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村居原文、注釋及賞析

時間:2024-10-16 09:33:26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村居原文、注釋及賞析

村居原文、注釋及賞析1

  村居①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②。

  兒童散學歸來早③,忙趁東風放紙鳶④。

  作品注釋

 、俅寰樱涸卩l(xiāng)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②楊柳拂堤:像楊柳一樣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fā)形成的煙霧般的水汽。

 、凵W:放學。

 、芗堷S: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作品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jīng)漸漸發(fā)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fā)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于上饒地區(qū)的.農村。在遠離戰(zhàn)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有感于春天來臨的喜悅而寫下此詩。

  作品鑒賞

  首聯(lián)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安蓍L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仿佛感受到那種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動著春的脈搏。

  頷聯(lián)寫村中的原野上的楊柳,“拂”,“醉”,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著堤岸。春日的大地艷陽高照,煙霧迷蒙,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tài);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放風箏,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村居》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居住農村親眼看到的景象,詩人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色彩繽紛的“樂春圖”。全詩充滿了生活情趣,詩情畫意。詩人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將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機展露無遺。本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字里行間透出了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名人點評

  《歸田詩話》:瞿佑:纖媚如晚唐,不俗,故別。

  《文絮箋注》:許梿:體物瀏亮,斯為不負。

  作者簡介

  高鼎(1821~1861),字象一、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后期詩人。高鼎生活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大約在咸豐年間,其人無甚事跡,有關他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情況歷史上記錄下來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詩卻使他名傳后世。著有《村居》、《拙吾詩稿》等。

村居原文、注釋及賞析2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注釋】

  ①吳音:此處指上饒一帶口音,這里古屬吳國。媚好:綿軟好聽。媼(ao襖):古時對老年婦女的尊稱。

  ②亡賴“同“無賴”,這里指小孩頑皮。

  【譯文】一排茅屋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青青的野草。誰家老公公老婆婆喝醉了,操著柔美的吳音愉快地談笑?

  這家的`大兒子正鋤草在溪東的豆田中,二兒子坐在門口編織著雞籠。那小兒子十分頑皮招人愛,他躺在溪邊正在剝吃蓮蓬。

  【集評】現(xiàn)代·俞平伯:“本篇客觀地寫農村景象,老人們有點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頑耍,筆意清新,似不費力!疅o賴’,本不是什么好話,這里卻只作小孩子頑皮講,所以說‘最喜’,反語傳神,更覺有力。”(《唐宋詞選釋》下卷)

  【總案】這是作者專寫江西地區(qū)田夫野老之家的生活情態(tài)的一首農村詞。風格恬淡,筆觸清新,畫面鮮活生動,溪邊民家老少五人各具面目,形象逼真,聲吻與動態(tài)富于立體感,使人讀之覺得歷歷如在眼前,足見作者描寫能力之高。其中尤以喝酒談笑的老人和臥剝蓮蓬的小兒寫得最為傳神,完全符合他們各自的年齡、身份和性格特征。俞平伯謂“客觀地寫農村景象”,其實從場面描寫之閑適從容亦可窺見作者精神世界中純真質樸、追求樸野平淡之趣的那一面。

村居原文、注釋及賞析3

  南鄉(xiāng)子·秋暮村居

  清代:納蘭性德

  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試上小樓極目望,高低。一片煙籠十里陂。

  吠犬雜鳴雞,燈火熒熒歸路迷。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

  譯文:

  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試上小樓極目望,高低。一片煙籠十里陂。

  寒冷的溪上飄滿紅色落葉,一路上山林寂靜無人,萬木都籠罩在一片肅殺的氣氛中。試著登上小樓極目遠眺,群山高低連綿。一片煙霧籠罩著數(shù)十里湖泊。

  吠犬雜鳴雞,燈火熒熒歸路迷。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

  狗吠聲中夾雜著雞鳴,燈光閃爍,找不到回去的路。沿著橫亙之山而行,忽遠忽近,時東時西。家掩映在秋冬的林木深處,正孤獨地關著門兒。

  注釋:

  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試上小樓極目望,高低。一片煙籠十里陂(bēi)。

  寒溪:寒冷的溪流。齊:一致。這里意即秋天到了,萬木都籠罩在一片肅殺的氣氛中。陂:池塘、湖泊。

  吠犬雜鳴雞,燈火熒(yíng)熒歸路迷。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fēi)。

  熒熒:燈光閃爍的樣子。寒林:秋冬的林木。扉:門。

  賞析:

  全詞以輕靈渾樸的筆調描繪出秋日山村之暮景,處處洋溢著詞人那躍動的欣喜和向往。全詞景象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動靜相間,有聲有色。其中洋溢著詩人陶然欣喜的情致,這在納蘭詞中是少見的。尤其那點睛一般的雙音節(jié)詞語的巧妙運用更是讓全篇風景霎時有了層次。于是一幅極具透視效果的'風景畫躍然紙上。

  該詞先敘去“村居”的路上所見:“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边@也是《秋暮村居》的第一個畫面:它由“紅葉”、“寒溪”、“空山”和“萬木”構成。接下來是《秋暮村居》的第二個畫面,第二個畫面形成了三個小層次:

  “一片煙籠十里陂。”這里“陂”是一個關鍵詞。對這個詞,注釋者都解釋為:“池塘”,或者是“積水,指池塘湖泊”。其實,這一句“望”的是遠處,又是在“煙籠”的情境下“望”的,所以眼中的景象不是很分明:有池塘,有水邊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這畫面雖然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同時也為下一個層次的推出,提供了極佳的背景。

  “吠犬雜鳴雞,燈火熒熒歸路迷!边@一句整合了陶淵明的“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兩句。其中,“吠”、“鳴”聲把詞人從遠處拉到了眼前:狗叫聲和雞叫聲此起彼伏或者同時并發(fā)。但是這“雞鳴狗吠”(或“雞犬相聞”),并不是這種現(xiàn)實情狀,詞人可能更把它當乍一種情趣的寄托,一種精神的追求。

  “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在“相低昂”而悠悠的“鐘梵”聲里,目光又投向了“村居”的遠山,可能由于那“一片煙”,也可能是視覺的靈動或者思緒的變幻,橫著的遠山竟然時而“近遠”延縮,時而“東西”變換,可是那“在寒林”的人家,柴扉“獨掩”,并沒有隨著遠山的變幻而變換。這“東西”是“東方與西方”和“東邊與西邊”的空間方位,這個遠山變幻而柴扉“獨掩”層面的畫意,令讀者明白詞人需要的就是“獨掩”的與世隔絕那份淡定。

  把第二個畫面細分為三個層面來抒寫,來解讀,這是為了抒寫、解讀的方便,其實這三個層面是有內在的邏輯性的:有次第展開的景隨望而布的客觀性,情感隨景的變換而變幻的主觀性,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第一個畫面的情感基調是蕭瑟、憂愁,而第二個畫面則是淡雅、欣賞。這樣是為了表達的別致而獨特:要去“秋暮村居”就是為了閑適,路上所見卻非如愿,是那么的蕭瑟、憂愁,這是一變;登樓所望則由迷蒙開始,這是順承,接著核心的“秋暮村居”圖,終于得到了“吠犬雜鳴雞”的陶式閑適,滿足了預期的意愿,這是二變;再是從變幻的遠山到柴扉“獨掩”,這是第三變。

村居原文、注釋及賞析4

  作品原文

  村居

  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⑴,榆錢落盡槿花、。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⑶。

  作品注釋

 、炮樘铮核。

 、朴苠X:即榆莢,形如錢,色白成串,故俗稱榆錢。

  ⑶兩兩:成雙成對。

  作品譯文

  流水環(huán)繞著水田,籬笆外種滿了綠竹;榆錢已經(jīng)落盡,槿花也變得稀疏。夕陽西下,牛背上沒有牧童騎臥,只帶著成對的烏鴉,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作品鑒賞

  這首詩寫的是農村秋日黃昏的小景,前兩句是具體描寫村居,后兩句是從村居以外來描寫村居,意象非常豐富。農家的情況,見諸于詩的已經(jīng)不計其數(shù),很難寫出新意來。這首詩采用遠近交替的寫法,重在對場景氣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寫的手法,提供帶有暗示性的畫面,所以后來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詩前兩句采用當句對,以便于把很廣泛的題材濃縮成集中的平面。詩說水田環(huán)繞的人家,籬笆外種滿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樹錢已經(jīng)落盡,槿花也都稀疏了。寫出晚秋季節(jié)里斜陽照耀著的農舍,水竹清華,落木蕭蕭的景色,充滿了和平靜穆的氣氛。詩僅寫了村居外圍,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開了熟見的茅檐、白門、蓬窗、桑圃等詞,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同樣,詩沒有寫人,而通過環(huán)境,也可表現(xiàn)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傳頌的'名句。詩將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濃縮。夕陽西下,照著原野,也照著上面所說的村居、水田,詩在這兒僅以“夕陽”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兩句的形象。而在整個村野中,詩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這一中心寫,說牛背上沒有牧童,牛兒在夕陽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著歸路,往村里走來;在牛背上,雙雙烏鴉佇立著,悠閑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們帶回村莊。整個畫面沒有一個人,雖然是寫動,但節(jié)奏很緩慢,表現(xiàn)出大自然寧靜和平的氣氛,給人以恬淡溫馨的享受,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審美觀。讀著這詩,很自然地令人想到《詩經(jīng)》所寫的“日既夕矣,羊牛下來”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風光來。

  全詩雖然寫的是一組小景,由于詩人本身是個畫家,所以很具有畫意。詩所選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繪了村居的特征及季節(jié)的特點,用的都是深色調,與夕陽暮靄相統(tǒng)一。在寫作手法上,前兩句直接寫靜,后兩句是動中顯靜,在同一畫面上配合得很和諧。牛背上站著烏鴉的情況,錢鐘書《宋詩選注》指出同時人詩中也有,如蘇邁詩“葉隨流水歸何處,牛帶寒鴉過別村”,賀鑄詩“水牯負鴝鵒”。由于張舜民把這一景象與整詩所表現(xiàn)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為成功。

  作者簡介

  張舜民,生卒年不詳。字蕓叟,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陜西邠縣)人。治平進士。公元1081年(元豐四年)從高遵裕征西夏,掌機密文字,作詩譏議邊事,次年十月坐罪謫監(jiān)郴州酒稅。南行途經(jīng)岳陽,賦《賣花聲》二首。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以司馬光薦,除秘閣校理,監(jiān)察御史;兆诹,累擢吏部侍郎!端问贰贰ⅰ稏|都事略》有傳。生平嗜畫,題評精確,能自作山水。著有《畫墁錄》及《畫墁集》!度卧~》錄其詞四首。

村居原文、注釋及賞析5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注釋:

  1、村居:在鄉(xiāng)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2、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等蒸發(fā)出來的霧氣。

  3、散學:放學。

  4、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5、東風:春風。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漸漸發(fā)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

  楊柳的枝條輕拂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fā)的水汽,煙霧般地凝聚著,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們早早就放學回家了。

  他們趁著春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賞析:

  《村居》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讀了這首詩,讀者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美麗春景,一起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第一、二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草長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寫活了,人們仿佛感受到那種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氣氛,人們的眼前也好像涌動著春的脈搏。拂堤楊柳醉春煙,村的原野上的楊柳,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著堤岸。春日的大地艷陽高照,煙霧迷蒙,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tài);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第三、四句寫的是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他們的歡聲笑語,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上兩句的物而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與醉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

村居原文、注釋及賞析6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

  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

  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

  褐裘覆絁被,坐臥有馀溫。

  幸免饑凍苦,又無壟畝勤。

  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譯文

  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連五天大雪紛紛。

  竹子柏樹都被凍死,何況那缺衣的農民!

  遍觀村里所有人家,十有八九戶小家貧。

  寒風吹來好似利劍,衣衫單薄不能遮身。

  只有點燃蒿草取暖,終夜愁坐盼望清晨。

  我才知道大寒年歲,農人更加痛苦酸辛。

  反思自己在此時刻,緊緊關上草堂屋門。

  穿著皮袍蓋著棉被,不論坐臥都有余溫。

  慶幸免遭饑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

  想起他們我很慚愧,叩問自己算是何人?

  注釋

  “五日”句:形容天氣極度寒冷,連經(jīng)冬不凋的竹子和柏樹都凍死了。

  回觀:遍觀。村閭(lǘ):村落、村莊。閭,里巷的大門,因以作里巷的代稱。

  蒿(hāo)棘(jí):泛指柴草。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多種。棘,荊棘,多刺的灌木。

  農者:種田的人。苦辛:痛苦酸辛。

  顧:可是。當:值,在。此日:指在酷寒的時候。

  草堂:茅草蓋的房子,舊時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深:隱藏。掩門:閉門。

  褐(hè)裘(qiú):布面的皮袍子。絁(shī)被:綿綢被子。

  壟(lǒng)畝勤:種田的辛苦,壟畝,田畝,田間。

  彼:指農民。深:甚。

  是何人:是什么樣的人。這句的意思是說自己無垅畝之勤,卻憑什么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

  賞析

  唐代中后期,內有藩鎮(zhèn)割據(jù),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為減少。但它卻供養(yǎng)了大量軍隊,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侶、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農民負擔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對此深有體驗。他在這首詩中所寫的“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同他在另一首詩中所寫的“嗷嗷萬族中,唯農最辛苦”(《夏旱詩》)一樣,是他親眼目睹的現(xiàn)實生活的實錄。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一部分寫農民在北風如劍、大雪紛飛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過得十分痛苦,后一部分寫作者在這樣的大寒天卻是深掩房門,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蓋,既無挨餓受凍之苦,又無下田勞動之勤。詩人把自己的生活與農民的痛苦作了對比,深深感到慚愧和內疚,以致發(fā)出“自問是何人?”的慨嘆。

  古典詩歌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很多,把農民的貧困痛苦與剝削階級的驕奢淫逸加以對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詩中把農民的窮苦與詩人自己的溫飽作對比的卻極少見,尤其這種出自肺腑的“自問”,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難能可貴的。除對比之外,這首詩還具有這樣幾個特點:語言通俗,敘寫流暢,不事藻繪,純用白描,詩境平易,情真意實。這些特點都體現(xiàn)了白居易詩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藝術風格。

  創(chuàng)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白居易因母親逝世,離開官場,回家居喪,退居于下邽渭村(今陜西渭南縣境)老家。退居期間,他身體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濟。這首詩,就作于這一期間的元和“八年十二月”。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村居原文、注釋及賞析7

  清代納蘭性德《南鄉(xiāng)子·秋暮村居》

  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試上小樓極目望,高低。一片煙籠十里陂。

  吠犬雜鳴雞,燈火熒熒歸路迷。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

  譯文/注釋

  譯文

  斜月透進碧紗窗照進來,月色下顯得周圍都光線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環(huán)繞,更有秋蟲悲鳴,淚水沾濕了衣襟。

  在夢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關寨,可是卻始終不知哪條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

  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靜,空中沒有云朵,聽著時斷時續(xù)的'鴻雁聲一直到天明。(秋天冷了)想給丈夫寄些衣服,問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現(xiàn)在又軍隊正在轉移(這衣物該寄到何處)。

  注釋

 。1)藹:古同“靄”,云氣。

  (2)寒螀:即“寒蟬”,蟬的一種,比較小,墨色,有黃綠色的斑點,秋天出來叫。漢·王充《論衡·變動》:“是故夏末蜻蛚鳴,寒螿啼,感陰氣也。”此處借指深秋的鳴蟲。

  (3)金微:金微山,即今阿爾泰山,是當時邊關要塞所在。

  (4)征衣:出征將士之衣。

 。5)鴻聲:鴻雁鳴叫的聲音。古有鴻雁傳書一說。

 。6)居延:居延是中國漢唐以來西北地區(qū)的軍事重鎮(zhèn)。東漢有居延屬國。據(jù)《元和郡縣志》:居延海在甘州張掖縣東北(今屬內蒙)。故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東南約17千米處。地處中央戈壁弱水三角洲。東鄰巴丹吉林沙漠北緣,西界馬鬃山地,南通河西走廊,北近中蒙邊界。

  全文賞析

  此篇以輕靈渾樸的筆調描繪出村野田園的風光情趣,讀之猶如欣賞一幅優(yōu)美安詳,恬淡靜謐的水墨山水畫。景象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動靜相間,有聲有色。其中洋溢著詩人陶然欣喜的情致,這在納蘭詞中是少見的。

村居原文、注釋及賞析8

  原文: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注釋:

  【1】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后用作詞牌名!端问贰分尽啡搿按笫{”,《金奩集》、《樂章集》并入“越調”。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

  【4】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5】翁媼(ǎo):老翁、老婦。

  【6】鋤豆:鋤掉豆田里的草。

  【7】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8】亡(wú)賴:《漢書·高帝紀》:“始大人常以臣亡賴,不能治產業(yè),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間,謂小兒多詐狡獪為亡賴。”這里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9】臥:趴。

  作品賞析:

  辛棄疾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劉熙載說,“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xiàn)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huán)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tài),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xiàn),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huán)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huán)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fā)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yōu)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fā)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協(xié)、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xiàn)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皨嫛,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tài),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無賴”,謂頑皮,是愛稱,并無貶意!芭P”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臥”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yōu)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jié)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huán)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xiàn)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qū)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現(xiàn)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yè)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

村居原文、注釋及賞析9

  [原文]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①?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②,溪頭臥剝蓮蓬。

  [注釋]

  ①:媼:音奧上聲,老之韻。于老婦之敬稱。

 、冢簾o賴:無奈。頑皮。

  [辛棄疾簡介]

  (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以恢復為志。工于詞,為豪放派詞人代表,風格沉郁頓挫,悲壯激烈,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并稱“蘇辛”。著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抄存》!度卧~》存詞六百二十余首。

  [賞析]

  這首小詞近年來各種選本多已入選,有的選本還有簡單說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詞選》云:這首詞環(huán)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極勻稱自然的畫圖。老和小寫得最生動!芭P剝蓮蓬”正是“無賴”的形象化。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的《辛棄疾詞選》云:這首詞可以說是一幅農村素描。它寫得清新活潑,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動情景,使人仿佛身臨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詞選釋》云:本篇客觀地寫農村景象,老人們有點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筆意清新,似不費力。上引諸家之說有一共同特點,即認為這首詞對農村景象是在進行客觀描述。我卻以為詞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觀感情,并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谶@個出發(fā)點,對詞的文句就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兩句,我就認為“醉里”是作者自己帶有醉意而不是指農村中的“翁媼”,F(xiàn)將拙作《讀詞散札》第十二則轉引如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上片云:……胡《選》及俞平伯師《唐宋詞選釋》本皆以“醉”屬諸翁媼,疑非是。此“醉里”乃作者自醉,猶之“醉里挑燈看劍”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謂翁媼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吳音,使不醉,即不作吳音乎?“相媚好”者,謂吳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覺,非翁媼自相媚好也。蓋作者醉中聞吳語而悅之,然后細視諦聽,始知為農家翁媼對話也。此惟夏承燾先生《唐宋詞選》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學林漫錄》初集,頁一八七。)我以為,從含醉意的作者眼中來看農村的一個生活側面,比清醒的.旁觀者在聽醉人說吳語要更富有詩意。退一步說,即使讀者不同意夏先生和我的關于“醉里”的講法,則此詞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語也該指作者,總不會是指白發(fā)翁媼?梢娺@首詞中作者的心情是開朗喜悅的。

【村居原文、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村居苦寒原文注釋及賞析12-19

村居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5-14

《南鄉(xiāng)子·秋暮村居》原文、注釋、賞析02-29

清平樂·村居原文注釋賞析04-20

南鄉(xiāng)子·秋暮村居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0-09

村居原文及賞析12-17

村居原文及賞析02-24

村居苦寒原文及賞析08-01

村居原文、翻譯及賞析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