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元宵節(jié)賞花燈的習俗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xiāng)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jié)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guī)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guī)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fā)展,燈節(ji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jié)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節(jié)賞花燈的習俗
元宵節(jié)賞花燈習俗始于何時 鬧花燈的“鬧”都有哪些講究#e#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扎彩燈開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謠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也就是說,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jié)彩扎彩燈啦!
鬧花燈,除人們自制燈籠外,還有許多專制燈籠的作坊和出售燈籠的山貨鋪,其中最熱鬧的自然是燈市。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各鋪戶俱張掛紗絹、燒珠、明角、麥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布整個北京城,其中最繁華、規(guī)模最大者有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地安門、鼓樓、正陽門、廠甸。當時,最熱衷于掛花燈的是店鋪,以糕點鋪、布鋪、綢緞莊為主,它們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等的花燈,有傳統(tǒng)的紗絹、玻璃、羊角燈及西洋燈款式之別。上面繪有古代傳說故事,如列國、三國、西游、封神、紅樓、水滸、聊齋、精忠傳、三俠五義等,或梅、蘭、竹、菊等花卉,或龍、鳳、鸞、虎、蟲、魚等飛禽走獸,無不顏色鮮美、妙態(tài)傳神。早年間,位于地安門外大街的聚盛公干果鋪,還經(jīng)常搞冰燈展覽,惹來大批群眾圍觀。
元宵節(jié)又被稱為“燈節(jié)”、“上元節(jié)”、“元夜”、“元夕”,最早是先秦時期楚國人的習俗,楚國人要在這一天祭祀他們心目中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太一神”。即屈原所著《九歌·東皇太一》里面的“東皇太一”,也叫“泰皇”。作為楚國人的后裔,漢文帝的時候,正式下令將祭祀“太一神”的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jié)。此后,元宵節(jié)逐漸流行了起來。
老北京人關于元宵節(jié)的習俗,最主要的就是賞花燈和吃元宵了。自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后,歷朝歷代都將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唐玄宗時已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jié),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到了明代,朱元璋又規(guī)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花燈焰火照耀通宵。清代之后,雖然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日期縮短為五天的民間燈會卻仍然壯觀。
【元宵節(jié)賞花燈的習俗】相關文章:
元宵節(jié)看花燈的習俗05-29
元宵節(jié)的習俗:鬧花燈01-21
元宵節(jié)花燈教案03-11
元宵節(jié)花燈活動方案02-20
元宵節(jié)鬧花燈的由來04-02
大班元宵節(jié)花燈教案01-14
元宵節(jié)的習俗08-12
元宵節(jié)做花燈的活動方案02-10
元宵節(jié)做花燈活動方案01-06
元宵節(jié)習俗的作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