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學設計1
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我國宋代畫家張擇端創(chuàng)作的畫作《清明上河圖》的說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紹這幅畫作的時候并沒有從繪畫技巧的角度作過多的介紹,而是扣住這幅畫作所描繪的現(xiàn)實內容,將畫作所表現(xiàn)的北宋時期汴梁都城的“繁華”盡量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寫作構思,可以幫助非美術專業(yè)的一般讀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圖》的主要內容及畫作的深層意義。
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引出本文要說明的對象。第二段介紹了畫作的作者張擇端及其創(chuàng)作動機,強調了這幅畫作所要表現(xiàn)的是“夢回繁華”的主題,從而確定了本文介紹畫作內容的重點:“繁華”。第三到五段,是對《清明上河圖》的具體介紹。第三段介紹畫作材質、著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第四段分三層介紹了畫作的主體內容,三層均扣住“繁華”來介紹,語言典雅,富有文氣;第五段總結了《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全文使用了邏輯順序,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按照“內涵—內容—價值”的思路來展開,著重體現(xiàn)了畫作的主題“夢回繁華”。
學情分析:
通過第五單元前面兩篇教讀課文的學習,學生對“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這些學習重點已經打下了較好的基礎。自讀課文《蟬》屬于文藝筆調的說明文,又使學生對說明文的多樣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時學習該類自讀課文課時已經指導了學生借助旁批和閱讀提示的助讀系統(tǒng),運用快速閱讀法的自讀策略。不同的是,本課沒有設置旁批,學生正好根據老師提出的任務,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看法寫成旁批,養(yǎng)成隨手寫批注的習慣。
教學目標:
1.學習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養(yǎng)成圈點勾畫批注的習慣。
2.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3.通過學習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采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2.指導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恰當使用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以及說明方法對于語言特色的影響。
教學創(chuàng)意:
1.學生自己討論學習目標和方法,確定學習方案。
2.反復使用瀏覽加細讀的方法,隨時進行勾畫批注。
3.通過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會說明語言的特色。
教學流程:
一、欣賞圖畫,選擇畫作局部,口頭說明內容。
(一)教師展示圖畫,介紹經歷。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是我國繪畫的無價之寶。在它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無數(shù)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也是后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歷經劫難,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宋代社會,體會一下《清明上河圖》展現(xiàn)的宋代生活。
(二)學生選擇局部,口頭說明。
現(xiàn)在讓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幅圖上有什么?選擇一個局部,用自己的'話對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說明。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用圖片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試圖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畫作內容,可以和后面學習本文語言特點的時候作比較,讓學生體會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準確典雅,條理清楚。)
二、閱讀“提示”,討論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方法。
(一)學生瀏覽課文,明確說明對象特征,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讀法在文中篩選出主要信息。
(二)結合“閱讀提示”和前面三課的學習經驗,分組討論,確定本課學習目標和方法。
明確:1.學習目標:弄清本文說明順序,注意到說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詞造句即說明語言的特點;2.學習方法:瀏覽全文和細讀課文;抓關鍵語句。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快速瀏覽和勾畫關鍵詞句的方法,對說明對象有了整體把握,隨后教師不必急著進入學習,建議首先引導學生閱讀“閱讀提示”,回憶過去三篇課文的學習,自己來確定學習目標和方法,這樣有利于形成說明文成熟的閱讀策略。)
三、瀏覽課文,明確文章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一)學生用瀏覽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進而理清說明順序。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2:作者介紹了這幅畫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畫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學生勾畫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引出本文說明對象。第二段介紹了作者張擇端及其創(chuàng)作動機,強調了畫作“夢回繁華”的主題。第三到五段,具體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內容、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二)學生判定全文說明順序,并細讀第四段,判斷局部說明順序。
學生明確:全文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各方面的情況,第四段采用空間順序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條理清楚,結構嚴謹。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瀏覽全文和勾畫中心句的方法,對課文內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夠理清說明順序。由于第四段說明順序的特殊性,學生對課文重點也有了關注意識,為下面提出細讀任務作鋪墊。)
四、細讀課文,學習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
(一)瀏覽全文,勾連文題,理解本文中心,確定閱讀重點。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3:哪些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作者是根據什么確定說明的重點的?讀題,在文中勾畫批注,找出與題目相呼應的句子。
學生明確:畫面的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即第四段!皦艋胤比A”的意思是指這幅畫表現(xiàn)了作者夢回故土,懷念繁華生活的心情,“繁華”即是這幅畫的內容所表現(xiàn)的主題,也是本文說明畫作的重點和靈魂。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教師繼續(xù)提出任務,學生采用瀏覽課文和勾畫關鍵句的方法,理解題目含義,明確課文重點,為下面的細讀課文做準備。)
(二)細讀課文第四段,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4:在書上批注第四段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學生明確: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著力描摹畫面的整體和細節(jié),再現(xiàn)了它所描繪的社會生活,使說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師點撥:在《中國石拱橋》一文中也接觸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兩文都選擇了摹狀貌這一方法?
學生明確:1.在說明盧溝橋的時候,也用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通過描摹盧溝橋欄桿上千態(tài)萬狀的獅子,說明中國石拱橋“造型優(yōu)美”的特點。2.恰當使用說明方法才會使說明更準確更清楚。無論是中國石拱橋造型的優(yōu)美,還是《清明上河圖》畫面的繁華,用摹狀貌才能使說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說明方法的選擇是由說明對象的特點決定的。3.摹狀貌的方法給說明語言增添了生動性。
(三)瀏覽全文,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5:瀏覽全文,在文中勾畫批注,結合例句辨析課文中還用到哪些說明方法?具體有什么作用?
學生明確:課文還用到了多種說明方法,如列數(shù)字使說明穩(wěn)妥準確,給讀者以明確的印象;引用使說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說明更通俗更形象。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同時為體味說明語言的生動性作鋪墊。前面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方法,讓學生結合具體句子進行練習不是難事。)
(四)瀏覽全文,細讀第四段,體會本文語言風格的不同,總結語言特色。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6:查看自己在書上關于說明方法的勾畫批注,思考不同
的說明方法使語言呈現(xiàn)出怎樣不同的特色。
學生明確:本文語言既平實準確又生動典雅。例如列數(shù)據使說明更準確穩(wěn)妥,使語言顯得更準確、平實;打比方、引用和摹狀貌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引用更使文章語言有底蘊有文氣。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7:重點品讀第四段,勾畫: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了內容的“繁華”和語言的典雅?對照學習課文之前同學們介紹畫面內容的語言體會。
學生明確:1.本文語言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即準確平實。例如用列數(shù)據舉等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具體;2、本文語言也體現(xiàn)了說明語言的多樣性,如生動典雅。這主要體現(xiàn)在摹狀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引用古典文獻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特別是第四段為了說明畫作內容表現(xiàn)的“繁華”,大量使用四字詞語描摹畫面內容,再現(xiàn)北宋時代的繁榮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語言生動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而我們自己的語言一是缺乏條理,二是缺乏文氣。
教師點撥:對于一幅中外聞名的古名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語言不僅增強了文章生動性,更是與說明對象相契合。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對學生來說,語言的學習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味語言的不同特點,學生學習語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觀又深刻的。既從表面上結合具體句子看到語言特色的不同,也從內在體會到為什么語言會呈現(xiàn)出這種不同,避免學生機械地記憶語言特點,不能學以致用。)
五、課堂小結,布置閱讀任務,進行課外拓展。
最后和學生一起總結本課所得:
1.本文扣住“繁華”,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內涵、整體情況和畫面內容、藝術手法及文化價值。重點在于運用生動形象的摹狀貌的說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說明語言為我們再現(xiàn)這幅畫所表現(xiàn)的北宋時期空前繁榮的城市生活。
2.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閱讀類文。通過抓關鍵句來理清文章內容和思路,弄清說明順序;結合具體例句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同時注意到不同的說明方法帶來語言的不同風格;
3.隨時勾畫批注,養(yǎng)成習慣。特別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批注在書上相應位置,以供日后檢索,常讀常新。
《清明上河圖》還有很多值得探究之處。建議學生課外閱讀關于《清明上河圖》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解讀<清明上河圖>》《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等書,進一步了解這幅名畫。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通過小結反復強化說明文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成熟的說明文閱讀策略。課外閱讀拓展既是對課的內容進行拓展,也可以對課的方法進行檢驗。)
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細致觀察,把事物寫具體、生動的。
2、知道常見動物“家”的稱謂。
3、比較句子,體會詞語在表達語意輕重方面的作用。
4、積累有關秋天的諺語。
【過程與方法】
熟讀成誦,辨析領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常見動物“家”的稱謂,理解體會詞語在句子中的作用,積累有關秋天的諺語。
難點:培養(yǎng)如何通過細致觀察把事物寫具體、生動的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有關秋天的諺語。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1、出示文中語句,讀通,讀懂。
2、分角色進行對話朗讀,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的細膩之處。
3、思考:作者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寫得這么細致、具體?
4、讀文中旁批的'話。
5、在此基礎上要求聯(lián)系自己的習作情況,想想有什么好的經驗。
二、詞句段運用
(一)連一連,為下面的動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兩組字,提醒學生注意讀準“廄”的字音。
2、讀完后告訴學生動物的家的稱謂,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3、生自己連一連。
4、教師訂正。
。ǘ┳x下面兩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詞語,體會每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師出示例句,學生自由讀。
2、分角色進行對話朗讀
3、比較一下每組里前后兩句都有什么變化,體會加點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不同。
4、師生交流,體會不同。
5、小結:這二組句子,每組里的兩個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組里的第二個句子表達的語義更準確一些。我們平時閱讀文章與說話時,要注意這樣的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6、請學生說說類似的例子。
三、日積月累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中的語句,要求讀正確。
2、指名學生讀語句,糾正字音。
3、你發(fā)現(xiàn)這些句子有什么特點?
4、交流自己對這幾句話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丟:指立秋后,氣溫降低,炎熱的天氣就會逐漸涼下來。
二八月,亂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時人們亂穿衣服的情況。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話,秋天打霜會到的早。
八月里來雁門開,雁兒腳上帶霜來:到了農歷八月,大雁就要開始南飛遷徙,大雁一旦南飛,就要下霜了。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襖。
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指北方一些地區(qū),農歷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還像春天一樣溫暖。
語文教學設計3
[知識目標]
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2、培養(yǎng)學生對不幸者的同情和關懷。
[能力目標]
能夠根據課文內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分析人物形象
2、難點:時代對文學作品的影響
[課前預習]
1、查閱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
2、了解期間對知識分子的政策。
[教學設想]
運用情景教學的指導原則,通過音樂和圖片及教師感情的投入[誦讀]創(chuàng)設情景,感染學生,進而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學習老王善良、誠實的品質,學習作者關懷不幸者的精神,最后在教師特設的情景(圖片、音樂、解說)中,再次感染學生,讓他們產生共鳴,關愛他人,關注社會,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的目標。
[教學過程]
一、聽一首導教師有情感的誦讀、感染學生。
詩歌入
二、讀一篇整體感知
文章品味探究
合作討論
。1)整體感知:教師活動:出示問題并總結板書。
1、老王的生活怎么樣?
2、老王的為人怎么樣?
3、作者一家如何對待老王的?
學生活動:自讀,速讀,抓要點,整體感知,交流意見。
。2)品味探究: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細讀、品味,哪些自然段受感動及原因并總結。
學生活動:細讀,品味,批注,然后交談發(fā)言。
。3)合作討論: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最后一句話并總結。
學生活動:互助式學習,討論發(fā)言。
三、訴一份溫暖
拓展延伸
教師活動:出示問題,身邊哪些普通人曾給過你感動,寫出感動。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并寫一寫,個別回答,述說生活的美好。
教師活動:點撥學生發(fā)言,配以“20xx年感動中國的人物魏青剛和青藏鐵路工人”圖片,引導學生把目標投向社會,發(fā)現(xiàn)普遍人身上優(yōu)秀的品質,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樹一個信念
教師再次創(chuàng)設情景,生活中的弱者,不幸者圖片及音樂(讓世界充滿愛)教師解說,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樹立“關愛他人”的信念,最后在《愛的奉獻》的歌曲中結束。
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設計理念】
語文教育,是充滿激情如詩樣的藝術,教育家皮亞杰認為能創(chuàng)造情境就是發(fā)明,發(fā)明存在于構建求知情境的過程中。本教學設計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化的教學氛圍,圍繞“質疑、解難;討論、交流;讀書、感悟”開展教學;通過激情導入、圖片展示讓學生“樂中求知”;相機點撥、隨機評價、有感情誦讀,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究質疑,升華情感,引導學生“實話實說”,最終獲得知行教育的“潤物細無聲”。
【素質教育目標】
。薄⒄J知目標:
⑴ 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盤旋、城磚、城墻、屯兵、堡壘、打仗、呼應、肩膀、智慧、凝結、氣魄雄偉”等詞語。
⑵ 讀懂課文,理解每段話的意思及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
、 圖文對照,理解課文內容,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技能目標:
、 培養(yǎng)學生默讀、感悟的能力,同時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并通過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 指導學生圖文對照,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學生根據事物的特點選取不同觀察點進行觀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觀察習慣。
。、情感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感。
(教學目標力求體現(xiàn)知識、技能、情感的多元統(tǒng)一,挖掘《長城》這一篇課文中的科學和人文內涵。)
【教法與學法指導】
1、教師教法:
采用“情景教學法”,三次運用投影和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景:
第一次,課始,定格投影,靜態(tài)展現(xiàn)長城的遠景,整體感知長城全貌。
第二次,學習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長城近景的各個部位,學生圖文對照,說各部位的位置、樣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
第三次,慢速移動式投影,有重點地依次出現(xiàn)長城的遠景和近景,并配上相關的解說詞和樂曲,深入體會作者的聯(lián)想和發(fā)自肺腑的心聲。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動、靜態(tài)情景,既可以從宏觀上展示長城的雄偉、壯觀,又可以從微觀上真切地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從而縮短學生的歷史認識距離。
。病W生學法:
自讀感悟與討論交流相結合,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本課側重指導“預習”和“觀察自悟”的方法。課前預習發(fā)現(xiàn)疑難,造成學生急待解決問題的緊迫感。課中求教于教師或同學,呈現(xiàn)主動學習的態(tài)勢;重點明確而有序的畫面,有益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在預習指導上,要求學生先看導讀和預習,總攬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讀課文,了解內容;尋找疑點,記入預習本子并由小組長檢查落實。課前做到學習什么,解決什么問題,胸有成竹。在“觀察自悟”指導上,借助長城遠景、近景的投影,引導觀察,悟出方法。如,遠景投影,先顯示主體鏡頭長城(觀察重點),再慢慢擴展周圍崇山峻嶺的鏡頭,讓學生揣摩、體會,并說說觀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點)近景投影,按照課文各個部位敘述的先后順序,逐個投出“長城腳下”“八達嶺上”“城墻頂上的方磚”“垛子”“了望口”“射口”和“城臺”等分鏡頭。領會描寫過程應有先后(順序)的理由。通過觀察、誘導,學生便悟出了方法。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難點:
⑴ 圖文對照,讀懂課文,理解每段話的意思及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課文內容。
、 學生圖文對照,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學生根據事物的特點選取不同觀察點進行觀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觀察習慣。
。、解決辦法:
抓住相關的段落反復有感情的朗讀、感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學習,交流中加上教師巧妙的引導、點撥。
【教學課時】
。舱n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觀察插圖,了解圖意
。、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據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報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識出地球上兩項特大工程,一項是中國的長城,一項是荷蘭的圍海大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征──長城。
板書課題:
長城
(運用名人名言導入課文,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病⒔榻B長城:
長城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770~前476)時期,那時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內地勢險要的地方修筑長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為防御北方匈奴貴族的入侵,將各個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并將其延長,號稱萬里長城。以后各個朝代,都對長城進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說長城是我國古代人民在兵器還不發(fā)達的情況下,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軍事建筑。
二、閱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自由讀課文,劃出生字新詞。
。病W生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詞。
3、學習小組交流討論學習
。、掌握生字新詞:
拍攝(shè) 智慧(huì) 了(liào)望 氣魄(pò)
嘉(ji。┯▂ù)關 崇(chóng)山峻(jùn)嶺
。、理解字詞:
山海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是長城的起點,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嘉峪關: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嘉峪山東南邊腳下,是長城的終點。
八達嶺:軍都山的一個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全國中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山峻嶺:指高而險峻的山嶺。
蜿蜒盤旋:指彎彎曲曲的延伸。
互相呼應:本課指打仗時之間可以進行聯(lián)系,互相支援。
三、圖文結合,了解文意
。、觀察彩圖,了解圖意:
。ㄓ枚嗝襟w展示課本兩幅彩圖或直接用掛圖展示。)
⑴ 這兩幅圖的觀察點有什麼不同?
(上面一幅是遠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 長城修筑在什麼地方?
。ǔ缟骄䦷X之間。)
、 從畫面上可以看出長城有什麼特點?
。ㄩL和高大)
⑷ 作者為什麼要選擇遠,近兩個觀察點?
(不從遠處觀察,就看不出他的“長”這個雄偉的全貌;不從近處觀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堅固的構造特點。只有從不同的觀察點介紹長城,才能更顯出其氣魄雄偉的特點)
。、想一想,課文各節(jié)分別講拉什么內容:
、 介紹觀察點:
運用教室的布置讓學生理解什么叫觀察點。
第一幅圖的觀察點在哪里呢?
(在長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圖又是在哪里觀察的呢?
(在長城上)
、 看第一幅圖時應重點觀察什么?
抓住觀察重點:
長城。
、 你覺得長城看上去有什么特點?
(長、大、彎)
、 再看第二幅圖:你能看出長城有什么特點?
。ǜ叽、堅固)
。ǹ梢赃m當?shù)匾脒h景圖和近景圖的概念)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課文:
想一想剛才兩幅圖分別與文中哪些段落相對應?
。ǖ谝环鶊D與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圖與第二自然段相對應。)
。、分組討論:
說說課文各節(jié)的內容:
第一自然段講長城的長;第二自然段講長城的高大堅固;第三自然段講長城是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第四自然段講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跡。
。场⒄f說怎樣給各節(jié)編一小標題:
啟發(fā)學生以課文內容為線索定出小標題:
、 一條“龍”。
、 “高大堅固”。
⑶ 結晶。
、 奇跡。
。ɑ騿l(fā)學生以課文結構為線索列出小標題:總貌;構造;聯(lián)想;地位)
。ǚe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
。、抄寫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yǎng)為實現(xiàn)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三、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罚、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四、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痹谠娭械囊馑。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a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jié)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jié)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jié)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jié)奏。
c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xiàn)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钡暮x,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jié)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jié)課重點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tǒng)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钡纳羁滔笳饕饬x。
、谟懻,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僖龑W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xiàn)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xiàn)語文與生活聯(lián)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谌嗉で辇R讀。
六、小結,布置作業(yè)
、傩〗Y: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為了這個“!,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诓贾米鳂I(yè)。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睘轭}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信息反饋: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策略
一、閱讀朗誦,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訓練與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與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讀是閱讀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過眼、腦、口等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作用,將無聲、靜止的語言變?yōu)橛新暋㈧`動的語言。尤其是有效朗讀與文字語言、思想情感緊密相連,需要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交流對話,激活已有的經驗與情感,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然后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這就增加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理解與把握文章的內容與主旨。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閱讀與朗讀有機融合,給學生更多自主體驗的機會。當然,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朗讀的形式,不能只是單一的自由讀或者齊讀,還要根據文本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朗讀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讀、模仿性朗讀、跟讀學讀、配樂朗讀、感知性朗讀、個性化朗讀等,從而誘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蘊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可根據文章以及學生的特點,組織多樣化的朗讀活動:①教師范讀,或引導學生自主朗讀,感受文本的語調。②播放相關音樂,要求學生再次朗讀,梳理文本的基本結構與脈絡。③教師讓學生自由串讀,并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寫作思路。④學生自由選讀,細細品讀課文中的美詞佳句與精美片段。⑤學生進行個性化演讀。⑥讓學生背讀自己喜歡的內容。這樣,通過采用豐富多樣的朗讀活動,學生們能夠更全面、更透徹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預留自主閱讀的時間與空間,如自主閱讀有助于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jié)與結構;重點段落分角色朗讀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點,這些都能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交流討論,各抒己見,深化認識
學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與看法。在教學過程中,倘若教師一味地將自己的感情、想法與看法強加給學生,是不明智的,畢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再者,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要尊重與保護學生的獨特體驗、個人理解與感受。因此,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圍繞教學內容巧妙設計一些交流討論活動,給學生自由表達與說話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敢想敢說。而教師則應隨時關注學生,及時給予他們幫助與提示。尤其是在學生們進行深入討論、激烈爭論時,教師更需要巧妙點撥,打開學生思維,啟發(fā)他們思考,讓他們有所感悟。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總結與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在思維的碰撞中加深對文本的認識。比如教師可向學生提問: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誰?請說說原因。教師還可適當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著力刻畫的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與矛盾沖突都是圍繞主人公而展開的,次要人物的出現(xiàn)以及活動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動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斷文中的主人公是誰,要看該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現(xiàn)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題。于是,通過討論以及教師啟發(fā),學生會明白莫泊桑著意刻畫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雖然文章情節(jié)緊扣于勒的命運展開,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思想,于勒只是作為線索人物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斷發(fā)生變化,菲利普夫婦的態(tài)度也隨之產生變化。而菲利普夫婦的態(tài)度變化又折射出他們受金錢腐蝕的靈魂,讓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社會認錢不認人的丑惡現(xiàn)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題思想。這樣,通過層層深入的交流討論,學生逐漸體會到文章的耐人尋味。
三、質疑探究,自主領悟,提高能力
古語有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痹陂喿x一篇文章后,如果學生出現(xiàn)不少疑惑或問題,則說明他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學生沒有產生一定的疑問,就說明他們沒有真正進入文本,收獲不大。因此,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探究,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解決問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質疑的意識與習慣。如在教學《孔乙己》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質疑為主線”的思路組織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質疑探究、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敢想、敢問、敢說。比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寫出自己的疑惑點。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以問題為引導進行點撥,啟發(fā)學生思考,并通過示范,讓學生學會如何質疑與發(fā)問。比如教師可提問:小說中寫了哪些“笑”?這些人為什么沒有同情孔乙己,沒有幫助孔乙己,卻一味哄笑取樂?以哄笑聲凸顯孔乙己的悲劇有著怎樣的藝術效果呢?教師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而后讓學生展開交流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通過共同探討,加深理解,解決問題。
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
2、通過反復誦讀,理解含義深刻的字句,并揣摩其中蘊含的道理;
3、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4、使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讓有限生命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重點字詞的剖析,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舉例說一說什么是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表現(xiàn);
3、理解三個事例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頻導入,復習回顧:
1、師:課前,先請同學們一起來靜靜地欣賞一段音樂。
(播放音樂)
師:說說看,你聽到了什么?
預設:生:我聽到了嬰兒啼哭的聲音。
生:我聽到了嬰兒嬉笑的聲音。
2、師:同學生聽得真仔細,聽了剛剛的音樂,你想到了什么?
預設:生:嬰兒剛剛出生時在大聲啼哭;嬰兒開心的笑了。
哭聲和笑聲昭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
3、評價語:是啊!隨著一聲“哇、哇”的啼哭聲,一個小小的生命便降臨到了這個世界。都說生命極其寶貴,因為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都說生命及其短暫,因為人生在世,不過百年。
4、師:讓我們帶著對生命的敬意和深情,走進今天將要學習的課文。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生命生命》。
。ㄉR讀課題)
師:你發(fā)現(xiàn)了嗎?這個課題和我們之前讀到的課題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
。ㄉ杂苫卮穑
師:也就是說,這個課題中出現(xiàn)了兩個詞語,而且這兩個詞語是?
生:相同的。
師:是同一個詞語的重復,對嗎?
生:對!
師:說得真好!那像這樣的題目,你會讀嗎?誰來試試?
。ㄉe手來讀)
師:他會讀!從他的朗讀中我聽到了強者對生命的熱情的呼喚!像他這樣高聲的讀(全班齊讀)誰還想試試?
(生舉手來讀)
師:他也會讀!從他的朗讀中我聽到了強者對生命的不屈的挑戰(zhàn)!像他這樣大聲、有力的讀。(全班齊讀)
5、評價語:是啊同學們,讀書就是要這樣,讀的有味道,讀出自己的理解。
6、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翻到18課,有感情的、大聲的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詞,把句子讀通順。在讀的過程中,請你仔細的想一想:課文用了哪幾個具體的事例引發(fā)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請你嘗試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PT出示提示):
體會句子的方法:
抓住關鍵詞句體會
抓住標點符號體會
通過聯(lián)想或想象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
(生自讀課文并思考)
師:剛剛看到很多同學讀的聲情并茂,老師都被感動了!現(xiàn)在請同學們告訴老師:課文用了哪幾個具體的事例引發(fā)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呢?(學生舉手回答)
師板書:飛蛾求生
瓜苗生長
心臟跳動
二、精讀課文,深入體會:
。ㄒ唬⿲W習飛蛾求生部分:
1、師:同學們,飛蛾求生、瓜苗生長、心臟跳動,其實是三件極為細小、極其普通的事情,可是它們卻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下面,請同學們再次走進這三個故事想一想:這三件事情中的那些句子最能額、讓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請你用直線在文中畫出來;如果你對這個句子有很深的體會,可以再旁邊寫一寫,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W生自讀課文后,小組間帶著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2、評價語:剛剛老師看到很多同學都在認真的做批注,真好!讀書就應該有這樣良好的`習慣。
3、師:文中那哪些句子最能讓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呢?接下來,讓我讓我們一起走進“飛蛾求生”的故事。
(學生自讀有所感悟的句子)
PPT出示:“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忍不住放了它!”
4、師:“極力”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
預設:生:用盡全力
5、師:說得真好!飛蛾那種極力求生的欲望讓作者沒有想到,讓我們也沒有想到。請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讓作者放了這只原本討厭的飛蛾呢?
預設:生:飛蛾那種求生的欲望令我震驚,使杏林子忍不住放了它,因為作者感受到了飛蛾求生的欲望所以放了它。
6、師:同學們,飛蛾為了求生,它竭盡全力,可是若要結束它的生命只需杏林子的手指稍一用力,就在這天差地別的力量懸殊面前,飛蛾卻極力鼓動著翅膀、奮力掙扎,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此刻,我想問問你們:知道飛蛾的生命有多久嗎?
(生自由回答)
師:九天!飛蛾的平均生命只有九天。為了這短短九天的生命,這只小小的飛蛾在杏林子的手中掙扎,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為什么這只小小的飛蛾會做如此掙扎?
生:它想活下去。
師:說得真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假設一下,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只飛蛾,會在心里怎樣鼓勵自己活下去?
。A設3名學生說)
7、評價語:飛蛾想盡一切辦法求生,那種強烈的求生欲望讓杏林子震撼,此刻杏林子清楚地感受到:握在手里的不僅僅是一只飛蛾,而是一個不屈的生命生命!
8、師:此刻,杏林子也完全明白了,生命就是(出示PPT):
飛蛾極力掙扎的身影
飛蛾極力鼓動的翅膀
飛蛾強烈的求生的欲望
(二)學習瓜苗生長、靜聽心跳部分:
1、師:默讀第3第4自然段,你能用前面的方法找出重點詞句并加以體會嗎?(預設1名學生找句子)
2、出示重點句:“那小小的種子里……僅僅只活了幾天。”
3、師:讀著讀著,有沒有一個詞跳入你的眼中,讓你特別有感受呢?
預設:竟然——感受是?可以用什么詞代替它?
竟使——感受是?
師:此處連用兩個相似的詞,說明了什么?
預設:作者沒有想到,出乎意料。
4、這粒香瓜子的生長環(huán)境會是怎樣的?(沒有陽光,沒有泥土)
由此你體會到了什么呢?(不屈向上,茁壯生長)(板書“不屈”)
從哪里感受到的?(沖破,堅硬)
揣摩“不屈”“頑強”的意思。
5、師:此刻,面對墻角的這株香瓜子,杏林子的內心情感是什么樣子的?
預設:不可思議
震撼/震驚
感動
師:所以,杏林子站在墻角看到了這樣幾句話:(PPT出示,生齊讀)
生命是傲然挺立的小瓜苗。
生命是沖破堅硬外殼的勇氣。
生命是不屈向上的決心。
6、師:一株小小的瓜苗尚且如此,那我們人類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命呢?
靜聽心跳這一段你還找到哪些句子?你的理解是?
師板書:對自己負責。
。A設1人找)
7、出示重點句子:“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8、師:我們用學習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學習,抓住關鍵詞語來理解,這句話中有哪兩個關鍵詞?
(“使用”“糟!保
9、師: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實際,同學們說說,哪些行為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
。ㄉ杂烧f)
10、師:看來大家的確理解了“糟!边@個詞,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糟!薄W髡咴趺磳懗隽诉@樣的句子?作者是怎樣“糟!弊约旱模
。◣熀喪觯寒敃r杏林子忍受著劇痛,生不如死,于是她自殺,但是被醫(yī)生救活了。)
11、師:現(xiàn)在你們知道課文中的“糟!笔侵甘裁戳税桑磕敲丛撊绾魏煤檬褂梦覀兊纳?
。ㄕ湎r間、珍惜生命)
12、師:你會帶著怎樣的心情告訴大家?
。ㄉ鷤讀)
預設:自豪——自豪地讀
激動——激動地讀
興奮——興奮地讀
師:那就讓我們帶著自豪、激動、興奮的心情一起告訴大家,告訴全世界。
。ㄉR讀)
師:所以,作者對自己說:我要對自己負責,我必須對自己負責。讓我們讀出作者的態(tài)度。ㄉR讀)
13、師:在“好好使用”和“白白糟蹋”之間,杏林子堅定地選擇了前者,從十二歲患病到六十一歲去世,整整五十年的時間里,她一共寫下了四十多部作品,有小說、有散文、還有劇本,這四十多本作品的出版,使她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作家,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她還將一生所得的稿費全部損出來,成立殘障基金會,幫助了100多萬無助的殘疾人。杏林子用自己的行動,實現(xiàn)了“對自己負責”的莊嚴承諾,讓我們再讀一讀這句話。(出示課件)
三、回讀課文、升華情感:
1、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學了這篇課文,你們認為生命是什么?
。ㄉ杂烧f)
2、師:還有很多同學想說,同學們課后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寫下來!
四、總結全文,教師小結:
1、師:同學們,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由衷的感受到:生命因為自強不息而興榮,因為頑強拼搏而茁壯,因為負責、珍惜而充滿魅力,這就是生命。
2、師:讓我們時刻告誡自己:(出示PPT)
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欣賞古典詩歌,對古典詩進行審美性解讀。
2、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分析重點詩句,了解詩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3、了解《飲酒》一詩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感受情景描寫的傳神特征。
4.、了解陶淵明及其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藝術風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詩的一般特征。
二、教學重點:
了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寫的傳神特征。
三、教學難點:
了解詩的意境美,感受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深切體味及其情感表現(xiàn)特征。
四、教學方法:
1、朗讀:①學生各自讀②齊讀。
2、提問:用提問方式設計課程講讀。
五、課前作業(yè):
學生查找陶淵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學設計:
兩個目標:一是體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詩意境;二是如何從寫作角度
展現(xiàn)本詩的審美性。
1、導入新課。
我國詩歌,有許多題材分類。比如以前學到過的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題材的詩歌——田園詩。它是由東晉的陶淵明開創(chuàng)的,并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峰。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
2、學生反復朗讀,把握語調、語氣和節(jié)奏。初步了解詩的內容。
⑴學生各自讀。
、平處煂W生共同討論朗讀時對語調、語氣和節(jié)奏的處理。
這是一首田園詩,表達的是詩人悠然自得、寧靜淡泊的心境,所以,語調、語氣和節(jié)奏都應是舒緩的。這是五言詩,朗讀時按二/三結構。
、前捶治龅墓(jié)奏、語調、語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處理字詞。
讓學生挑出不會的字詞。
結廬:結,建造、構建。廬,這里指簡陋的居室。結廬就是建造簡陋的居室,這里指居住在此。
爾:代詞,這樣,指上句。
遠:此處為動詞,當遠離講。
見:指不經意看見。
山氣: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與:共同、一道。
4、學習課文。
、诺谝欢
、偬釂枺呵八木湓趺蠢斫?
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么能夠這樣呢?這是由于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诘谝粚用鑼憽吧砭郁[市,一塵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⑵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在院中東邊的籬笆下,詩人正在專心聚志悠閑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頭,悠遠的南山無意出現(xiàn)在眼前,心與山悠然相會自身仿佛與南山融為一體了。這兩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形象。體現(xiàn)了作者超脫塵俗、熱愛自然的.情感。(營造了一種和平靜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xiàn)。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凇坝迫灰娔仙健敝械摹耙姟笨煞窀臑椤翱础、“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
“見”是無意中看見,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其中含有人與物融為一體的感覺,用“見”追求的是一種無意為之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沒有“見”的表達效果好。
、邸吧綒馊障眩w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有何關系?
明確:A、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陽下更加美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B、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yōu)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里說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跋嗯c”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guī)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仿佛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吁:“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C、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xiàn)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如果沒有悟出這個理,哪會有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這個“理”,正好為“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抒情悟理,互為表里。
、茏詈髢删鋺鯓永斫?
明確: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巴浴本褪遣恢烙檬裁凑Z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⑶、藝術特色
敘事、說理、抒情、寫景交融一體。
一、二句敘事,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huán)境。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詩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將景、情、理融為一體,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后怡然自得的情懷。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抒情悟理,互為表里。
最后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同時又蘊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蘊含著哲理。整首詩無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見理,余音繞梁,回味悠長。
七、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建構了一個遠離塵世、恬淡、悠然的田園意境,表達了作者歸隱的情感。這也是當時士大夫的審美追求和審美情趣。
八、作業(yè):
1、背誦《飲酒》
2、找出陶淵明其它的一些詩與這首詩做比較,體味是人的表達的情感,試著寫一遍讀后感
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的:
1 、學會本課7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著重理解“坐井觀天”、“大話”、“無邊無際”等詞的意思。
2、幫助學生理解青蛙對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錯誤的原因。初步理解《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故事是比喻眼界狹小,所見有限。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說明: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小鳥從天上飛來,說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說天很小。課文有七個自然段。第一段講青蛙和小鳥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發(fā)生爭論的地點;接下來的六個自然段講了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第一次對話交待了小鳥從哪兒來,來干什么;第二次對話講青蛙和小鳥因對天的大小看法不同發(fā)生了爭論;第三次對話講青蛙堅持自己的錯誤看法,小鳥再次指出青蛙“弄錯了”,要它“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
本課總的教學設想是:依托“讀練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在“以讀為主、以練為主、學生為主、鼓勵為主”的教學理念下,運用“放手試讀,初讀到位;鼓動激勵,生字學會;角色體驗,精讀品味;遷移運用,形成積累”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明白寓意,學有所獲。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青蛙和小鳥的圖片各一張。
2、生字詞卡片。
3、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做一做——游戲導入,分散難點
1、喜歡和朋友做游戲嗎?(喜歡)看看老師給大家?guī)淼男屡笥咽钦l?(師在黑板上貼“青蛙”和“小鳥”圖)
2、我們怎么和它們做游戲呢?請大家拿出桌上的紙,像老師一樣卷成圓筒狀,然后透過圓孔看黑板,說說你現(xiàn)在看到的和剛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剛才,青蛙和小鳥我都能看到,現(xiàn)在我只能看到小鳥了)
。▌偛牛嗤芎托▲B我都能看到,現(xiàn)在我只能看到青蛙了)
(剛才,我能看到整塊黑板,現(xiàn)在我看到的黑板只有紙筒口那么大了)
3、你看,我們的朋友青蛙張大著嘴,好像在說:“朋友們,你們觀察真仔細,我們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呀!我坐井觀天也是這種感覺呢。”(板書:坐井觀天)
4、 “坐井觀天”什么意思呀?請大家翻開語文書,看看書上的插圖說說。(坐在井里看天)
5、呀,青蛙還沒坐到井里呢,誰來幫幫它?(學生貼井圖)
這井呀,就好像是我們剛才卷起的紙筒,大家猜一猜,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會有多大?(板書:井口那么大)這是怎么回事?(青蛙坐在井里,高高的井壁擋住了它的視線)
6、瞧,我們的另一位朋友小鳥飛來了,它邊飛邊叫,好像在說:“小朋友們這么快就知道了青蛙出錯的原因,真了不起!可我們的朋友青蛙還不知道呢!它一直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為這事,我還和它爭論了起來!毙▲B在哪個地方和青蛙爭論,請大家默讀第一自然段回答。(井沿)井沿是哪個地方?在書上指一指,上臺把青蛙貼在井沿上。
二、讀一讀——朗讀對話,探究重點
1、好,故事就從這兒開始了。請看課文插圖。你最想知道什么?
。ㄇ嗤芎托▲B它們在爭論什么?爭論文明嗎?它們是怎么爭論的?它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好,請大家?guī)е@些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2——7自然段,并用不同的標記把它們的`話畫出來。邊讀邊體會:它們到底在爭論什么?(板書:天有多大)
3、指名讀怎么爭論的話,它們的爭論文明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4、它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重點探究的問題。下面請小組合作,分角色讀,讀后討論第一個問題。準備交流。
5、天有多大,請一個同學代表青蛙把觀點亮出來。
6、(小黑板出示,齊讀青蛙的觀點)“那么遠”指多遠?(一百多里)
請全體起立,表演小鳥來飛飛一百多里,飛時別忘了看到了哪些地方?
小鳥說自己飛了一百多里,可青蛙卻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這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請選擇1、青蛙認為天不過井口那么大,不用飛那么遠。2、青蛙認為天不過井口那么大,要飛那么遠。)
所以,青蛙對小鳥說(出示小黑板,“朋友,別說大話了!”)大話是什么意思,你能換個說法嗎?自由讀青蛙的話,可以加手勢。誰愿讀青蛙的話?他要是讀得好,我們就用掌聲來表揚表揚他,好嗎?齊讀。
7、這可是青蛙的觀點,小鳥的觀點呢?誰愿代表小鳥把觀點亮出來?無邊無際是什么意思?除了天無邊無際(板書:無邊無際),生活中還有什么無邊無際?繼續(xù)點擊課件,海洋無邊無際、沙漠無邊無際、森林無邊無際……
這句寫得很好,模仿這句說話,好嗎?喜歡動物嗎?看,小貓怎么樣?(很可愛)那我們就可以說:“小貓,可愛得很哪!”學著夸一夸其他動物。
出示蘋果,咬一口,夸一夸!疤O果,好吃得很哪!”(味道)顏色?形狀?
小組合作,夸一夸生活中的人或物,交流。
大家齊讀這句,感謝它讓我們學到了這么多的句子。
3、青蛙明明錯了,卻聽不進小鳥的話,還自以為是。如果你這時剛好路過這口井,你肯定有話想對青蛙說。說什么,小組內準備一下,好嗎?交流。(青蛙,小鳥說的是對的,你別再自以為是了。雖然你說的是實話,可你還是弄錯了。你知道你錯在哪兒嗎?你就錯在不該坐井觀天。高高的井壁擋住了你的視線,你看到的天當然很小了。你別再做井底之蛙了,你跳出井去看看天吧,你一定會看到天是無邊無際的。)
4、小結:看來,一個人的認識的形成確實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有直接的關系。青蛙如果不是天天坐在井里,怎么會誤以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小鳥整天飛行在天上,對天的認識和了解當然就勝過了目光短淺、見識少的井底之蛙了。(板書:目光短淺、見識少)
5、今天我們學習了坐井觀天這個成語故事,我國的成語故事可多呢。你能把課前搜集的其他成語故事的題目說給大家聽嗎?
6、要知道成語故事的內容,老師建議大家讀一讀《成語故事》這本書。其實,要開闊自己的眼界,獲得更多的知識,除了看書外,還可以請教大人、上網查詢等等,F(xiàn)在是一個信息社會,我們可不能做井底之蛙,我們要做一個像小鳥一樣見多識廣的人。(板書:要開闊眼界,做見多識廣的人。)
7、齊讀板書:我們不要坐井觀天,要開闊眼界,做見多識廣的人。(這就是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四、寫一寫——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把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想寫出來。
板書設計:
坐井觀天
小鳥 無邊無際 見多識廣 眼界開闊
。ň畧D) 天有多大?
青蛙 井口那么大 孤陋寡聞目光短淺
教學反思: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學習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層次小有差異的學生,把目光注視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發(fā)展。,為了讓學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觀天”這個成語,我還將自己早已準備好的,可以卷起來觀看天大小的紙張發(fā)給沒有紙張的同學,讓他們嘗動手的樂趣,使他們融入班集體中來,使這些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由于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由表現(xiàn)自己的平臺,學生們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觀察時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對“坐井觀天”一詞的理解。并從中悟出道理來,知道此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見識有限,眼光短淺!睂W生想像力豐富,真令人驚訝呀!
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結構及揣摩文章的語言。
3.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我為什么而活著”進行探討。
教學難點:揣摩語言及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朗讀,以探究式教學為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都說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賴活著”。蘇格拉底說“未經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同學們,你們想過自己到底為什么而活著嗎?我們先來看看英國作家羅素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二、積累字詞。
1.讀準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颶jù風俯瞰kàn瀕bīn臨
多音字
顫抖chàn秘魯bì呼號háo
顫栗zhàn神秘mì號外hào
2.重點字詞
死寂:沒有一絲生氣;形容極其安靜,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瀕臨:緊接,靠近。
俯瞰:俯視。
颶風:氣象學上舊指12級風。
3.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英國):羅素是當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也是最為我國讀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學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堅強地生活,后來成為一位集眾家于一身的偉人。他被稱為“20世紀最知名、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還被無數(shù)人視為是“未來時代的先知”;他還是的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社會活動家,又被公認為“富有鼓動天才的辯論家”。20世紀初,取得了現(xiàn)代數(shù)學基礎研究的重大成果“羅素悖論”及解決這一悖論的“類型論”。在1950年他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百科全書式文學家”。95歲高齡完成《羅素自傳》的寫作。
三、整體感知:
先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短文,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思考文章結構。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確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對其人生的三大追求進行具體闡述。
第2段:作者大膽率直地表白了追尋愛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寫作者尋求的三大知識范疇。
第4段:出于對人類苦難的同情讓作者把目光投向現(xiàn)實世界。
第三部分(5)總結上文:苦難的一身卻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質和博大胸襟。
2.通過理解重要詞句,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
(1)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解析】運用比喻,將這三種激情比成颶風,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斗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羅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經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他的一生動蕩不定。在這樣的生涯中,羅素有過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絕望,但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的同情,這三種感情是如此強烈,猶如颶風一樣,給他擺脫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讓他從絕望中奮起,從愛情中發(fā)現(xiàn)美好,從知識中獲取力量,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又使他意識到人生的責任,總之,這句話的含義是說,這三種強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強大動力。)
(2)我尋求愛情,其次是因為愛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
【解析】句中破折號表示解釋說明,后邊的語句解釋前邊的“孤寂”的感覺。意思是說沒有愛情滋潤的感覺就像親身經歷過可怕孤寂而產生的戰(zhàn)栗的感覺,處于這種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時會感覺到除了自己,這世界好像再也沒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沉在沒有情感、沒有溫暖的無底深淵之中。這孤寂之苦,反襯愛情的給人的充實、喜悅。
(3)在愛的結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賢以及詩人們所夢想的天堂的縮影。
【解析】“愛的結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進了天堂,這樣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訴我們愛情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美好體驗。
(4)愛情與知識,盡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總把我?guī)Щ貕m世。
【解析】愛情和知識把羅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對于人類苦難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現(xiàn)實世界,這體現(xiàn)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
(5)我渴望減輕這些不幸,但是我無能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從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關愛人類:反對戰(zhàn)爭,反抗獨裁專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輕時因反戰(zhàn)而鋃鐺入獄,在他老邁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運動,奔走呼號,創(chuàng)立和平基金會。就在他逝世的當天,還為以阿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而憂心忡忡。這一切緣于他對人類的同情和愛心。只是個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我活著值得,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總結上文,雖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給他在人生“苦海”上帶來“絕望”,但他仍認為“是值得活的”,這正是羅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潔的情懷的寫照,也是一個熱愛人類、熱愛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業(yè):
1.俄國作家契訶夫說:“感到自己在這個世界是件多余的裝飾品,那是很難堪的,活著而又沒有目標是可怕的”。對于“我為什么而活”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你的看法。可以借鑒本文作者的表達方式來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說出作者渴望愛情的原因。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對課文內容的把握情況,熟讀第二段內容,抓住關鍵詞“首先、其次、最后”就能概括出來。
參考答案:(1)愛情可以帶來狂喜;(2)愛情可以擺脫孤獨;(3)愛的結合可以使人看到夢想的天堂的縮影。
答案解析:
中間三段對第一段內容進行具體闡述。作者說,追求愛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愛情可以帶來狂喜;(2)愛情可以擺脫孤獨;(3)愛的結合可以使人看到夢想的天堂的縮影?傊,愛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愛情,則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這里,作者把愛情描寫得極其美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作者也以像追求愛情一樣的激情去追求知識。
3.品讀課文,賞析句子:
(1)生命是一個不懂疲倦的旅客,總是只暫時地在哪一個個體內住一會兒,便又離開前去了,那些個體消逝了,它卻永遠存在。”
(2)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解題思路:要求賞析句子,凡賞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沒有用修辭,如果有修辭,就分析修辭及作用即可。此題就讓學生鞏固這一點。
參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個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個體的生命雖然是短暫的,人類的生命卻是永無休止的。
(2)比喻,將“這三種激情”比成“颶風”,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斗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辭,若是比喻擬人,都有生動形象的效果,然后分析寫出了事物什么特點或表現(xiàn)人物什么感情。
語文教學設計10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本文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做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侗秤啊酚泴懙氖虑榉浅:唵危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tǒng)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里,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tài),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著歷史的認識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特征,表情達意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理解一些語句的含義,體會樸實的語言風格。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領會文中的父子之情,學會“關愛他人”。
【教學重、難點】
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特征,表情達意的寫法。
【教學方法】
以學生嘗試閱讀為主(嘗試分析結構、嘗試品味語言、嘗試展開聯(lián)想、嘗試模擬表演等)老師組織交流,討論并適時點撥。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掌握文中的生字詞;了解作者簡況;初讀課文,感知內容、(全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表達了什么感情)。
2.教師準備: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ㄒ唬⿲дZ
、僬埓蠹艺f出自己的生日和父母的生日。
、诟改笇ψ优膼凼钦鎿礋o私的。這種愛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對這種感情有的體會到了,有的體會不到;有的當時就體會到了;有的過后才體會到。老一輩這種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動并激勵著一代一代年輕人。同學們想一想,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你是通過什么事體會到的?這種感情是體現(xiàn)在父母的只言片語中,還是隱含在父母的神氣里?是通過某個動作流露的,還是通過某個身形體態(tài)表現(xiàn)的?魯迅曾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倍疚淖髡邊s只寫父親的背影。學習這篇課文時,同學們要弄清:這是父親做什么時的背影?這“背影”體現(xiàn)了父親對“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寫這“背影”又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ǘ┳髡呓榻B
(三)出示教學目標
學習抓住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征表情達意的寫法,初步體會文章中的父子之情。
。ㄋ模z查預習情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節(jié)連接起來并且貫串起來?是很容易找到的。
這就是“背影”。
2、文中寫了幾次“背影”?著重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見的背影?寫送別時的“背影”,表現(xiàn)了父子間的什么感情?(完成此題后,朗讀第六、七段,加深體會感情)
理解:文中四次寫“背影”。開頭寫難忘“背影”,送別一段兩次寫“背影”,結尾憶“背影”。著重寫的是在車站看見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
抒發(fā)深切的思念之情。
3、文章題目是“背影”為什么還要寫第二段、第三段?(以上內容可分步完成)
理解:這兩段寫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為突出父親的愛子之情作鋪墊。當時,祖母去世,父親失業(yè),真是禍不單行。父親還帳缺錢,只好變賣典質;辦喪事要用錢,只好再去借錢。家中境況可想而知。喪事一畢,父子又要離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親背著沉重的精神負擔,還細致入微地關照兒子就更為感人。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作者為什么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并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呢?
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短暫的交談、自由討論,然后集中發(fā)言,教師擇優(yōu)肯定、適當補充。
理解: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基于表現(xiàn)內容的需要,體現(xiàn)著高明的藝術構思:
、倏梢员憩F(xiàn)父親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郁,用“背影”來表現(xiàn),最能體現(xiàn)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诳梢越o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xiàn),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鬯囆g視角的創(chuàng)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隨人后,開拓了藝術表現(xiàn)的新領域,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
這三點對初二學生來說,認識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夠一般的理解即可,重點在于提高認識,不要求掌握。故教師講清楚,不必整理筆記。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本文通過寫車站送別,表現(xiàn)了父子間什么樣的感情?(即本文的中心意思)
理解:本文通過寫車站送別,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抒發(fā)了作者對父親深切思念之情。
五、拓展延伸
同學們,這篇課文說的是父子深情,那我們就聯(lián)系自己想一想,從小到大,你們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媽媽,你是不是有辦法讓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絲微笑呢?
六、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獲。學生自我小結。(談本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
2.教師結束語。如果我們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在日常生產中,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背影。而這些背影都留給我們足夠的想像空間。在朱自清的眼中,父親的背影,凝聚著父親對兒子的關愛深情,尤其是在當時家境慘淡、禍不單行的日子里,這種關愛更顯可貴,也就更感動人心。
七、布置作業(yè)
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課文樸實語言中的滿腔深情。
八、板書設計
背影 朱自清
開頭:直抒胸臆,落筆點題
看父買橘:細致刻畫,突出主題愛子深情
車站離別:離情別緒,加深印象感念父愛
結尾:寄托思念,首尾呼應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我們知道全文寫了父親關心愛護兒子,兒子感激思念父親。但是在用詞造句上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顯得非常樸實,甚至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抽象現(xiàn)成的字眼,一個也沒有用。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xiàn)。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體會本文樸實的語言風格。
二、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精讀課文,揣摩語言
學生嘗試圈劃樸實簡潔中見情義的語言,并作批注。(鼓勵學生自由圈注,教師可提示從人物語言、外貌動作描寫方面著手)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學生間合作交流;師生間交流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模擬表演“父親”過鐵道時的動作。
教師預設
1.“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理解:是對兒子的勸解和寬慰。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理解:“不要緊”是對兒子的寬慰,“他們去不好”是說叫別人去不放心。體現(xiàn)了對兒子
的深切關懷。
3.“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理解:細心關照之后,又想起兒子路上口渴的問題。擔心橘子買來之后找不到兒子,又怕行李丟失,于是又叮囑兒子不要走動?梢姙閮鹤又氲弥艿。
4.“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理解:惦記兒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嚀兒子來信好讓他放心。
5.“過去吧,里邊沒人!
理解:不讓兒子送他,催促兒子回車廂里去照看行李。事事為兒子著想。
這幾句話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有豐富的內涵,深刻地揭示了父親的心理活動,充分表露了父親的愛子深情。
6.“其實我那年已20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這句話是否表明作者認為父親完全沒必要親自送已長大成人的兒子?
理解:不是。這一句議論表明作者從父親的“躊躇”中感受到了父親一直把“找”當孩子關懷照料的深情。
7.作者先說“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又說“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這里“聰明”的含義是什么?這兩句話是針對什么事情說的?表現(xiàn)了“我”怎樣的感情?
理解:這里兩個“聰明”都是糊涂的意思,這是針對:父親和腳夫講價錢,“找”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父親囑托條房好好照應“我”,“找”心里暗笑他遷;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完全能料理自己,父親大可不必過分小心。表現(xiàn)了“我”對自己當時不理解父親深情的自主見。
8.這兩段文字中所寫的哪些事情體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的細心關照?
理解:體現(xiàn)父親對兒子細心關照的事情主要有:(1)父親因為事忙,、托人送“找”,他再三囑咐,甚是仔細;(2)盡管有事,終于決定親自去送;(3)給“我”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4)囑“找”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5)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父親的慈愛之心真是感人肺腑。
9.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具體寫“背影”的有哪幾句?其中表現(xiàn)父親舉動艱難的詞語有哪些?
理解:具體寫“背影”的是“我看見……顯出努力的樣子”一段。表現(xiàn)父親舉動艱難的詞
語有“瞞珊”、“慢慢探身”、“攀”、“縮”、“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等。
10.父親買橘子這樣費勁,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不讓兒子去?買來橘子后,他“心里很輕松似的”表明了怎樣的心理?
理解:父親疼愛兒子,為兒子受累費勁心里反而高興。買來橘子,父親覺得盡到了照顧兒子的責任,兒子在旅途中可以不受干渴之苦,心里滿足欣慰。
11.“我”對父親的行事本來是有看法的,可是看到父親的背影時,兩次流下眼淚,這表現(xiàn)了“我”怎樣的心情?“我”流淚后,為什么伯父親看見?
理解:“我”兩次流淚是被父親的愛子深情感動了。流淚后,怕父親看是擔心父親傷心。表現(xiàn)了對父親的憐愛之情。
12、學生齊聲朗讀結尾一段,老師簡要分析。
分析:這段寫別后對父親的思念。表現(xiàn)了三層意思:一、二句表現(xiàn)對老境頹唐的父親
的哀憐;三~六句表現(xiàn)對父親往日發(fā)怒的理解;最后三句以在淚光中再現(xiàn)“背影”結束全
文,呼應開頭,抒發(fā)對父親深切的思念之情。
四、拓展延伸
口頭作文
1、每個人都最熟悉親人的特征,想好一段話說說你的一位親人的特征。要求有真情實感。
2、孝敬父母,疼愛子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該不該發(fā)揚這種美德?為什么?
五、課堂總結
全篇文字樸實簡潔,但字里行間滲透著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平常的,讀者也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容易引起聯(lián)想,由此發(fā)現(xiàn)人世間普通平常而又最為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悅情的陶冶,增進了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六、布置作業(yè)
把口頭作文整理成文,寫在隨筆本上。
七、板書設計
背影 朱自清
難忘背影第一次流淚(悲哀)
描寫背影第二次流淚(悵惘)父愛子
刻畫背影第三次流淚(感動)
思念背影第四次流淚(傷心)子念父
構思:截取片段抓住特征
語言:樸實簡潔飽含深情
【課后反思】
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分析
《長城》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xiàn)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fā)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氣勢磅礴的長城鳥瞰圖,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長城的近景,使學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長城的氣勢;第三自然段是由長城展開的聯(lián)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贊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跡”?梢哉f,它不僅是一篇狀物類的文章,更像一首動人心魄的中華歷史文化的贊美詩。
語文課程目標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擬訂“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3、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教學準備:長城遠、近景圖的課件
二、設計理念: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凸顯學生的感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本節(jié)課以悟為強音,加深學生認識的深度;以情為重點,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以讀為主線,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
四、教學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方法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學中準備采用“讀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說教學流程:
(一)展示資料,在歷史情境中激情
于漪老師說過:“課的第一錘一定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他們思維的火
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彼哉n文教學我以交流資料為起點。請各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長城的資料與信息,交流完之后,把它貼在后黑板的讀書角。學生可能搜集到的資料有:“盂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好漢坡上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碑刻、曾有宇航員說,從月球俯瞰地表,惟有兩處建筑遙遙可見,其中之一就是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長城經過的省市、修長城的目的、時間……齊讀大屏幕長城背景圖上老師搜集的國際名人對長城的贊譽之詞: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杰作!(俄羅斯原總統(tǒng)葉利欽)。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產生與文本對話的強烈期待,為本堂課的學習打下情感和價值取向方面的鋪墊。激發(fā)學生探究氏城文化的興趣。
(二)品詞析句在文本語言中動情
學生們的讀書興趣被激發(fā)起來之后,讓他們帶著定的知識儲備進入讀書過程。首先讓學生帶著老師的溫馨提示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這一遍讀,重點放在讀正確、讀流利,有不認識的字,鼓勵學生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或解決,養(yǎng)成良好的利用工具書的習慣。接著,同桌互相檢查讀生詞,并將自己認為需要給大家提醒字、詞交流交流。如“血汗”中血的讀音,“堡壘”的壘,3個撇著點要寫均勻,“屯兵”、“堡壘”的意思。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展示讀,就是讓他讀自己最拿手的一段,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我能行的信心。最后要學生說說讀書知道了哪些內容,在學生的匯報中,我刪繁就簡,集中目標,理請課文的思路。
語文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學會本文的生字新詞,辨識“爭吵”“爭論”“爭執(zhí)”的不同意義;讀懂“我”和克萊蒂爭吵的起因、爭吵后各自的表現(xiàn)。
2.技能目標:感情朗讀課文中的有關段落。
3.情感目標:懂得人與人之間要團結友愛、相互寬容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品味課文中的關鍵句子、關鍵詞語。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指名認讀生字。
2.挑選自己喜歡的生字,找找朋友。
3.查字典辨析“爭吵”“爭論”與“爭執(zhí)”有什么不同?
4.過渡引入:我們在初讀課文時,知道了他們?yōu)槭裁炊鵂幊常旅孀屛覀冊僮屑毜刈x讀課文,看看他們是怎么解決的,結果怎么樣。
。ǘ┘氉x課文,研讀重點句
1.這篇課文章涉及到學校、路上、家中這樣一些地點,按照“爭吵”事件發(fā)生的先后,你認為可以分成幾部分?
。1)學生自由細讀課文想一想,然后同桌議一議。
2、研讀爭吵的句子。
(1)默讀有關自然段,邊讀邊找一找安利柯他們“大聲爭辯”的句子。
(2)學生討論,兩句 “我在外面等你”你認為兩句意思一樣嗎?
。3)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每句話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
。4)學生試讀,評價。教師指導朗讀。學生練讀。
3、研讀有關爭吵起因的句子。
。1)“我”和克萊諦既是同桌又是好朋友,造成兩人今日爭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研讀有關自然段,小組合作學習后選派代表發(fā)言。
。2)指導朗讀。你認為這三句應讀好哪幾個字?(“只”、“很”、“也”應加重語氣)
。3)學生齊讀這三句話。
4、研讀爭吵后各自心理活動和言行舉止句子。
、艩幊澈蟆拔摇庇性鯓拥男那,為什么?
、瓶巳R諦的“好”和“可愛”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請你再仔細閱讀課文第5自然段,然后有條理地說出來。
⑶從安利柯爭吵后的這些心理活動和言行舉止中,你可以看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是從哪些句子讀懂的?
5、研讀文章末段“爸爸的`教誨”。
讀課文最后一段,說說讓你最受啟發(fā)的是哪一句話,并說明理由。
。ㄈ┬〗Y讀后感受
1、讀了課文,我們懂得人與人之間,眼下就是同學之間,應該怎樣相處,克萊蒂最突出的品質是什么。你有沒有犯過“安利柯”那樣的錯誤?有,怎樣解決的。沒有,今后怎樣和別人交往才是正確的。
2、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
。ㄋ模┳鳂I(yè)練習
1.抄寫課文中爸爸的話。
2.說說自己曾經與同學之間發(fā)生的故事,自己認為有趣的可以寫下來。
板書設計:
爭吵
嫉妒——報復——爭吵——后悔——和好
寬容 團結友愛
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會認“罩、屹、鼎、沸、貫、崩、恢”等7個生字詞,會寫“潮、稱、鹽、籠、罩、蒙、薄、霧”等13個生字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感受錢塘江大潮潮來前后不同的景觀,感受“奇觀”的奇特之處,培養(yǎng)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4.學習本文作者有順序、找特點的寫作手法,并加以應用。
教學重點:
通過文章學習,了解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和潮來后的不同景觀,用心感受不同時刻的畫面帶給人們不同的感覺,并大致能說說“潮來時”的整個經過。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有順序、找特點的寫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
一、 激趣導入,感知自然美(4分鐘)
同學們,平時大家都去過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覺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們同學介紹一些,并說說你為什么覺得這個地方好玩。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興趣,結合生活中“你去玩過的地方”,并進行相應的介紹,與同學之間有交流,并對此文學習產生興趣)
二、 初讀課文,構建文體美(9分鐘)
1.自由朗讀課文,疏通字詞障礙。
2.讀了這篇課文,說說你有什么收獲。
3.你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你讀本文后的感受嗎?
預設一:海寧市的鹽官鎮(zhèn)真是一個觀潮的好地方哪!
預設二: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景象好壯觀啊!
預設三:浪潮就像千萬匹白馬齊頭并進,真是浩蕩啊!
教師進而引導:你可以用書本上的一句話來說說嗎?
引出課文第一段: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設計意圖:在初讀感知后,讓學生談談讀完課文后的體會,結合自身的實際感受進行教學,進行引導第一段的學習。)
4.天下奇觀的“觀”和文章的題目觀潮的“觀”一樣嗎?
讓學生進行思考,同一個字卻是不同的意思,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加以引導,并結合相應的組詞,讓學生學以致用。
三、 研讀課文,賞析語句美(22分鐘)
1.快速默讀課文,找出錢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過渡句: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那么,它“奇”在哪里呢?
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分析:
本文記敘了十月革命前,列寧與波蘭革命者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堅持走靠近深淵的小路鍛煉意志。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學習列寧自學鍛煉意志的品質,聯(lián)貫系實際與同學交流,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學重、難點:
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鍛煉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嗎?知道關于他的什么事情呢?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一下?
談學習、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說我們學過的有關他的什么文章。
(學生自由發(fā)言)
師: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又講述了這位偉人的什么故事呢?(板書:14課《登山》)
二、自由閱讀交流收獲
1.自讀課文,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或輕聲讀,或默讀,或邊讀邊畫,或兩人一起讀,讀通文句,了解課文內容。
2.交流自學情況
(1)指名分部分朗讀課文
(2)試著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3.學生質疑,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三、研讀課文談談體會
1.帶著提出的問題,學生自主選擇進行研讀。
2.鼓勵學生放膽地讀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記到課本空白處。
3.同桌和小組交流讀書體會。
4.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相機點撥、輔導。
問:
(1)列寧兩次是怎樣走過那段危險小路的.?
a.找出文中寫列寧上山、下山的部分讀一讀。
b.找兩名學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兩次走小路,借助想象,進行表演)
通過表演,讓學生感受兩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體會列寧當時的心情。
(2)山頂景色的描寫,體現(xiàn)了一種怎樣境界?
(生:自然景色優(yōu)美,襯托出列寧和巴果茨基歷險登頂后的喜悅之情。)
師:作者借景抒情,贊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質,將這段話背下來。
(3)列寧為什么要在走過險路后才肯解釋重走那條路的原因?
(學生回答后,師:列寧是個重實踐的人,說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說。這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一種品質。)
(4)列寧最后所說的話應該怎樣理解?
“因為我害怕它”,表明列寧毫不掩飾自己的弱點;
“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表明了一個革命者應該具有的敢于和膽怯做斗爭的正確態(tài)度;
“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棄任何一次鍛煉意志的機會。
(結合課文插圖,朗讀這段話)
四、討論、小結
1.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踐,說說你有什么收獲?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鍛煉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業(yè)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交流收集的有關鍛煉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六、板書設計
登山(看日出)
去 走了險路
列寧 鍛煉意志
回 還走險路
語文教學設計15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知道什么是“花臉”。
二、資料交流:了解作者馮驥才。
三、范讀課文,相機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四、學生自由談讀文后的體會(“我的視角”。)
五、作業(yè):
1、默讀課文,勾畫描寫生動形象的段落或片段,有感情地朗讀,將體會批注于
書上。
2、抄詞。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
二、交流描寫精彩的.部分,相機指導朗讀。
三、看丁丁的視角,找出描寫花臉的句子,朗讀,討論:這樣的描寫有必要嗎
四、提問:我悟到的“祖?zhèn)鞯慕涷灐笔鞘裁矗可钪,你悟出過什么經驗?
五、作業(yè):
1、作文:將生活中的經驗寫下來。(注意事情發(fā)展過程中的細節(jié)描寫)
2、朗讀課文,完成自主作業(yè)反面。
3、預習。
【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教學設計10-23
《語文活動》教學設計09-02
(精選)語文教學設計07-05
語文園地教學設計08-04
語文韻母的教學設計08-24
小學語文《畫》教學設計10-16
《語文園地四》教學設計04-13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06-26
《語文園地五》教學設計05-25
《語文園地三》教學設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