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范文資料網(wǎng)>文明禮儀>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時間:2024-01-07 08:04:15 元宵節(ji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1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觀燈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jié)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guī)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guī)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fā)展,燈節(ji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jié)的一項傳統(tǒng)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fā)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痹压(jié),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走百病

  元宵節(jié)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qū)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jié)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jié)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yǎng)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xiàn)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節(jié)這些禁忌需注意

  1、出門不能丟東西

  正月十五這天,很多人都出門去賞燈、觀月,人來人往的有人就渾水摸魚在其中。新的一年才剛剛開始,如果在正月丟東西,有的人就認為是把一整年的財運都給丟了,這一年都會過得不好,因此人們忌諱出門丟東西。

  2、不能剪頭發(fā)

  古人講究“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對于自己的身體頭發(fā)、皮膚等,人們是非?粗氐。頭發(fā)也被人們看做是財運,平常沒關系,但是正月是不能理發(fā)的。人們還認為理發(fā)會“死舅舅”。

  3、不能說臟話

  正月是一個喜慶的月份,是一年當中的第一個月份,老一輩的人講究一月份是很多神仙都在的月份。如果滿嘴臟話,就會讓人覺得小氣,不吉利,被神仙聽見了也不會去保佑這樣的人。因此,在正月不能講臟話。

  4、民俗認為此日是天宮大帝的誕辰日,應以喜慶為主。元宵節(jié)當日,夫妻之間絕不能鬧矛盾,也盡量避免孩子哭鬧,以免給家庭帶來霉氣。

  5、元宵節(jié)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jié)日,再繁忙的人這一天也一定要休息,避免勞作工具損壞,帶來霉運和財運損失和不利的事情發(fā)生。

  6、元宵節(jié)當日避免看醫(yī)生,避免到荒郊野外、墳地、古陵等陰氣和晦氣較重的場所。身體弱、運氣差的人士更應加以防范,以免沾染晦氣上身。

  7、此日、不要借給別人錢,據(jù)說這樣做的話、會把你的運氣借走。

  8、米缸也不要見底,因為舊有斷炊堪虞之說。

  9、此日注意衣服不要弄破、據(jù)說傳言會一年霉運纏身。

  10、此日不要殺生,這是一個見血的不詳惡兆,所出現(xiàn)的問題則是破財及病災。

  11、盡量避免白色和黑色的衣服,這兩種顏色與死亡緊緊聯(lián)系,大慶的日子見到這兩種顏色、會讓穿戴者事事不能如愿。

  12、避免臟話、據(jù)說這樣去做,今年會禍從口出、不經(jīng)意說錯話而帶來大的禍事。

  元宵節(jié)賞花燈的來歷傳說

  元宵節(jié)賞花燈傳說一: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chǎn)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fā)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xù)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chǎn)。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jié)賞花燈傳說二:

  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yōu)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鬧元宵”。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2

  汕頭元宵節(jié)習俗:賽大豬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七、十八,汕頭月浦鄉(xiāng)和澄海冠山村都會舉行一年一度傳統(tǒng)民俗活動——賽大豬。

  賽大豬,賽的不是千豬競跑,而是千豬盡美、盡肥。每家每戶把一年來精心飼養(yǎng)的豬開膛破肚,趴在一個個約有1米多高特制的木架上,擺放在宗祠里。這些被當作供品的大肥豬都高昂著頭部,嘴里塞著大桔,頭上戴著大紅花,身上蓋滿了大紅的“喜”印。有些還把豬脖子上特意留下的一些毛發(fā)染成紅色,整個場面呈現(xiàn)一派喜氣。

  每次賽大豬時,都會請潮劇團在宗祠前搭臺唱大戲,賽大豬的主辦地宗祠也會煥然一新,張燈結彩。眾人游走在大豬間,賞大豬、聽潮劇、祭奠祖先。比賽結束后,參賽者各自將大豬抬回家,只留下豬頭。豬肉會依次分贈給親友,圖個吉祥。

  雷州元宵節(jié)習俗:穿令箭

  在元宵節(jié)期間,湛江各地鄉(xiāng)村的飄色表演中,有一項絕技,叫穿令箭。所用的令箭是用金屬特制的,有銅、鐵、銀、不銹鋼等各種材質(zhì)。結構實心,上粗下細,尾部呈針狀,長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

  表演出游前三天,先將令箭打磨清洗,然后恭敬地放入廟宇封令;取令要鄭重其事,用香燭拜祭。表演者要沐浴凈身,有的還要齋戒吃素三天。表演時用令箭由一邊臉頰穿進口腔,再從另一邊臉頰穿出,用手扶著外露部分,讓人們抬著游行,行程有的數(shù)公里,時間兩三個小時,自始至終神態(tài)自然。穿令箭出游,被認為有神靈庇佑,平安保障,能逢兇化吉,故表演者大多數(shù)不講報酬。令箭拔出時,表演者的'臉頰看不見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跡,令人驚嘆。

  豐順元宵節(jié)習俗:燒火龍

  埔寨火龍是豐順縣埔寨鎮(zhèn)村民鬧元宵的獨特傳統(tǒng)節(jié)目。據(jù)《豐順縣志》記載,早在清乾隆六年,埔寨鎮(zhèn)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每年元宵之夜舉行火龍表演活動,祈求風調(diào)雨順、年年豐收、祥和吉利、歲歲平安;瘕埍硌菸苓厰(shù)萬名群眾前來觀賞,如此盛況幾乎年年如是,世代相傳。

  潮州元宵節(jié)習俗:賞花燈

  元宵游花燈歷來盛行。史料記載,清代元宵游花燈以潮州最為有名。“游花燈”隊伍前導為火把、龍燈,接著是潮州小鑼鼓和花燈屏,末尾是1只五彩鳳。潮州花燈不同于北京的宮燈、上海的龍燈和廣州的走馬燈,其形式多種多樣,風格獨特,有紗燈、活景等;纛}材有花果、蟲魚、鳥獸和戲劇、民間故事人物等。潮汕花燈多時達百屏,故有民歌《百屏燈》流傳。歌詞從“頭屏董卓鳳儀亭,貂嬋共伊在戲耍,呂布氣到手槌胸”一直唱至“百屏拜壽郭子儀”才結束,就是對歷史上潮州游花燈盛況的寫照。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3

  南方元宵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一、東莞元宵節(jié)吃香丸

  而除了湯圓,在東莞還有一種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

  香丸圓圓的,直徑約一厘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制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東莞,朋友親戚相互串門時,總會接到主人家的幾粒香丸,吃過表示與人結緣。

  煮湯圓、吃油團

  元宵節(jié)吃湯圓已經(jīng)是普遍的習慣,在廣西的上林、靖西等地還有吃油團(有的地方也稱“煎堆”“油堆”)的習俗。食物有別,寓意卻一樣。這兩種食物都為小圓球形,表示團圓。原先“油團”的“團”字并不是現(xiàn)在所用的這個團圓的“團”字,而是“摶”字,它表示的是一個把做油團的面戳圓的動作,但隨著時間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變成現(xiàn)在的“團”了。

  二、在廣州、香港等地

  元宵夜要進行樹元宵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元宵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

  舞火龍。是香港元宵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fā)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煮湯圓

  元宵節(jié)吃湯圓是眾所周知的節(jié)日食俗,寓意“團團圓圓”。

  湯圓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jù)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qū)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jié)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tǒng)習俗。據(jù)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我們常吃的湯圓有芝麻、花生、香芋等。

  三、深圳元宵節(jié)吃什么

  “吃圓仔、扁米,然后走家串戶討紅包。”傳承人陳淦忠想起了小時候,他說,米餅、雞仔餅等小吃,大人們在春節(jié)前就已經(jīng)做好,到了元宵節(jié),“孩子們會拿著一個小竹籃,裝上這些小糕點串門,趁著元宵抓緊討紅包”。

  60多歲的英姑則說,作為長輩們來說,這種串門實際上是一種“結緣”,人與人之間,互相招呼,以歡喜心相見,保持良好的關系。并且有鄰里之間互相做傳統(tǒng)小吃的習俗,“你家做米餅,我家做松糕”,做足吃到農(nóng)歷五月的量,做好了之后禮尚往來,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

  舞龍、點花燈、猜謎語、唱粵劇,也是深圳人過元宵節(jié)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此外,福田下沙一代還有吃大盆菜的習俗。據(jù)介紹,大盆菜的烹飪方法考究,菜盆里有包括煎蠔、雞、鴨、豬肉、冬菇等15種菜,一層一道菜,意為“百鳥歸巢”。吃法也較為講究,食客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翻找,越是底層越鮮美,稱之為“尋寶”。

  元宵節(jié)節(jié)期節(jié)俗

  元宵節(jié)的節(jié)期與節(jié)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fā)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jié)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jié),與春節(jié)相接,白晝?yōu)槭,熱鬧非凡,[8]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jié)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6]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nèi)容,只是節(jié)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4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吃元宵代表著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耍龍燈

  舞龍是起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jié)日里面節(jié)目之一。龍是中國古老的圖騰,正月十五耍龍燈已經(jīng)遍布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各個華人聚居的地方!

  舞獅子

  舞獅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中國民俗傳統(tǒng)認為舞獅可以驅(qū)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jié)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jié)特色活動。每逢農(nóng)歷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jié)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

  送花燈

  送燈又稱送花燈,漢族傳統(tǒng)民俗,即在元宵節(jié)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踩高蹺

  踩高蹺亦作“ 踩高蹻 ”,一種民間雜技。表演者裝扮戲劇或傳說中的人物,踩著有踏腳裝置的木棍,邊走邊表演。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fā)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迎紫姑

  迎紫姑是漢族傳統(tǒng)民俗活動。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漢族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漢族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于記載。 走百病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漢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jié)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莒縣農(nóng)村男女老少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謂之“走老貌”,據(jù)說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5

  百獅爭霸賽

  南海千燈湖更是在正月十五(3月5日)千燈湖舉行“百獅爭霸賽”,邀請珠三角地區(qū)獅子參賽。在順德的10個鎮(zhèn)街,還保留著很多傳統(tǒng)的風俗,在10個鎮(zhèn)街推出的節(jié)目榜單中,不少蘊涵著濃郁的傳統(tǒng)和年味。細數(shù)各鎮(zhèn)街,主題多元化,學校、公園、廣場等場所成為了活動的集合地。大良的新春系列活動將迎來一場精彩繽紛的歡歌喜舞,倫教的元宵燈謎活動正等候著才子佳人相會,容桂的春節(jié)籃球邀請賽也將火熱上演。

  行通濟

  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市一帶的漢族民俗和民間宗教活動。作為在元宵節(jié)期間舉行的游玩祈;顒。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真正行通濟是正月十六,但是后來政府改為正月十五。行通濟是反映漢族傳統(tǒng)信仰、風俗習慣及祈福儀式的民民俗文化活動。

  元宵節(jié)當晚,幾十萬人齊集佛山通濟橋前,呼朋喚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風車,匯入擁擠的人潮,施施然邁過通濟橋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濟,冇閉翳”,祈求時來運轉(zhuǎn)。這種習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F(xiàn)在元宵行通濟習俗的影響力,已擴展到整個珠三角和港澳地區(qū),行通濟已成為整個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據(jù)說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園附近以前有一條河通濟河,河上有一條橋叫“通濟橋”。河現(xiàn)在沒了,橋還在,每年這一天,人們都到這里走過橋,燒香、拋生菜和轉(zhuǎn)風車,人流絡繹不絕,好不熱鬧。

  行通濟歷史

  從明末清初開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鄉(xiāng)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200多年來,佛山人祖祖輩輩延續(xù)著行通濟的風俗。而且還流傳著“行通濟,無閉翳”的諺語。(“蔽翳”是粵語方言,意指憂愁、衰氣。)行通濟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個風俗習慣“行通濟”。

  通濟橋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距今300多年。被稱為佛山舊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國后通濟橋被拆,但行通濟的習俗不變,人們每年仍不約而同地走過橋面。直到20xx年,佛山市政府順應民意重建通濟橋,以延續(xù)行通濟的習俗。

  據(jù)記載,通濟橋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開始是木石參半的拱橋,建成時,取名為“通濟橋”。因為橋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當朝的戶部尚書李侍問回到佛山時,發(fā)起募捐修橋。在建橋時,他征求了鄉(xiāng)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鄉(xiāng)父老的意見,用木石參半的方法,這樣既能使橋結構雄偉堅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眾人。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6

  上海元宵節(jié)習俗

  上海元宵節(jié)的習俗:掛望田燈、串馬燈

  上海農(nóng)村農(nóng)田里掛上一盞燈,稱做“望田燈”,預兆五谷豐登,討個太平年成。吳淞一帶店家掛跑馬燈、魚燈等,鄉(xiāng)間各廟宴神,在廟門前立燈塔、架橋燈,饒有情趣。夜里,高竹竿上掛紅燈,走村兒童提彩燈,還有人玩 “摜火球,照田財”。金山、松江地區(qū)元宵夜,有人在田間揮野火,有人把燈籠檐前掛。有人上街舞龍燈,有人出行 “串馬燈”。

  老上海元宵節(jié)吃什么

  今天,我們一起來尋覓記憶中老上海鄉(xiāng)村元宵節(jié)幾段塵封的剪影:上?h農(nóng)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圓子,黃、綠、紅三色兆豐年;或做12只大圓子,用手指在圓子頂端撳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積水多少,以卜當年每月雨水。川沙居民元宵愛吃謝年的“收心餛飩”,入夜,寺廟前高懸七層至九層紅燈,農(nóng)人手持火把走在田頭“調(diào)火龍”,唱:“花三擔,稻六石,赤米綠豆收兩石”,祝禱豐收;他們還點燃田邊茅草,俗稱“炭茅柴”。

  南匯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圓子,中午包餛飩,夜里,孩子們玩“炭茅蕩”,舉著火把繞著自家的田頭邊跑邊喊一些祝愿自己家種的莊稼比別人好的話。寶山的桶形天燈別有情趣,點燃油燈,帶著人們美好的祈愿冉冉飄向深邃的夜空……奉賢元宵夜,農(nóng)家點燃天香蠟燭,祥瑞之光可兆豐年。此地做的湯圓大不同,花包形稱“花包圓”,稻堆形稱“稻堆圓”,寓意糧棉大豐收。崇明地方糯米繭團形狀巧,兩頭大來中間小,元宵中午,包的餛飩叫 “兜財”,下午,用筷子插上繭團,放置田頭,祈求豐收,叫作“齋田頭”。

  扛三姑娘

  滬郊農(nóng)家有元宵節(jié)“扛三姑娘” “迎紫姑”習俗!白瞎谩彼追Q“坑三姑娘”,是傳說中的“廁神”,即用一只淘米籮,籮上插一只銀簪,由幾個姑娘“通神”邀請?zhí)锝枪媚、場角姑娘、坑三姑娘等“三姑娘”“降神”,或用淘籮或畚箕下縛一只筷,由二人扶著,讓筷在木屑或糠秕上寫字以卜雨水、年成及婚事等,多由婦女參加。詢問吉兇禍福,是一種迷信活動。

  走三橋

  元宵夜,吳淞等地還有“走三橋”風俗,婦女結伴相行,或拖兒攜女,或挾持嬰兒衣衫走過三座大橋,認為可實現(xiàn)一年保平安,求生貴子,祈祝幼兒祛病消災等愿望。滬地鄉(xiāng)村亦有“卜流花”舊習,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鍋水中,谷物爆開粉碎為末,是大好征兆!據(jù)說元宵之夜少女去觀井水會顯得更美麗,此時,天空一輪明月、皎潔如玉,地上一片燈火,良辰美時,此刻,俯視井水,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可愛,顯現(xiàn)出花容月。

  金華元宵節(jié)的習俗

  元宵放燈

  元宵前夕,東陽市盧宅古建筑群內(nèi)的肅雍堂大堂燈,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每到農(nóng)歷閏年元宵節(jié)期間,肅雍堂都會張掛大堂燈。今年的這套大燈,高4.05米,直徑2.10米,重122.5公斤,中間用羊皮、料絲、羊角3盞大燈上下相接,外圍垂6串24盞羊角小燈和珠籃燈,共用40萬顆彩色玻璃珠穿就。

  元宵節(jié)放燈之俗,始于漢朝。漢明帝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點燈,表示對神佛的尊敬。元宵節(jié)放燈習俗就這樣開始了。到了唐代,元宵節(jié)放燈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長安“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過高達150尺的燈樓。燈樓上懸掛著珠玉,金銀穗墜,風吹金玉,錚錚作響。

  到了宋代以后,元宵燈節(jié)更是熱鬧異常。元宵放燈時間,漢朝開始僅張燈一個晚上,唐玄宗規(guī)定三個晚上,北宋延長至五個晚上,到了明朝朱元璋時,規(guī)定從正月初八晚開始張燈,延至十七晚落燈。唐代放燈時出現(xiàn)了雜耍技藝,宋代出現(xiàn)了燈謎,到明代又增設了戲曲表演。

  如今,在金華也還有許多地方有花燈,花燈品種繁多,多姿多彩,有的燈還是傳統(tǒng)樣式,像手提燈尚用蠟燭,也有的已用電燈取光。

  品元宵

  元宵節(jié)吃元宵的風俗,始于宋代。宋代《平園續(xù)稿》一書記載:“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據(jù)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節(jié)食所尚,則乳糖圓子,澄沙團子……十般糖之類。”這種“糖圓子”、“浮圓子”因應節(jié)而做,后改稱為“元宵”。元宵節(jié)吃元宵,意在祝一家團圓和睦,并借以表達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的心愿。

  元宵從制作上分為兩種:一種為實心,不帶餡兒的;另一種是帶餡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元宵可帶湯吃,也可炒吃、油氽和蒸吃。元宵的口味,有葷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已跳出應時食品之外,成為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并增加了許多新的品種,口味更顯豐富。

  猜燈謎

  元宵前后,我市很多單位都會舉辦猜燈謎活動。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它來源于民間口謎,后來經(jīng)過文人加工就成了謎語,其中包括燈謎、事物謎、兒童謎、填格謎等。

  謎語同樣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過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政客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說服各國君主,往往在發(fā)言中采用講民間故事的隱喻方法,巧妙影射,寓以深意,以期收到預期效果。當時把這種方法叫“隱語”或“瘐詞”,這就是謎語書面創(chuàng)作的最初階段。到了秦漢以后,謎語形成為一種書面創(chuàng)作。到了南宋,謎語變成元宵節(jié)里特有的游戲方式。人們將謎條系于五彩繽紛的花燈之上,供人猜射,稱作“燈謎”。如今,猜謎活動已成為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色彩的一種文藝活動。

  迎龍燈

  迎龍燈在金華很多地方都有,這些年也越來越為各地所喜愛。前兩天,浦江、義烏、磐安、金東等多個地方舉辦了迎龍燈活動。像浦江縣白馬鎮(zhèn)旌塢村在村里的廣場上舞動板凳龍,當天共有三條板凳龍在村里“鬧元宵”。元宵節(jié)扛起板凳舞龍,是當?shù)剞r(nóng)家新年里的.大事。

  金華這邊的龍燈,大多為板凳龍,又稱為長燈,由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分組成。一條龍從頭到尾,由幾十節(jié)、幾百節(jié)甚至上千節(jié)板凳串聯(lián)而成,長度從數(shù)百米到幾千米不等。2006年,浦江板凳龍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元宵節(jié)12種雅趣湯圓

  雪中送炭湯圓

  所謂雪,就是湯圓雪白的外層,而炭則是內(nèi)層的炭燒朱古力餡,湯圓味道較濃,所以就配以一個清新的玫瑰花湯底,喝一口湯,吃一口湯圓,就是最佳的吃法。

  玫瑰椰露湯圓

  單看外型已夠賞心悅目,吃一口,更有雙唇在浸玫瑰花浴的感覺,椰汁、鮮奶再加玫瑰花,清潤而暖和,再加上同樣有美顏作用的芝麻湯圓,最適合女孩子品嘗。

  香蕉奶皇湯圓

  奶皇湯圓最叫人難忘之處,是外層夠薄夠干身,湯圓皮軟糯卻不糊口,以往有芒果、麥提莎、榴及燕窩等口味,今次則返璞歸真,以最簡單的香蕉做餡,蕉味濃郁,軟綿綿的口感不比一向好賣的芒果遜色。

  桂花南瓜湯圓

  南瓜湯圓通常以南瓜做皮,這個則以南瓜做餡,外層蘸芝麻增添香口的感覺。湯圓放于桂花糖水內(nèi),外香內(nèi)甜,保證這個元宵節(jié)會甜蜜蜜。

  翡翠湯圓

  新年吃得太飽太膩,翡翠湯圓就專為怕膩的人士而設,由糖水至湯圓都屬少甜配搭,綠茶味湯圓皮內(nèi)藏的是紅豆白奶黃餡,白奶黃即純以蛋白做成的奶黃,味道較清,所以加入了有咬口的紅豆,試過味道確沒有一般的膩,叫人對吃湯圓的看法大為改觀。

  菠菜花生蓉湯圓

  菠菜做餡的湯圓也不一定是堿的,因為菠菜內(nèi)加入砂糖及花生,卻依然有淡淡菜味,吃起來特別清,也適合大魚大肉之后食用。

  燕窩紅寶石湯圓

  云南東南部的建水以燕窩馳名,該處的巖燕不同一般的海燕,無腥味而且蛋白質(zhì)特別豐富,這個紅寶石湯圓就是以冰糖健水燕窩作糖水底,每碗都有燕窩,配合甘筍汁皮的小湯圓,很清甜。

  定心湯圓

  可說是層次感最豐富的湯圓,是云南人過年必吃的早點,餡料有火腿、花生蓉及曬干的云南桔皮,最精彩的是湯底,用云南野生玫瑰,曬干后加入片糖及黃酒放入山洞內(nèi)發(fā)酵半年以上,做成玫瑰花醬儲存。吃時宜將湯圓切開,讓花生粒及桔皮的香跟帶清醇酒香的玫瑰花湯融為一體,幾種香味同時向味蕾沖擊,實在非比尋常。

  山珍珠翡翠湯圓

  山珍珠是生長在云南海拔四千尺的一種野生果實,具有烏發(fā)及養(yǎng)顏的作用,雖然無味,卻口感煙韌,配合用菠菜汁做成的小湯圓,做出如水晶加翡翠般的效果。

  金陵雨花湯圓

  搓成雨花石一般的花紋,其實是芝麻味及原味糯米團的混合,湯圓比一般的細小,一口一個,精細可愛。

  青豆蓉湯圓

  上海王家沙以蟹粉湯圓最知名,但由于香港人不太接受,現(xiàn)已停止供應,跑出的反而是青豆蓉湯圓,選用紐西蘭青豆加糖打成蓉,味道跟豆沙頗相似,不過甜度較低,而且有一陣豆香,湯圓呈欖核形,入口感覺更細滑。

  平海湯圓

  對咸味而餡料多多的湯圓一向無甚好感,但惠州的平海湯圓確實很香。餡料有蝦米、唐芹、肉碎、冬菇及津白等,肉不過多,卻有一股津白及蝦米的清香,湯底以豬骨及津白為主,味道同樣很清幽,雖然湯圓個子比一般的大,卻無損討好的感覺。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7

  習俗1:賽燈

  在桂西北、桂西南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流行上元節(jié)賽燈的習俗,人們在上元節(jié)那天晚上把各自做好的燈擺出來比賽,比比誰做得最好最巧。人們不僅是互相賽燈,還要跟月亮比亮爭輝,各式各樣的燈或掛在樹上,或放在地上,形成五彩斑斕的夜景。這些燈通常是插在有辟邪寓意的柚子上,或是以香代火,即在柚子上插上無數(shù)根香以形成星星點點的光,當燈或香火自然熄滅后,即表示為期15天的春節(jié)圓滿結束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習俗2:煮湯圓、吃油團

  元宵節(jié)吃湯圓已經(jīng)是普遍的習慣,在廣西的上林、靖西等地還有吃油團(有的地方也稱“煎堆”“油堆”)的習俗。食物有別,寓意卻一樣。這兩種食物都為小圓球形,表示團圓。原先“油團”的“團”字并不是現(xiàn)在所用的這個團圓的“團”字,而是“摶”字,它表示的是一個把做油團的面戳圓的動作,但隨著時間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變成現(xiàn)在的“團”了。

  習俗3:偷青

  農(nóng)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也稱上元節(jié),俗稱正月半,人們以正月十五至二十為元宵燈期。舊時,在元宵節(jié)前,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成湯圓,當晚,各家各戶煮了湯圓,全家老幼圍坐在燈下吃湯圓,意取團團圓圓。

  在博白這天各家要殺雞燒“完燈”紙,祭祀諸神及祖先。當晚人們到野外菜地,摘別人幾兜青菜回家,謂之“偷青”,表示好“兆頭”。沙河、頓谷等地除偷青外,有的人還在種青麻的地上翻滾,認為可治腰痛。

  習俗4:舞龍

  舞龍在富川瑤漢各族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游藝活動,尤其是東山五源瑤寨頗負盛名,亦是瑤族人民龍王崇拜的遺風。除春節(jié)舞龍之外,逢喜慶、廟期(會)和佳節(jié)亦舞龍,幖椅椠埞(jié)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舉行,時值元宵佳節(jié),故又稱為“上元宵”。上元宵是走村串戶進行,一般一個村寨一天,每年走10多個村子,要把五源瑤寨都走過,一般要3年,叫一屆,3年以后周而復始,一屆接一屆,連續(xù)不絕。龍燈隊伍壯大,一般有11、13或15節(jié)式長龍,也有9或5節(jié)式短龍,金、黃、白、綠龍等款式。舉舞時牌燈、龍珠先行,金龍飛舞而至,龍后有絢麗多姿的燈籠,如象征如意吉祥的麒麟燈、吉慶富裕的鯉魚燈等等。大年初一早,龍隊先給村人拜年。到了年初二就敲鑼打鼓向鄰村舞龍拜年,鄰村男女老少傾家出動村郊迎龍,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表演項目有“黃龍出洞”、“金龍纏柱”、“鯉魚戲水”、“鯉魚跳龍門”,等等,在舞雙龍表演過程中,尤以“雙龍搶珠”、“雙龍獻寶”最為精彩,場面蔚為壯觀。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8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被稱為元宵節(jié),吃元宵自然是節(jié)日的一個重要的習俗。小小的元宵,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里面的餡料一般為甜,象征著人們的生活甜甜蜜蜜。十五元宵,全家齊聚一堂,歡歡喜喜的'吃元宵。

  二、猜燈謎 十五元宵節(jié)之前,古代的文人墨客喜在家做燈,燈的樣式各種各樣,在燈面上寫上各種各樣的燈謎,十五元宵的晚上,人們紛紛來到街上,看到喜歡的燈,猜出燈謎,這些文人墨客便會將燈送出。也就是十五元宵節(jié)的習俗猜燈謎,送彩燈。即使現(xiàn)在我們過節(jié)的時候也是在街上掛滿了彩燈。

  三、舞獅子、舞龍 獅子,龍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在在年節(jié)和喜慶的時候表演。

  四、耍啦 耍啦也能被稱為扭秧歌,這是十五鬧元宵一種特殊的習俗。十五以前就開始排練,從十四開始演出,在十五那天正式演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表演,節(jié)目也是各種各樣,有舉花燈、百船、踩高蹺等節(jié)目。

  五、走百病 這個習俗主要是婦人和女子過得,這一天,婦女和孩子在橋邊,河邊走過,寓意將病禍都驅(qū)走,寓意平安吉祥。

  六、逐鼠 逐鼠并不是驅(qū)逐老鼠,而是養(yǎng)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熬上一大鍋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等地方,不讓老鼠吃蠶寶寶。傳說這樣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9

  過元宵節(jié)必備的開運習俗一、慎祝福

  元宵節(jié)祝福短信發(fā)出要避開最兇的時辰:辰、酉。最好是在吉的時辰發(fā)出:子、卯、午、戌。當然,這一點對很多人來說有些難,如果你不能完全做到,那么起碼你應做到:發(fā)給你最敬愛、最尊重、最親密的三位親朋好友的祝福問候必須在吉時。到了這個時候,打個電話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過元宵節(jié)必備的開運習俗二、看月亮

  正月十五的時候一定記得出去看月亮(如果有明月),那時可以在白紙上畫弓箭,然后在吉時對著月亮大聲喊:嫦娥,下來吃元宵了!如此這般你和在場的朋友們都能好運連連。這同樣也是春節(jié)期間讓自己改運、增加桃花的最有利的時機之一。因為古有詩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共看嬋娟是一種長久的期望和象征。

  過元宵節(jié)必備的開運習俗三、送神靈

  雖然初一,十五是燒香求神的好時間,這天要誠心祈求上蒼給自己好運。但是正月十五一過,個個神仙都要各就各位,如果家里請了一些神靈回家過年的,不能忘記在正月十六把他們送回原位,不然時間一長,會帶來靈異反應,影響運勢。

  過元宵節(jié)必備的開運習俗四、納舊俗

  元宵節(jié)有些舊時的風俗,可以多加采納。舊時婦女們相信在上元夜到外面去照月光會受孕。同樣的,少女們之間也有傳說,照井水,面較美。男士們則相信元宵夜睡得越晚自己會越長壽,而孩子晚睡可以為自己的.父母增福添壽。

  過元宵節(jié)必備的開運習俗五、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這也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在元宵節(jié)之夜,很多婦女就會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就樣就能祛病延年。元宵節(jié)這天單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運勢。

  過元宵節(jié)必備的開運習俗六、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湯圓是在中國十大開運習俗之一,吃湯圓也叫吃元宵。因為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這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在元宵節(jié)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10

  河北各地的元宵節(jié)習俗1:

  燈節(jié)在隋煬帝時代就有,是隋煬帝為了接待外國使臣特意準備的賞燈節(jié),并且在民間也形成了一種規(guī)模。在唐朝時期規(guī)模最大,元宵賞燈節(jié)達到了3天,宋朝賞燈時間達到5天,而在明朝更是達到極致,將賞燈時間延長至10天。

  河北各地的元宵節(jié)習俗2:

  元宵節(jié)除了慶;顒油,還有信仰性的活動。

  最為常見的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qū)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jié)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jié)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王麗平說,河北地區(qū)的元宵節(jié)習俗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正是因為人們對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祈盼,才有了各種各樣的慶;顒,“也希望這些民俗活動作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久遠。”

  河北各地的元宵節(jié)習俗3:

  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jié)習俗有井陘的拉花

  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在井陘有多種流派沿傳,尤以東南正、莊旺、南固底的拉花最為出色,最有代表性。有關“拉花”稱謂的傳說很多:一說拉花是在拉運牡丹花過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稱“拉花”;又說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諧音;還說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贊皇縣元宵節(jié)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xiàn)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jié),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镲等。音樂渾厚粗獷。歡快的舞步,活潑、風趣的表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河北各地的元宵節(jié)習俗4:

  邯鄲的武安儺戲也是元宵節(jié)一種特有的習俗。

  據(jù)了解,儺舞是古代祭儀式中的一種舞蹈,儺戲是在到儺舞的基礎之上發(fā)展形成的戲劇形式,儺祭源源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qū)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周代叫做儺。儺舞的發(fā)展對中國的地方戲曲有影,再某些地區(qū),儺舞本身已發(fā)展成儺戲,儺吸表演的主要特點是角色都戴不制假面,儺舞和儺戲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中國表演藝術由歌舞向戲劇形式發(fā)展進程中各個階段的不同面貌。張家口的二人臺、打樹花也是當?shù)厝朔浅O矚g的一種活動,二人臺的最大特點是舞蹈幅度大、跳躍性強、總體給人以粗獷憨厚之感;音樂上較婉轉(zhuǎn)、細膩、悠揚;打樹花則是張家口元宵節(jié)最為具有觀賞價值的一種活動,夜幕降臨,匠人們把砸碎的鐵器裝入爐中為晚上的活動做著準備藝人用在水中浸泡了3天的柳木勺子,將廢鐵熔成的鐵水一勺勺潑灑在古老的城墻上,甩濺出絢麗多彩的火花,活動場面極其壯觀。觀眾們對這一古老而獨特的.花會形式無不拍案叫絕。

  河北各地的元宵節(jié)習俗5:

  廣平縣“踩蹺”鬧元宵更可謂是一道豐富的元宵節(jié)“大餐”。高蹺在廣平縣已流傳了幾百年,其中以店西村最有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踩高蹺的高手。無論男女,人人都練就了一腳功夫,只要一綁上高蹺就能疾步行走。

  每到春節(jié),他們就畫好臉譜,穿上戲服,踩上高蹺,上街表演。往往從正月十一、十二,人們就開始“踩街”,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正月十八方告結束。踩高蹺時,人們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像呂洞賓、何仙姑、紅娘、濟公、張生等。經(jīng)常演出的劇目有《西游記》、《八仙過海》、《蟠桃會》、《花果山捉猴》等30多種。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

  “元宵節(jié)里人們特別重視團圓,只要能夠趕回家的人都要盡量趕回家和家人團聚,”王麗平說,平山縣的元宵節(jié)里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習俗,就是女兒結婚之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在婆家過,而第一個元宵節(jié)則要和丈夫回到娘家過,“這算是河北地區(qū)獨特的一種元宵節(jié)風俗!

  為了紀念團圓,古代便有了吃元宵的習俗,“北方叫元宵,南方則叫湯圓,雖然叫法不同,但寓意相同,均是表團圓之意!倍谄缴竭有一種獨特的習俗,正月十五這天是早上吃餃子,晚上吃湯圓,這也是與其他地方不同的一種習俗。

  元宵節(jié)的第二重含義就是驅(qū)邪祈福,這一天也被視作狂歡節(jié),人們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燈會,制作出各種各樣的燈籠,以表達對春節(jié)的留戀!半m說元宵節(jié)過后,就意味著春節(jié)結束了,但這卻是一年的新開始,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祈盼新的一年能夠吉祥如意!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11

  方法/步驟

  吃元宵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多在元宵節(jié)吃,也有當點心吃,一般有多種餡料,其中豆沙餡的最為多,元宵除了一般的,還有酒釀小圓子等種類。

  意喻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觀燈是元宵節(jié)期間的漢族傳統(tǒng)民俗活動。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漢族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xiāng)通宵燈火輝煌。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漢族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jié)特色活動。每逢農(nóng)歷正月十五,漢族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jié)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燈謎增添節(jié)日氣氛,展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龍燈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從春節(jié)到元宵燈節(jié),中國城鄉(xiāng)廣大地區(qū)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jīng)過千百年的沿襲、發(fā)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yōu)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漢族舞蹈。

  舞獅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tài)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xiàn)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12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蟆⒂驼、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2、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xiāng)通宵燈火輝煌。

  3、走百病

  元宵節(jié)除了慶;顒油,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qū)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jié)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jié)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4、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yǎng)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 篇13

  關于元宵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1、掛紅燈

  掛紅燈是元宵節(jié)傳統(tǒng)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行,關于掛紅燈習俗的由來還和著名“黃巢起義”中的黃巢有關。

  2、吃元宵

  每年的元宵節(jié),全國上下幾乎家家戶戶都是要吃元宵的,當然這一天有些地方的人是不吃元宵的,有吃水餃的,也有吃其他的傳統(tǒng)美食的。

  3、觀花燈

  元宵節(jié)觀花燈的習俗起源于漢明帝時期,最初只是流行于宮廷,后來慢慢地流傳到了民間。小時候倒沒有所謂的觀花燈,可能這也和觀花燈需要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需要一定的條件有關吧,這幾年倒是每年都有,不過今年估計是沒得看了。

  4、猜燈謎

  猜燈謎是和觀花燈一起的,是比較有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現(xiàn)在有些地方每年元宵晚會不是也有猜燈謎嗎。

  5、耍龍燈

  耍龍燈的習俗寓意著祭神、驅(qū)邪、賀喜、消災降福等,目前有些地區(qū)在元宵節(jié)這一天有耍龍燈的習俗。

  6、送孩兒燈

  送孩兒燈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元宵節(jié)傳統(tǒng)民俗,是娘家人為出嫁(新嫁)女兒送的,寓意著希望新婚女兒早點兒孕育小生命的.意思。也有的地區(qū)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送孩兒燈。

  7、踩高蹺

  踩高蹺是古代百戲之一,也是有些地區(qū)元宵節(jié)很有特色的一個節(jié)目。

  8、舞獅子

  舞獅子起源于南北朝時期,部分地區(qū)會有元宵節(jié)舞獅子、舞獅燈的活動,似乎和有些地區(qū)的耍龍燈有異曲同工之妙。

  9、走百病

  “走百病”又稱“游百病”,有些地方的人們會在元宵節(jié)這天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覺得如此可以達到祛除百病的效果。

  10、迎紫姑

  聽上去是不是很好聽,但是其實所謂的紫姑其實就是廁姑,是廁所之神,在古代民間有在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一天迎紫姑的說法。

  11、祭門祭戶

  祭門祭戶分為祭門和祭戶兩種,就是在元宵節(jié)這天在門戶上插上楊樹枝,將一雙筷子插在盛放有豆粥的碗里。

  12、逐鼠

  逐鼠是起始于魏晉時期的一項元宵節(jié)活動,這項元宵節(jié)活動很有針對性,主要是針對那些養(yǎng)蠶人家的,因為老鼠往往會糟蹋大片大片的蠶,而通過用米粥喂老鼠后,老鼠被喂飽了也就不吃蠶了。

  13、偷菜

  如果你將這里的“偷菜”理解成游戲“偷菜”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里的偷菜是真真實實存在的,而且出現(xiàn)的比較早,據(jù)說在遼金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也就是在元宵節(jié)這一天大家相互區(qū)偷取別人家菜園子里的青菜,而被偷的人家也不會責怪。是不是和游戲“偷菜”挺像的,或許游戲“偷菜”就是從這里得來的靈感呢。

  元宵節(jié)別稱

  元宵節(jié)還有其他的名稱。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春燈節(jié),是中國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古代也有人把元宵節(jié)視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

  元宵什么時候吃比較好

  元宵的使用時間,建議早餐不宜食用,因為早上起來時人的胃腸道功能是最弱的,而元宵的外皮大部分都是糯米做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現(xiàn)消化不良,而導致泛酸、燒心等情況,影響一天的生活。建議中午或者晚餐時間食用,同時一次食用不要超過5個,糖尿病患者、潰瘍病患者更是要淺嘗輒止,同時要搭配一些蔬菜吃。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相關文章:

元宵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05-18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05-18

元宵節(jié)習俗有哪些05-18

元宵節(jié)有哪些節(jié)日習俗05-18

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呢05-18

過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05-18

農(nóng)村元宵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05-18

元宵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呢03-27

元宵節(jié)有哪些傳統(tǒng)習俗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