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手抄報內容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中秋節(jié)手抄報應該怎么做呢?下面是百分網小編整理的中秋節(jié)手抄報大全,希望大家能喜歡!
中秋節(jié)手抄報內容
中秋節(jié)來歷:
1.中秋節(jié)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于《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歷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 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了固定的節(jié)日。民間尚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2.總之,根據(jù)史籍的記載,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動,日期定于農歷8月15日。因為此時正是三秋之半,故名為“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習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jié)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據(jù)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并同中秋賞月聯(lián)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jié)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 "小餅如嚼月, 中有酥和飴!蹦纤挝膶W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jié)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制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xiàn)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xù)至今。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 "望月樓” 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jié)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中秋節(jié)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節(jié)日民俗:
興盛習俗
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貢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jié)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從歷史上看,吃月餅并不是中秋節(jié)不可缺少的活動,唐宋時期就沒有專門為中秋而制作的月餅可吃。但自明朝出現(xiàn)中秋月餅之后,它就成為中秋習俗的必要組成部分。最初的月餅,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日凱旋,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明代,中秋吃月餅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jié)的必備食品。發(fā)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中秋節(jié)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親友團聚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貴人倫、重親情的特點,過節(jié)以親人團聚、人丁興旺為福。其中又有兩個節(jié)日在強調親人團聚方面更加突出,一個是春節(jié),一個是中秋節(jié)。自唐朝中秋節(jié)產生的時代起,就將月圓與人間團圓聯(lián)系起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間團圓的主題越來越突出、重要。這一主題是跟中秋節(jié)源于月圓密切相關的,可以看作中秋節(jié)的一個特色,而且由于跟明月聯(lián)系起來而富于詩意。民間如果這天有兒女在外,不能回家團圓,家長和兒女雙方都會覺得特別遺憾。現(xiàn)代社會人們與親人團圓難以如愿時,也多會打回電話或書信問候。過去除了家人團聚,朋友也有聚會賞月、交流詩文等習俗。
互送禮品
從明代開始,就有了中秋節(jié)互送月餅、瓜果的活動,F(xiàn)在,這種習俗更加盛行,并演變?yōu)闆]有局限性的,以節(jié)日的名義互送禮物。互送禮品是一種美俗,它體現(xiàn)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心、互相尊重、敬老愛幼等美好心意和優(yōu)良品德,也是密切人際關系、表達內心情感的重要方式。
普遍習俗
賞月(玩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中秋賞月風俗正式形成于唐代。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唐代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說:“月可玩,玩月,古也。謝賦鮑詩,朓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唐逸史》等書中記載的唐明皇中秋之夜游覽月宮、觀看仙女跳“霓裳羽衣舞”的傳說,就是唐朝宮廷中秋玩月習俗的縮影。當時在民間,玩月也很普遍。中秋之夜,為賞玩明月,富者多自搭彩樓,貧者多集于酒樓,好游者或登高于山頂,或泛舟于水上,文人賦詩,藝人說古,飲酒歡歌,唱酬娛樂,往往通宵達旦,極盡玩月之歡。 宋代,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這樣描繪當時杭州城中的`玩月情景:“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蜷_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圞子女,以酬佳節(jié)。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辟p月在唐宋時期是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俗,明清以后此習俗衰退。從古代文獻來看,中秋節(jié)剛形成的時候,賞月就是文人和市民的事情,農民賞月的活動沒見記載。 現(xiàn)代,中秋賞月方式多樣化,除登高望月、泛舟賞月等傳統(tǒng)的賞月姿勢外,又誕生了摩天輪賞月、坐飛機賞月、露營賞月、直播賞月等賞月新方式。
過了農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的賞月演為“追月”。所謂“追月”,即是于中秋節(jié)次日的晚上,邀約親朋好友,繼續(xù)賞月。據(jù)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云:“粵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肴賞月,謂之追月!
慶豐收
八月中旬正是豐收的季節(jié),新糧進倉,瓜果上市,過去用這些新糧新果作供品敬神是很自然的事,感謝神靈的恩賜,祈禱來年好收成。在神靈崇拜習俗衰弱以至消失之后,這個習俗的內涵演變?yōu)閼c祝豐收。至少在許多鄉(xiāng)村,人們在中秋節(jié)的夜晚一定要準備豐盛的飯菜,吃得很飽,準備很多新鮮的瓜果讓家里人吃個夠,有豐收后縱情歡慶的意思。山東慶云農村過去中秋節(jié)要祭土谷,叫做“青苗社”;青城農村還有辭先稼的習俗。臺灣農民也在中秋節(jié)祭拜土地公,并在田間插“土地公拐杖”,這種拐杖就是在竹子里夾上“土地公金”即給土地公的紙錢。
游戲娛樂
綜合各地的中秋節(jié)俗,游戲娛樂的活動豐富多彩,可謂五花八門,如走月亮、逛夜市、游園會、放煙花、燃寶塔燈、放孔明燈、看燈會、猜燈謎、蕩秋千、舞龍、會餅、玩兔爺、歌會(唱月亮)、看花展、文藝演出等。與在各自家庭里的團聚、吃月餅不同,它們大都是在公共場所進行的活動,這也是大型節(jié)日的必要組成部分,渲染了中秋節(jié)的節(jié)日氛圍,既熱鬧又很有聲勢。
猜燈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玩花燈: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賞桂花、飲桂花酒: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傳統(tǒng)習俗
祭月(拜月)
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拜月在上古之前最盛,主要是人對大自然無能為力又缺乏科學知識的情況下,對月亮而生的自然崇拜和神化行為。周代以后拜月的權利為皇家壟斷,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民間拜月之風隱退。唐代賞月之風盛行,但是沒見到中秋拜月的記載。這時也有拜月的少量活動,但不一定發(fā)生在中秋。宋代中秋賞月習俗中有時候會加進拜月的事。男女這時是都可以拜月的,都可求月神賜福給自己,男人求功名、事業(yè)發(fā)達,女人則求貌似嫦娥、顏如皓月。之后,拜月逐漸變成女人的專利,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在許多地方,拜月就是對月神的禮敬,或者是向月神做些一般性的禱告。也有些地方風行拜月時進行祈子、占卜等固定性、專門性的活動,F(xiàn)代社會,拜月習俗基本消失,只在個別地方的少數(shù)人那里還有遺存。 [49]拜月儀式大體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戶外設月神牌位,擺上供品如瓜果、月餅等,然后叩拜,祈求月神給予福佑。
祈子
在古人觀念中月亮屬陰、主母性,最早的月精蟾蜍就是一種大肚子、生殖力極旺盛的動物,后來的月神也都是女神,所以民間一向有把月神當作生育神崇拜的習俗,向月神祈求早生貴子。不少地方有“摸秋”的習俗,到別人的地里偷瓜,送給沒生育的婦女。民間看慣了瓜秧開花結瓜的現(xiàn)象,而且瓜里有很多籽兒,許多地方都把女人懷孕生子與結瓜聯(lián)系起來。有些地方的婦女們夜間結伴出游,到寺院、橋頭等地方祈求子嗣。一些少數(shù)民族舉行“跳月”、“唱月”的活動,青年男女在月下唱歌跳舞,結識朋友,交流感情,為戀愛、婚嫁作準備。
預測氣象
許多地方都流傳著一些諺語,根據(jù)中秋節(jié)的天氣情況來預測第二年元宵節(jié)的天氣,或預測來年的收成。如 “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燈!薄鞍嗽率逶普谠拢瑏須q元宵雪打燈。”這些諺語的意思是,如果中秋節(jié)的晚上云彩遮住了月亮,來年的元宵節(jié)就會下雨或下雪,會影響元宵節(jié)的燈會。這種對天氣的預測,盡管在全國不少地方都有流傳,但看不出其中的科學依據(jù),應該只是一種俗信而已。
地方特色
湖廣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敝星锶紵糁灼湟(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浙江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廣東樹中秋
在廣東一些地方,中秋節(jié)有一種富有情趣的傳統(tǒng)風俗,叫“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舉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
耍祿仔
“耍祿仔”是過去中秋節(jié)十分流行的兒童游戲,以柚子殼刻通花,中可懸燈,兒童提著成群結隊游樂,或提著各種動物、瓜果形狀的燈色,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著“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兒童們在盡情游樂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餅果品之類。
扎燈籠
古時在廣東,中秋臨近時,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此外,還有很多小朋友會用水果皮扎燈籠。另外,還有木瓜燈、香蕉燈等,最簡便的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燈籠除了用來“樹中秋”,更有情侶提著燈籠依偎賞月。
兩廣花燈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中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令人贊嘆。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扎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如今兩廣的不少地區(qū),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xiàn)代燈彩,還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樸之美。
江蘇燒斗香
江蘇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
潮汕拜祖先
廣東潮汕地區(qū)中秋節(jié)習俗。中秋節(jié)當天下午,各家廳里就擺臺設祭,置祖先神主牌,獻上各色供品。祭畢,把祭品逐樣烹調,合家同食一次豐盛晚餐。
香港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聽香
聽香是古代流傳在臺地區(qū)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兇。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燒塔
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大相同。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中秋宴俗
古時中國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qū)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征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68]
玩兔爺
玩兔兒爺是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qū)的中秋習俗。玩兔兒爺?shù)闹星锪曀灼鹗技s在明末。“老北京”過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項習俗是供兔兒爺。“兔兒爺”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最初,“兔兒爺”用于中秋拜月祭祀。到了清代,“兔兒爺”逐步轉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明人紀坤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钡搅饲宕,兔兒爺?shù)墓δ芤延杉涝罗D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莊亦諧!堆嗑q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鼻宕鷮m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北京百姓們稱它為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jié)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余。
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之所以一定要在中秋節(jié)食之,是因為此時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66]
吃芋頭
芋頭是美味時令小吃,由于蝗蟲不食的特點,自古便有“平時菜蔬荒年糧”的美譽。廣東有些地方過中秋節(jié)時,要吃芋頭。此時家家都要煨一鍋芋頭,合家團聚,一邊賞月,一邊齊享芋香之美味。中秋食芋,還有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
中秋博餅
博餅(跋餅),是閩南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tǒng)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閩南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命部將洪旭(時泉州府同安縣人,今屬廈門市同安區(qū)境內)發(fā)明的。于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閩南地區(qū)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中秋節(jié)古詩: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桂輪秋半出東方,巢鵲驚飛夜未央。海上風云搖皓影,
空中露氣濕流光。斜臨戶牖通宵燭,回照階墀到曉霜。
庾亮恃才高更逸,方聞墨翰已成章。祝福的話
嫦娥竊藥出人間,藏在蟾宮不放還。
后羿遍尋無覓處,誰知天上卻容奸。
寥寥天地內,夜魄爽何輕。
頻見此輪滿,即應華發(fā)生。
不圓爭得破,才正又須傾。
人事還如此,因知倚伏情。
碧落誰分造化權,結霜凝雪作嬋娟。
寒蟬若不開三穴,狡兔何從上九天。
莫見團圓明處遠,須看灣曲鑒時偏。
郄詵樹老堯蓂換,惆悵今年似去年。
月,月。暫盈,還缺。上虛空,生溟渤。散彩無際,
移輪不歇。桂殿入西秦,菱歌映南越。正看云霧秋卷,
莫待關山曉沒。天涯地角不可尋,清光永夜何超忽。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三十六宮秋夜深,昭陽歌斷信沉沉。
唯應獨伴陳皇后,照見長門望幸心。
狡兔頑蟾死復生,度云經漢澹還明。
夜長雖耐對君坐,年少不禁隨爾行。
玉桂影搖烏鵲動,金波寒注鬼神驚。
人間半被虛拋擲,唯向孤吟客有情。
桂滿三五夕,蓂開二八時。清輝飛鵲鑒,新影學蛾眉。
皎潔臨疏牖,玲瓏鑒薄帷。愿言從愛客,清夜幸同嬉。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嫦娥》
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陸龜蒙:中秋待月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元好問:倪莊中秋
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徐徐東海出,漸漸上天衢。
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魄依鉤樣小,扇逐漢機團。
細影將圓質,人間幾處看。
云披玉繩凈,月滿鏡輪圓。裛露珠暉冷,凌霜桂影寒。
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瀾。西園徒自賞,南飛終未安。
中秋節(jié)祝福語:
1、中秋節(jié)集合!皎潔的圓月,就位!怡人的香飄,月桂!香醇的美酒,舉杯!團圓的美夢,沉醉!幸福與美好各就各位,乘著短信祝福把吾友追隨!祝中秋快樂!
2、有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一是中秋節(jié)到了,祝你節(jié)日快樂;二是中秋節(jié)月亮可免費欣賞;三是你如果送我禮物,我一定不會拒絕。
3、為什么月亮這么圓,因為我對你的思念不會減;為什么月餅這么甜,因為我對你的祝福不間斷。中秋節(jié),祝你節(jié)日快樂,好運連連!
4、溫柔是秋,浪漫是冬,愿所有快樂跟隨你。祝中秋節(jié)快樂!
5、中秋節(jié),吃月餅,認真挑選很重要;過期餡,有味道,吃了就往廁所跑;正宗品,有商標,皮Q餡香品相好;買月餅,要注意,光顧正規(guī)經營店;愿你度過一個健康快樂的中秋佳節(jié)!
6、中秋將至,送上祝愿,一送月圓不用花錢,二送人圓沒有時限,叁送夢圓努力實現(xiàn),四送佳緣幸福美滿,五送我心愿,祝你天天開心無極限。
7、有一句話存在心里已有一年了,怕暴雨把它淋濕,怕狂風把它吹走,怕寒氣把它冰凍,怕烈日把它曬透,終于盼到時候,我想對你說出口:祝你中秋節(jié)快樂!
8、八月十五相思夜,望著相思月,倚坐相思椅;相思夜里話相思,句句相思語,濃濃相思意;手握相思筆,寫下相思句,傾盡柔情只因相思你。愿中秋快樂甜蜜!
9、八月桂花香氣傳,月圓人圓合家歡。月餅圓圓多期盼,美酒香濃入口甜。明月之下慶團圓,男女老少笑開顏。短信送來我祝愿,幸福健康每一天!
10、秋高氣爽,桂花飄香,值此中秋佳節(jié)來臨之際,祝愿您節(jié)日快樂,闔家幸福!
11、中秋將至,由我真心撰寫短信一條,得到了玉帝的公證,吻上了嫦娥的唇印,裝上了玉兔的靈藥,貼上了月桂的花瓣,就是要你愛情美滿,健康幸福!請笑納。
12、明月,一閃一閃,掛天邊;思念,一絲一絲,連成線;回憶,一幕一幕,在眼前;但愿,一年一年,人團圓。中秋到了,祝天天好心情!
13、又是一年月圓時,兒在異鄉(xiāng)已多年。人家月圓人亦圓,我見月圓淚不干。雙親白發(fā)盼兒歸,只能夢中見兒面。我心越過萬水千山,把祝福送到父母身邊。愿雙親身體安泰,壽比南山!
14、中秋佳節(jié),我的祝福沒有悍馬的力度,奔馳的速度,寶馬的氣度,沒法擠上短信高速公路,只有讓小豬馱著祝福提前上路!祝你和家人中秋節(jié)快樂!
15、八月十五月兒圓,在這月圓人不圓的時候,遠方的我衷心祝你萬事如意。
16、一輪金黃的圓月已經高高地掛在天空中,向地上灑下皎潔的月光,今夜雖不能與你共賞明月,但在此祝你在這個佳節(jié)里樂享團圓!
17、有種牽念,高在云端,讓距離不再是距離;有種問候,來自心底,牽出一連串的思緒;有種記憶,會時不時地將你想你。中秋將至,祝你事事順意,幸福甜蜜!
18、我以涮羊肉的溫暖,水煮魚的熱烈,白灼蝦的鮮美,咕老肉的甜蜜,拉條子的寬廣,發(fā)面餅的博大,向你表示真誠的祝福:中秋快樂。
19、中秋月,別樣圓,千里遙寄相思愿;團圓餅,精巧美,甜蜜揉碎祝福念;佳節(jié)將至,我?guī)砹斯镜拿篮米T福涸改檬虏粩啵『脡暨B連!中秋人月兩團圓!
20、中秋已過,國慶將至,好日子接二連三。喜慶的氣氛陪在身邊,快樂的味道格外新鮮。在祝福的風里放飛思念,愿幸福與你永遠相伴。提前祝你國慶快樂!
21、皓月有圓缺,時許中秋節(jié),皓月圓溜溜,在這里中秋節(jié)之日,誠摯的祝福你:工作中圓時多一些、獎勵金圓時多一些。工作能力持續(xù)提升,銷售業(yè)績圓圓滿滿。中秋快樂!
22、中秋節(jié),祝你的好運一帆風順,事業(yè)順理成章,工作順心配合,生活一順百順,賺錢順手牽羊,愛情得心應手,一切都對你順順利利!
23、月亮圓,月餅圓,團團圓圓人團圓;家人圓,幸福圓,快快樂樂合家園;愛情圓,事業(yè)圓,順順利利好夢圓;今日圓,明日圓,歲歲年年總團圓。祝中秋快樂,事事圓圓滿滿!
24、秋已至,天轉涼,鴻雁下斜陽;紅花謝,綠林黃,莫忘添衣裳;欲惆悵,享陽光,天籟語鏗鏘;桂樹茂,菊散香,徐風攜清涼,多安康。謹祝中秋快樂!
25、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秋佳節(jié)之際,祝中秋節(jié)快樂!讓圓月圓你的夢!
26、又是一年中秋節(jié),不管你曾有過什么樣的故事,想過什么樣的心事,都愿你過得快樂,心想事成,花好月圓,合家幸福。
27、風習習,月皎皎;雨綿綿,葉蕭蕭;思切切,情裊裊;問候遙遙,祝福悄悄。金黃的季節(jié)迎來您的節(jié)日,祝中秋節(jié)快樂,桃李滿天下。
28、八月十五月兒圓,一塊塊月餅甜又甜,送你一塊幸福餅,愛情浪漫情意濃,再來一塊健康餅,身體強壯不生病,最后再送快樂餅,天天都有好心情!
中秋節(jié)作文:
根據(jù)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段骱斡[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溆袐D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
看完央視新聞聯(lián)播,全家人走出家門賞月。今晚的月亮多明亮!市民廣場一片歡呼。圓圓的,圓圓的月亮的臉,像極了我可愛的小妹妹。月亮看見很多人看她,像小娃娃一樣害羞地把身子慢慢地藏到云媽媽身后。云媽媽看見了,說:“不要害羞,你出去玩一下吧,還有好多小朋友在望著你等著你!痹铝镣尥藿涍^云媽媽的再三勸說,終于一點一點地從云媽媽身后探出頭來,露出歡喜的笑臉,那么天真,那么可愛。我們又歡呼起來!誰知,在我們的歡呼聲中,月亮娃娃又害羞了,半邊臉兒露出來,半邊臉兒又隱藏在云媽媽身后。
想起小時候,到了中秋那天,故鄉(xiāng)在前幾天所積蓄的熱鬧才爆發(fā)出來。在早,小孩就穿著新衣服滿大街亂跑,早餐也沒有吃多少,因為中午要祭祀祖宗,所以留著肚子去“吃大餐”。其實對與我們現(xiàn)在來說也不是什么大餐,但對于那些孩子們就不一樣了,父母在這天不會管你,你只管玩,玩累了回家有東西吃,這就很不錯了,在平時是沒有這么好的。在祭祀祖宗之后就將“祖宗爐”搬掉,然后開始吃祭祀的東西了,意思是祖宗想吃,家人再吃,表現(xiàn)出對祖宗的尊敬。吃完后,大人們還在收拾碗筷時,小孩已經在床上睡了,因為晚上還要熬夜賞月,可見賞月在孩子的心中很重要。大人們在收拾碗筷就會去準備晚上拜月亮和賞月的事情,最后才和孩子們要一起睡覺,等待美麗的夜晚。大約在晚上七點半的時候,人們就在街道上擺起了自家的桌子,然后把月餅和一些食物放在桌子上,開始拜月亮。整個街道很熱鬧,大人小孩都很高興。這時,我們會到村里的其他地方看看,或者去放鞭炮。我們的村子很大,約有一萬多人,我們幾個伙伴會趁這個時候把全村逛一遍,隨便去放鞭炮。
大家望著皎潔的月亮,想起了在外地不能回家的親人;有的人在月光下舉杯相慶,寄托了美好的愿望;煙花冉冉升起,在夜空中綻放!中秋節(jié)是我們合家歡樂的日子,是我們思念親人的日子,更是我們不可磨滅的日子。
【中秋節(jié)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中秋節(jié)的手抄報內容10-10
關于中秋節(jié)的手抄報內容09-14
中秋節(jié)小報手抄報內容09-13
與中秋節(jié)有關的手抄報內容04-21
中秋節(jié)英文手抄報內容09-15
中秋節(jié)主題手抄報內容08-19
簡短的中秋節(jié)手抄報內容09-26
漂亮的中秋節(jié)手抄報內容大全09-15
初中生中秋節(jié)手抄報內容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