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侗族有什么風俗習慣
侗族的風俗習慣
1、飲食
大部分地區(qū)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饑,故常稱“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為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置于火塘邊加溫,使其發(fā)酵,制成酸湯,然后用酸湯煮魚蝦、蔬菜,做為日常最常見的菜肴。 民間經(jīng)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制作。腌魚、腌豬排、牛排及腌雞鴨則以筒制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制作腌魚以入冬最佳,腌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制的米酒,度數(shù)不高,淡而醇香。
2、服飾
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 女子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節(jié)日。 女裙不分季節(jié),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洛香婦女春節(jié)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后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
3、建筑
侗族擅長建筑。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筑藝術具有代表性。 在貴州、廣西的侗鄉(xiāng),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鼓樓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些興時于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筑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全長64.4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石墩上各筑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 侗寨鼓樓,外形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筑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致,如飛似躍之感。
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淺析
1、春節(jié)
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但各地的過節(jié)方式不一樣。在北部侗鄉(xiāng)的新晃、芷江、玉屏、錦屏一帶侗族過春節(jié)與當?shù)貪h族差不多。南部地區(qū)凡建有薩壇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薩壇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歲進,全家圍在火塘邊吃粥,叫年羹飯。
等到雞叫頭遍,男人放12個大炮竹,以求一年順當大吉。婦女們則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們不興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門,初三請客吃油茶,初四請吃飯。宣恩侗族一天過兩次年,稱過重年,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鑼,敲得越響亮越好。
2、侗年
根據(jù)侗歷來確定的新年。一般為農歷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現(xiàn)大部分侗族均不過此年。僅有部分地方仍過侗年。這些地方每年過兩種年。稱侗年為小年。春節(jié)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帶的侗寨于農歷十一月初過侗年。十月將屋前屋后打掃干凈,殺豬宰牛,舂糍粑,準備過年。從十一月初一到初五舉行大規(guī)模的踩歌堂、跳蘆笙和斗;顒印S械牡胤桨研帐瞎(jié)也稱為過侗年,各個姓氏節(jié)日期不一。但一般為農歷的十一月。
3、大霧梁歌節(jié)
也稱大戊梁歌會。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區(qū))邊境的侗族,還有苗族瑤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大霧梁上,舉行一年一度的歌會,參加人數(shù)少則數(shù)千,多者上萬人。這個歌會是由紀念一對飲恨慘死的戀人而興起的。
4、花炮節(jié)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jié),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個象征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扎。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
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里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臺,就算優(yōu)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游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斗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伙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jié)日氣氛。
5、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里,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chǎn)品。姑娘和后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系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里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后生共進午餐。后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后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后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jié)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6、斗牛節(jié)
每年農歷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斗牛,每個村寨都飼養(yǎng)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芭M酢钡娜Χ嘟ㄔ诠臉歉浇,干凈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jīng)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芭M酢斌w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節(jié)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后,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3日,替!梆B(yǎng)心”。節(jié)期一到,群眾集匯于斗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后緊隨舉著木制“兵器”的衛(wèi)隊和鼓樂隊。
“牛王”犄角上鑲戴著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馱“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牛脖上掛有一串銅鈴,懸在胸前,朗朗有聲!安葓觥苯Y束后,牛王退場。三聲鐵炮轟鳴,正式斗牛開始。牛倌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拋到自己的“牛王”前邊,同時放開手中韁繩,兩牛沖向對方,群眾敲鑼吶喊助威。敗方彩旗要允許勝方的姑娘們“搶走”。獲勝的“牛王”披紅掛彩,再度入場接受歡呼。若打得難解難分,就要用棕繩套住牛后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后,勝方姑娘去送還敗方彩旗,敗方小伙子設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贈禮品“贖旗”。哪個寨子的“牛王”能獲勝,是全寨的榮耀,所以斗牛后有群眾性歌舞飲宴慶祝。近年貴州省的侗族“牛王”,還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這種特殊的娛樂文化更加聲名遠揚。
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宗教和禁忌
宗教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各寨都建有“薩母祠”或神壇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浇、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禁忌
戶內供奉祖先的神龕,為最神圣之處。一切兇器,刀、松、劍、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準放置其上。否則,為對神大不敬,會招致懲罰。寨內舉行祭禮活動期間,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標志為用斑茅草打4個結,結成十字,懸于寨子口處。
【侗族有什么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推薦】侗族有什么風俗習慣10-29
侗族的風俗習慣有什么09-03
侗族風俗習慣及特點有哪些04-29
侗族的風俗習慣08-03
盤點侗族的風俗習慣08-20
侗族風俗習慣有哪些08-16
少數(shù)民族侗族的風俗習慣11-24
侗族過三朝的風俗習慣11-25
壯族有什么風俗習慣07-11
印度有什么風俗習慣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