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唐代的茶文化
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chuàng)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tài),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唐代的茶文化,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朝茶道文化
大唐是中華民族的鼎盛時期。隨著唐帝國強大的國際影響和頻繁的國際交往,中國的茶香、茶藝,遠播海外。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時,曾將一套價值無與倫比的宮廷茶具,奉獻給法門佛祖。1987年4月3日,這批稀世珍寶重見天日,立即引起世界轟動。
根據陸羽《茶經》的記載,人們藝術地復原了“大唐茶韻”,其中包括“清平茶”、“大唐貴妃茶”、“大唐文士茶”、“大唐禪茶”、“大唐民俗茶”等,讓今人了解大唐的茶文化。
大唐君臣清平茶說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請大學士李白品嘗全國各地進貢的新茶貢品之事。李白詩性大發(fā),揮毫寫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調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為備器、鑒賞茶餅、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兌湯、分茶、敬茶、聞茶、觀色、品茶、謝茶等十六個步驟,是盛唐時期的宮廷茶藝。
長安匯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們辦茶會、寫茶詩、著茶文、品茶論道、以茶會友。文士茶道分為備器、凈手、焚香、禮拜、賞茶鑒茶、鑒水、烹茶、聞茶、觀色、謝茶等。受邀參加茶會的文士用彈琴、吹笛、舞劍烘托茶會氣氛和答謝主人。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唐宮廷茶具,證明唐代佛門禪茶已經非常興旺。錢易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唐宣宗曾問一位130多歲老僧,吃了什么藥能這么長壽?老僧說沒吃什么藥,唯一的嗜好是飲茶。法門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是禪師茶藝、佛門品茗的高雅藝術。茶道程序繁多,分為禮佛、凈手、焚香、備器、放鹽、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聞茶、吃茶、謝茶等。
細觀陸羽所作《茶經》,不能看出陸羽不但研究茶的自然科學屬性,還非常重視研究茶的飲用。如煎茶過程、茶具與水對茶湯質量的影響等。陸羽在《茶經》中十分詳盡地闡述了唐代飲茶方式的主流,對茶的采摘、制作、飲用進行了細化,其煎茶方法為:炙茶、貯茶、碾茶、羅茶、擇水、烹水煎茶(一沸調鹽葉,二沸時出一瓢水、環(huán)激湯心、量茶末投于湯心,待湯沸如奔濤,育華)、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餑均分。
與南北朝時期飲茶的不同,表現在由湯活改為煎茶,調味料由蔥、姜改變?yōu)樯倭葵}花,以及對影響茶湯品質各方面因素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與細化。如開始認識不同水質對茶湯質量影響,不同沸水程度對茶湯質量的影響,不同產地茶碗對茶湯湯色的影響等。這些均體現了陸羽窮究天地奧秘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陸羽對茶學、茶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與宣傳,為茶藝類茶道和風雅類茶道的形成尊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并使它們具有了科學性與合理性。
茶道的創(chuàng)立則是唐代飲茶文化的最高層面,即精神方面的內容,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現。陸羽創(chuàng)造了以“精行儉德”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過沒有使用“茶道”這個詞而已,詩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皎然的看法中“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其內容自然是極其豐厚,韻味流長的。
唐代茶道的三大代表類型:修行類,風雅類,茶藝類
唐代茶道有三大代表類型。(修行類,風雅類,茶藝類)
以詩僧皎然,盧仝為代表的“修行類”茶道流派。通過飲茶得道,而這個道可能是陶潛隱居修行之類的最終目的;或如僧侶苦心修行,破除紅塵煩惱、參禪修行的道,或如趙州和尚偈語“吃茶去!”的道等。該茶道類型是以飲茶、品茗作為人的一種感悟方法,是從人的生理至心理直至心靈的多層次感受,有一個從是一個量變的過程。沏茶、奉茶、品茶過程中多種因素的累積,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如觀賞茶器、茶葉及沏茶的過程,觀茶色、嗅聞茶香,品味茶湯,品茗感受的過程是茶與心靈的和諧過程,使人返璞歸真。飲一碗茶湯,到達滌去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的境界。第二碗飲罷,清醒神思,仿佛忽然降下了清神靜思的飛雨。至此,量變已累積至臨界狀態(tài)。不喝第三碗茶,仍不能到達茶道的境界,飲罷三碗便得茶道。由量變到質變,產生飛躍,到達道的境界。由凡人的境界上升到達仙人般的境界。同理,沒有前而量積,是難以達到茶道境界的。
修行類茶道的特點是,飲茶環(huán)境清靜,講究獨自飲茶品茗,益神思,得茶之神韻,以飲茶作為益思,參禪,修行的途徑。隨著飲茶數量的增加,飲茶的感受從生理到心理再到心靈,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修行類茶道以釋皎然,趙州禪師為代表,以引退,出世思想為主。
風雅類茶道的特點:把飲茶的物質享受與飲茶活動中的文化藝術享受相結合,使飲茶活動成為具廣泛觀賞美,富含文化藝術氣息的飲茶活動。風雅類茶道以入世的王公貴族如常伯雄,李季卿為代表,注重飲茶的物質文化享受。
茶藝類茶道的特點是探究一切影響茶湯品質的因素,使茶湯品質發(fā)揮極致,以此體現人文精神。茶藝類茶道流派以陸羽為代表,以茶藝映照人文素養(yǎng),體現人對世界事物至理玄妙的理解與洞 察把握能力。
大唐時期“茶道”的出現表明,飲茶已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境界,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
唐代宮廷茶藝表演
唐代飲茶風氣興盛,從僧俗平民到宮廷皇帝,無不崇尚飲茶。當時茶葉生產也非常發(fā)達,開始征收茶稅。唐朝政府在浙江吳興(今湖州)建立專門為皇宮生產茶餅的貢茶院,生產紫筍茶供皇宮使用,每年4月5日清明節(jié),皇帝要舉行盛大的茶宴招待大臣們。每當吳興的紫筍茶在清明節(jié)前兩天必須運到首都長安,當紫筍茶運來之時,宮中的嬪妃們就忙碌起來,頭上插的牡丹花在晃動,帖在兩頰的金花箔也隨著酒窩在跳動。正如唐詩所描寫的“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毕旅娼榻B的唐代宮廷茶藝表演是根據陸羽《茶經·五之煮》記載的煮茶程序來編排表演的,體現的就是“清明茶宴”的盛況。
。ㄒ唬┍硌萑藛T:
五位,其中四位宮女,一位是專門為皇帝煮茶的“茶博士”。整個煮茶活動由“茶博士”負責。(表演還可根據舞臺效果增加為十二位宮女。)
。ǘ┪枧_背景:
一幅晚霞中唐代樓閣的背影,附有唐代詩句:“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秉c明了主題是反映唐代皇宮中的“清明宴”。
。ㄈ┮魳罚
唐代名曲《春鶯曲》
。ㄋ模┓b:
四位宮女身著大紅色唐代宮廷服,帶有高發(fā)髻。另一位茶博士身穿唐代官袍,頭帶官帽。
。ㄎ澹┍硌莩绦颍
1、備具:音樂起,由宮女端著茶具出場,茶具分兩次端出置于桌上。
2、進場:宮女緩緩出場所,隨后茶博士出場
3、賞器:在煮茶前,首先要介紹一下此次差異表揚所用的茶具,依次由每位表演者進行展示:
。1)鎏金銀茶罐這是用來盛裝茶餅的
(2)鎏金銀茶籠烘烤后的茶餅放在茶籠中備用
。3)鎏金銀茶碾把茶籠中的茶餅用茶碾碾碎
(4)鎏金銀茶羅碾碎的茶餅要用茶羅篩成很細的茶粉
。5)鎏金銀龜盒將茶粉放在龜盒中備用
。6)鎏金銀鹽臺這是用來裝鹽的器具
。7)琉璃茶盞用來盛裝茶湯的器皿,下有托,防止燙傷
4、滌器:茶博士將琉璃茶盞溫潤一遍
5、炙茶:宮女用火夾夾起茶餅放在風爐上烘烤,另一宮女用團扇扇火,宮女將茶具依次遞給茶博士。
6、碎茶:將烘烤后的茶餅用木槌敲成碎塊
7、碾茶:將敲碎了的茶餅放到茶碾中碾成粉末
8、羅茶:將碾過的茶末放到茶羅中篩成很細的茶粉。
9、煮茶:宮女將水第一次燒開,冒出的水珠如“魚目蟹眼”一樣大小,稱為“一沸”時,此時茶博士用茶匙放入少許鹽調味;當水第二次燒開,水泡如“涌泉連珠”,稱為“二沸”,茶博士要舀出一瓢水備用,然后用竹夾在鍋中心攪打,使鍋里的水形成旋渦,再舀一勺茶粉從旋渦中心倒下出,最后當鍋中的水第三次燒開,水如“騰波鼓浪”,稱為“三沸”時,茶博士再將剛舀出的那瓢水倒回。這樣一鍋茶湯就煮好了。
10、奉茶:由宮女們將茶湯奉給貴客們品嘗,茶博士舉杯與大家共品。
茶文化分類
一、從地域上看,唐代飲茶風習第一次成了真正意義上全國性的“比屋之飲”。
尤其是北方,本來“初不多飲”,開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飲風大盛,為此北方許多地方“多開店鋪,煎茶賣之”,這種“始臼中地”的飲茶風俗,很快與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飲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飲茶文化作為全國文化出現的標志。
從飲茶所屬人員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飲茶,軍人飲茶,甚至“田間之問,嗜好尤切”。飲茶沒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為一切人的嗜好。
從作用來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謂“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于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舍斯須”。人們對茶“溺之甚”,簡直達到“窮日盡夜”的程度。沒有飲茶的大普及,不會有唐代茶文化的發(fā)展。
二、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飲茶的專門工具和成熟技術,突出表現在陸羽《茶經》的有關論述中。
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飲茶的專門工具和成熟技術,突出表現在陸羽《茶經》的有關論述中?梢,唐代茶事是一門藝術,對茶葉的外形、色澤、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飲茶環(huán)境和方式均有詳細而嚴格的規(guī)定。他們追求的是茶葉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術,飲茶要美,要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出現了包括茶學專著在內的一大批茶文獻、茶文學。
《茶經》面世標志著茶學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蘇虞的《十六湯品》、溫庭筠的《采茶錄》、王敷的《茶酒論》、毛文錫的《茶譜》亦從不同的側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學界的輝煌成就。與此同時,大批詩人用自己飽含深情的筆,寫下了數百首茶詩。這些茶詩或嘔歌飲茶的美妙,或表達賜茶贈茶后的喜悅心情,或寄托對茶德的思考,凡此種種,都表達了對茶的熱愛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詩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學著作的大量出現,為茶抹上了濃濃的文化韻味。
不僅如此,還出現了茶畫。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簫翼賺蘭亭圖》是世界最早的茶畫,畫中描繪了儒士與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閻立本另繪有《斗茶圖》,形象地表現了唐代的飲茶風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圖》大約是當時宮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現。張瑩的《明皇和樂圖》是一幅宮廷帝王飲茶的圖畫。佚名的《宮樂圖》描繪宮廷婦女集體飲茶的場面。這些畫對烹茶、飲茶具體細節(jié)與場面描繪得比較具體、細膩。此外,雜著中也大量出現茶的內容?梢姴鑼W家、詩人、文學家、畫家、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都拿起自己的筆為茶文化的繁榮而辛勤耕耘。
四、飲茶儀規(guī)和茶道的出現,飲茶上升到精神層面。
飲茶發(fā)展,有所規(guī)則,是從唐代開始的,這主要體現在《茶經·六之飲》中。“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除了普通飲茶儀規(guī)外,唐代已經形成宮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眾茶文化圈、僧侶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飲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規(guī)則。
茶道的創(chuàng)立則是唐代飲茶文化的最高層面,即精神方面的內容,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現。陸羽創(chuàng)造了以“精行儉德”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過沒有使用“茶道”這個詞而已。詩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過程歸納為3個層次。盧仝又在《走筆謝孟涑議寄新茶》中生動描繪了飲茶的7個層次。劉貞亮將茶葉功效概括為10項,《茶十項》一文說:“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疬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劉貞亮的茶十德比較具體,包含了茶葉對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條純粹是談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經形成。
陸羽之前,飲茶和“瀹蔬而啜”一樣,自然也就不會怎樣講究道,有道也不會大行。但陸羽通過《茶經》對如何采造茶葉,怎樣烹煮,應備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飲用一一加以總結和倡導以后,把茶葉的飲用,由單純的防疫治病、充饑解渴,提高和發(fā)展為一門專門的技藝和學問,這時,也只有到這時,我國才開始重視和產生講究飲茶之道。
這就是說,在《茶經》和最初的茶道中,陸羽和大家在講究飲茶之法的同時,一開始就提到和就具有精神的一面。而這精神的一面,不是來之于其他,恰好正是從茶文化的淀積中承繼過來的。
《茶經》提出的茶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求飲茶者飲茶時要修心養(yǎng)性,效做這樣的人。陸羽《茶經》中飲茶之道要求做精行儉德之人的這條,如溯其源,我們由《晉書》桓溫和陸納傳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視之為是“素業(yè)”,即可找到其根緣。當然,當時在中唐陸羽、皎然等倡導茶道之時,關于茶道文化的精神內涵,并不只是要求做“儉德”之人一點,至少從皎然的看法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爾真”,其內容自然是極其豐厚的。
8世紀繼陸羽《茶經》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書《茶述》,其對茶和茶文化特點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這幾句,對茶道在物質上如何更好愉悅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養(yǎng),說直接些,有點現在茶道宣揚的“和敬清寂”的韻味了。
【中國唐代的茶文化】相關文章:
中國茶文化的高峰時期01-02
中國茶文化發(fā)展史04-09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的區(qū)別07-04
中國茶文化茶藝師精神內涵04-05
唐代經典情詩27首09-04
對茶文化的問題與解答07-20
貴州茶樹品種與茶文化08-10
茶藝師需了解的茶文化09-03
世界各國飲茶茶文化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