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秋下荊門》的賞析
賞析是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shù)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觀點和藝術(shù)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秋下荊門》的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秋下荊門
作者:李白 年代:唐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fēng)。
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翻譯:
秋霜落在荊門,樹葉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開闊,秋風(fēng)也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這次遠離家鄉(xiāng)游歷,不是為了口舌之貪,而是為了游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秋下荊門字詞解釋:
、徘G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⑵空:指樹枝葉落已盡。
、遣挤珶o恙:運用《晉書·顧愷之傳》的典故:顧愷之從他上司荊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駛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風(fēng),他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wěn),布帆無恙!贝颂幈硎韭猛酒桨。
、洒|魚鲙:運用《世說新語·識鑒》的典故: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fēng)起,想到家鄉(xiāng)菰菜、鱸魚鲙的美味,遂辭官回鄉(xiāng)。
、韶咧校褐附裾憬♂又菔幸粠А!稄V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災(zāi)!
背景:
根據(jù)裴斐編制的《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當(dāng)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間經(jīng)清溪、渝州、三峽去蜀,來游楚地,在離開荊門時作此詩。
內(nèi)容:
詩中借景抒情,抒發(fā)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悅心情,也表達了作者意欲飽覽祖國山河而不惜遠走他鄉(xiāng)的豪情與心志。
秋下荊門簡析:
全詩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風(fēng)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飄逸,妙用典故而不著痕跡,達到了推陳出新、活潑自然的境界。
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zhàn)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船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于詩人第一次出蜀遠游時。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zhàn)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然而詩人到來時,卻是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fēng)”,承上句“江”字,并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fēng),顧愷之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wěn),布帆無恙!边@里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fēng)順、天助人愿的意味。這種秋風(fēng)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詩: “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fēng)時!边@首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fēng)”連及而來的。據(jù)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fēng)起而想到故鄉(xiāng)的莼羹、鱸魚鲙,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鄉(xiāng)。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lián)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鲙”,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他自己是遠離家鄉(xiāng)。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縣,境內(nèi)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yīng),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說過:“詩人之言,不足為實也!蹦且馑即蟾啪褪钦f詩具有凝煉、概括、夸張、含蓄等特色,詩中語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講“實”、講死,所以說寫詩的人也應(yīng)該“不以辭害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如果只理解為詩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吳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賞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 “實”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讀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還得回到詩的第三句。從張翰所說的話來看,張翰是把“名爵”與“鱸魚鲙”對立起來,放棄前一個,而選后一個;而李白對后者的態(tài)度很明朗——“此行不為鱸魚鲙”。至于對前者,詩人沒有明說。可是,“秋下荊門”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沒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漢一帶,尋找機會,以求仕進;第二,他還明白地聲稱:“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保ā渡习仓菖衢L史書》)他還希求“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這種建功立業(yè)的宏愿,積極用世的精神,和張翰的態(tài)度恰恰相反。所以詩人此時對“名爵”和“鱸魚鲙”都是一反張翰的意思,只不過在詩中說一半留一半罷了。當(dāng)然,這也是“適志”,是辭親遠游、建功立業(yè)的“志”。
詩的第四句說,飽覽剡中的名山佳水,也是詩人所向往的。這種興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經(jīng)表露出來了,不過聯(lián)系上一句來看,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此了。自視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過當(dāng)時一般文人所走的科舉道路去獲取功名的,而是要選擇另一條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徑,那便是游歷,任俠,隱居名山,求仙學(xué)道,結(jié)交名流,樹立聲譽,以期達到目標(biāo)。所以這里的“自愛名山入剡中”,無非是在標(biāo)榜詩人自己那種高人雅士的格調(diào),無非是那種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種藝術(shù)概括。這種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fā)的精神,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個性,以及盛唐時代的精神風(fēng)貌。
這首詩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也頗有特色。全詩雖四句,但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集中地抒發(fā)了詩人年輕時“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讀者讀來沒有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fēng)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fēng)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tǒng)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shù)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zhèn)ス妍,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shù)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秋下荊門》的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2-22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5-13
《渡荊門送別》詩詞賞析10-17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7-25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2-25
渡荊門送別翻譯及賞析12-31
度荊門望楚原文及賞析05-11
渡荊門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1-10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翻譯賞析01-30
《度荊門望楚》原文及賞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