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洞庭上張丞相的譯文及賞析
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唐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注釋】:
、俸摚核泼。
、谠茐魸桑汗糯鬂擅。
③岳陽城:在洞庭湖東面。
、軡憾蛇^。
、荻司樱洪e居。
、拮阂驗椤
、咄剑和饺。
【譯文】:
八月洞庭水滿,河岸邊幾乎相平,湖水空明,與藍天相接。云夢澤上蒸騰像霧一樣的水汽,湖中波濤澎湃動蕩搖撼岳陽城。想要渡湖卻沒有船只,閑居在家,圣明時代無事可做,感到羞愧。坐著觀看垂釣的人,只是空有對魚的羨慕之情。
【賞析】: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來到長安,并贈給當時宰相張九齡一首詩。這是一首他在游歷洞庭湖時寫的。詩人借洞庭湖起興,描寫了洞庭湖壯麗的景色,進而抒發(fā)自己想得到錄用施展政治抱負,希望有人引見的心情。這首詩寫得得體,有分寸,同時也沒有失了自己的身份,不著痕跡,流露心跡。
這是一首“干祿”詩。所謂“干祿”,即是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 用。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作者西游長安,以此詩獻之,以求錄用。詩前半泛寫洞庭波瀾壯闊,景色宏大,象征開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發(fā)個人進身無路,閑居無聊的苦衷,表達了急于用世的決心。全詩頌對方,而不過分;乞錄用,而不自貶,不亢不卑,十分得體。
《臨洞庭上張丞相》這是一首干謁詩,寫于開元二十年( 732)前后。當時張九齡正居相位,詩人漫游洞庭,面對煙波浩渺的湖水,觸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還沒有進入仕途,于是寫了這首五言律詩給張九齡,希望得到賞識和錄用,但是為了礙于面子,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如此委婉含蓄,極力掩飾那干謁的痕跡。
詩的前四句著力描寫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詩人以雄渾的筆勢,夸張的手法,從正面寫湖水的壯闊。開篇二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點出時間,并著意描狀八月中秋湖水的浩瀚(湖水平)和景象的雄渾(混太清)。它汪洋浩闊,水天相連,潤澤著萬樹千花,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胸襟極為闊大。第二聯(lián)獨運妙筆,以精練警策的語言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以“氣蒸云夢”“波撼岳陽”極形象地再現(xiàn)了八百里洞庭廣闊雄偉的氣勢。前四句是在寫景,但又并非純?nèi)粚懢埃駝t下面的“端居恥圣明”就無落腳處了。同時,在景物描繪中也自然地透露了詩人寬闊的胸懷和昂揚奮發(fā)的激情。
后四句由前四句的寫景轉(zhuǎn)入自身,引發(fā)出不甘寂寞,積極盼世的思想。頸聯(lián)五、六句,詩人以巧妙的比喻,自然地抒發(fā)感慨,用欲渡洞庭沒有舟楫,含蓄有致地表明自己欲見用于世而不可得的處境,以閑居無為,愧于圣世,透露出對朝廷的忠心。這里,“圣明”二字可看作前四句寫景的象征意義的注腳。這兩句正是全詩的關(guān)鍵所在。結(jié)尾“坐觀”“徒有”作比興描寫,點明詩題,照應(yīng)全篇,組成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境界,以徒有羨魚之情,反映了詩人不甘寂寞而又不得不寂寞的無可奈何的心情,含蓄曲折地表明作者積極進取的精神。這兩句,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訓,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yīng),因此,他希求援引的心情雖不難體味,但并不太露痕跡。
總之,全詩境界雄渾壯闊,情景交融,形象鮮明,可謂狀難狀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盡在其中。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的博大、壯觀,構(gòu)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仕,但寫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于求薦,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寫景將這一意思蘊涵其中。而且,由于前四句寫得絕好,更掩飾了后四句本來會很枯燥的陳述,又不卑不亢,婉轉(zhuǎn)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藝術(shù)上自有特色。有人評論這首詩“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確實道出了此詩的妙處。
【臨洞庭上張丞相的譯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臨洞庭上張丞相賞析02-03
《臨洞庭上張丞相》賞析05-26
《臨洞庭上張丞相》的賞析08-27
《臨洞庭上張丞相》原文及賞析02-25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賞析03-12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的全文賞析03-29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翻譯及賞析02-26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譯文及賞析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