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返淖x書筆記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返淖x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讀書筆記1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愤@本書是一本關于教育方法的書,介紹了作者的一套不同于現(xiàn)有的新型的教育方式,是作者李躍兒老師經過近二十年的摸索的經驗結晶。
作者是一個用真心對待孩子的老師,她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去理解,感化,升華那一個個稚嫩卻澄澈的心靈。她的書里列舉的是生活中那些受傳統(tǒng)教育毒害的孩子,那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當方法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可憐或可悲的命運沉重的另人嘆息,他們本是像花朵一樣的孩子,本來應該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憐的孩子,因為父母和社會不恰當?shù)慕逃w制和價值觀承受了太多太多,葬送了自己的童年甚至一生。
看完李躍兒老師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后,我陷入了深思:試問,我的孩子幸福嗎?我用在他身上的教育方法正確嗎?
如果從物質滿足的角度來說,他是比以往的我們的時代富足。要吃有吃,要穿有穿,零食呈大堆,玩具滿天飛,音樂,動畫,游戲更是玩不累,可是他真正從心理上幸福嗎?
李躍兒老師說過“要是不懂什么是兒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許會更好。”孩子也不是得到更多物質他就幸福,如果一些家長以為平常辛苦工作,賺更多的錢,補償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孩子就是幸福的,那就大錯特錯了!
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要知道孩子的認知狀況與心理特征。就是兒童還不能理解自然的規(guī)律,社會的秩序,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讓孩子依照自己的努力認知,“經驗”到“規(guī)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轉移的”。如果我們用“教”的方式告訴了她,就會切斷她進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他就會喪失獨立思維能力;成人如果過于干預,不但會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還會給他們造成心理問題。
李躍兒還說過“教育只能分為兩種,一種是好的教育,一種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設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奪性的;建設性教育促進孩子成長,幫助孩子進行內在建構,掠奪性教育阻礙孩子成長,破壞孩子的內在建構。成人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動作,并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讓孩子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強的時期。
大多數(shù)家長和個別私立幼兒園在孩子兩歲左右就開始逼著孩子認字、計算,以為這樣就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這樣完全違背了人的自然屬性。結果只能徒勞無功。不尊從孩子成長機制的行為是愚蠢的。
素質教育,主要以培養(yǎng)人的個體自主、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為目的,突出學習的樂趣性,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精神的愉悅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李躍兒老師認為中國的家長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人才;第二類,不懂教育,卻有責任心。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制造。李躍兒老師在書中講述了現(xiàn)代教育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對于如何改進現(xiàn)代家庭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讀完這本書我還有一個感悟:教育,既不是像應試教育里的強制灌輸知識,也不是像一些淺薄的人理解的素質教育那樣給孩子報舞蹈班,鋼琴班,而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愛的基礎上給予幫助。請家長放下一些自己的虛榮心,不要在成績,分數(shù),以及其他方面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給孩子多一點自由和空間,或許他能飛得更高!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返淖x書筆記2
看到介紹中李躍兒的代表著作,我被《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肺,也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十分好奇吧,開始閱讀尋找答案。
某一年掀起了一股熱潮"你幸福嗎?"我也關注了許多報道,多數(shù)人會笑著給予肯定回答,而什么是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點"。那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我已經是成年人了,讓我再去回想孩童時的幸福,記憶大概就是關于父母和學校了。而作為老師的身份,在書中寫道:在書中,作者說到:作為老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就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
作為一位教育者,應該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與孩子平等的相處。對方是農民,我就以農民的方式與他交往;對方是大師,我就以大師的心態(tài)與他交往;對方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他交往。老師要放下架子,與孩子形成一種朋友式的平等關系,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老師能夠這樣做的話,孩子就會被愛包裹起來。當他提著書包跟著媽媽往回走的時候,渾身都會充滿著幸福。
對于"愛與尊重"我自認為可以做到,可偶爾在孩子們面前也會突然忘了"平等",這也是反省后深知自己需要"修行"的地方。孩子充滿幸福感的時候,老師們也會被感染到,會有不一樣的幸福感。
剛剛有了小小的自信,當我閱讀到"做一個合格的教師,光有愛心是不夠的,光有熱情是不夠的,能夠寓教于樂也不夠,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觀念以及對于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還是不夠。
做一個合格的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種手段,一種具體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識化為智慧、把品格滲進心靈才行。否則,只是喊口號。
古人講,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就是這個道理。"這樣一段話,讓我開始犯愁,怎么都覺得我還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世上事就是這樣:越深奧的看起來越淺顯,越復雜的看起來越簡單,越困難的看起來越容易。
"也許就像書里寫的,中國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在一二十年的短期內成功,它必定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傳統(tǒng)的勢力太強大了。
教育不像工業(yè)產品,引進一條生產線就能很快出產品。教育是改造人的事情,尤其是改造已經定型了的'人,絕不會一蹴而就。而我希望在時間的沉淀下突破層層"傳統(tǒng)"的枷鎖,做一名給孩子們帶來幸福的老師。
書中看到家庭教育很多"失誤"的案例,我并沒有過于驚訝,因為我們生活中就有令人思考的案例。那些"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不能去斷定那些父母是否愛孩子,但是我們可以十分肯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有多么重要!而愛的名義之下,很多父母可能會迷失了"自己",也忘記了愛是讓孩子感受"幸福"。
很多時候,我們成人并不能真正正確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由于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決就會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為將來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發(fā)展。"
這些問題普遍存在于家長和老師之中,通常,家長是先入為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維,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
他們認為作為父母,比孩子更有經驗,更有正確思考的能力,判斷是非的能力,但是,雖然父母都是從孩子的階段慢慢成長起來的,卻早已忘記了當時的自己是用何種眼光看待周圍世界的,是用怎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會誤解了孩子的本意,錯誤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李躍兒告訴我們:由于不懂孩子,本應給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卻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沒有幸福感,人就很難成材,因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會獲得足夠強大的內在驅動。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句話意味著,做鞋的人一定要讓穿鞋的人感到舒適。舒適的先決條件就是鞋子適合于腳。
對于教育來說,只要適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教育的本質是協(xié)助人類的生活。教育像是鞋子,幫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的道路。教育者,無論教師還是父母,就像是給孩子造鞋的人。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返淖x書筆記3
這是一本有關教育的書,是由被譽為“上天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的李躍兒所著。她善于用最明確最生動的語言來解讀孩子的幸福觀本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溫馨,沒有華麗文藻,沒有專業(yè)的術語。她站在一個敘事者的角度,詳盡卻不繁復的講述一個一個她所遇到、看到、聽到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成人并不能真正正確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由于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決就會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為將來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發(fā)展!边@些問題普遍存在于家長和老師之中,通常,家長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維,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他們認為作為父母,比孩子更有經驗,更有正確思考的能力,判斷是非的能力,但是,雖然父母都是從孩子的階段慢慢成長起來的,卻早已忘記了當時的自己是用何種眼光看待周圍世界的,是用怎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會誤解了孩子的本意,錯誤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在家教中心實習的一個月中,我也遇到了這樣的事情。班上一位小朋友畫畫畫得很不錯,顏色也涂得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都會批評孩子:“哎呀,你看你這畫得是什么啊?老師畫的是皇冠啊,你怎么畫成蝴蝶結啦?為什么不好好學啊,要跟老師畫得一樣啊……”第一次的時候我沒怎么注意,可是多幾次之后,我發(fā)現(xiàn)那孩子便不愿意再聽媽媽說話了,每次媽媽發(fā)表意見的時候她就在一旁撅著嘴,一副快要哭出來的表情,非常委屈的樣子。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告訴家長以后不要這么說她了,孩子很努力,畫得也很好,本來幼兒畫畫就不是為了要讓她畫得跟老師的一樣,而是為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能夠愉快的度過這個過程。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想象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始終注意啟發(fā)孩子,讓孩子能夠盡情地發(fā)揮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這些,對孩子今后的成長與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所謂的畫畫的基本技巧,不過是家長急于看到成效而超過了孩子本身所能負載的東西而已。
記得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記憶猶新:“孩子是通過自己生活的經歷來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當他發(fā)現(xiàn)他身邊所有的人都愛他時,講來他就會認為自己是被歡迎被接納的;當他發(fā)現(xiàn)他的父母不愛他時,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會輕易愛他,也不會接納他!
我很認同這段話,在現(xiàn)今這個高速發(fā)咋還能的社會,我們更多關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學歷、高素質,各種技能的比賽、書面的文章……而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教育者被評定能不能勝任幼兒教育這一職業(yè)時,是不是要再次評定他是否懷有一顆有愛的心?幼兒工作之瑣碎、繁復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與教育兩者間,我們更趨向于保育。剛剛脫離父母的孩子有著獨自面對社會的恐懼,用蹣跚的小腿走向遠方,離開他們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想再強大的技能知識都是無力的,如果這時的教育者沒有一顆愛的心,面對孩子的哭鬧,他煩了;面對孩子的調皮,他惱了;面對孩子的彷徨與無知,他厭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們心中都有愛,是不是就不會出現(xiàn)許多幼兒園教育者虐傷孩子的事件了呢?
我也很欣賞李老師在對幼兒培訓時的方法。她會向孩子們講述一個故事,是關于長襪子皮皮的,然后她會用語言描述長襪子皮皮的長相,再讓孩子們在紙上畫。當孩子遇到不會畫的地方時,便會求助老師,這時老師再針對不同的幼兒進行單獨輔導,我想,這也是一種因才施教的方式吧,根據(jù)幼兒不同的需要去教給幼兒自己想學的東西,而不是統(tǒng)一教給每一個幼兒同樣的東西,這跟中小學學的學生上課有什么兩樣呢?但是家長卻鬧意見了,說把孩子送過來真么久了卻沒看到孩子學到了什么,而且孩子畫出來的畫也看不懂,畫得都不像。李老師想的這個解決方法簡直太令人佩服了,她發(fā)給每個家長一張白紙,然后讓家長跟著她一起畫了一個小女孩,畫完以后,她又讓家長再畫一幅,這次是由李老師來口述,家長自己畫,畫的是長襪子皮皮。家長們畫好以后,李老師讓家長自己看看自己畫的畫,幾乎每個家長畫出來的畫都是一樣的,都是正面對著自己,兩腿張開等的特征。家長們只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時,李老師說:“你們畫的第二幅畫,是不是受了我教給你們的第一幅畫的影響?”家長一下就活躍起來了,發(fā)出哄笑。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到,如果老師在給孩子上課的時候是先教給孩子怎樣畫,然后再讓孩子畫,那么孩子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就變小了,這是一種思維侵略,當老師先教給孩子們東西,再讓他們想的時候,思維就會被教的東西控制了。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是應該多角度,對方面地去啟發(fā)孩子,引導孩子,激發(fā)孩子,讓孩子自己大膽的想象,大膽的表達,我們需要為孩子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他們可以放飛想象,放飛思維,放飛什么都行。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許我們都要反思,看完全書我才覺得這句話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驚心。沒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寶劍的騎士,這樣的他將如何面對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荊棘?他的人生還能完整嗎?希望家長們也能夠盡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能夠與老師一起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豐富有啟發(fā)的環(huán)境。不僅是對孩子現(xiàn)在,對于其將來的發(fā)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返淖x書筆記4
李躍兒這個人一開始我并不熟悉,認識她來自于她的這本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贰
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里面生活、真摯的言語所吸引,她的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溫馨,沒有華麗文藻,沒有專業(yè)的術語。她站在一個敘事者的角度,詳盡卻不繁復的講述一個一個她所遇到、看到、聽到的故事。不講為什么,應該怎樣去做。
她用一條條平凡的字句,領導你不由自主得去領悟、去思考,讓人欲罷不能,越讀越深入,完全地沉浸其中……
在書中有對孩子至高的愛,就算一個惡魔,她也未置一句惡語。在她的心中,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純凈的種子,種子如何發(fā)芽、如何成長來源于澆灌者。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錯誤都是父母無知、不重視而造成的。首先應受到教育的應該是父母,只有父母擁有了健康、科學的教育觀,幼兒的教育質量才能提高。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記憶猶新:孩子是通過自己生活的經歷來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當他發(fā)現(xiàn)他身邊所有的人都愛他時,講來他就會認為自己是被歡迎被接納的;當他發(fā)現(xiàn)他的父母不愛他時,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會輕易愛他,也不會接納他。
我很認同這段話,在現(xiàn)今這個高速發(fā)咋還能的社會,我們更多關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學歷、高素質,各種技能的比賽、書面的文章……而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教育者被評定能不能勝任幼兒教育這一職業(yè)時,是不是要再次評定他是否懷有一顆有愛的心?幼兒工作之瑣碎、繁復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與教育兩者間,我們更趨向于保育。
剛剛脫離父母的孩子有著獨自面對社會的恐懼,用蹣跚的小腿走向遠方,離開他們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想再強大的技能知識都是無力的,如果這時的教育者沒有一顆愛的心,面對孩子的哭鬧,他煩了;面對孩子的調皮,他惱了;面對孩子的彷徨與無知,他厭了。
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們心中都有愛,是不是就不會出現(xiàn)許多幼兒園教育者虐傷孩子的事件了呢?
書中貫穿全文的就是一個愛字,父母的愛、老師的愛、同伴的愛,缺一不可!教育者的愛尤為重要,他引導孩子幼小的心,讓他們鍛煉敢于面對困難的意志;他呵護孩子受傷的心,以愛撫平破碎使其強韌;他保護孩子懵懂的心,使他們有一個溫暖的臂彎……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許我們都要反思,看完全書我才覺得這句話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驚心。沒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寶劍的騎士,這樣的他將如何面對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荊棘?他的人生還能完整嗎?請還給孩子幸福之劍,請守護孩子美好童年!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返淖x書筆記5
書是一個世界。 李躍兒老師《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芬粫瑢⒖此破桨椎墓适,為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又一個教育思想的燈塔,一本書的精彩與否,我想,就在于是否平直的文字能激發(fā)一個引人深思的過程。貫徹于整個書中,我所思考的,是一個看似無為卻而為的愛的世界。
在《用靈魂去感受孩子的靈魂》章節(jié)中,對于教師的教育心理上,感悟童心的《天使之愛》作者提及到“成人想成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懷著一顆無怨無悔真誠樸實的心去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后去正確地幫助孩子!蔽覀兂3Uf是孩子的朋友,可教師想成為孩子的朋友,首先就要與孩子平視,由孩子的角度去觀察了解事物,才會更深刻的感受孩子的心。李躍兒老師講述了很多真實的教育范例,在她的教育理念下,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幸福,感受到她所給予孩子看似“平常”的教育,一點一滴,都在孩子們的心里,寫在孩子們的臉上。
隨著讀書的逐步加深, “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時鼓勵孩子大膽的出錯?”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教育者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鼓勵孩子大膽的出錯。出錯的過程即同時也是孩子一個探索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和發(fā)現(xiàn)能力就是從出錯開始。教師應正確的對待這種“出錯”,出錯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堅毅的品質,促進學生良好的情緒情感發(fā)展,同時也為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做良好的鋪墊。鼓勵孩子大膽出錯不單單只是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我認為家庭教育中也應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這些給了我重要的啟示,我必須將書中這些好的、先進的、重要的理念轉達給家長,促進家校合作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蒙昧制造不良后果中,提及到“賞識教育”,這不由讓我聯(lián)想到我們教師所給予孩子的鼓勵性語言應該掌握一個度的概念。賞識必須成為孩子繼續(xù)往下走的道路坐標,其內容要有具體所致,避免籠統(tǒng)的夸獎,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做得好的地方,或將孩子沒有信心的地方提出進行恰當?shù)馁p識。讓孩子在賞識和明確自己不足的區(qū)間內,找到贊賞所朝的方向,應該向哪個方向努力。從本我和自我的狀態(tài)中,找到方向點,使其得到廣泛化的運用。
大衛(wèi)、梭羅斷言:愛是一種永遠無法消除的饑渴。醫(yī)生與精神病學家早就認識到溺愛與缺愛都將對身心疾病產生重大影響。李圣珍老師說: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藝術家哲學家殉道者,他與別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彼岸。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來肩負著兩個偉大的使命,就是培養(yǎng)人的高尚靈魂和智慧的腦袋。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不光要把釀造高尚靈魂的“道理”與生成智慧腦袋的“知識”告訴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這樣的道理與只是有個“實體化”的過程。實體化就是落實,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知道”的層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靈魂里,成為他們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肥且槐倦y得的好書,她讓我重新認識了教育、愛和教師的真正含義。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返淖x書筆記6
假期里,受朋友的推薦,讀了一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這本書給我感觸頗深的不僅是書中的內容,本書作者李躍也從不同層面講述了自己的轉型。
李躍的糊涂,傻氣,可愛向我們展示了一種不同與年齡階層的人性本面,更詮釋了教育與愛育的本質區(qū)別,以平等自由的心態(tài)來享受欣賞孩子用生命巨章締造的童話樂土。而在這其中孩子是幸福的,我們也是幸福的。
這讓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位著名作家盧勤的著作,盧勤專著中提倡的賞識教育,從解讀孩子內心,關注孩子外在的健康成長,到放權讓孩子自由支配,樹立主人翁的責任與意識,倡導了一種教育的新型理念,而在這種漫長的教育與實踐中走的也并不順暢,大到家長,老師,小到青少年,在經歷了太多失敗教育后,理解了教育不是支配,居高臨下的威嚴施教者,而是如何將教育升華成愛,來激勵促進自身的成長,我想李躍與盧勤在教育方面應該都有很多共性的東西值得我們借鑒和深思。
在李躍的書中,每一篇都可以堪稱經典。例如《雞毛撣子》一文,就給我很多的啟發(fā)。
最近,我班剛轉學來的小朋友,生性活潑好動,總喜歡招惹小朋友,一次,我讓小朋友去排隊喝水,小家伙一把就把排在他前面的鞏翰林推倒了,其他的小伙伴趕忙扶起鞏翰林并要求他道歉,小家伙卻噘起嘴一臉不悅道:"我沒錯。"一邊拿起水杯向指責他的小朋友潑去。站在旁邊的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伸手打了他的屁股兩下,沒想到小家伙一臉不服氣委屈的大哭起來,大叫道:"你們人多欺負人少,我再也不上幼兒園了。"
小家伙的一句話立刻讓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無形中我給孩子們做了一個錯誤的示范。
于是我把兩個小家伙叫到了一起,給他們講道理,聽孩子解釋,并讓他們當著大家的面握手言和,一個短短的小插曲讓我明白了,在嚴格管教孩子以后,一定要用溫暖真誠的心接納他們,讓他們知道嚴厲是更深沉的愛。其實在李躍的書中會有很多的故事及相關事例值得我們深思,而恰恰是生活中想當然的小事,讓我們在無意識中傷害了兒童的幼小心靈,埋沒了孩子的潛力,而教育就想當然的成了孩子和老師之間的隔閡,教師走不過去,孩子不愿走進來,使兩者成為對立面。
曾有人這樣說:現(xiàn)在的孩子都很個性,現(xiàn)在的教育不象教育。我要說的是這恰恰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指向標,我們這一代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一套觀念,他們可以是獨立存在的一個個體,作為施教者怎么樣才能很好的保護好孩子個性的一面,又要剔除孩子不盡完善的一面,我想在李躍的書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李躍不是圣人,算不上是教育的專家,但她卻是一個個性十足,及具影響力的施教者。
她對自己不偏不倚,教育敗筆,優(yōu)秀案例都在書中一一展示,與其說這是李躍的財富,不如說它是我們每個人或缺的教育寶藏,而我相信,每一個人不一定是天才,但每個人卻都有一樣別人或缺的?是什么?它在哪?大概只有自己知道,相信自己,終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一個平凡中的天才!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返淖x書筆記】相關文章: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12-29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纷x后感04-17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后感作文600字07-19
誰偷走了我的幸福-優(yōu)美散文02-20
誰偷走了康乃馨散文05-29
給比拿幸福作文06-01
誰奪走了我的心作文12-07
誰偷走了我的財富作文02-07
《給孩子當下的幸!纷x書筆記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