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10篇(薦)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在一次秋游活動中,幼兒吃完塑料袋中的食品對空塑料袋產生了興趣,他們一會兒拿著塑料袋東奔西跑,一會兒向袋中吹氣,然后抓住袋口,張帆驚奇的發(fā)現“塑料袋怎么是鼓的?”我微笑著把問題拋給孩子們:“塑料袋沒有裝東西,為什么是鼓鼓的?”孩子們紛紛地參與討論,于是生成了“空氣在那里”的科學活動。
教師抓住偶發(fā)事件,尤其要多問少答,對孩子問答不急于給予肯定或直接給予答案,而是更多地鼓勵幼兒去自主探索和發(fā)現。
活動目標:
1.通過親自動手,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空氣無色、無味,到處都有空氣,初步了解空氣的作用。
3.學習探索事物的簡單方法,提高動手動腦能力,激發(fā)幼兒對空氣進一步觀察和試驗的興趣。
4.豐富詞匯:空氣、氣體、燃燒。
活動準備:
1.教師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透明玻璃缸、蠟燭、火柴、燒杯。
2.幼兒操作材料:①每桌一盆清水;②塑料瓶、吸氣玩具、吸管、石頭、泥塊、塑料袋若干。③幼兒記錄單每人一份(見附圖),每人一支筆。
活動過程:
一、教師實驗,引起興趣
實驗:先給幼兒看一只空的玻璃杯,讓他們看看杯子里有東西嗎?(杯子里沒有東西,杯子是空的)然后將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著壓入水下,問:水已經沒過了杯子,手帕會不會濕?問: 手帕為什么沒有濕?
重復上面實驗,把杯子倒扣著壓入水下后,放出杯子中的空氣(有氣泡冒出),問:這次手帕會不會濕?取出杯子,手帕濕了。問:為什么第一次手帕沒濕,第二次手帕濕了呢?兩次有什么不同?
教師:原來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氣。第一次沒有放出空氣。水進不去,手帕沒濕;第二次放出了杯中的空氣,水進去了,手帕就濕了,我們看到的.氣泡就是空氣(豐富詞匯:空氣)。
二、探索活動——“空氣在哪里”
老師:“我們已經知道杯子里面有空氣,那么,還有哪里有空氣呢?讓我們找一找。一些小物品:空瓶子、吹氣玩具、吸管、石頭、泥塊等。
1.請幼兒憑借已有經驗第一次記錄操作單。
教師將幼兒的記錄匯總在黑板上,鼓勵幼兒和別人有不同的想法。
2.幼兒操作后第二次記錄操作單。
讓幼兒自由擺弄這些物品,然后將它們投入水中,看一看出現了什么現象。引導幼兒感知空氣存在于許多物品中。 教師要求幼兒操作一樣記錄一次。
教師:通過記錄單中結果的前后對比,加深了幼兒對空氣的印象:我們周圍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空氣,沒有空隙的地方,就沒有空氣。
三、空氣是什么樣子的
老師:我們已經知道周圍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著空氣。那么,空氣是什么樣的呢?
1.請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杯中的空氣、身體周圍的空氣。明確:空氣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
2.請幼兒觀察吹氣玩具:用手擠壓,感覺到有空氣流出;松開,又可感覺到有空氣吸入。明確:空氣是可以到處跑的,這種現象叫空氣流動。
教師:原來,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會流動的氣體(豐富詞匯:氣體)。
四、空氣能幫我們干什么
教師:我們知道了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會流動的氣體,那么空氣能有什么用途呢?
1.請幼兒做憋氣實驗,問:有什么感覺?得出結論:人離不開空氣,沒有空氣,人會死的。
2.實驗:將兩支蠟燭用火柴點燃,同時蓋上一大一小兩個燒杯,讓幼兒觀察蠟燭慢慢熄滅的過程,然后提問:
①蠟燭怎么樣了?
②是同時熄滅的嗎?
③為什么蓋上杯子蠟燭就熄滅了?為什么蓋小杯子的先滅,蓋大杯子的后滅呢?
教師:蓋上杯子,空氣進不去了,蠟燭就滅了。小杯子里的空氣少,先滅;大杯子里的空氣多,后滅。也就是說:空氣可以幫助燃燒(豐富詞匯:燃燒)。
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想一想,找一找,空氣還能幫助人們做什么?你長大以后還想讓空氣幫助人們做什么?每人一個塑料袋,請幼兒出去找空氣。并利用游戲時間,帶領幼兒做有關空氣的各種小實驗。
記錄單附圖:
(畫吸管)
(畫石頭)
(畫泥塊)
(畫塑料玩具)
(畫塑料袋)
(畫小手)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看圖了解輪子的演變過程,感知科技的進步。
2、仔細觀察圖片,并分析每一階段輪子演進的好處。
3、大膽發(fā)揮想象,設計自己心中未來輪子的樣子,并說出設計理由。
活動準備:
1、白紙、筆每人一份。
2、幼兒用書、教學掛圖60-29、練習冊。
活動過程:
一、設置疑問,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
教師出示一個比較重的玩具箱,引發(fā)幼兒思考,如何能輕松地搬動箱子。
教師:如果讓你將這個重的大箱子從教師的一遍移到另一邊,用什么辦法比較省力呢?
二、出示教學掛圖,理解輪子的故事。
1、鼓勵幼兒獨立看圖連接輪子的故事。
教師:圖中的輪子有什么不一樣?
請你按照箭頭的指示,仔細看圖,想想后一種輪子與前一種輪子相比,想想哪一種輪子更好,為什么?
2、幼兒獨立看圖,教師認真觀察、傾聽。
3、幼兒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看圖結果。
教師:請你將看到的輪子的故事講給旁邊的小朋友聽聽。
三、教師講述輪子的故事,幫助幼兒理解輪子演變的好處。
1、講述輪子的故事
很久以前,人們在搬運很重物體的時候,選用滾木搬運重物。后來人們想到了從滾木上砍下一節(jié)當輪子,就不用費力搬滾木了。不久以后,人們發(fā)現有輪輻幫忙分擔重力,車跑起來更輕巧。后來人們在車子上加上鐵皮,目輪子就更堅固了。接著在木輪外圈包上實心輪胎,輪子有彈性,讓車子坐起來很舒服,F在的鋼圈輪胎能隨時、快速地撤換,也越來越安全,方便。
2、教師引導又熱看圖,了解輪子演講的好處。
剛才我們聽了輪子的故事,知道了在很久以前并沒有輪子的時候,人們是用滾木來搬運東西的,后來,從滾木上砍下一節(jié)來當輪子,科技在進步,人們越來越聰明設計出現在的鋼圈輪子,鋼圈的輪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車子,使用起來特別的.安全、方便。
有了鋼圈輪子,人們可以到世界各地區(qū)旅行,輪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
四、鼓勵幼兒設計自己心目中的輪子。
1、輪子是人們動腦筋設計出來的,想想未來的輪子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設計出什么樣的輪子呢?它有怎樣的好處呢?請你把它畫下來。
2、讓幼兒講述自己設計的輪子。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多種感官,感知海綿的基本特性,了解海綿的用途。
2、愿意用語言表達自己在探索活動中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1、海綿、藍色顏料水每人一份。
2、幼兒有玩過彈簧的經驗。
3、抹布若干。
4、課件。
【活動過程】
一、通過多種感官,感知海綿是輕輕的、軟軟的、有彈性。
1、師:這是什么?(海綿)請小朋友摸一摸、玩一玩,看看海綿是什么樣的?幼兒集體玩一玩海綿。
2、師:誰來說說你發(fā)現海綿是什么樣的?(軟軟的、輕輕的、有洞洞、捏緊后放開海綿會變回原樣。)
師:請一名發(fā)現海綿彈性的幼兒來說說、試試。
師:真的是這樣的嗎?你來做給大家看看,大家看仔細啦,手握緊了放開,海綿怎么樣了?原來真的是這樣的。
3、教師小結:海綿是軟軟的、輕輕的、上面還有許多小洞洞。捏緊后手一放開海綿就能變回原來的`樣子,就像彈簧一樣,說明它有彈性!
。ǚ治觯罕经h(huán)節(jié)通過讓幼兒在玩一玩、說一說、試一試的過程中了解海綿的外形特點以及彈性這一特性。玩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事情,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激發(fā)了幼兒活動的興趣,另一方面玩也能讓幼兒在一種愉快的過程中主動地去發(fā)現海綿的特性。)
二、提供蘸了水的海綿,感知海綿的吸水性。
1、師:看,后面的桌子上還有一些海綿,請你們也去摸一摸、玩一玩,看看又會有什么發(fā)現?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師:誰來說說你的發(fā)現?
幼:捏了一下會有水出來。(怎么會有水的呢?引導幼兒說出海綿會吸水。)
幼:海綿變重了。(吸了水的海綿放在手里掂一掂,什么感覺?出示干海綿,比較輕重。)
教師小結:我們發(fā)現海綿能吸水,吸了水的海綿還變重了。
。ǚ治觯哼@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去發(fā)現海綿的吸水性,從而讓幼兒對海綿的性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三、聯系生活,豐富幼兒對海綿制品的了解。
師:生活中,我們根據海綿柔軟、彈性和吸水的本領制作了許多好用的東西,你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海綿?那什么東西是用海綿做的呢?幼兒根據經驗講述。
師:海綿的用途很廣,我們來看看除了剛才說到的還有哪些東西是用海綿做的。師幼一起欣賞課件。
師:海綿的用處可真多,我們等會回教室、回家還可以去找找海綿做成的東西哦。
。ǚ治觯和ㄟ^聯系實際生活,讓幼兒知道海綿在生活中的用途,以及海綿制作成的東西,從而拓寬幼兒的思維,豐富對海綿的認知,也讓幼兒對海綿更加感興趣。)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設計背景
根據《指南》指出,“學前教育課程設計要充分注意每一種活動的綜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動之間的互動與滲透。”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表面的、缺乏概括能力的,因此,為幼兒設計開展的活動應該是具有啟蒙性、整合性、開放性特征的課程體系。學習《指南》后,我在活動設計時努力打破學科界限,突出活動的有效整合。在上學期《花兒朵朵》主題活動開展以后,孩子們不僅認識了花兒的朋友,同時他們也發(fā)現了“花有哪些顏色呢?”的問題,顏色的變化使幼兒興奮、驚奇,孩子們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探索欲望,他們對各種各樣的顏色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于是我嘗試著開展一個關于顏色的活動。整個活動是以小動物為線索層層推進,整合了科學領域、藝術領域的.內容,活動以孩子的參與和操作探索為主,試圖讓孩子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色彩。
活動目標
1、通過給小動物送禮物的游戲鞏固幼兒對各種顏色的認識。
2、能利用色彩進行各種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
3、在活動中體驗游戲的樂趣。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幼兒能準確說出是什么顏色。
2、在搞活動時注意幼兒的安全。
活動準備
各種顏色的頭飾、地上畫好的圈、各種顏色的水粉色及宣紙、各種顏色的玩具、6種小動物及小動物的家。
活動過程
1、《顏色大風吹》的游戲引入課題。小朋友們今天咱們玩一個好玩的游戲——顏色大風吹,把小朋友們分成六組,每組戴不同顏色的頭飾,我們先請幼兒看看自己的頭飾是什么顏色的,然后老師說:紅色頭飾的小朋友就站在圈內,其它顏色頭飾的小朋友則站在圈外用力吹,老師檢查有沒有錯,再替換不同的顏色。
2、這個游戲好玩嗎?小朋友們表現的那么好,現在請你們幫個忙行嗎?行!你們看小豬它們家住的是什么顏色的房子,紅顏色的,那它們家放什么顏色的玩具?紅顏色的,小貓的家是什么………,瞧!這么多顏色的玩具放在一起都混了,那請小朋友們幫幫忙給分一分,把各種顏色的玩具放在小動物的家里。
3、小動物們熱情地邀請咱們去做客,那咱們帶什么禮物叱?噢,有了,老師教你們染色,每位小朋友染一幅漂亮的染畫送給小動物們。幼兒進行染色游戲。
4、利用染好的“小手絹”進行舞蹈表演,《彩色世界真奇妙》
5、小朋友們戴著自己的禮物到小動物家做客——進行區(qū)域游戲。
科學區(qū)進行調色游戲,觀察顏色的變化。
美工區(qū)進行涂色各種顏色的水果,各種顏色的碎紙來添色
語言區(qū),提供有關于紅色的圖片,想一想,紅色的物體并說出它的作用。
6、延伸活動:進行戶外鍛煉,各種顏色的隊伍進行比賽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探索用紙條制作成麥比烏斯圈。通過比較發(fā)現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2、通過操作活動探索麥比烏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數后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3、大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發(fā)現。培養(yǎng)對科學的興趣。
4、通過猜測驗證記錄的方式,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求真求實的態(tài)度。
【活動準備】
1、長紙條。
2、麥比烏斯圈若干個,分別有一條線、二條線、三條線。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筆。
【活動過程】
一、師生互動,共同制作紙圈。
1、出示紙條:這是什么?(紙條)
2、變一變,看它變成了什么?(紙圈)
3、你會做嗎?請小朋友來做一個這樣的紙圈。
4、教師出示麥比烏斯圈,師:我這里還有一個圈,看一看,這個圈和剛才的圈有什么不同?
5、你會做這個圈嗎?
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么做成的。
7、你會做了嗎?請你來做一個這樣的圈。
8、你做好了嗎?你是怎么做的?請你給小朋友示范一下。
教師小結:把紙條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個這樣的圈。咱們做的這個圈啊,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呢,叫做麥比烏斯圈。是德國科學家麥比烏斯在1858年發(fā)現的。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給這個圈取名為麥比烏斯圈。麥比烏斯圈還有許多的秘密呢,F在,我們一起去找找看好嗎?
二、比較:普通的圈和麥比烏斯圈,了解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1、講解做法:現在,小朋友都有了兩個圈。請你用彩筆找一個點,然后輕輕的拖動你的紙圈,在紙圈的內側畫線。最后要讓你畫的線連接起來。(教師示范)
2、操作:幼兒畫線。
3、幼兒表述:你的線畫好了嗎?你發(fā)現了什么秘密?
4、教師小結:普通圈的線只畫了一個面就連了起來,但是麥比烏斯圈的線特別長,畫過了黃顏色的一側又到了藍顏色的一側,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fā)點。
5、麥比烏斯圈就是這么神奇,老師這里還有一列麥比烏斯火車呢,我請兩個小朋友坐坐看。嗚嗚,我們的火車出發(fā)了,看,小朋友們正在藍色的車廂里,我們的小朋友又來到了紅色的車廂里。寶貝們,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6、幼兒思考回答:麥比烏斯圈把兩個面連在了一起。
7、教師小結:孩子們說的太對了。普通的圈都有兩個面,麥比烏斯圈呢是把這兩個面連在了一起,變成了一個面。
三、探索:沿著麥比烏斯圈的二等分線剪開和三等分線剪開會有神奇的結果。
。ㄒ唬1、小朋友可真厲害,一下子就發(fā)現了麥比烏斯圈的秘密。老師還要再考考你。(普通紙圈)我這里有一個普通的紙圈,我們來猜測一下,如果沿著紙圈上的線剪開會怎么樣?(記錄)
2、老師來剪一剪看一看。剪得時候,要先對折剪一個小口,然后再沿著線慢慢的慢慢的把它剪開。
3、瞧,它變成什么了?
。ǘ1、老師這里還給你準備了什么?瞧,是畫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如果沿著這條線剪開會怎么樣呢?
2、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3、我們來剪一剪好不好?請小朋友拿出剪刀,我們來做一做試一試。
4、你的麥比烏斯圈變成什么樣子了?請幼兒講述?匆幌拢F在的麥比烏斯圈有幾個接口?
5、它的結果跟你猜的一樣嗎?
6、教師小結:一個麥比烏斯圈沿著中間的線剪開就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而且有了兩個接口的`麥比烏斯圈。
。ㄈ1、教師出示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
師:這個麥比烏斯圈上有兩條線,那如果我們把這兩條線都剪開,會變成什么樣呢?
2、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3、究竟是誰猜的正確呢?我們怎么樣才能知道?請小朋友按照我們剛才的方法,把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
4、你的麥比烏斯圈變成什么樣子了?幼兒講述
5、跟你猜測的一樣嗎?有許多的東西我們的猜測其實不一定正確,只有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才能確認。我們的科學家呢就是這么做的。今天我們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學家。發(fā)現了麥比烏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畫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后會變成一個更大的麥比烏斯圈。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后變成了一個大一個小兩個套在一起的麥比烏斯圈。
科學教案 篇6
一、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我發(fā)現幼兒特別喜歡“玩火”,如:劃火柴或玩打火機,或者用火點燃紙,破布等等。這是非常危險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許的。看到這一現象,一方面我感到不讓幼兒“玩火”會扼殺幼兒對火的探索的興趣,使幼兒失去學習和學會自我保護的好機會;另一方面我也非常理解家長的心情,所以我結合了“空氣在哪里?”設計了這樣一節(jié)課。主要讓幼兒通過探索觀察蠟燭燃燒時的一些有趣現象,知道蠟燭的燃燒需要空氣中的氧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幼兒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活動目標
1、觀察蠟燭燃燒,發(fā)現許多的有趣的現象
2、產生觀察興趣,初步了解燃燒與空氣的關系
3、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興趣和觀察力。
三、活動準備
每人一個玻璃杯,一支蠟燭,一張畫紙,一盤顏料,一塊碎蠟。
四、活動過程
(一)活動引入
1、師:昨天晚上停電了,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見,怎么辦?
(幼兒自由回答)蠟燭可以照明,今天我?guī)砹撕芏喾N蠟燭,請小朋友看一看。
2、幼兒觀察、發(fā)言、都有些什么蠟燭。
。üに囅灎T、喜慶蠟燭、杯燭、生日蠟燭等)你在什么地方見到過?這些蠟燭會在什么地方用到。
3、小結:蠟燭可以照明,可以做蠟筆,蠟紙。
(二)燃燒蠟燭
1觀察燃燒的蠟燭
(1)師:蠟燭可以照明,點燃的蠟燭還有許多的現象(點燃蠟燭)我們來看看蠟燭的火焰是什么顏色?(幼兒自由說)
①蠟燭的火焰中間和外邊的顏色是不一樣的,中間是藍色的火苗,外邊是黃色的火焰。
、谙灎T的火焰像什么?(幼兒自由想象)
(2)感知蠟燭發(fā)出的光和熱
、僬堃幻變呵皝碛檬謹n著火苗,說一說有什么感覺?
②師:蠟燭燃燒時會發(fā)出光和熱,它的火苗在不停的跳動,忽上忽下。
2、實驗一:《蠟燭在空氣中的燃燒》
。1)師:點燃的蠟燭不要把它吹滅,它會怎么樣?(一直燃燒不會熄滅)如果給點燃的蠟燭罩上一個玻璃杯,蠟燭會怎么樣?(幼兒自由發(fā)言,講述)
下面我請小朋友做個實驗,看看這會有什么現象發(fā)生。
。2)幼兒操作實驗:(罩上杯子后,蠟燭會慢慢熄滅)
、傧灎T為什么會熄滅?(幼兒自由發(fā)言)
、谙灎T的熄滅是因為蠟燭燃燒時需要空氣,當蠟燭被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氣進不去了,杯子的空氣被蠟燭燃燒用完了,蠟燭就會熄滅。
③罩上杯子后蠟燭會熄滅,還會有什么現象發(fā)生。(杯子會發(fā)熱,發(fā)黑,杯壁上會有小水珠,火焰熄滅時有一股煙味)
3、實驗二:《吸水的杯子》
。1)師:如果把點燃的蠟燭放在盛水的盤子中,再把蠟罩上玻璃杯會有什么現象?(幼兒討論發(fā)言)
。2)幼兒操作,觀察現象
。3)師:你們看到了什么,為什么蠟燭會熄滅,彩色的水會被吸到杯子里,(幼兒討論其中的原因)
。4)小結:點燃的蠟燭被罩上玻璃杯后,玻璃杯里的空氣被點燃的蠟燭燃燒完了,杯子里的大氣壓變小了,外面的大氣壓就會把盤子里的水擠壓到杯子里。
4、實驗三:《蠟燭花》
。1)師:蠟燭燃燒時,周圍會流下很多的蠟燭油,蠟燭油像眼淚,而且有點燙,下面請小朋友把蠟燭油盛水的'盤子里。
。2)幼兒觀察蠟燭油滴在水中的現象。
。3)小結:蠟燭油滴到水中,它會像荷葉那樣漂浮在水面上,不會下沉,所以我們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蠟燭花”。
(三)總結
通過實驗一,觀察燃燒的蠟燭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幼兒知道蠟燭在燃燒時火焰的中間和外邊的顏色不同的,充分讓幼兒自由想象火焰像什么?從而知道蠟燭在燃燒時是會發(fā)出光和熱。
五、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六、活動延伸
蠟染畫
蠟還可以繪畫,請幼兒用桌子上的碎蠟在紙上畫上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后用棉簽蘸上盤中的顏料,均勻的涂在畫上,就會顯現出美麗的蠟染畫。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了解植物怎樣過冬,感知冬季植物與氣候變化的關系。
2、通過觀察、繪畫、交流等方式,進一步感知感知各種植物在冬季的不同狀態(tài)。
3、有探索植物奧秘的興趣及愛護植物的情感。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硬板紙上有一張白紙,彩色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通過提問,引出話題。
1、師:小朋友,你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嗎?氣候有什么變化?
2、師:這么冷的天氣,花草樹木輝冬死嗎?植物們準備好過冬天了嗎?下面,我們帶上紙板一起到戶外,找一找、看一看、畫一畫"冬天的植物"。
二、引導幼兒到戶外觀察植物,并記錄植物現象。
1、師:冬天到了,小樹上的葉子有什么變化?大樹上有什么變化?小草是什么樣子的?
2、師:請小朋友在指定范圍內自主觀察,并講述自己的發(fā)現和自己的疑問。
3、教師引導幼兒有重點地觀察個別植物,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植物的變化,①觀察大樹: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冬天的樹是什么樣子?想一想,它們凍死了嗎?找一找樹上還留下了什么?(引導幼兒發(fā)現芽苞、果實、種子等。)②師:請小朋友剝開芽苞看一看,它里面有什么?猜一猜,明年春天會變成什么?
、塾^察小草:請小朋友在草地上觀察,看看冬天的小草怎么樣了?想一想,小草凍死了嗎?挖出小草的根看看是什么顏色的?根上長著什么?
4、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植物,并用自己的'彩筆記錄植物過冬的種種表現。
三、回活動室后組織交流。
師:請小朋友跟同伴講講你的記錄和發(fā)現,看看植物過冬有幾種方式?
四、幫助幼兒了解植物過冬的各種方式。
1、師:冬天到了,落葉樹的葉子紛紛掉下來,常青樹的葉子仍然還是綠色的;落葉對樹木過冬有幫助嗎?(減少水分蒸發(fā)、落葉能化為肥料、營養(yǎng)樹根)
2、師:小草是什么顏色?它冬死了嗎?(有的小草根已經死了,但是它留下了種子,有的小草根還活著,明年春天還會發(fā)芽。)
3、師:人們怎樣幫助植物過冬呢?(在樹上涂石灰、扎干草,為油菜、麥苗撒上草灰、干糞,把怕冷的觀賞植物搬到室內或溫室。)
活動反思:
這樣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非常開心。在老師與幼孩子們的互動、孩子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體現了讓幼兒自主學習的新課程理念。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樹木的過冬方式,由于這方面的內容知識性較強,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如果用說教的方式幼兒肯定難以理解。因此在講解落葉過冬的方法時,我先通過孩子們的感知覺,讓孩子們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具體感知落葉樹和常綠樹的不同之處,讓幼兒自己去發(fā)現,去討論,從而得出結論;在講解蠟質過冬時,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仔細觀察,找出結果。在這樣自由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才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在活動的延伸部分,孩子們從討論人們怎樣保護植物過冬到自己畫一畫,并動手為小樹包裹稻草,形成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幼兒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感和滿足感,感到非常喜悅。
科學教案 篇8
過程與方法:
●能夠主動探究積極發(fā)現,開展拓展性活動!衲軌蛟诮忉屵^程中比較變量!衲軌蛟诮忉屩蝎@得新結論或新發(fā)現。
科學知識: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義。●感受溫室效應及空氣有質量、水的傳熱、空氣動力、熱脹冷縮等原理及其現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樂于拓展,增強本領,豐富知識!襁M一步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熱情。
教學準備:
尺子、報紙若干、一次性紙杯、一次性快餐盒、試管、金魚、酒精燈、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膠帶、熱水、水槽等。
教學步驟:
1、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的科學知識,掌握了一些科學探究本領。
2、其實,像這種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對問題進行探究就是一種“拓展(開拓發(fā)展之意《現代漢語詞典》)”,古人曾說過“舉一反三”和“聞一之十”也是同樣的道理。
3、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書上的現象。
瓶中的草為什么和外面的長的不一樣呢?
4、學生將自己的解釋填寫在活動記錄上。
5、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總結:像這樣用所學的知識對現象和問題進行的解釋就是一種對所學內容的`拓展。
7、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器材動手探究,并將自己的發(fā)現和解釋記錄下來。
。1)兩人小組完成尺挑報紙的實驗
。2)四人小組完成金魚在試管中存活的實驗
(3)每人單獨完成氣墊汽車的實驗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實驗
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都要要求學生進行初步地假設—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釋—討論與交流。
8、像這樣在探究活動中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也是一種拓展。
9、你還能對生活中發(fā)現的哪些現象,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呢?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空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清晰、響亮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模糊、不響亮。
2、引導幼兒認識“小問號”的符號(?),并愿意和小問號做朋友。
3、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歡玩科學小游戲。
活動準備:
自制傳聲筒30根(空心、實心各半),“小問號”符號卡片15張。
活動過程:
1、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玩空心紙棒。
。1)引導幼兒觀察紙棒。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做了一個玩具,你們拿起來看一看,它是什么樣子的。(幼兒發(fā)現紙棒是長長的圓圓的,中間是空心的)。
。2)幼兒玩紙棒。
教師:你們每人拿一根紙棒當玩具,讓老師看看,你們是怎樣玩的。(幼兒拿起紙棒玩起來,有的把它當金箍棒拿在手上轉;有的把它當馬騎著跑;有的把它當望遠鏡用;還有一個小朋友把它當話筒用……)2、引導幼兒把紙棒當“傳聲筒”,自由結伴玩游戲。
。1)教師饒有興趣地對幼兒說:“剛才老師看見王爍小朋友把小嘴巴對準紙棒在說話呢,你們各人找一個好朋友,一個對著紙棒說話,另一個用小耳朵聽,聽聽你的好朋友說了些什么?”
。2)教師話音剛落,幼兒就兩人一組地玩了起來,有的在點頭,有的在笑,似乎聽到了什么。
。3)提問:小朋友聽到你的好朋友說的話了嗎?(幼兒紛紛搶著回答)
(4)教師小結:這個長長的、圓圓的、空心的'紙棒,能把我們說的話傳出去,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傳聲筒。
3、認識“小問號”符號。
。1)我在提供給幼兒的傳聲筒中有意識地在其中的一根中間塞進了紙團,討論時,拿到這根“傳聲筒”的小朋友說聽不清,于是在小結后我就引導幼兒觀察這根傳聲筒有什么不同(從外表看和部分幼兒說是一樣的)。
。2)出示小問號(?)教師接著問:“既然是一樣的,那為什么。傳出來的聲音不清楚呢?”這根傳聲筒我要送一個標記給它(出示“小問號”卡片)知道這是什么符號嗎?(小問號)這根“傳聲筒”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3)幼兒再次玩?zhèn)髀曂玻ㄗⅲ簜髀曂矒Q成實心的)。
幼兒都發(fā)現聽到的聲音也不清晰了,這是為什么呢?幼兒然而然地也產生了疑問,這時引導幼兒也給這些傳聲筒貼上“小號”卡片。
4、引導幼兒對比觀察小問號的傳聲筒和沒有小問號的傳聲筒有什么不同,讓他們發(fā)現有小問號的傳聲筒里有紙團堵著。
5、小結。
剛才我們小朋友真能干,已經找到了帶小問號的傳聲筒。為什么傳的聲音聽不清呢?原來是里面塞滿了紙團,紙團堵住了傳過來的聲音,所以,從這樣的傳聲筒里傳過來的聲音就不清楚了。
小問號是我們的好朋友,它能帶領我們去學習、發(fā)現很多的秘密,以后我們小朋友碰到了小問號,就要多動腦筋想一想或者去問大人。
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在吹泡泡,追泡泡,玩跑跑的游戲中觀察,發(fā)現,感受科學活動的樂趣。
2、嘗試使用洗滌用品調制能吹出泡泡的水,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發(fā)水等常見洗滌用品。
2、教師自備一杯肥皂水、吸管,幼兒每人一個小杯和一根吸管。
3、語言磁帶或cd。
活動過程:
一、戶外游戲“追泡泡”
1、教師將幼兒帶至戶外,吹出一連串的`泡泡,并鼓勵幼兒自由地去追逐,去抓。
2、引導幼兒一邊抓泡泡,一邊仔細觀察。
——教師:這些泡泡是什么樣的?你看到了哪些顏色?抓住了嗎?抓在手心里會怎樣?
二、嘗試在清水中吹泡泡
1、給每個幼兒一根吸管和一杯清水,讓幼兒在清水中吹泡泡。
——教師:吹泡泡的時候要往外吹,不能往里吸。
2、引導幼兒觀察吹泡泡的聲音和吹出來的泡泡形態(tài)。
——教師:一邊吹一邊聽,有什么聲音?泡泡是什么樣子的?
3、請幼兒學教師的樣子蘸水吹泡泡,引導幼兒發(fā)現水的不一樣。
——教師:小朋友們,為什么你們吹不出泡泡呢?
三、探索調制泡泡水
1、師幼共同討論,找到調制泡泡水的方法。
——教師: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讓清水變成泡泡水?
2、請幼兒把自己選擇的洗滌用品加入裝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攪拌,再用吸管試試調制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來。
3、引導幼兒發(fā)現濃度影響泡泡的效果。
四、游戲“泡泡飛呀飛”
1、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自由玩吹泡泡的游戲。
2、引導幼兒觀察泡泡的更多特點。
——教師:泡泡是什么顏色的?在陽光下又是什么顏色的?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科學教案08-01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經典)科學教案08-10
科學教案【經典】08-05
科學教案(精選)08-02
科學教案[經典]08-09
[經典]科學教案08-15
科學教案(經典)08-08
【精選】科學教案07-28
科學教案(精選)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