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培養(yǎng)中學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
大家好,很高興和老師們在線交流。網絡是一個新鮮的神奇的世界,千里近在咫尺,百人系于一線,可以在這里匯集信息、交流思想、聯(lián)絡感情。在當前新課程背景下大家嘗試這一新生事物有著特別的意義。在此,我想感謝人教網的論壇和版主月下?lián)崆俳o我們提供了這么一個交流的機會,也感謝各地語文教研員和語文老師前來助興。希望在線的每位老師都積極參與、共同研討。這次交流的話題是“”,有關教材和教學的任何問題都可以討論,當然也不限于這一話題,還可以進一步延伸拓展到其他方面。
所謂策略,我想就是應對眼前形勢和任務的一種明智的高超的方法、方案、方針。策略的要點在于判斷識別、斟酌籌劃、妥善實施。所謂使用教材策略和教學策略,就是依據新課程和課程標準的精神原則,以及現(xiàn)實課堂和學生的需要,優(yōu)化教學行動方案,爭取最佳教學效果,以及表達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
初中語文新課程在全國實施推廣已經五年了,從第一批國家級實驗區(qū)啟動新課程以來,形勢的發(fā)展總體上是好的,可喜的,但是問題也不少,各地各校各班對新課程的適應程度可能各不相同,一些老師對課程的理念和實施行動可能還有諸多迷茫和困惑。我五年里到了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qū),見到了各種可喜的苗頭,也察覺出一些堪憂的端倪。這些所見所感,包括我的和老師們的,都可以借今天的機會來交流,希望大家都有很大的收獲。
首先由我來發(fā)言,我準備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老師們較為關心的問題,即如何處理教材、教學和評價中的一些“策略”問題來談。在我談的過程中,老師們也可以隨時提出你們認為具有普遍性的疑難、困惑的問題,貢獻出你們認為有價值的思想、建議,在我發(fā)言完后,大家一起現(xiàn)場討論,好不好。
一、如何處理好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系?
我們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根據課程標準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以及“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的指示精神,在編寫過程中非常注意照顧不同地區(qū)不同條件的學校和班級,力求教材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教材和課堂之間本來就有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教材只表達一種“可能性的教學”,課堂則追求一種“現(xiàn)實性的教學”,教師應該調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具體說要處理好教材的原則性和教學的靈活性之間的關系。
原則性方面:教材中各方面的要求都應該落實,三個維度的要求,尤其是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應該落到實處?墒切抡n程已經開始幾年了,許多老師仍按老的教法處理新教材的內容,有意無意地甩掉一些重要內容(如人文性內容),這是與教材編寫意圖相違背的,即使從考試的要求來說也是不合時宜,現(xiàn)在的各地中考語文題都大量地滲透人文內涵,對學生人文精神的考查越來越成為一個積極發(fā)展的方向。
靈活性方面:第一,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靈活調整,舉例說,有的教材文言文過于集中,可以分散教學;有的課文與單元中的綜合性學習緊密相連,可以合起來組成一個閱讀寫作、表達交流、探究實踐相結合的有機的教學整體,如七上《月亮上的足跡》可以和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合在一起進行教學,七下《黃河頌》可以和綜合性學習《黃河,母親河》合在一起進行教學。第二,教材中的不足之處應該加以補充完善,因為這套教材是幾年前編寫的,受那個時期形勢的影響,人文性過強,工具性偏弱,那么,老師們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額外加進一些知識和能力的教學內容。例如,作文方面,新教材沒有寫作知識導引,只有人文性話題,學生的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沒有逐步升級的臺階,那么老師們可以參考老教材,適當地補充一些內容。又如,每課后面都有一個“讀一讀,寫一寫”,從名目上看,這些詞語僅供隨意地讀一讀,寫一寫,照這樣積累和運用詞語的訓練力度過小,那么應該把這項訓練變得豐富、復雜起來,可以聽寫、默寫,可以找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可以另造句子,總之,新課程以前長期“行之有效”的詞語訓練方法應該沿用。
二、如何處理好主體性與主導性的關系?
所謂主體性講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所謂主導性講的是以老師為主導。這里講的是一個根本理念問題,以前一直在討論,今天還有人在翻來覆去地討論。我不想參與這種理論性的討論,只想說一點,從根本說應該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像過去的那種老師主宰一切、包辦一切的做法應該停止了?涩F(xiàn)實狀況令人擔憂,新課改至今已經進展了五年多,我到全國各地,跟老師交流,聽各種公開課,感覺在落實各種新理念的進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理念的落實最為艱難。在很多地方,課堂仍舊是老師表演的舞臺,學生仍舊是看客觀眾。老師表演得好,學生聽得入神,就成為“好課”的榜樣,眾人給好評,皆大歡喜。我覺得,問題的關鍵還是老師講得太多,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自己發(fā)言和同學之間討論的機會太少。
《如何培養(yǎng)中學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比如,《在山的那邊》中“山的那邊是什么”“這里的山和海象征著什么”這樣需要思考的問題和答案全由老師說出來,而《生命 生命》《紫藤蘿瀑布》中所表現(xiàn)的生命意識、生命感受都由老師特意點明,這樣一來,學生就沒有多少獨立思考的空間余地了,一堂課給人某些“好印象”,無非是老師表達良好,教態(tài)優(yōu)雅,文本理解深刻等,至于學生的感受和他們的接受程度如何,通常不在聽課、評課所研討的范圍之內。因此只看見老師的主導性落實,而學生的主體性落空,這顯然是不符合新課程的精神的。
不過,聽取許多老師的反映,感覺也有兩難的選擇:如果放任學生自由自主地學習,效率太低,課堂上完不成任務;滿堂灌才是“效率最高”的。這是一種偏頗、偏激的言論。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其中的悖謬,從時間的效率來說是“最高”的,可是從收效、成效來說是“最低”的,就是說老師灌得多,學生真正在理解的前提下所接受的東西太少了,而且學生根本沒有自己嘗試其中的操作過程、實踐過程,沒有親自體驗其中的過程和方法。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變得麻木了,遲鈍了。本來老師想教給學生“最正確”的東西,是為學生學習和考試著想,可是學生學完三年進入考場,根本沒有訓練過獨立思考、獨立解答,又如何應對現(xiàn)在越來越靈活、越來越具有挑戰(zhàn)性的考試呢?
我所設想的好課堂、新課堂,應該是學生和老師一樣重要,一樣地獨立思考、自由地發(fā)表意見,一樣地具有尊嚴和權威。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像課堂外一樣精力旺盛,靈活敏捷,而不是萎靡不振,麻木遲鈍。老師最好多提問,以問題來貫穿教學過程,把課堂變成探究問題的場所;老師即使知道答案也最好引而不發(fā),只引導學生思考和下結論,而不要每次的結論總是由你老師作出,即使老師準備好了精彩的思想和言論,如果學生自己說出來,你老師也不得不“收藏”起來,把“精彩”讓給學生;老師最好多多鼓勵,讓學生產生成就感,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輕松;老師最好多讓學生四人小組、六人小組討論,學生之間討論總是輕松自由的,當然老師也得監(jiān)督檢查,不要亂了秩序。
如果剛開始學生不適應以他們?yōu)橹黧w的課堂,不會討論,不愿意討論,怎么辦?是的,學生在自主獨立學習的道路上剛起步,肯定不習慣,不適應,不愿意,我認為,可以先多多鼓勵,要發(fā)現(xiàn)好的苗頭,尋找活躍的因素?赡軇傇囍毩⑺伎、自由討論時效率低,秩序亂,不要緊,慢慢來,以后會逐漸進入正常軌道的,我們要的是最后的結果。
三、如何處理好基礎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關系?
現(xiàn)在新課程強調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這是好事,順應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的人才要求。現(xiàn)在的考試也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這方面的素養(yǎng)、能力。所以老師們不得不重視這一問題。
至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我想,首先要明確一點,所謂創(chuàng)造性是與主體結合在一起的,主體性強的人創(chuàng)造才強,相反,缺乏主體性的人一定缺乏創(chuàng)造性。其實當代中學生都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只是在語文課堂上被壓抑了。比如,學生第一次表達“我不同意老師的觀點”時,老師如何處理?是難堪,還是高興?是譏諷,還是欣賞?是給機會讓他充分表達見解,還是立刻封堵住他的嘴?如果你一次封堵了他的嘴,他以后再也不敢輕易表達個人見解了。你現(xiàn)在的學生在語文課上死氣沉沉,或許他們在小學時被老師挫傷過積極性;如果你現(xiàn)在挫傷了他的積極性,或許他就留下深刻的記憶,到高中了也會在語文課上變得謹小慎微。當然,給學生充分表達見解的機會不等于立刻見到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但至少這是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的開始吧。所以老師們要有一種“反叛的期待”,即期待著學生提出不同于教材的意見、不同于老師的意見、不同于其他同學的意見、不同于專家的或社會上流行的意見。當然,從表面上看,提出“我不同意”很容易,其實很難,因為要從思想上別開生面,另創(chuàng)新見,還得說得有道理,這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說“同意”很容易,庸人們都能做到;說“不同意”就是在創(chuàng)造,在革新,既要膽略,又熟悉你所“不同意”的意見,還要讓你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法立于不敗之地,何其難哉!
這就涉及有關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的另一點,即基礎孕育創(chuàng)造。道理很簡單,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人才具有創(chuàng)造性,如果缺乏“基礎”,所謂“創(chuàng)造”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末了,或者說成為沒有意義和價值的狂怪的個性表現(xiàn),F(xiàn)在新課程在某些地方已經出現(xiàn)一些偏差,出現(xiàn)背離新課程的精神原則、背離語文學習本有規(guī)律的現(xiàn)象,試舉幾例,記得有一位老先生說過,聽某一堂高中公開課,課上得很熱鬧,學生發(fā)言很踴躍,課快結束了,有一位學生站起來發(fā)言,說“我覺得作者曹ǒu怎么怎么著”,把禺(魚,陽平)說成藕;我在某地聽過一堂初中語文課,學生也是很活躍,爭著上臺來寫成語,有一個學生想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可是螳螂二字不會寫,憋了半天,最后還是空在那里;黃雀呢?寫成了黃鶴。如果按照主體性標準來考查學生,他們都能得滿分;如果按照基礎性標準來考查,應該是不及格的。這樣的學生或許能說會道,某些方面能力很強,但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實際上淺薄得很,他們不符合當代語文教育應該培養(yǎng)的人才的標準。所以我們說,語文的基礎性應該與創(chuàng)造性并重,不可偏廢。
《如何培養(yǎng)中學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那么,語文的基礎性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我覺得,凡是語文工具性所包含的都屬于語文的基礎性的內容。就是說聽說讀寫要全面地協(xié)調地發(fā)展,尤其是讀寫方面的基礎一定要牢固扎實。如果再細化、條理化,語文基礎性的建構大致可以分出這樣幾個不同層次:一是語文知識的層次,二是語文能力的層次,三是語文學習方法的層次,四是語文學習習慣態(tài)度的層次。當然,第四層次似乎與語文的人文性-交叉了,但也確確實實可以劃入語文的基礎性范圍。這四個層次的排列是從微觀走向宏觀,重要性也逐漸加強,就是說,從奠定和語文的基礎方面看,習慣、態(tài)度、方法等是最重要的,這是上位的,這方面做好了,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至于語文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不是不重要,而是說在習慣、態(tài)度、方法等確立之前,它總是外在于學生主體的,如果習慣不良、態(tài)度不正、方法不當,最后的結果應該是事倍功半的。此外,是否還應該補充所謂應試素質或素養(yǎng),也作為語文基礎性的一個層次?我討論這個問題有些不便,請老師們自己思考吧。
四、如何處理好評價與教學的關系?
新課程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評價對教學的意義和作用,這也是課程標準相對于此前的教學大綱的一個新的變化。初中新教材在方面也作出了諸多的努力。但是許多老師對這一問題還認識不清,或者說反應較為遲鈍,沒有積極地把評價引進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存在兩個認識誤區(qū):一是對評價的概念認識有誤,一是對評價的意義認識有誤。兩個認識誤區(qū)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消極影響。
有些老師把評價認作考試,這是不對的。評價大于考試,考試只是評價之一種?荚囀墙K結性的,評價更多的是過程性的和日常性的。評價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表揚,也可以批評,可以是老師對學生的,也可以是學生對學生的,可以自評,也可以他評,甚至家長也參與評價。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讓學生成長進步得更快更好。
評價的基礎是總結。教學的總結包括歸納、概述知識要點的呈現(xiàn)和吸收,能力目標的明確和達成,學習方法的探究和接受,好壞習慣的克服和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和涵養(yǎng)和提升。老師應該對此時時心中有數,而且應該對學生提目標、作總結,讓學生自己也逐漸學會總結和評價。當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一項學習任務的時候,或者當學生自己進行一項探究的時候,就得習慣性地作一個總結評價,考量成敗得失,設想下一步改進的方案。
比如,在一堂課結束后老師可以對教學內容作一概述,對學生的表現(xiàn)作一估量,對成長進步表示欣喜,對缺點不足提出改進的希望,讓學生明白自己應該保持和發(fā)揚什么,改正和克服什么。再比如,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可以直接參與評價,甚至成為評價的主體,評價主要由學生自己來做,他們可以評價活動的得失,評價他人的優(yōu)劣表現(xiàn),評價自己,反省自己,激勵自己,督促自己。要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善于自我總結、自我評價的人,才是成長進步最快的人;反之,缺乏反省和自我評價的人永遠不會進步。
五、如何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和方法?
初中階段是為一生學習打基礎的階段,整個三年的教學都得有“習慣”意識、“方法”意識,而且剛上到初中來就要盡快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否則,壞習慣養(yǎng)成了,非常難改。比如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地讀課文,“龍飛鳳舞”地潦草書寫,寫完作文不自己修改一兩遍等壞習慣是非改不可的。下面提示幾種學習語文的習慣,只是舉例性的,希望老師們根據自己的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各種學語文的好習慣。
1.學會多種閱讀方法:課程標準提到的閱讀方法有精讀、略讀或瀏覽、快速閱讀等。老師要先琢磨各種閱讀方法的要領,甚至可以專門查找一些介紹閱讀方法的材料。要學生做到,老師先做到,先會閱讀。你老師掌握了,終生受用;學生掌握了,也終生受用。
2.認認真真地寫字,既要寫得工整漂亮,又要寫得快,這似乎太難了,但課標就是這樣要求的。課標規(guī)定要會臨摹名家書法,并寫好硬筆書法。盡量杜絕寫錯字,一個字不準寫錯兩次。
3.全神貫注地靜靜默讀課文,摒棄一切外界干擾。不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家里,也不論讀課文還是讀課外書,都要杜絕心不在焉、心猿意馬、心浮氣躁。經驗告訴我們,當你全副心神投入書中、課文中的時候,文中的情境會漸漸向你“走”來,文本會自動和你“對話”。
4.有感情、有技巧地朗讀課文。初中生相對于高中生來說比較外向,容易接受、適應朗讀;在全部的初中課程中,也只有語文課教學生朗讀;新的初中教材非常重視朗讀,尤其是初中一年級教材,幾乎到處提及朗讀的要求。從反面來說,隨意草率地朗讀,小聲地只讀給自己聽,在對課文沒有作任何技術處理的情況下朗讀等,都是有待改進的。我個人經過長期觀察、體會,總結出中學語文朗讀教學尤其是詩歌朗讀的三個要領,一是投入情感,二是把握抑揚頓挫,三是在課文上做技術標記。這里針對中學生提出的要領,如果對朗讀專業(yè)人士來說,朗讀的要求恐怕更高。
5.體會標題的藝術。標題往往是文章思想、藝術甚至是作者全部心血凝聚的產物,可以說標題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體會標題藝術,可以在讀課文之前進行,也可以在之后進行;可以作為概括全文中心思想或主題思想的一個著力點,也可以作為體會文章寫作藝術的一個突破口;還可以成為啟發(fā)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一個出發(fā)點。試舉一些例子。
《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對這片土地發(fā)出的誓言?還是把土地擬人化,讓土地自己發(fā)出誓言?經過探究,可以達到對課文內容的準確把握。
《偉大的悲劇》:這是一個怎樣的悲?悲劇偉大之處何在?通常偉大與勝利、成功相關,這里用偉大形容悲劇,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
《爸爸的花兒落了》:這里的花兒落了預示著什么?作者對花兒落了,暗含著一種怎樣的感情?
《走一步,再走一步》:如何理解這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一步”需要怎樣做?“再走一步”又需要怎樣做?
《生命 生命》:文章取名為“生命”不也可以嗎?為什么要連用兩個“生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心聲?
《紫藤蘿瀑布》:紫藤蘿是一種植物,怎么跟“瀑布”連在一起呢?其中有什么講究?
《山中訪友》:這里的“友”指什么?為什么用“訪”來表達這次進山觀景活動?“訪”字表達了怎樣一種心情和感情?
《陳太丘與友期》:文章寫陳太丘兒子陳元方的事,可是標題與陳元方無關,這合適嗎?如果不合適,大家考慮一下,給文章擬一個怎樣的新標題才好?
《背影》:為什么不用“爸爸”“我的爸爸”或“爸爸為我送行”為標題?以“背影”為題,讓我們悟出怎樣的散文寫作之道?
6.大膽發(fā)言,自信、順暢、負責任、有準備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此相應的是善于和樂于與同學交流,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的學習場,互相促進、互相激發(fā),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由此也形成一個風氣良好的和-諧班集體;與此相應的還有善于傾聽,在傾聽中思考,獲得知識和經驗,在傾聽中表現(xiàn)出尊重老師、尊重同學的良好習慣。
7.勤于動筆,圈點批注。我聽各地的公開課,有些地方的學生上課動筆,有些地方的學生光聽不動筆。學生懶得動筆,也就懶得思考,最后懶得聽講了。要改變這種局面,一要強調這一習慣的必要性,二要反復訓練,三要提示一些圈點批注的方法。例如我到東北某地聽一堂公開課,看到學生都在課文《紙船》的詩句上用斜線劃分了節(jié)奏,我悄悄地問學生何以至此,學生說學第一首詩的時候老師就要求這么做了。這么一來,一個好習慣就養(yǎng)成了,學生知道怎么讀詩了,至少知道怎么朗讀出新詩的節(jié)奏來。
8.廣泛地閱讀課外書籍,多多讀文學名著。課外閱讀對學好語文的意義是巨大的,也是不言而喻的,問題是操作起來難,各地的老師們總是抱怨這,抱怨那。我看問題有主觀方面的,也有客觀方面的,但根本的還是老師主觀上的問題沒有解決;至于學生的不重視,客觀上沒有條件,也得通過老師做工作來解決。為此,老師要啟發(fā)教育,要先行示范,要督促檢查。當然,全國各地教育條件差異很大,各地老師要結合自己班上的學生的情況,想出恰當的辦法來。我這里給大家推薦一下初中新課程第一批國家級實驗區(qū)中的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qū)教研員和老師們的做法,這是在無可奈何的困難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有效的課外讀書方法。他們的學生的家長普遍下崗,家里根本買不起課外書。教研員和老師想辦法,買不起很多書,買一本書總可以吧?全班60、70個學生一人貢獻一本書,就有60、70本書,合在一起就成為一個小小圖書館,夠學生讀三年的。據他們反映,學生讀了課外書跟沒讀真不一樣,讀了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有明顯提高。大家知道,課程標準貫穿一個根本理念就是多讀多寫,很多師生到處討教學語文的訣竅,其實多讀多寫是根本,訣竅是次要的。我考查了幾年來的各地初中新課程語文試題,涉及課外閱讀的題非常多,這也是近幾年中考命題的一個新方向。
此外,還有勤查字典詞典,積累語句,善于總結,遇到困難不氣餒,凡事多想一下,等等,這些既是技能方法的教育內容,也是人文精神的教育內容。
以上列舉了學語文的一些好習慣,其實好習慣是數不清的。好習慣一旦養(yǎng)成,學生學起來會感到輕松自如,老師教起來也會感到游刃有余。而且好習慣應該在剛進入初中的起始階段就開始養(yǎng)成,應該教育學生:大家已經是中學生了,都長大了,在一個新的學習階段里,要變得懂事,要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改掉過去的一些不好習慣。好習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壞習慣是學習的最大障礙。
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2017-03-19 17:34 | #2樓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好習慣是人們存放在神經系統(tǒng)中的生活資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斷享用它的利息。和語文相關的好習慣很多,自主、認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學習語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項。蘇教版“國標本”語文教材把這兩項習慣培養(yǎng)安排在五年級下期,適時而可行。大凡習慣培養(yǎng),宜早不宜晚。早,白紙作畫,易于起筆;晚,荒地種谷,需先除草。然而,早也應有度。過早,生活、知識、能力基礎不具備,培養(yǎng)便無可能性。五年級下期,同學們語文學習已近五年,習作也已接觸了五個學期。此時安排這兩項習慣培養(yǎng)正當其時。
《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10》共有3頁圖畫組成。
第一頁圍繞“自主修改作文”安排,有三張照片組成。上面的一張照片是一位老師在上作文課,他手指著黑板上的一行大字――“文章不厭百回改”正在給同學們講修改文章的問題。下面一張照片是課堂上同學們在認真修改作文。中間一張照片拍攝的是一頁習作的修改稿。第一張照片告訴同學們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文章要不厭其煩,要反復修改。第二張照片告訴同學們修改文章要認真。第三張照片則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修改作文的實際例子,對修改方法也有提示作用。
第二、三頁圍繞“多種渠道學習語文”安排,由12張照片組成,內容比較豐富。其中,有同學們聽科學家或其他方面的專家學者作報告的場景,有同學們到工廠、農村、部隊等地方參觀、勞動、參加夏令營的情景,也有同學們參加科技活動、采訪先進人物、自辦黑板報、舉行故事會的情景,還有同學們?yōu)g覽互聯(lián)網、查閱圖書資料、看書讀報、收看電視節(jié)目等情景。這些照片內容豐富,畫面生動,從多方面提示了學語文的途徑。
習慣的養(yǎng)成靠日浸月潤、潛移默化,須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兩項習慣的培養(yǎng)也應循此規(guī)律,按照知、情、信、行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知,就是要通過教學讓同學們明白為什么這樣做。教學中要告訴同學們:
(1)寫文章大致要經過思考醞釀、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階段,而修改完善是很重要的階段,很多大作家、文章高手都很重視這個階段。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是他們的共同經驗。教學時,可以給學生講一些著名作家關于修改文章的體會。要讓學生明白,“文章不厭百回改,吹盡黃沙始到金”的道理。這里,還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習作實踐讓大家回憶,自己的每一篇習作寫完后,細讀一番,總會發(fā)現(xiàn)一些毛病。如果把這些毛病改了,文章讀起來就會有很大改觀,多改幾遍,就會成為好文章。
(2)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學語文不僅僅是學到一些知識,訓練一些技能。學語文的過程,是一個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過程;是帶著審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過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提升精神境界的過程。因此,要學好語文就要大膽、熱情地走向生活,在各種活動和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要結合插圖,在討論、對話中讓同學們理解、體會以上道理。
情,就是要從感性層面來觸動學生,讓他們從內心想這樣做。人的行為總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對于人的行動,一般來說,“理”是從外部來“管”人的,而“情”則是從內心來“催”人的。一個人做事,如果只是從道理上知道應該怎么做,雖說他也會照著做,但做起來比較被動,會感覺累,因此有時行動上卻會故意與正確的要求相違背。如果不僅從道理上理解,也從感性上認同某種做法,那他在行動中就會樂此不疲。要使同學們在感性層面認同自主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學習語文這兩種學習習慣,通過老師講或者讓同學們搜集后互講寫作名家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學習語文的故事是好辦法。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們在教學前可多搜集一些,講的時候要盡量生動,讓學生在興味盎然中得到教益。
信,是讓同學們對以上兩種習慣形成信念,讓他們對此深信不疑,從而在實踐中努力踐行。信念是人對某種觀點、原則、理念的正確性堅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動上加以實現(xiàn)的個性傾向,它不單純是認識,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體驗,可以使人產生堅強的毅力。因此,信念在習慣養(yǎng)成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活動而形成的。如果我們能在扎扎實實地做好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知、情)工作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行動中,即通過反復修改作文、多渠道學習語文的實踐,不斷加深對以上兩種習慣的認同,那么他們的相關信念就會形成。
行,就是行動。習慣的養(yǎng)成最終還是要靠行動,好的行為模式只有通過長時間反復實踐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進而成為習慣。有人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話很有道理,它把習慣比喻為一根繩索,每次行為的重復,就相當于又為它纏上了一股繩索。很顯然,每天纏,不斷纏,纜繩會越來越粗,終于有一天,會粗到牢不可破。這樣,好習慣也就養(yǎng)成。
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前兩個環(huán)節(jié),可在課堂上通過一到兩個課時完成,或基本完成;后兩個環(huán)節(jié),應在本學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內進行,教師在這兩項習慣的培養(yǎng)上,應從知、情、信、行方面對學生持續(xù)關注。
另外,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學語文的具體知識和方法,可結合正常教學在以上環(huán)節(jié)的培養(yǎng)中適當滲透。
【如何培養(yǎng)中學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yǎng)孩子愛勞動的良好習慣09-22
談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習慣01-25
如何培養(yǎng)自己終身學習能力12-28
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09-21
如何正確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09-22
學習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04-25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