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蘭州刻葫蘆導游詞
作為一名樂于助人的導游,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游詞,導游詞的主要特點是口語化,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jié)性等特點。寫導游詞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蘭州刻葫蘆導游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蘭州刻葫蘆——阮氏傳習館各位親愛的團友,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游蘆愛靜,也是蘭州土生土長的姑娘,今天我就帶大家看看我們蘭州有名的刻葫蘆。
曾幾何時,每逢周末,城隍廟的刻葫蘆攤位上,都會擠滿前來觀賞的市民。尤其是在入門左側(cè)的攤位上,葫蘆無論大小,15塊錢自己挑來,然后告訴師父要刻什么,無論飛禽走獸還是花鳥蟲魚,保證五分鐘內(nèi)刻好,若刻馬,踏會追問一句,“坐著的?蹲著的?跑著的?哪個蹄子騰空?”。這個有趣的蘭州爺們就是蘭州有名的刻葫蘆大師阮文輝,與眾多的葫蘆大師一樣,只是從那專注的眼神里,就可以讀出他們對手中這個小玩意的熱愛,也只有他們才知道,這枚小小的葫蘆里,浸透著多少蘭州刻葫蘆的心酸和歷史,阮文輝大師也因為對刻葫蘆的熱愛和傳承,成立了阮氏傳習館,蘭州刻葫蘆始見于清光緒年間,許多說法都提到一個姓王的裁縫,說他是蘭州第一個在葫蘆上刻圖案的人,而據(jù)《皋蘭縣志》記載,光緒十八年,藝人王鴻平等人在葫蘆外皮上刻畫戲劇臉譜,也有人說王鴻平就是王裁縫,但實情現(xiàn)已無據(jù)可考。到了民國初年,有幾個人別出心裁,在雞蛋上雕刻以刀馬人物和風景名勝為主的情節(jié),作為兒童玩具銷售,這才引起人們的注意。葫蘆,音同“福祿”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被奉作吉祥物,而在蘭州說起葫蘆,是個怎么也繞不過去的情結(jié),在蘭州,說葫蘆即指刻葫蘆,是久負盛名的傳統(tǒng)工藝品,屬微雕藝術(shù)的一門,在這座黃河名都里只在一枚葫蘆上,就能將蘭州的風情演繹的活靈活現(xiàn)。
那蘭州刻葫蘆的學問體現(xiàn)在哪里呢?專用的葫蘆講究大小均勻,即所謂的“大如珠,小如拳”,刀法要輕于金石,重于微雕,點、挑、劃、拉、勾……要求輕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圖案取材更是包羅萬象,從傳統(tǒng)戲劇,古典文學,神話故事,明間傳說,到山水花鳥蟲草,名勝古跡,民族風情,甚至蘭州小吃,應有盡有。沒有親眼見過蘭州刻葫蘆之前,你一定想不到,在這樣一枚小小的葫蘆上,竟能演繹出一個如此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蘭州葫蘆種類很多,最小的雞蛋葫蘆僅有算盤珠大,一般做裝飾物和旅游紀念品。另一種單吊葫蘆通常裝養(yǎng)蟈蟈和蚱蜢。這種葫蘆講究圓潤無疤結(jié),以便聚音,頂上旋有圓口,刻上圖案,有一種天然的拙趣。如今通過一代代藝人的努力,刻葫蘆這個集蘭州傳統(tǒng)文化,明間工藝和地域特色于一身的工藝品,漸漸走出了蘭州,走出了甘肅。隨著小葫蘆的聲名遠播,刻葫蘆也不再只是人們把玩,收藏的物件,小葫蘆蘊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的風景。謝謝大家!
簡介:
蘭州刻葫蘆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漢族民間技藝,主要用刀或者針在葫蘆表面進行陰刻,來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繪畫山水、花鳥、人物和書法,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線條明晰。隨著技藝高超的歷代民間藝術(shù)家的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蘭州刻葫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欣賞收藏的藝術(shù)品?毯J和蘭州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稱蘭州三寶。坊間有:“吉祥葫蘆牛肉面,羊皮筏子賽軍艦”的說法。
起源:
蘭州刻葫蘆,起源于魏晉?脊刨Y料已充分證明,自魏晉起,生產(chǎn)技術(shù)已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那時中國絲綢經(jīng)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輾轉(zhuǎn)販運到中亞、印度。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絲綢之路益加暢通,大量絲帛錦繡通過蘭州不斷西運,同時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輸入中國。魏晉時,東西商業(yè)往來不斷,位于絲路咽喉重地的蘭州和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5~6世紀時,南北朝分立,但沿絲路的東西交往卻進一步繁榮 。北魏建國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后中亞各國的貢使、商人常集于金城蘭州,金城蘭州更成為各國商人薈萃之地,金城中也聚集著不少胡商。因此金城蘭州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補給地之一。當時胡商從和田帶過來的巨型葫蘆(盛水用的),經(jīng)蘭州工匠刻上圖案和文字出售,這便是最早的蘭州刻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