過“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感嘆。
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稱為“王楊盧駱”,世稱“初唐四杰”。他們四人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fēng)氣,“思革其弊,用光志業(yè)”,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風(fēng),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fēng)格也較清新剛健,對于革除齊梁余風(fēng)、開創(chuàng)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經(jīng)過他與同時代的人的努力,“長風(fēng)一振,眾蔭自偃,積年綺碎,一朝清廓”,以獨具特色的文風(fēng),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講中國文學(xué)史,尤其是唐代文學(xué)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他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杜f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gòu)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株樹也!睏罹肌锻醪颉飞弦舱f:“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jīng),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xùn)。時師百年之學(xué),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劉祥道贊其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元年(666年)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后,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dāng)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亡,時年27歲,一說,26歲。關(guān)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根據(jù)楊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說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歲。據(jù)此推斷,王勃生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種說法根據(jù)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毕毯喽昙671年。據(jù)此,則當(dāng)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F(xiàn)在大多數(shù)學(xué)者多以后一種說法為準(zhǔn),認(rèn)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時年27歲。后世的人們只知《滕王閣序》文采的不朽,卻不知當(dāng)時王勃對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懷念。
王勃的文學(xué)主張崇尚實用。當(dāng)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fēng),“爭構(gòu)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yè)”(楊炯《王勃集序》)。
他創(chuàng)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zhuǎn)變風(fēng)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F(xiàn)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并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xiāng)人雜著續(xù)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6篇殘缺之文。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xué)部影印唐鈔本第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dāng)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代表作《檄英王雞》,《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江亭夜月送別賞析6
古詩原文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翻譯
長江遠(yuǎn)遠(yuǎn)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里,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guān)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注釋解釋
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橫:橫亙。
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qū)。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離群:離開同伴。
亂煙:凌亂的煙霧。
籠:籠罩。
碧砌:青石臺階。
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蓋,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總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間,可以與《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江邊送別詩相互參證,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詩文賞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后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dá)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云”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dāng)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dá)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shù)效果。而在藝術(shù)上達(dá)到了這一要求的,應(yīng)當(dāng)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dá)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dá)。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yuǎn)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yōu)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后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xiàn)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边@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nèi)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dá)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chǎn)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nèi)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江亭夜月送別賞析7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前言」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是唐代詩人王勃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以江、山、亭、月、夜為主要意象,描繪了江邊月夜送別的情景,把送別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句句透露著離別的傷感與痛苦,表達(dá)了作者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詩的妙處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注釋」
⑺亂煙:凌亂的煙霧。
、袒\:籠罩。
、捅唐觯呵嗍_階。
、物w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⑾掩:掩蓋,掩映。
、薪剑航透呱健
「翻譯」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離亭的門關(guān)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鑒賞」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边@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nèi)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dá)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chǎn)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nèi)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江亭夜月送別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江亭原文及賞析05-10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李白的送別詩《勞勞亭》賞析05-17
有關(guān)謝亭送別的譯注與名句賞析05-23
《憑欄人·江夜》原文及賞析12-30
(經(jīng)典)江樓月原文及賞析02-03
江樓月原文賞析07-18
江樓月原文及賞析09-07
《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原文及賞析12-15
夜下征虜亭原文及賞析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