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察今 》教案教學設計
《察今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一、了解課文的基本觀點——“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理解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
二、了解課文采用精辟的比喻和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從正面和反面兩個不同的角度反復證明自己觀點的寫法。
教學重點:
一、了解課文的基本觀點——“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二、了解課文采用精辟的比喻和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從正面和反面兩個不同的角度反復證明自己觀點的寫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1、2小節(jié)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察今,篇名,是《呂氏春秋·慎大覽》中的第八篇!秴问洗呵铩肥乔叵鄥尾豁f的門客集體編撰的。
《呂氏春秋》是在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期間編寫的。呂不韋開始任丞相是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罷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統(tǒng)一全國的前夕。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歷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
《呂氏春秋》是雜家代表著作,其編寫經(jīng)過見于《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眱热菀匀濉⒌浪枷霝橹,兼及名、法、墨、農(nóng)及陰陽家言。目的是為秦統(tǒng)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
二、學習第1小節(jié)
1、范讀
2、疏通文字、重點講解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個是動詞,后一個是名詞。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詞。人或益之,意思是說,人們有的益補它。
雖人弗損益:虛詞“雖”有雖然、即使兩種解釋,根據(jù)上下句關系選擇恰當?shù)慕忉尅_@里的“雖”應講成即使,有假設存在某種情況的意思。
3、本段的主要意思是:“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三、學習第二小節(jié)
1、范讀
2、疏通文字、重點講解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樣。
以近知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近處的、遠處的。
以所見知所不見:“所+動詞”的固定結構,相當于名詞,即見到的,沒有見到的。
堂下之陰:陰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運行。
3、本段的主要意思是:“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四、總結:
此為文章的第一部分,開頭用設問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觀點。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兩個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在漫長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損之”,已非本來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時”,既“有要于時”,那么,“時不與法俱在”,就要隨著時代的變化來制定適應現(xiàn)實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這兩個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的主張,以“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為依據(jù),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論點,就是說,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觀點,文章列舉了日常生活中常見易懂的三個例子:“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這幾個例子說明了“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的道理,從而論證了“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的觀點,治理國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應當在“察今”上下功夫。
五、布置作業(yè),朗讀體會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課文3、4小節(jié)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問:第一部分主要內容?略
二、學習第三小節(jié)
1、朗讀
2、疏通文字、重點講解
先表澭水:標志,標準,名詞作動詞,設標志。
循表而夜涉:標志,標準,名詞。
千有余人:相當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漲了許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也:……原因。所以敗,失敗的原因。
有似于此:類似,像。似于此,像這種情況,或,和這種情況相類似。
3、分析:荊人襲宋夜渡澭故事,諷刺了不顧時間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時間不同了,條件就應有所變化,做事就應從具體的時間條件出發(fā),而不能因循守舊。
三、學習第四小節(jié)
1、朗讀
2、疏通文字、重點講解
守法而弗變:遵守、遵循,這里有貶義,即墨守、保守。
向之壽民:先前;長壽者。即本來可以長壽的人。
因時而化:根據(jù)、依照;變化。即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是故:因此。
非務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務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時勢異也:時代,形勢。時勢異,時代和形勢不同了。
3、分析:在提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之后,以良醫(yī)治病為喻進行論證。由“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講到治國的道理:“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因時而化”就是要察今、變法,從而論證中心論點。
四、朗讀課文,體會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5、6小節(jié)
教學過程:
一、復習
重點詞句翻譯
問:寓言和設喻闡述了什么道理?
二、新授
。ㄒ唬⿲W習第5小節(jié)
1、朗讀
2、疏通文字、重點講解
以故法:用;舊。用舊有的法令制度。
為其國:治理。
時已徙:變遷。
“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其結構是:“中心詞+定語+者”。翻譯時應將定語挪前而譯成:有涉江的楚人。
“是吾劍之所從墜”的“所”,附在介詞“從”的前面,和介詞連同介詞后面的動詞“墜”組成“所”字結構,指代介詞所介紹之處所。全句意思是: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爸,結構助詞,表示它前面的詞(詞組)是定語。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連同附在它后面的動詞“契”組成“所”字結構,指代行為對象,“所契”即“刻記號的地方”,后加“者”構成“所……者”結構,這就更明確了這個“所”字結構的名詞性。“之”,代詞,代“劍”。
3、分析:“時已徙矣,而法不徙”,則難治。作者以“刻舟求劍”為喻,從反面論證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中心論點。如果時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闊的表現(xiàn)。譏諷了不顧“地”條件變化而機械法古的人。
。ǘ⿲W習第六小節(jié)
1、朗讀課文
2、疏通文字、重點講解
人問其故:原因,緣故。
“有過于江上者”的“上”,按《辭!方忉專褐柑幩。按于在春說:“上”按古義為“側畔”。今暫從于說!罢摺,用于動詞性詞組后面,構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鼻耙粋“其”,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那”。后一個“其”,代詞,代嬰兒。
“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薄秴斡[纂》:“荊國”作“亂國”!盀椤保瑒釉~,這里作“治理”講。“于”介詞,引進比較的對象。
3、分析:作者以“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不能因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這是進一步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譏諷了不顧“人”的條件變化而機械法古的人。
3—6為文章的第二部分,以“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為核心,從多方面論證中心論點。這一部分里,作者講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復強調先王之法與現(xiàn)實情況已經(jīng)不適應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國家,就要改變先王之成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就進一步證明,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法令制度對治國是十分重要的。
三、總結
1、總的說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今”的論點,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第二部分(3~6段)進一步論證論點,提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主張。
3、寫作特色
A文中舉了什么例子,論證了什么問題?
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觀點,列舉了日常生活中常見易懂的三個例子:“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這幾個例子說明了“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的道理,從而論證了“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的觀點,治理國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應當在“察今”上下功夫。
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之后,以良醫(yī)治病為喻進行論證。由“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講到治國的道理:“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因時而化”就是要察今、變法,從而論證中心論點。
B本文講了哪幾個寓言?各說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怎樣的寓義?根據(jù)這三個故事可以推斷出怎樣的結論?
分析:本文講了三則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荊人襲宋夜渡澭故事,諷刺了不顧時間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時間不同了,條件就應有所變化,做事就應從具體的時間條件出發(fā),而不能因循守舊。楚人刻舟求劍的故事,諷刺了不顧地點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地點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地點條件出發(fā),而不能因循守舊。引嬰兒欲投江中的故事,諷刺了不顧人的條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人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人的條件出發(fā),而不能因循守舊。這三則寓言是從時、地、人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察今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古對今教學設計08-13
燕子教案教學設計08-26
杠桿教學設計教案08-06
《假如》-教案教學設計07-20
郵票設計教學教案06-08
比尾巴教案教學設計10-19
數(shù)學教學設計教案06-16
《挑山工》教案教學設計05-09
有關技術與設計的教學教案設計08-20
《鳥島》教案教學設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