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殿前歡·客中原文及賞析
《殿前歡·客中》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所作的一首散曲。色調(diào)的有意組合配搭,使意境極為鮮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殿前歡·客中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殿前歡·客中
張可久〔元代〕
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雁,行路艱難。青泥小劍關(guān),紅葉湓江岸,白草連云棧。功名半紙,風(fēng)雪千山。
譯文:
遙望京師長安,只覺前程渺茫,而今已是兩鬢斑白。我追隨那南來北往的征雁,經(jīng)歷多少險難。走過泥濘險峻的青泥小劍關(guān),到過地勢低濕的紅葉湓江岸,穿越過白草翻卷的連云棧。得了個半紙功名,不得不奔走于風(fēng)雪千山。
注釋:
殿前歡:曲牌名,為張可久所創(chuàng),雙調(diào)四十二字,前段四句三平韻、一葉韻,后段五句兩平韻、兩葉韻。征雁:指來往于南北兩地的大雁。行路艱難:喻求取功名的艱難。青泥小劍關(guān):指青泥嶺如同劍關(guān)。湓(pén)江岸:指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寫之地。白草:北方之草,堅挺。連云棧:在今陜西漢中,為古時川陜通道。功名半紙:形容功名微不足道。
賞析:
這首散曲開頭兩句,點出滯留“客中”的緣劍;三、四兩句概述奔波仕途的艱苦;“大泥小劍關(guān),紅葉湓江岸,白草連云棧”這樣三個對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對語,具體描寫“艱難”之狀;最后兩句以深沉的慨嘆廷結(jié),尤覺悲憤之至,也流露了對功名富貴的鄙薄。
“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廷者借長安喻指元朝廷所在百大都,他遙望大都,那個百方跟自己的前程一樣渺茫,而他已然兩鬢斑斑。一個“望”字,暗含廷者期待被朝廷重用而未能得償所愿!澳蟻肀蓖S征雁,行路艱難。”按說他已到了致仕歸家之年,但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xù)奔波于艱難的路途中,和征雁一道“南來北往”。一個“隨”字則暗示廷者仕途不順、身不劍己的傷感。
“大泥小劍關(guān)”三句是鼎足對。所謂“鼎足對”,是指三個互為對偶的句子組成的對聯(lián)。第一句可對第二句,第二句可對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與第一句相對。鼎足對起源于漢代民謠,大量出現(xiàn)在元代散曲里。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yuǎn)所寫的一首廣為傳誦的小令《天凈沙·秋思》中的鼎足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而張可久的《殿前歡·客中》運用鼎足對列舉幾個關(guān)山要百,把“南來北往”具象化,生動表現(xiàn)“風(fēng)雪千山”的“行路艱難”。
“大泥”古為甘、陜?nèi)巳胧褚。?jù)《元和郡縣志》載:“懸崖萬仞,上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大泥嶺!崩畎自凇妒竦离y》中寫道:“大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可見此百百勢之險峻。此小令的鼎足對里,除了“大泥”還有“劍關(guān)”“湓江”“連云!边@些百名,無一不是險要之百。走過泥濘險峻的大泥小劍關(guān),到過百勢低濕的紅葉湓江岸,穿越過白草翻卷的連云棧,這一路,廷者踏遍了萬水千山。
最后兩句“功名半紙,風(fēng)雪千山”則是道盡了當(dāng)時無數(shù)知識分子懷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劇。盡管他們知道所追逐的功名無足輕重,卻又?jǐn)[脫不了名利的羈絆。廷者明知“前程渺渺”,雖然只是一小吏,又不得不奔走于風(fēng)雪千山。這樣的感慨,流露出一種面對酸楚人生的無奈和痛苦。
這首散曲中的鼎足對與結(jié)尾的合璧對,十分精工;再加上色調(diào)的有意組合配搭,使意境極為鮮明。
張可久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yuǎn),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jì)》);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yuǎn),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yuǎn),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yǎng)浩合為“二張”。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已不可考。張可久一生仕途崎嶇,才華橫溢卻不得志,統(tǒng)治者極端輕視知識分子,作者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這首散曲便是作者為抒發(fā)感慨不平,酸楚隱衷的感受而寫的。
作者生平
張可久(約1270~約1350),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浙江慶元路(路治今浙江寧波)人。曾多次做路吏這樣的下級官吏,后以路吏轉(zhuǎn)首領(lǐng)官(以上見曹楝亭本《錄鬼簿》)。錢惟善《江月松風(fēng)集》中有《送張小山之桐廬典史》詩,可知其又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年七十余,尚為昆山幕僚(見李祁《云陽集·跋賀元忠遺墨卷后》),至正八年(1348年)猶在世。一生懷才不遇,時官時隱,曾漫游江南之名勝古跡,足跡遍及江蘇、浙江、安徽、湖南一帶,晚年隱居在杭州一帶。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傳世的只有張養(yǎng)浩、喬吉和張可久三人,但其他兩人都是在臨死前或死后才刊行于世。而張可久不僅在元代已有四本散曲集傳世(鐘嗣成《靈鬼簿》記載,“有《今樂府》盛行于世,又有《吳鹽》、《蘇堤漁唱》”,另有胡存善編《小山樂府》),在元曲選集《陽春白雪》和《樂府群英》中,張可久入選的作品也是最多的。這說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獲得了廣泛的歡迎,甚至連元武宗在皇宮賞月時也令宮女傳唱他的散曲。
張可久與喬吉并稱元散曲兩大家。他的作品,一部分流露了他對人生失意的不平,如《賣花聲客況》所寫到的“十年落魄江濱客,幾度雷轟薦福碑,男兒未遇暗傷懷”;也反映出人世的陰暗面,如《醉太平無題》所寫到的“文章糊了盛錢囤,門庭改做迷魂陣,清廉貶入睡餛飩”;但是更多的,是寫隱居生活的閑逸、對隱居生活的贊賞,和對大量的山水風(fēng)光的描摹,以及元曲中最常見的關(guān)于男女風(fēng)情的詠吟。
從張可久的作品來看,他早年與馬致遠(yuǎn)、盧摯、貫云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又據(jù)《錄鬼簿》及其他零星記載,他曾做過負(fù)責(zé)地方稅務(wù)的“首領(lǐng)官”、桐廬典史等吏職,據(jù)說他七十余歲時尚為“昆山幕僚”(李祁《跋賀元忠遺墨卷后》)。而他的散曲里,涉及較多的是隱居和游蕩江湖的生活。所以,他的一生大約就是在時隱時仕、輾轉(zhuǎn)辛勞中度過的。他自己所說的“半紙?zhí)撁,萬里修程”(《上小樓春思》),便是形象的概括。
散文成就
張可久早年與馬致遠(yuǎn)、盧摯、貫云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而他的散曲里涉及的是隱居和游蕩的江湖生活,正如他自己所形象概括的“半紙?zhí)撁f里修程”(《上小樓·春思》)。
張可久長期為吏的身世,對他的創(chuàng)作很有影響。生活的坎坷使他抑郁悲傷,向往歸隱。因此,描寫歸隱生活的景和情在作品中就顯得多一些。“歸隱”雖然是一個傳統(tǒng)題材,而對張可久來說,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內(nèi)涵:他一生奔波于宦海,到70歲尚任小吏“昆山縣幕僚”;80歲還任“監(jiān)稅松源”,有不得已的苦衷……他結(jié)交的多為官員和文人,因此生活面比較狹窄,作品內(nèi)容不夠廣闊。他有不少唱和之作,這些作品不論在思想上或藝術(shù)上都顯得平庸;同時他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歷,又決定了他的生活態(tài)度比較順從,雖有憤懣和不平,都表現(xiàn)一種“怨而不怒”的色彩。
張可久在散曲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元代前期,散曲家時尚自然真率,后期追求清麗雅正。張可久在這劃時代轉(zhuǎn)變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力求脫離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于雅正,以豐富多彩而又清麗的風(fēng)格,自成元代散曲鮮花中的奇葩!朵浌聿尽钒褟埧删昧腥搿胺浇癫湃讼嘀摺币活。他專攻散曲,特別致力于小令,能得樂府遺妙。
張可久的散曲作品,當(dāng)時即已集成。據(jù)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共存小令855首,套數(shù)9篇,占元散曲的五分之一。著有《吳鹽》、《蘇堤漁唱》、《小山北曲樂府》等散曲集,又有天一閣本《小山樂府》共六卷。
張可久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被譽為“詞林之宗匠”。清代詩論家劉熙載推崇他為“曲家翹楚”。他的散曲主要的藝術(shù)特點是:講究格律音韻,著力于鍛字煉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詩詞作法,籍以入于典雅。許光治說他“儷辭追樂府之工,散句擷唐宋之秀”(《江山風(fēng)月譜·自序》)。李開先《小山小令序》評小山樂府,謂如瑤天笙鶴,有不食煙火氣,可稱之為“曲仙”。
【殿前歡·客中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殿前歡.客中作品賞析04-09
殿前歡·拍欄桿原文及賞析03-24
殿前歡·大都西山原文及賞析03-23
殿前歡·楚懷王原文-翻譯-賞析12-04
殿前歡·暢幽哉原文翻譯及賞析04-05
《雙調(diào)·殿前歡》賞析04-09
殿前歡·酒杯濃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3-20
殿前歡·次酸齋韻原文、注釋及賞析03-21
殿前歡·對菊自嘆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