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常用15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1
閑暇之余有幸讀到一本能夠凈化心靈的書:《相約星期二》。書中講述了一位身患絕癥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后時刻把自己睿智的處世哲學在每周二分享給自己曾經(jīng)的一位學生,也就是作者。彌留之際的諄諄教導與迷茫之中的人生腳步碰撞出了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讓我獲益良多。
曾經(jīng)聽說過一句話:“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是啊,生活真的是很不容易。生病的盼健康,健康的盼錢財,富裕的盼輕松,閑逸的盼成就。每個人都在嚴陣以待,使出渾身解數(shù)與生活較量,追求著自己所謂的幸福!袄咸鞝斕还搅恕,“我要和命運抗爭”……,諸如此類的話消磨了一些人,振作了一些人,可是,我卻看不到這些人身上幸?鞓返挠白。每天的.忙碌,已讓人們忘記了去體味幸福。我也每天在和生活戰(zhàn)斗,埋怨著他的不公,煩惱著他給我的苦難,然而,莫里教授的一句話讓我一下子釋然了,他說:“人生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和生活講和”。理解生活,包容生活,也就獲得了最簡單的快樂。
。都說“知足者常樂”,什么是幸福生活呢?于病者而言是健康,于貧困者而言是溫飽,于勞累著而言是一夜好覺,于奮斗者而言是一點成功,于孩子而言是得到一件心儀已久的玩具,于老人而言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吃一頓家常便飯……所以,我們首先要理清現(xiàn)階段所追求的是什么,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不管生活給我們設(shè)置了多少障礙,只要真誠的接受它們,包容它們,又有什么事能讓我們暴跳如雷呢?正如莫里教授臨終反思的那樣,遠離那些盲目追求物質(zhì)享受,那些缺乏責任感缺乏愛的病態(tài)生活,“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在莫里老人看來,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實需要,就會走向關(guān)愛與奉獻。
停下奔波的腳步吧,看看我們周圍,看看我們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們用心感受,用愛去呵護,幸福就一定會在我們身邊環(huán)繞。讓我們與生活講和吧,給自己一個純凈的心靈,也是給自己一個發(fā)現(xiàn)美好的機會。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讓我重新認識了死亡,認識了生活,讓我在這個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心靈的凈土!熬辰,讓死亡充滿韻味。死亡,讓人生歸于純凈”。我感謝這位睿智豁達的老人和這個謙虛有愛的年輕人。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2
生活真的——這么簡單嗎?
老教授的回答,無一不是簡單明了的道理。很多人或多或少,曾經(jīng)知道的道理。不知道是不是中國的教育如此,有些美好甚至理想主義的到底早在小學就已經(jīng)教授。——大概課本上是這樣教授過的,我這樣記得。
不過,忘記了。或者說為了生活,這些東西看起來并不是那么的有用的`。這是實際意義上的生活。
那么心靈上呢?——或者說,老教授說的精神上呢?
我又想起來tal給出的那一副圖片,上面有小孩,車。不過大家只看到了一些東西,而忽略了另外一些東西。
所以他說,就好像簡單的道理其實就在我們眼下,我們卻看不到一樣。
這個教授所給出來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有些我們都明白的道理,看不到聽不到。
但是即使如此,
這本書這樣說出來。
還是會,澇的澇死旱的旱死。
其一:每個人都要生活,尤其是物質(zhì)上的東西
其二:心懷愛,滿心愛——最后心里寧靜,這種感受,像大徹大悟。太難,年輕生命如果追求,生活的進取實在太難。
理想主義的生活,還是需要經(jīng)濟獨立才可。
這就像是悖論。年輕時候的悖論。其實或許也不是,因為道理呀——就是生活之后才有的呀。
但仍舊有可取之處
“這是忌妒,我要離開它。然后我離開了它。
這是病,我接受它。
我會逐漸失去自理,我享受別人的照顧。
流淚不是那么難堪的事情。
這和tal說的:準許自己為人是一個道理。
這對于自己調(diào)節(jié)情緒,可以說這種思路的清理十分重要。
如果這種文化不對,就不要接受他,要建立起你自己的文化。可同時,他小聲說了,這個世界,還要準許別人存在。
理解人和人之間的不同,明白不要為不同而感到難堪和難過。
相愛或者死亡。
愛真的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很重要。我同意。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3
也許是人生的卷軸剛剛翻開的緣故吧,我總是問自己:“人為什么要活著?”、“人生的意義在哪里”,“為什么我活著,有的人卻死了?”這是十幾歲歲左右的人最愛問的問題。到了爸爸媽媽的年齡,人們大多已經(jīng)為家庭奔波的不成樣子了,不屑或不敢再問這樣的問題。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時刻,它還會悄然從心底冒出。這千古之謎,有誰能說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學家,他們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仙答”卻并不解決我們凡人的問題。一位老人,在臨終之前,通過他的學生,向我們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當時買這本書時,并不是因為寫著余秋雨的推薦做序,而是這個問題深深地吸引了我,人生剛開始,更渴望了解人生。
有的人在突如其來的災(zāi)禍中死去,或在某個黑夜里靜靜地離開,中國人會面無表情地說地說:好,好,至少不是在開膛破肚時去的。但是,當?shù)弥俗约涸谀骋惶鞎x開這個充滿眷戀的世界時,這時他的.心理大概可想而知,有人顫抖,有人飲泣,有人崩潰,有人在癡癡的笑,也有人未服從命運的安排,自己在大限之前解決了自己。因為,人們所說的“受罪”不僅是病痛的種種折磨,更是等待死亡的種種心態(tài),因為等死的時候,心里永遠比死的一剎那更痛苦。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提及的因果報應(yīng),如果有個人此生成就了種種善舉,那么他最好的結(jié)局就是“無疾而終”。
當我們兩只腳踏上人生的起點時,終點就是死亡。無論偉人還是凡人,終究是會死去的。后來莫里老頭兒很瀟灑地走了,而他為了學生做的備課內(nèi)容還沒有教授結(jié)束,他在天國看著人們,看著人們是否在翻看他的備課筆記,也在看著人們是否接受了他教授的精神。
所以,這本書的最后一句,作者留下的文字是:
“這門課仍在繼續(xù)。”
“我已經(jīng)踏上了最后的旅程——人們要我告訴他們該怎樣打點行裝。”莫里說。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4
他和朋友散步,去華盛頓廣場的教堂跳舞自娛。他還制定了一個名叫綠屋的計劃,為貧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療。他博覽群書為他的課尋找新的思想內(nèi)容,他走訪同事們,與畢業(yè)的學生保持聯(lián)系,給遠方的朋友寫信。他情愿花時間去享享口福和賞玩自然,而從不浪費在電視喜劇或周末電影上。他建立了一種人類活動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愛護——這一模式充實著他的生活。
在《相約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歡莫里的人生觀,他將自己的人生過得簡單又充實,平凡而偉大。這正是我們所倡導的健康生活狀態(tài)。
我非常認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細細想來,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帶給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帶給我的溫暖;享受朋友帶給我的歡笑;享受知識帶給我的內(nèi)涵;享受寧靜帶給我的心靈凈化;而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錯出現(xiàn),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愜意!
莫里還說:“許多人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于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chuàng)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逼鋵嵨乙惨呀(jīng)無法再把他的語言放大或解釋或闡述一遍了,因為我覺得莫里他講得已經(jīng)夠透徹,夠清晰明白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這么去做吧!去愛身邊的'人和物。
莫里還如是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比绾问⿶塾谌宋揖筒欢嗾f,重點想說下接受愛,其實學會接受愛也是一種美德。學會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關(guān)心,接受他人的贊美,接受他人的幫助。然后將你接受的關(guān)心、贊美、幫助等等轉(zhuǎn)贈給更多的人,于是我們說,只有學會接受別人的愛,才會懂得如何愛別人。那么,請給你的心開一扇窗吧!
書中莫里問了一連串的問題,還真是不好回答。該去關(guān)心他人還是關(guān)心自己的心靈世界?該恢復(fù)傳統(tǒng)的價值觀還是擯棄傳統(tǒng)?該追求成功還是追求淡泊?該說不還是該去做?這此問題因各價值觀不同而各異,我個人認為怎么樣都好,關(guān)鍵是你在這條路上,是否收獲幸福。讓我們也帶著這些問題,去追求我們的幸福人生吧!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5
周六的下午三點,午睡醒來,坐在書桌前,泡上一壺小青柑,在升騰起的帶著水果味的普洱香氣中,打開了《相約星期二》的扉頁,習慣性地寫上了自己的名字、購買的日期和地點,并蓋上了自己的印章。紅紅的印跡,頓時讓整本書生動了起來。有時,文化的魔力就在這些看似極不起眼的小事中體現(xiàn)出來,并放的很大。
莫里·施瓦茨,注定將成為人類歷史上一個散發(fā)著思想光芒的名字,因為他的聰明睿智,因為他的人生智慧,因為他的死亡課程,也因為他那個出色的學生,米奇·阿爾博姆。米奇娓娓道來地敘述了一個老人的死亡過程,記述了一老一少相約星期二的最后課程,分享了一個社會學博士、一個老教授的人生經(jīng)驗,講述了一個感動整個世界的故事。
從來沒有一個教師能得到所有學生的喜歡,這話盡管極端,卻是顛簸不破的真理。不過,那些能得到大多數(shù)學生喜歡的教師,一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賞識教育。讀后感.莫里成為米奇最喜歡的教授,能從他在畢業(yè)典禮上,初識米奇的父母時說的一句話中找到答案。莫里對米奇的'父母說:“你們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兒子!币材軓乃麑γ灼嬲f的話中找到答案,那句話就是:“米奇,你是最優(yōu)秀的!边@兩句話,恰恰正是最能打動學生心靈的話語,讓學生心房深處最柔軟的那個地方為之顫動,并且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感動一生。莫里教授的話語再一次地說明,欣賞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莫里對自己欣賞的學生,同樣的喜歡。畢業(yè)典禮上,他問米奇畢業(yè)后還會不會跟老師聯(lián)系,米奇毫不遲疑地回答“當然會!贝藭r,米奇看到教授往后退去時,哭了。教授的眼淚,正是一個有情懷有情趣的老師,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師生情誼的高度宣泄。莫里在畢業(yè)典禮上的眼淚,或許就成了20年后他患上肌萎縮性側(cè)索硬化癥后,面臨死亡時,作出人生重大決定的情感注釋。
莫里把死亡作為他最后的一門課程,作為他人研究的課題,展示出了超人的勇氣和睿智。米奇用他那如椽大筆,記述了令無數(shù)讀者心動的故事。莫里做到了,米奇記錄了,一個感動世界的故事誕生了……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6
我只讀了“第二個星期二——談?wù)撟詰z”。
這一段講的是莫里老人的一些生活(我認為是這樣)莫里老人的腿腳已經(jīng)萎縮了,他已經(jīng)不能再行走了,但他依然笑著對待世界,享受每一天。
這一段的后半部是講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如果你想讓別人信任你,你首先就應(yīng)感到你也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边@句話讓我十分感動。(我讀到那里,也十分感動!)
當今,人與人之間變得不再信任,大家互相猜疑,于是就失去了完美的和諧社會。
沉默,無限的沉默。一個老人,或者說一個社會學教授,臨終前的十四堂人生課。在那里我將它簡單的`羅列一下:第一個星期二——談?wù)撌澜、第二個星期二——談?wù)撟詰z、第三個星期二——談?wù)撨z憾、第四個星期二——談?wù)撍劳、第五個星期二——談?wù)摷彝ァ⒌诹鶄星期二——談?wù)摳星、第七個星期二——談?wù)搶λダ系目謶、第八個星期二——談?wù)摻疱X、第九個星期二——談?wù)搻鄣挠篮、第十個星期二——談?wù)摶橐觥⒌谑粋星期二——談?wù)撐覀兊奈幕、第十二個星期二——談?wù)撛、第十三個星期二——談?wù)撏昝赖囊惶、第十四個星期二——道別。我不知應(yīng)當如何形容這本書,正因它富有太多太多的東西了。有一位悲觀學家說:“人一出生,就是為了走進墳?zāi)埂!蔽蚁肴绻恳粋人都那么想,那么這個世界將是何等的冷漠。我們就像一個個牽線的木偶,在人生的大舞臺上匆匆走過。莫里教授,不,我錯了,莫里教練——以一個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詮釋了人生的美麗,否定了那一句:“人一出生,就是為了走進墳?zāi)埂!眲傞_始看的時候,我還能夠平靜的觀看(我是在網(wǎng)上看的),之后就再也平靜不下來了。我同步的打開我的博客,一看到好的句子就記錄下來。在以后,我的心靈防線完全崩潰,打開音樂盒,借著音樂,讀完了全文。我這才體會到書
中作者為何會放下自己的一切,并不止一次透露——“我被融化了!”是的,不僅僅僅是作者,我也如此!
人一生匆匆而過,想要銘記的太多太多,我想如果你有像莫里教練一樣的豁達開朗,一切就夠了,就夠了!!(被融化的豈止是你!在一個面臨死亡而達觀地談?wù)撊松睦先嗣媲埃覀兾ㄓ谐缇?)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7
在書店的一角,我發(fā)現(xiàn)了《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小心翼翼地翻開它,仿佛一個初生的嬰兒,我在接受著洗禮,如同一個虔誠的教徒,我在輕輕地禱告。那晚,當我終于在手電筒下合上這本書時,《相約星期二》對我的影響之深,是先前的哪一本書,也是之后的任何一本書都比不上。
莫里老人認為:在美國,乃至全世界,人類的追求進入了誤區(qū):擁有越多越好,商業(yè)行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們反復(fù)這樣對我們說,我們又反復(fù)對別人這樣說,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為止。而對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滿意,最夢幻的一天的安排輕松,愜意,而毫不奢侈。從某種意義上對他來說,一個人生活的最低標準和最高標準幾乎是一致的,沒有矛盾的。他的這種平和的心態(tài)大概和中國古代的隱士的心態(tài)有異曲同工之處吧!他的那種與世無爭,歸于自然讓我思考:社會上那些終日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人,到底活得累不累。他們那樣做得到了些什么?如果把他們擁有的一切和莫里擁有的一切比較,那他們用畢生精力換來的那一切究竟還有多重的分量?在莫里最后的這門課程里,愛是永恒的主題。他說:“愛是唯一理性的行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接受愛并施愛于人。沒有了愛,我們就象折斷翅膀的小鳥!蹦镌谙蛉澜绾粲鯋,呼吁人性的回歸。
莫里的課,最終將在死亡里劃上句號。他說:“要學會和生活講和。”他認為這是人生最困難的事。他住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與生活講和。他平靜地,以一種超然的心態(tài)體驗著,死亡。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說: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這么平靜地面對死亡,那么過去還有什么困難可怕呢?這句話,是一位臨終老人說的,對我們而言,它可以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向生活中每個困難挑戰(zhàn)。希望等到幾十年后,我們不會心懷遺憾地說這句話。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了人生,詮釋了死亡。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反復(fù)回響著莫里老人說的話:“學會原諒別人和原諒白己,人不應(yīng)該陷在懊悔的情緒中無法自拔,這對你是沒有益處的!蹦锢先,和他對人生的態(tài)度,以及他說過的話,值得我們在生命細細品味。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8
很早以前就聽人說過《相約星期二》這本書,書中說的是"一個老人"向"一個年輕人"講的"一堂人生課。拿來一讀,里面的道理還真值得回味……
書中講的是一個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癥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給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周的星期二聽他講課。老教授的談吐非常親切,幽默,對自己即將死去毫無忌諱,勇敢的面對死亡,讓人們對死亡消除了恐懼,他講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社會問題,這堂課講了十四個星期,最后一堂課是葬禮。
他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他說,你應(yīng)該發(fā)現(xiàn)你現(xiàn)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厥走^去使你產(chǎn)生競爭的`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當我們應(yīng)該是個孩子時,我樂于做個孩子,當我們應(yīng)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于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quán)利,我屬于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xiàn)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他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低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惟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對整個社會……
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許不經(jīng)常討論這些問題,但我認為老教授的話很樸實,很耐人尋味,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yīng)該向莫里老教授那樣,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權(quán)利,有一顆健康的心態(tài),博大的胸懷,審視我們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責任感。這樣我們才活的更有意義。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9
莫里在患了絕癥以后,妻子總是無微不至地照料著他,兒子們總是抽空來陪他,鼓勵他。(他不希望孩子們放棄自己的工作專門陪他,他不愿因自己影響到孩子們。)讓他擁有了死時的安寧與寬慰。
莫里說:“假設(shè)我離了婚,或一個人生活,或沒有孩子。這疾病——我所經(jīng)受的這種疾病——就會更加難以忍受。(莫里得的是肌肉萎縮癥,從腿部開始肌肉萎縮,萎縮部位慢慢失去知覺。這種肌肉萎縮會一直發(fā)展,從腿部到腰部到胸部,最后到肺,直至停止呼吸。在病情的發(fā)展中,莫里經(jīng)受著腿部僵硬、腰部僵硬、胳膊僵硬、臉部僵硬,嘴巴僵硬,甚至全身僵硬的痛苦折磨。)我不敢肯定我是否應(yīng)付得了它。當然,會有人來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們和不會離去的家人是不一樣的。這跟有一個始終關(guān)心著你,和你形影不離的人不是一回事!
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義,不僅僅是愛,而且還告訴別人有人守護著你,我稱家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個家在守護著你,只有家庭能給予你這種感覺。金錢辦不到。名望辦不到。
讀到這里我更體會家的重要。對“家和萬事興”“家是溫馨的港灣”等說法有了更深的感悟。
記得前幾年因小姑子一家結(jié)婚后一直沒搬出去住,大家住在一起。這件事常常讓我心生煩悶。于是和婆婆、小姑之間就有了一次次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家已是戰(zhàn)爭的導火索,讓我畏懼,讓我心涼。整天心力交瘁,更無精力投入工作?芍^家庭、婚姻、工作團團糟。
現(xiàn)在看開了許多,改變了許多,家庭也溫暖和睦了。我和愛人的工作也都大有長進。家是一個支撐,家是一個保護傘,家更是一個后備軍。
現(xiàn)在每當同事因家庭瑣事而生氣時,我總是開導她。家——離不開尊重、離不開理解、離不開包容,更離不開信任。莫里讓我對家愛得更深。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10
《相約星期二》,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的一位記者,主人公莫里是一名社會學教授,1994年被查出身患漸凍癥。作者收聽電臺采訪得知這個消息,畢業(yè)16年的他前去看望這位大學時的恩師。
讓作者沒想到的是身患重病的莫里教授主動要求為學生上最后一門課——人生。因為身體原因,莫里與米奇約定每周二在莫里家上一堂課,而這樣的課程約定持續(xù)了十四周,莫里將聽課內(nèi)容整理成書,書名《相約星期二》。
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是在大四的時候,即將走出象牙塔,真實地、真正地走進這個社會,當時的迷茫與焦慮記憶猶新。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它立刻就吸引了我。一位教了一輩子書的社會學教授,短短十四節(jié)課,他會怎樣展開自己厚重的一生,講述人生最后一課?我們來看一下書中談?wù)摰脑掝}——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錢、永恒的愛、婚姻、文化、原諒。
所有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回避的話題,也是人們都在面對和尋找答案的話題。如果說大學時看這本書,是為了找到自我,那現(xiàn)在看這本書,則是學會看淡自我。
在書中,當米奇問及什么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莫里教授給出的答案是:與生活講和。如果用一種非輸即贏的態(tài)度來對待生活,那么面對死亡無疑每個人都是失敗者。
他的生活態(tài)度也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位文學家,蘇軾。他多次歷經(jīng)官場沉浮,十幾年的貶謫生涯幾乎是他生命的主題。他卻仍心懷天下、坦然面對,曾自嘲道:聞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生態(tài)度也造就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寫下過“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灑脫、豪邁的詩句。
就像這本書一樣,死亡雖然是這本書的主線,也是主人公終將奔赴的結(jié)局,但它卻教會我們放下遺憾、看淡死亡,真正傳遞的是生的責任與活的意義。
如果您還未尋找到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您照耀一個溫暖而積極的方向;如果您已經(jīng)找到自我,也歡迎您打開這本書,打開一位樂觀而博學的老人不一樣的一生。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11
一位身患絕癥纏綿病榻的老教授,應(yīng)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么?這也正是真本書吸引人以及耐人尋味的地方。而在書中,他并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個,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就應(yīng)盡情體會個中味道,細細品嘗后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脫……也許這些并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但是讀完整本書后,你才會明白,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nèi)匀辉谶@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斗志昂揚地生活著。作者米奇一向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nèi)心,也思索著自己的生活,因此,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這是一堂關(guān)于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是莫里給我最深的感受。莫里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理解愛。他說,要有同情心,要有職責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完美得多。盡管莫里病魔纏身,但當他們父子三人坐在一齊的時候,常常會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親吻,打趣,相擁在床邊,幾只手握在一塊。莫里認為:如果沒有家庭,人們便失去了能夠支撐的根基。我得病后對這一點更有體會。如果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撫、照顧和關(guān)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得可憐。愛是至高無上的,正如我們的大詩人奧登說的那樣,“相愛或者死亡!
莫里對大自然的愛,讀了讓人心動:“我注意到了樹上的變化,風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見時刻在窗臺上流逝。這是正因我的時刻已經(jīng)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睂θ伺c人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許多人過著沒有好處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于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的。這是正因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好處,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chuàng)造一種能給你目標的好處的價值觀。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zhì)需要,可它們并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guān)聯(lián),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愛會贏。愛永遠是勝者!薄皼]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12
如果明天即將面對死亡,你要如何度過今天?
也許你會說,我一定要找尋到生命或者的意義,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愛身邊的每一個人,讓自己的這一生無悔。
可惜這只是假設(shè)。也許只有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后一天來活,才能投入全部的愛和赤城吧。健康活著的人永遠都體會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車那樣催促自己下車時的慌張。因為沒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將自己面對死亡的真切體驗告訴后人。
不知是該慶幸還是該難過,終于有了一個人,他就生活在于我們相對的那個半球,他把自己日漸衰弱的身體,面對疾病時的無能為力,經(jīng)歷死亡時的親身體驗,以一種嚴肅的授課方式講給了他的學生,也表達和展現(xiàn)給了所有活著的人。這對于一個即將離開人世的人來說,無疑是殘忍的,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生命的脆弱和無奈。但是,這位老者卻不這么想,他只是溫和的要求自己的學生每個星期二都來上這堂有關(guān)死亡的生命之課。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點一滴講述給我們,以使我們懂得如何更好的活著。他平和的面對自己的窘態(tài)和尷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開著玩笑。他在別人的注視下回顧自己的童年,過早的失去母愛,沉默的父親留下的陰影,繼母的關(guān)懷,沒有同伴的孤獨。說到傷心處是像個孩子一樣動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寶貴的經(jīng)驗傳授給自己的學生。一共十四周的課程里談到了恐懼,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死亡,以及有意義的人生。
這是一本最珍貴的`人生教科書。是值得每一個行走在路上的人裝在旅行包里的寶貝。那些正處于迷惘時期的人也許會從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喪氣的人也許看后會重拾直面困難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總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對,然后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盡。甚至八十后九十后被人當作了垮掉的一代。這是一個沒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渴望陪伴和愛,卻不懂得如何給予和分享。
推薦這本書的人還有余秋雨。他為此寫了一個錦上添花的序。也許這里面有你丟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許這里面有你一直在尋找著的那一種意義。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這是一個逝者留給我們的哲言。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13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令人受益匪淺,也給我上了一堂人生的課。
他們的課堂中,不需要課本,卻更好的了解了人生。感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
課堂上的教授,原是一個精力充沛的舞蹈愛好者,意外的,他得了不治之癥,舞蹈戛然而止。但是他依舊豁然,絲毫沒有表現(xiàn)出對死亡有任何畏懼。
他也曾說過,學會了死,也就學會了活。人生莫非也只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終結(jié)。你學會了死,那也就不枉此生。
一生中亦只但是是在一條漫漫長路上前行。沿途便有著不一樣味道的豐碩果實。有時有的果子也可能是帶毒、帶刺的。工作、原諒以及死亡都只是一顆顆小小的果子。等你吃飽了也就走完了一生。
對于一個知道自己將死的'人是什么感受,我不從得知。正因根本沒有辦法去設(shè)身處地的設(shè)想。他所擁有的是恐慌?漠然?還是自暴自棄,頹廢剩下的活著的時光?
而那老教授注定是特例,他并不像別人那般無措,而是選取安然上課。將他畢生的心得與見聞傳授給他的學生。
雖然知道自己一日不如一日,卻依舊樂觀堅強的活著,直到萬不得已靜靜停止呼吸。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但是不幸的活著也同樣令人悲哀。”也許,不幸的活著會比死亡更加悲哀。
雖然在死亡面前,可能還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沒有做。有著千千萬萬個所謂的“來不及”。但是,在莫里的人生詞典中,沒有“來不及”三個字。世界不可能為了你而時光倒流,同樣也如米奇所說,“也同樣不能再生活一次”。
“他直到說再見的那一天還在改變著自己。”過去的自己是定格,改變,只能是此刻。
每個周二,一節(jié)又一節(jié)不用教科書的課。不間斷的進行著。不論刮風下雨。
莫里離開的時候,很平靜。也只是正因去拿咖啡。那天,星期二。也作為最后一節(jié)課亦或是第一節(jié)課。
“你說,我聽!
是的,他一向在聽,默默的、認真的聽。
此刻,換你說,我聽。
以后的每一個周二。你來說,我來聽。(我們此刻說的,莫里教授正聽著呢。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14
談完家庭,我想要說說婚姻,因為婚姻與家庭息息相關(guān)。
可是現(xiàn)在很多人不理解婚姻。80、90后的年輕人,要么過于自私而無法和別人建立真誠的戀愛關(guān)系;要么輕率地走進婚姻殿堂,然后六個月后又匆匆地逃了出來。60、70代的人們,又有多少人在無奈的維持婚姻,因為不信任、因為金錢等,婚姻已危在旦夕。
我們好多愛人并不清楚要從伴侶那兒得到什么,我們甚至連自己都無法認清——又如何去認識我們要嫁娶的人呢?又如何去協(xié)助我們最愛的人去獲得更高的人生追求呢?
其實愛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guān)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怎樣妥協(xié),你們的婚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布公地交流,你們的婚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很麻煩。你們必須有相同的價值觀。
我見過這樣一對小夫妻,有二十七八的年齡,可以說郎才女貌,家庭殷實。按理說應(yīng)該過得比較幸福?梢驗榕降牟乱,胡攪蠻纏,兩人總是吵架。日子過得不像日子,家過得不像家。的確,在當今社會,各種誘惑太多。好多女性朋友不相信愛人,總想把另一半拴在自己身邊,這樣才算安寧?墒獠恢腥诵枰氖亲杂,是讓家庭幸福的不懈奮斗,他們需要時間去打拼。
由此我想到了“男人就像風箏”這句話。風箏總向往自由,飛得越高越好。而放線的人就像我們的女性朋友,要么不敢放得太長,害怕風箏飛走;要么放高風箏以后扯得緊緊的,想緊緊控制住風箏。卻不知這樣做的結(jié)果:前者影響男人奮斗的腳步,后者成了勒拌男人奮斗的繩索。我前幾天才去放過風箏,發(fā)現(xiàn)怎樣放風箏能放的高而毫不費力。首先要把風箏放得足夠高,待風箏穩(wěn)定后,線再放松一些,過一會兒還要時不時扯扯線。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讓分風箏飛得再高些,還會提醒風箏不要偏離方向。而女人管男人就像這放風箏,把握得好會雙贏,否則雙方都會受傷害。
相信男人,給他們空間;給他們自由;給他們信任,還時不時地提醒他們。這樣我們收獲的是婚姻的幸福;橐鲋挥袃煞N選擇:相愛或死亡。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15
這本書內(nèi)容不多,一口氣看完了,很感動,流了些眼淚。看到時候很心痛,一直被教授感動著,看完之后稍有空虛,因為教授的世界離我太遠了,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品讀并為止神傷,可是天亮了,傷痛都回來了,教授在天堂里。無論如何,看了還是有很大收獲……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可不幸的活著也同樣讓人悲哀,而許多人并不幸福。我們過多的追求物質(zhì)需要,可他們并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guān)系基礎(chǔ),我們忽視了周圍世界。這是我迄今為止讀過的最感動的一本書。
寒假很快就過去了,閑暇之余我閱讀完了《相約星期二》這本書,讀完之后細細的回味著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jié),余味無窮,感觸頗多。這本書描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書中的主人翁是一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cè)索硬化以后,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得知他的恩師的病情之后,便和老教授約定,每周二都上門與他相伴,聆聽他最后的'教誨,并在他死后將老師的醒世箴綴珠成鏈,冠名《相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對于他來說,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jīng)歷不啻為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震撼著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yè)的奇跡。我想這本書之所以能引起這么大的轟動效應(yīng),這和老教授給學生上課的內(nèi)容是分不開的,因為老教授在每個星期二給他的得意門生講授的內(nèi)容是討論:“生活的意義”,他要把死亡作為他最后的一門課程,作為他生活的主要課題,因為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死亡這一過程,他要讓自己的死亡有所價值,他讓別人去研究他緩慢而耐心的死亡過程,他要讓別人觀察在他的身上所發(fā)生的一切。而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