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經典哲理散文3篇
外國經典哲理散文欣賞篇一:盡情享受生活之樂趣
書給人帶來樂趣。但是,啃得太多,最后便興味索然,還要損害身體,而快樂和健康卻是我們最可寶貴的。倘若結果竟弄到有損身心的地步,那么我們就拋開書本吧。有人認為,從書上所得的彌補不了所失的,我是同意這點想法的。長期以來感到身體不適、健康欠佳的人到頭來只好聽從醫(yī)生的吩咐,請大夫規(guī)定一定的生活方式,不復逾越;退隱的人也是如此,他對社交生活失去興趣,乃至深感厭煩,他只得按理性的要求設計隱居生活,通過深思熟慮憑自己的見解好好地加以安排。他應當排除一切勞累困擾,不論它以何種形式呈現(xiàn);他也應當擺脫有礙于身心寧靜的世俗之欲,而選擇最符合自己性情的生活之路。
“各人都來學會自擇其途。”
無論主持家政、鉆研學問、外出行獵或處理其他事務,都應當以不失其樂趣為限度。要注意不要超過這個極限,不然苦便會摻進樂中來。
從事學習,處理事務是我們保持良好狀態(tài)的需要,也是避免另一極端(即慵懶、怠惰)所引起的不適的必需;我們的用功、處事就只應以此為度。
有些學科沒有成效而且艱深難懂,那多半是為群氓而設的。就讓那些媚俗的人探討它們吧!我嘛,我只喜歡有趣而且易讀的書本,它能調劑我的精神。我也喜歡那些給我?guī)砦拷濉?教導我很好處理生死問題的書籍。
“我默默漫步于幽林之中,思考那值得智者、哲人探究的問題!
智慧在我之上的'人們,如果具有剛強的、充滿活力的心靈,可以為自己安排純精神上的休息生活。至于我,我只具備常人的心靈,我得借助肉體之樂來維持自己。年事已高,與我的想法相符的樂趣已離我而去。此刻我正培養(yǎng)和激發(fā)自己的欲望,使之能領受比較適合我這個年齡的歡樂。我們務須全力抓緊去享受生活的樂趣,消逝的歲月正將我們戀棧的歡樂逐一奪走。
外國經典哲理散文欣賞篇二:人類的無知
人人都應有自知之明,這一訓誡實在十分重要。智慧與光明之神就把這一條箴言刻在自己神廟的門楣上,似乎認為此警語已包含他教導我們的全部道理。柏拉圖也說:所謂智慧,無非是實施這一箴言。從色諾芬的著作中,可知蘇格拉底也曾一步一步地證明這一點。無論哪一門學問,唯有入其門者才會洞察其中的難點和未知領域,因為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學識才有可能察覺自己的無知。要去嘗試開門才知道我們面前的大門尚未開啟。柏拉圖的一點精辟見解就是由此而來的:有知的人用不著去求知,因為他們已經是知者:無知的人更不會去求知,因為要求知,首先得知道自己所求的是什么。
因此,在追求自知之明的方面,大家之所以自信不疑,心滿意足,自以為精通于此,那是因為:誰也沒有真正弄懂什么。正像在色諾芬的書中,蘇格拉底對歐迪德姆指出的那樣。
我自己沒有什么奢望。我覺得這一箴言包含著無限深奧、無比豐富的哲理。我愈學愈感到自己還有許多要學的東西,這也就是我的學習成果。我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我生性謙遜的原因就在于此。
阿里斯塔克說:“從前全世界僅有七位智者,而當前要找七個自知無知的人也不容易!苯裉煳覀儾皇潜人欣碛蛇@樣說嗎?自以為是與固執(zhí)己見是愚蠢的鮮明標志。
我憑自己的切身經驗譴責人類的無知。我認為,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那些既已看到自己或別人的虛浮的榜樣還不愿意承認自己無知的人,就請他們聽聽蘇格拉底的訓誡去認識這一點吧。蘇格拉底是眾師之師。
外國經典哲理散文欣賞篇三:論復仇
復仇是一種野生的裁判。人類底天性越是向著它,法律就越應當耘除它。因為頭一個罪惡不過是觸犯了法律;可是報復這件罪惡的舉動卻把法律底位子奪了。無疑地,復了仇不過使一個人和他底仇人得平而已,但若置而不較,他就比他底仇人高出一等了;因為寬宥仇敵是君王底氣概也。確信所羅門有言:“人有怨仇而不報是他底光榮”。過去的事情是已經過去了,并且是叫不回來了;明智的人留心現(xiàn)在和將來的事情已經夠忙的了;所以那些勞勞于過去的事情的人簡直是枉費心力而已。沒有人是為了作惡而作惡的;而是為了要給自己取得利益、樂趣、或榮譽、或類此的事情的。
因此為什么我要對著某人因為他愛自己勝于愛我而生氣呢?并且即令有人純粹因為生性本惡而作了惡,那又怎么樣?也不過象荊棘一樣;荊棘刺人抓人因為它們不會作別的事啊。復仇中最可原諒的一種就是為了報沒有法律糾正的那一種仇的;可是在這種情形里那報仇的人也應當留神,他那報復的行為要沒有法律懲罰才好;否則他底仇人仍然要占先的,因為二人之間吃虧底比例乃是二比一也。有些人在報仇底時節(jié)要對方知道這報復是從那里來的。這是比較地大量;因為報仇底痛快處似乎不在使對方受苦而在使對方悔罪也。那些卑劣狡猾的懦夫則有如暗中的飛箭?扑怪兯,佛羅棱司底大公,曾有句鋒銳的話是說無義和忘恩的朋友的。他底意思好象這些罪過是不可恕似的,他說:“你可以在圣書中讀到基督教我們饒恕我們底敵人的話,可是你永遠讀不到有教我們饒恕我們底朋友的話”。
然而約伯底精神則調高一格。他說:“難道我們從上帝手中只要好的而不要壞的么”?以此例推于朋友,亦當如斯。的確,一個人要是念念不忘復仇,他就是把自己底傷口常使其如新,這傷口若不是這人老在思想報復,是會痊愈的。公仇底報復多半是結局較佳的:例如為凱撒之死,為破提拿克斯之死,為法蘭西王亨利第三之死以及許多類此的復仇事件是也。然而在私仇底報復上則不如斯。反之,銜怨深而喜報復的人所度的生活是妖巫一般的生活。這種人活著的時候于人不利,死了也是于己不幸。
【外國經典哲理散文】相關文章:
外國哲理散文06-04
經典的哲理散文06-11
精選經典哲理散文06-16
經典哲理散文02-27
關于去外國讀書爭議的散文06-24
美麗的童話外國散文詩07-06
有關經典的哲理散文06-16
變身哲理散文06-27
定義哲理散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