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碑譯文及賞析
箕子碑 柳宗元 作品介紹
《箕子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為箕子廟寫的碑文!痘颖吩挠斜晚,《古文觀止》只錄其碑,《柳河東集》錄其全文。紂王無道,箕子勸諫不從,反遭迫害,卻能忍辱負重,建立功業(yè),作者對他表示了極大的推崇和同情。作者以偉大人物三個標準“正蒙難”、“法授圣”、“化及民”為評價箕子的出發(fā)點,依次展開論述,彰揚箕子的人品、功業(yè),也表達了對自己、對一切仁人志士的勉勵。
原文及注釋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1),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實具茲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2),尤殷勤焉。
【注】:
(1)蒙:犯,遭受。難:危難。
(2)六經:指《書》、《易》、《禮》、《樂》、《詩》、《春秋》六部儒家經籍。
【譯文】
凡是有德行的人遵從的道理有三種:第一是糾正人違法作亂。第二是把大道傳授于圣人。第三是教化萬民。在殷朝時有一位仁人叫箕子,他實實在在地具備了這三道,以大德行立于世上。所以孔子在敘述六經的要旨大意時,尤其殷勤。
當紂之時(3),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圣人之言無所用。進死以并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為。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范,辱于囚奴;昏而無邪,聵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4)”,正蒙難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為圣師。周人得以序彝倫(5)而立大典;故在書曰“以箕子歸作《洪范》(6)”,法授圣也。及封朝鮮(7),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用廣殷祀,俾夷為華,化及民也。率是大道,叢于厥躬(8),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
在殷紂王之時,大道逆亂,上天的震怒不能引起人們警戒,圣人的言論無所用處。臣下拼死進諫,把己身的生死置之度外,誠然是仁者的作為了,但無益于殷朝的社稷祭祀,所以不這樣做;委曲求全,以保存殷朝的祭祀,誠然是仁者的所為了,但是亡國的預兆很明顯,所以不忍心去這樣做。這兩條路,都有人行了。這樣的作為,是保其賢明,與世俗人一同俯仰曲伸,隱藏自己的謀略,在奴隸中間受到恥辱。雖然卑微不得意,但也不肯亂來;雖然頹廢失落,但忠心不熄滅。所以《易》上說:“箕子不敢顯露自己的明智。”這就是蒙受苦難而能堅持正道。等到天命已經改變,百姓已經走上正軌,就拿出大法《洪范》以傳授圣人,周公旦得依此法序次倫常,后來設立大典章制度。所以《書》說:“箕子歸來作《洪范》!边@就是把大道傳授圣人。到了周朝封箕子于朝鮮地方,他順應大道,教育感化俗人,德行無論大小,人群不論親疏遠近,光大殷朝的祭祀,使得夷狄蠻荒變?yōu)橹腥A,這是教化萬民呢。這些大道聚集于箕子一身;天地之變化,箕子獨得其正氣,這真是有大道德的人了!
【注】:
(3)紂:商代最后的君主,也稱帝辛,舊史稱他荒淫無道,殘暴專橫,激起人民的怨恨后被周武王所滅。
(4)明夷:《周易》卦名。明指太陽;夷,滅,指太陽落山。本將引文即出自《周易·明夷》。這里的意思是說箕子能韜晦,在艱難之中,保持正直的品德。
(5)彝倫:即指倫理道德。
(6)洪范:《書經》中的一篇。洪,大;范,法。舊說認為是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天地之大法”。近人疑為戰(zhàn)國時的作品。
(7)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箕子到朝鮮之后,教當?shù)厝嗣穹N田、養(yǎng)蠶,講習禮義,并為他們制定了八條禁令。
(8)厥:同“其”,意為他或他的。躬:身體,自身。
於虖!當其周時未至,殷祀未殄(9),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紂惡未稔而自斃(10),武庚念亂以圖存(11),國無其人,誰與興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則先生隱忍而為此,其有志于斯平?
【譯文】唉!當周朝還沒有建立,殷商還沒有滅亡的時候,殷商大臣比干已死,微子也已離去。假如殷紂還沒有惡貫滿盈,竟然自斃,紂王之子武庚憂慮亂世,圖謀保存殷朝,此時國中沒有賢明之人,誰能輔佐治理呢?這是人事中或者有的吧。但箕子先生隱忍受辱為奴,也許是有志于此么?
【注】:
(9)殄:盡,滅絕。
(10)稔:谷物成熟,這里指罪惡沒有發(fā)展起來。
(11)武庚:紂王之子。武王滅商后,仍封他為殷君。周成王時,他發(fā)動叛亂,為周公旦所滅。
唐某年,作廟汲郡(12),歲時致祀,嘉先生獨列于易象,作是頌云:
蒙難以正,授圣以謨。宗祀用繁,夷民其蘇。憲憲大人,顯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為奴。沖讓居禮,不盈稱孤。高而無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懷故都。時詘而伸,卒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闕頌辭,繼在后儒。
【譯文】唐朝某年,建箕子廟于汲郡,歲歲祭祀,欽佩先生獨自列入《易》卦象之中,所以我作了這篇頌詞:
“蒙難以正,授圣以謨。宗祀用繁,夷民其蘇。憲憲大人,顯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為奴。沖讓居禮,不盈稱孤。高而無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懷故都。時詘而伸,卒為世模!兑住废笫橇校耐鯙橥。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闕頌辭,繼在后儒!
【注】:
(12)汲郡:即唐代衛(wèi)州,在今河南新鄉(xiāng)、漢縣一帶。
賞析
《箕子碑》全文選自《柳河東集》,碑文部分選自《古文觀止》第六卷,是作者為箕子廟寫的碑文。
作者在文章開篇鮮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處世的三個要點,然后逐條用人物的行為來加以闡述:要蒙受苦難、堅守正道;把法典傳授給明君;將教化施及人民。即:道德高尚的`偉大人物立身處世的三個標準:一、正蒙難:要蒙受苦難,堅守正道。二、法授圣:要把法典傳授給明君;三、化及民:將教化施及人民。殷商有仁人叫箕子,立身處世完全符合上述三個標準。
第二段,逐條用人物的行為來加以對照闡述。箕子所處的時代,殷商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武王滅商,他帶著商的祭器降周,周公滅武庚后,封微子啟于宋,保存了商宗族。而箕子勸諫無效,于是佯裝瘋癲,結果被囚禁起來。所以《易經》卦象說:“箕子之明夷。”“明入地中”,象征明臣在下,暗主在上,明臣不敢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這就是“正蒙難”。箕子和比干、微子并稱為“商末三仁”,但他采取的是他認為最可取的方式。
第三段,作者認為箕子在比干已死,微子已去時,采取了裝瘋賣傻的隱忍方式,是一種明智之舉。如柳宗元在碑文的結尾說到箕子隱忍圖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對箕子的崇敬之情。文章高度贊頌了箕子既忠貞又富有智慧,忍辱負重,輔助圣王建立國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業(yè)績。結尾說到隱忍圖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對箕子的崇敬心情。
該文反映了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和心情概況。
【箕子碑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箕子碑原文及賞析10-18
韓碑的譯文及賞析04-06
《韓碑》譯文及賞析07-07
《風流子》譯文及賞析06-08
《鄭風·子衿》原文譯文及賞析09-29
生查子·元夕譯文及賞析02-17
《韓碑》賞析03-12
《生查子·元夕》譯文和賞析08-16
風流子·東風吹碧草賞析及譯文注釋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