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遠地自偏精選隨筆
五柳先生在《飲酒》中開首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雖然對于他的歸隱與淡泊,歷來頗多議論,但是其于污濁之地潔身自好的心懷還是值得學習的。
現在看看我們身邊的社會,充滿了種種急功近利的浮躁,沸騰著擾亂心智的喧囂,何去何從,如何“心遠”令人苦惱。
寒假正值春節(jié),耳根難得清靜,小區(qū)里,無論是黎明還是至夜半,噼里啪啦之聲不絕于耳。我不能評價各種家鄉(xiāng)風俗的雅與俗,指摘別人慶祝春節(jié)的方式,也無法阻止那震天動地的一波又一波糾纏不止的嘈雜,可是面對著繼之而來的霧霾與空氣污染指數的直線上升,心里還是莫名地煩躁。
過年探親訪友,拜年本是一件敬愛親友,溝通感情的良好時機,每一年卻都淪為一種敷衍,禮尚往來最大的功效即是疲憊不堪,神倦心乏。酒喝得酩酊也許是酒量不足,茶水也喝得腹脹頭暈,就是奇跡了,大有彰顯“茶亦醉人不須酒”哲思今日之功效的意味。油膩食物淡而無味,食而無香,大有食之如雞肋之感。怪不得,有瀟灑人士喜歡旅游過節(jié),真是大拋陋習,安心養(yǎng)性之妙方。
當然,這得有充足的資金支持,不是一般的工薪階層消費得起的。有沒有一種躲避傳統(tǒng)陋習,凌駕于物質之上的'靜心安神良方呢?
放假時,我買了三本書,像當年坐在教室里等著放假的日子,心里卻早已迫不及待地計劃著回家要如何如何看書補習功課的激動興奮,也期望自己在這個將近三十天的假期里充充電,汲取一點精神的營養(yǎng)。計劃很美好,現實很粗糙。書著實看了幾頁,不足一半,就在風風火火的奔波中,在觥籌交錯,嬉笑玩耍中消磨了時光,書還是閑著蒙塵,心還是荒著麻木。
如果心真的麻木了,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對一些如塵埃般的瑣事俗事,充耳不聞,熟視無睹,躲之避之,也可以減少一些煩惱,多些快慰。至于身邊上演的一幕幕勢利刻薄,冷漠尖酸,似乎也只有阿Q式的近視失聰才少些忿忿不平,按捺得住心臟異常激烈地跳動!柏毦郁[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情棋局上每天都在上演著令人心寒的對弈方式。
對于幫過的人,人家當了白眼狼,氣憤不過;運勢的跌宕起伏,身陷囹圄將自救放一旁,將希望寄于外人而不得,心里也是難以平靜的。至于工作中的坎坎坷坷,名利的得失之惑,更讓人愁腸百結,情郁于中,自損心智。
人事人情上對心的修補是最難的了。
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司馬遷所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實是可以商榷甚至原諒的。在城市里打拼,租房交租金,買房交房貸,衣食住行價格攀升,沒有錢是無法生活的。于是在乎了錢,一定會有患得患失之惑。如何心遠呢?
古人在誘惑面前是有很多潔身自好,仙風道骨的典范的。比如于女色方面坐懷不亂,生活作風不為人譏笑詬病。相較于此,很多人的外遇,貪腐其實是未養(yǎng)心,造成了道德的滑坡,原則的缺失,人性的淪喪。在詩文方面亦崇尚“人淡如菊”,而非追求泛泛之輩口中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卷氣到底不能為銅臭氣張目,為地位榮華添彩。在名利的態(tài)度上,學子們現在依舊朗朗吟誦著諸葛孔明先生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并在人生的道路上躬行親受其振聾發(fā)聵之效。心如止水,是心的感知能力有限,是應對誘惑的抵御智慧有限,還是真正的超脫了名利和七情六欲的蠱惑?
回到現實,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愿意在和諧社會里感受幸福的生活,創(chuàng)造人生的價值,誰愿意為求心靜剃度入寺,或者隱居避世呢?
這兩年的元宵節(jié),受群眾路線教育和反腐倡廉大勢的影響,縣城里統(tǒng)一的煙火晚會取消了,清靜了許多,但還是有些村巷小區(qū)街道,個體或企業(yè)燃放煙花爆竹,除了粉飾這喜慶的節(jié)日,嚇一嚇襁褓中的嬰孩,污染一下環(huán)境,實在沒有多少意義。在有錢就任性的浮躁面前,我一個忙于生計的人只有噤聲。
熟視無睹,充耳不聞,固然可以“心遠”,但畢竟有些狹隘。既然“結廬在人境”,想要躲得掉“車馬喧”,只有認真學習靖節(jié)先生 “心遠地自偏”的深意了。這樣想來,“心遠”也絕非一日之功。
【心遠地自偏隨筆】相關文章:
心遠地自偏隨筆12-30
夢自心成隨筆07-09
難過而自惜隨筆散文05-30
無心本自純隨筆06-25
若人走情涼,就守心自暖-散文隨筆06-12
風景自心生作文09-27
我自歸來-散文隨筆04-01
添衣自暖隨筆散文05-16
本心不改,我自菩提隨筆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