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班科學區(qū)域活動反思
一、區(qū)域活動內(nèi)容:調(diào)制泡泡水
二、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實驗探索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變化。
2、引發(fā)幼兒用多種方式表現(xiàn)、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jié)果,激發(fā)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活動準備:
小碗、水,湯匙、洗潔精、蜂蜜、積塑、吸管、示意圖如下:
教師提出要求:看著示意圖動手試一試,看看會變出什么?
【第一次互動實錄】
教師一介紹完新工作,黃博舒、施敏捷、何世昌、馮雨菁等四人選擇了這個活動。首先一起圍著看示意圖,并看明白了要加水、加洗潔精,但看到第三步加蜂蜜時,對“蜂蜜”兩個字不認識,不知道是什么,再看看旁邊有一只蜜蜂,施敏捷說:好象是蜂蜜。大家一致同意了。接下來看到最后一步時,對“吹”字也不太認識,一個幼兒說:好象是吃,另一幼兒馬上反駁說:不會吧,洗潔精又不能吃的。想了一會也沒有一個結(jié)果,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一個教師在旁邊做了一個吹氣的動作,所有的幼兒立即領悟。于是幾位幼兒開始操作。施敏捷邊操作邊幫助每位幼兒的碗里加水,看看圖,又加點洗潔精和蜂蜜,然后大家各自開始試著吹。吹不出就用積塑攪拌幾下,當何世昌吹出第一個泡泡時,開心地大叫起來:“哇,太好玩了!笔┟艚莺忘S博舒一直吹不出,看看別人的,又看看示意圖,不知怎么辦?這時,教師輕輕地對施說:“為什么吹不出來呢?是不是什么東西放太少了?”她立即醒悟說:“一定是洗潔精放太少了!彼衷俜湃胍恍┫礉嵕,教師提示她攪拌之后她試著一吹,真的吹出泡泡來了,敏捷開心地笑了。然后她興奮地告訴黃博舒說:“你要多加點洗潔精就能吹起來了!
【分析】
這是通過示意圖的投放,引發(fā)了幼兒之間的討論式互動。在活動中,教師所投放的引導性材料就是示意圖,并通過材料的引導使幼兒之間發(fā)生互動,而教師并不需要語言的指點,幼兒只要按著內(nèi)化在示意圖中的“指路”線索進行操作即可。只有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才介入并通過“吹”這一簡單的行為進行暗示和言語提醒。幼兒對于活動的操作過程和操作方法都是在與同伴的討論式互動中得出的,并最終得以完成活動,達到教師預期的結(jié)果。但對于一些在活動中幼兒能力所沒有達到的知識技能教師應課前豐富,比如:對漢字“吹”“蜂蜜”的認讀。
在課后研討時,有教師提出:應在示意圖上給幼兒一個量的表示,這樣幼兒會根據(jù)示意圖上的量進行調(diào)制,就能吹出泡泡。結(jié)合研討意見,第二次活動時,教師調(diào)整了示意圖如下:
【第二次互動實錄】
第二次活動時,有梁紫薇、馮雨菁、葉樂樂、余陽豐四位小朋友選擇了這個活動,他們一起看了示意圖后,馬上跟著示意圖的步驟,拿出碗加上水,再跟著圖上的提示,多加了洗潔精和蜂蜜。但幼兒并不會去思考和觀察水所發(fā)生的變化,只是急于用積塑攪拌后就吹起來。由于教師在吹的材料中還增加了“吸管”,這時葉樂樂拿吸管對著碗里的水吹起來,碗面上冒起了很多泡泡,他高興得叫起來,其他三個孩子一看,也都學他的樣子用吸管伸進碗里的水中吹,結(jié)果在后面的活動中,孩子們僅限于這樣玩,而沒有一個孩子吹出那種漫天飛舞的泡泡來。
【分析】
在這次活動中,教師只調(diào)整了引導性材料,使材料的線索更加明朗起來,即將整個制作的過程都展示在紙上,幼兒不需經(jīng)過思考和討論,各人只要按著示意圖操作就可完成,活動中幼兒之間的互動行為以及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行為卻淡化了。相同的活動,只是引導性材料上的些微變化,產(chǎn)生的互動效果卻大不相同,我想,科學活動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幼兒主動的探索、發(fā)現(xiàn),但這次的活動幼兒缺少的正是這種主動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幼兒僅僅滿足于操作的過程。為此,我們提出嘗試使用第三種示意圖,并給幼兒增加了觀察記錄表,希望能引導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邊操作邊觀察邊記錄。還撤掉了“吸管”這一材料的使用,考慮在后期的活動中再投放。示意圖如下:
【第三次互動實錄】
第三次活動時,有游若昕、劉馨懿、付水林、甘成武等四位幼兒選擇了這一工作。四人一起先看示意圖,很快就都看懂了圖意。游若昕說:要加水,加洗潔精,加蜂蜜。說完幾個人就動手操作起來了。甘成武按著示意圖加了一遍后,試著吹一吹,沒有吹出泡泡來,他自言自語地說:太少了。師問:你發(fā)現(xiàn)什么太少了?他說:蜂蜜和洗潔精都太少了。師問:你剛才加了幾勺洗潔精和蜂蜜?他想了想,拿起筆在記錄表上記下了3勺洗潔精和2勺蜂蜜。然后他又加了2勺洗潔精和2勺蜂蜜,再攪拌后試吹,真的就吹出一個大泡泡來。他高興地說:老師你看我吹的大泡泡!
付水林跟著也多加了點水,再加少一點蜂蜜和洗潔精,結(jié)果也吹出了很大的泡泡。
劉和游一直不成功,看看他們的,仍繼續(xù)試,不斷地加洗潔精和蜂蜜,也忘了記錄了。劉說:為什么我一直吹不出來呢?她們倆在不斷地加蜂蜜和洗潔精,終于吹出一點泡泡,她們大叫起來:我們終于成功了!
但付水林和甘成武玩了一會后,看到別人在加水,他也跟著加水,結(jié)果反而吹不出泡泡來了。于是教師結(jié)束活動。
【反思】
在以上案例中,就這一科學活動通過三次改變引導性材料所引發(fā)幼兒之間的互動是不相同的。其中,最值得反思的是教師的指導思路:教師在第一次投放材料時,已能引導幼兒很好地完成任務的情況下,卻認為沒有給幼兒一個量化的標準,所以在第二次活動時對引導性材料進行了修改,在第三次活動時還增加了記錄表,反而干擾了幼兒的操作活動,更讓幼兒無所適從,顯得畫蛇添足,所以才造成了第三次活動幼兒越來越吹不出泡泡的結(jié)果。如果這種記錄表在幼兒對調(diào)制泡泡水已掌握得很好的情況下再投放,也就是有層次性地投放這張記錄表的話,則會引發(fā)幼兒新一輪的探究活動。
的確,將教育目標隱性地蘊涵在材料之中,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一大特點。而提供示意圖是體現(xiàn)材料引導性的一種重要方法,教師以這種易于被幼兒理解的方式將探究活動的過程呈現(xiàn)給他們,就促進了幼兒之間的討論式互動,幼兒也能很好地探索和操作,并且能從不斷的失敗中總結(jié)經(jīng)驗而調(diào)整操作,最后獲得成功。為此教師在選擇和投放材料時更要考慮到目的性、層次性、引導性。在第一次投放的示意圖中,教師所投放的材料是適合幼兒的能力水平和教育目標的。至于加多少洗潔精或多少蜂蜜能吹出泡泡,我想對于量的精確度并不是這一活動的重點,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已使幼兒感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到了共同學習和發(fā)現(xiàn)的樂趣。
單就一張示意圖的變化,卻引發(fā)幼兒三次不同的互動結(jié)果,可見,引導性材料的投放也是促進幼兒之間有效互動的因素之一。投放的材料要能有利于幼兒小組成員間的合作、討論、互助,要給予幼兒操作的范圍和創(chuàng)造邊界,要能指明幼兒如何完成操作任務。如第一次投放的示意圖,對于幼兒來說,是處于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中的,所以在活動中幼兒的探索成份更多,互動機會也更多。而在后面的兩次投放的示意圖,畫得太詳細了,反而讓幼兒失去了探索和互動的空間。
記得一位專家說過: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是啟蒙教育,就是為孩子打開一扇門,讓孩子知道如何開啟這扇門,只要孩子對現(xiàn)象感興趣,不一定要對現(xiàn)象背后的道理感興趣。對于成人來說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對幼兒來說只要“知其然”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這句話是否百分百正確,但我覺得有道理。
【大班科學區(qū)域活動反思】相關文章:
大班區(qū)域活動反思05-24
大班區(qū)域活動反思02-12
大班語言區(qū)域活動反思04-17
大班區(qū)域活動觀察反思04-17
觀摩大班區(qū)域活動反思04-17
幼兒大班區(qū)域活動反思05-24
大班區(qū)域活動反思15篇03-11
大班科學區(qū)域活動教案03-24
區(qū)域活動反思05-24
區(qū)域活動反思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