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原文、翻譯及賞析
隆中對原文、翻譯及賞析1
《隆中對》原名《草廬對》,是中國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三顧茅廬時的談話內(nèi)容,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史上本無《隆中對》一說,隆中對的標題是后人加的。但《隆中對》提法并非由作者陳壽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陽城西30里)(史料記載)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著名的“三顧茅廬”)!恫輳]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zhàn)略構想。在諸葛亮出山后,沒有任何的官職,直到劉備取得荊州四郡時才拜軍師中郎將,劉備集團之后的種種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對
亮躬耕隴畝,好(hào)為《梁父(fǔ)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yuè)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姡豢汕乱。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miǎn),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zhòu],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庇、飛乃止。
《隆中對》練習題及答案
一、,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隴畝 lǒng 傾頹tuí 猖蹶chāng jué 存恤xù 因屏人bǐng
夷越y(tǒng)í 胄zhòu 殆 dài 沔 miǎn 詣yì 度德量力 duó
二、文學知識
《隆中對》節(jié)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作者陳壽,字承祚(音zuò),是晉朝人,史學 家,所著本書共六十五卷,記載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對,是回答、應對的意思。
三、重點字詞解釋:
1、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躬:親自。隴畝:田地。 好:喜歡。 每:常常。 比于:和……相比。
時:當時。莫之許:就是“莫許之”。許,承認。友善:友好。信然:確實這樣。
2、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屯:駐軍防守。 器:器重、重視。
謂……曰:對……說。 與俱來:與(之)俱來。俱。一起。
就見:到那里拜訪。就,接近,趨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來。致:招致,引來。
枉:委屈。 駕:車馬,借車馬指劉備。 顧:拜訪。
3、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詣:去,到。這里是拜訪的意思。
凡:總共。 乃見:才見到。 因:于是。 屏;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漢室:指漢朝。 傾頹:崩潰、衰敗。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專權。竊命:盜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這里是劉備自稱。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
欲信大義于天下:通“伸”,伸張。遂:就。 用:因此。猖蹶:這里是失敗的意思。
已:停止,罷休。計:計策。 安:疑問代詞,怎么。
4、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已來:已,通“以”。 不可勝數(shù):數(shù)也數(shù)不清。勝,盡。
眾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惟天時:不僅 。 抑亦人謀:而且。 謀:籌劃(得當)
挾:挾持,控制。 令:號令。諸侯:這里指當時割據(jù)一方的軍閥。
不可與爭鋒:爭強,爭勝。
國險而民附: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援:外援。 圖:謀取。
利:物資。盡: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國: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爭之地。
殆:大概。 資:資助,給予。 險塞:地勢險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chǎn)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
因之以成帝業(yè):憑借。 成:成就,創(chuàng)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興旺富裕。 存恤:愛撫、愛惜。
胄:后代。信義:信用和道義。著:顯明。
總攬:廣泛地羅致。攬,這里有招致的意思。
巖阻:險阻,指形勢險要的地方。 戎:古時對我國西部各族的稱呼。
夷越:這里泛指我國南部各族。 修:治理。 政理:政治。身率益州之眾:親自。
簞食壺漿:用簞(盛著)糧食,用壺(裝著)酒水!昂劇焙汀皦亍笔敲~作動詞。簞,用簞盛。壺,用壺裝。
誠如是:確實像這樣。 日:一天天。
四、詞義歸類
1、一詞多義
謂 ①謂為信然說
、谥^先主曰對-----說,告訴
已 ①然志猶未已 停止
、谧远恳褋 通“以”
、垡褮v三世已經(jīng)
信 ①謂為信然確實
、谛帕x著于四海信用
③欲信大義于天下同“伸”,伸張
然 ①謂為信然這樣
、谌恢惊q未已 但是
用 ①遂用猖蹶因此
、谫t能為之用 任用
此③用武之國 運用
為 ①好為《梁父吟》 唱
、谥^為信然 是
③以弱為強者 變?yōu)?/p>
、苜t能為之用 被
、荽丝梢詾樵豢蓤D也結為、作為
之 ①先主器之代詞,他,指代徐庶
、诮癫僖褤戆偃f之眾助詞,的
、鄹咦嬉蛑猿傻蹣I(yè)代詞,它,指代益州
、芟戎鹘庵 代詞,他們,指代關羽、張飛
、莨轮锌酌 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因 ①因屏人曰于是
、诟咦嬉蛑猿傻蹣I(yè)憑借
于 ①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和、跟
、谟糯罅x于天下 向
、鄄懿俦扔谠B跟、和
、軐④娚砺室嬷葜姵鲇谇卮◤
2、詞性活用
簞 名詞作動詞 用簞盛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壺 名詞作動詞 用壺裝
3、通假字
欲信大義于天下 信,通“伸” 伸張
自董卓已來 已,通“以”
五、翻譯句子:
、俟虏欢鹊铝苛Γ糯罅x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為天下人伸張正義,然而自己的才智和謀略不足,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
、诮癫僖褤戆偃f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現(xiàn)在曹操已經(jīng)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是不能夠同他爭勝。
③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_這個人只可以到他那里去,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應該親自去拜訪他
、馨傩帐敫也缓勈硥貪{以迎將軍者乎?
老百姓誰敢不用簞盛飯,用壺盛漿來歡迎將軍你呢?
⑤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_這只可以把他結為外援,而不可以謀取他。_
、奕恢惊q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現(xiàn)在)還沒有罷休,你認為應該采取怎樣的辦法?_
、叽舜焖再Y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這大概是上天拿它來資助將軍的。將軍是否有奪取它的意圖呢?
⑧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不同意這件事。
六、課文內(nèi)容理解:
1、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說明他什么?
說明他志向遠大,自認為有出將入相的才能。
2、為什么“時人莫之許”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謂為信然”?
因為當時人們還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確有出將入相的才能。
3、諸葛亮為什么只可“就見”“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如果不夠尊重地請他,他肯定不會來。
(2)親自前往拜訪,才能顯示思賢若渴,才能表現(xiàn)對人才的尊重。
4、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欲信大義于天下”但“智術淺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計策,實現(xiàn)他的政治理想。
5、在諸葛亮的對策中,他替劉備策劃的最終目標是什么?
最終目標是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6、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諸葛亮提出了什么戰(zhàn)略方針?
跨有荊、益兩州,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劉備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7、諸葛亮是根據(jù)什么提出這個戰(zhàn)略方針的?
根據(jù)當時形勢而提出的。
。1)今操已擁百萬之眾(軍事優(yōu)勢),挾天子而令諸侯(政治優(yōu)勢),此誠不可與爭鋒。(誠字強調(diào)要尊重這個客觀事實)
(2)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之用(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和內(nèi)部團結緊密,地位鞏固),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3)荊州是用武之國(兵家必爭之地具有戰(zhàn)略意義),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4)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經(jīng)濟力量雄厚),但劉潭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劉表、劉璋兩個集團內(nèi)部極不穩(wěn)定)。
。5)劉備是帝室之胃,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有號召力)
(6)聯(lián)合少數(shù)民族 ----建立鞏固的戰(zhàn)略后方。聯(lián)合孫權孤立曹操----使其兩面受敵。
諸葛亮的對策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是完全可行的。他在對當前形勢分析是都強調(diào)了“人謀”的重要性。例如:談曹操的“以弱為強”時就指出---“非為天時,抑亦人謀”;談孫權的地位鞏固時則指出---“賢能為之用”;向劉備提出總攬英雄建議時表明---盡管劉備目前處境艱難,但只要“人謀”得當,成霸業(yè)、興漢室的愿望還是可以實現(xiàn)的。
統(tǒng)觀對策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1、分析曹操、孫權兩大集團的狀況,分清敵友,采取不同的方針;
2、指出荊、益兩州在戰(zhàn)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奪取的可能性;
3、歸納策略上的主要之點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中考試題及答案
4.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因屏人曰 屏(2)欲信大義于天下 信
。3)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日 (4)愿諸君勿復言 愿
5. 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 猶魚之有水也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B. 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zhàn)》)
C.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 曹操比于袁紹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6.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6分)
。1)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3分)
翻譯:
。2)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3分)
翻譯:
7.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在"隆中對策"前,作者先采用側面敘寫的方式襯托出諸葛亮的與眾不同和非凡才智。
B. 諸葛亮以高祖劉邦在益州成就帝業(yè)為例提示劉備可以將益州作為建立蜀漢大業(yè)的基地。
C. 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既論及地理、經(jīng)濟、軍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賢的重要。
D. 文章通過隆中對策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諸葛亮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遠見卓識。
答案:
4、(共4分)屏:命人退避 信:(通"伸")伸張 日:一天天 愿:希望 (一詞1分)
5、(3分)A (A項均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分別為并列關系、修飾關系的連詞。C項分別譯為"憑借"、"于是"。D項分別為"同"、"在"。)
6、(共6分)(1)這個人值得到他那里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您應當屈尊親自去拜訪他。(3分,就見1分,枉駕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確1分)
(2)將軍親自統(tǒng)率益州大軍從秦川出擊,百姓誰敢不用竹筐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水來迎接將軍您呢?(3分,"出于秦川"1分,"簞食壺漿"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確1分)
7、(3分)A(應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譯文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人們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的徐庶與諸葛亮關系甚好,說確實是這樣。
適逢先帝劉備駐扎在新野(今新野縣)。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是人間臥伏著的龍啊,將軍可愿意見他?”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毙焓f:“這個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你應該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先帝就去臥龍崗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于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tǒng)治崩潰,奸邪的臣子盜用政令,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任,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我才智與謀略短淺,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xiàn)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為該采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杰同時起兵,占據(jù)州、郡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小人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借弱小的力量戰(zhàn)勝強大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F(xiàn)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jù)江東,已經(jīng)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占領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yōu)越,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yè)。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jù)漢中,那里人民殷實富裕,物產(chǎn)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jù)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shù)民族,對外聯(lián)合孫權,對內(nèi)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向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么稱霸的事業(yè)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與諸葛亮的關系一天天親密起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么了!标P羽、張飛于是不再說什么了。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正面描寫,簡述諸葛亮的為人。
第二部分(2)側面描寫,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3-5)寫諸葛亮隆中對策。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以及推測了未來形勢的發(fā)展(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第四部分(6)側面描寫,寫劉備對諸葛亮的重視和器重。
人物形象
諸葛亮:才能非凡,目光長遠,洞察時局,遠大抱負,不趨炎附勢。
劉備:慧眼識才,真誠待人,禮賢下士。
隆中對原文、翻譯及賞析2
隆中對
朝代:魏晉
作者:陳壽
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庇、飛乃止。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yuè)毅相比,當時人們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的徐庶與諸葛亮關系甚好,說是確實這樣。
適逢先帝劉備駐扎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可如同一條臥著的龍啊,將軍是否愿意見他?”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毙焓f:“這個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你應該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先帝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于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tǒng)治崩潰,董卓、曹操先后專權,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智慧與謀略淺薄不足,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xiàn)在還沒有停止,先生認為該采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杰同時興起,占據(jù)州、郡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小人又少,然而曹操之所以能打敗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F(xiàn)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jù)江東,已經(jīng)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用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是否有占領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chǎn)豐富,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yè)。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jù)漢中,那里人民殷實富裕,物產(chǎn)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jù)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shù)民族,對外聯(lián)合孫權,對內(nèi)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到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拿著飯和水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么稱霸的事業(yè)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與諸葛亮的關系一天天深厚起來。
關羽、張飛等不高興,劉備就解釋給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一般。希望你們不要再說這樣的話了!标P羽、張飛才不說了。
注釋
對:回答、應對。
躬:親自。
隴畝:田地。
好(hào):喜歡。
管仲:名夷吾,春秋時齊桓公的國相,幫助桓公建立霸業(yè)。
樂(yuè)毅:戰(zhàn)國時燕昭王的名將,曾率領燕、趙、韓、魏、楚五國兵攻齊,連陷七十余城。
為:唱。
每:常常。
于:和、 與。
時:當時。
莫之許:就是“莫許之”。莫,沒有人。之,代詞,代“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這件事。許,承認,同意。
惟:只有。
友善:友好,關系好。
謂:說。
信然:確實這樣。
先主:指劉備。
屯:駐軍防守。
新野:現(xiàn)在河南新野。
器:器重、重視。
謂:對……說,告訴。
豈:大概,是否。
與俱來:與(之)俱來。俱。一起。
就見:意思是到諸葛亮那里去拜訪。就,接近、趨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致,招致、引來。
枉(wǎng):委屈。
駕:車馬,借車馬指劉備。
枉駕:屈尊。
顧:拜訪。
由是:因此。
遂(suì):于是,就。
詣:去,到。這里是拜訪的意思。
凡:總共。
乃見:才見到。
因:于是,就。
屏: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漢室:指漢朝。
傾頹:崩潰、衰敗。
奸臣:指董卓、曹操等。
竊命:盜用皇帝的政令。
蒙塵:暗指皇帝被俘等皇權受到了損害的事,使皇帝蒙受風塵之苦,專指皇帝遭難出奔。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這里是劉備自稱。
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
信:通“伸”,伸張。
智術:智謀,才識。
遂(suì):終于。
用:因此。
猖蹶:這里是失敗的意思。
猶:仍,還。
然:然而。
已:停止,罷休。
謂:認為。
計:計策。
安:疑問代詞,怎么。
出:產(chǎn)生。
已來:已,通“以”表時間。
不可勝數(shù):數(shù)也數(shù)不清。勝,盡。
眾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克:戰(zhàn)勝。
為:勝。
非惟…,抑亦:不僅僅……而且也;非惟:不僅;抑:而且;亦:也。
謀:籌劃。
挾(xié):挾持,控制。
令:號令。
諸侯:這里指當時割據(jù)一方的軍閥。
誠:的確。
爭鋒:爭強,爭勝。
已歷:已經(jīng)經(jīng)歷。
國險而民附:地勢險要,民眾歸附。
賢能為之用 為:被。
可以為援 為:作為。
援:外援。
圖:謀取。
利:物資。
盡:全部取得 。
連:連接。
通:到達。
此用武之國: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爭之地。
殆(dài):大概。
資:資助,給予。
以:用來。
豈有意乎:可有意思嗎?
險塞(sài) :險峻的要塞。
天府之土:指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chǎn)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
因:依靠,憑。
成:成就,創(chuàng)建。
暗弱:昏庸怯懦。
殷:興旺富裕。
存恤:愛撫、愛惜。恤:體恤、體諒。
胄:后代。
信義:信用道義。
著:聞名。
總攬:廣泛地羅致。攬,這里有招致的意思。
巖阻:險阻,指形勢險要的地方。
西:向西。
和:和好。
戎:古時對我國西部各族的稱呼。
撫:安撫。
夷越:這里泛指我國南部各族。
修:治理。
政理:政治。
將荊州 將:帶領。
身:親自。
向:奔向(譯為:向……進軍)。
川:平野。
簞食壺漿:老百姓用簞筒(盛著)糧食,用壺(裝著)美酒!昂劇焙汀皦亍泵~活用為動詞。簞,用簞筒盛。壺,用水壺盛。 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類似竹籃;食:食物;漿:美酒;迎接軍隊。形容人民群眾熱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愛戴的軍隊。
誠如是:如果真像這樣。
日:一天天。
猶:好像。
乃:才。
愿:希望。
賞析:
作者:佚名
《隆中對》就是寫劉備前去拜訪諸葛亮,請諸葛亮出山為他出謀劃策。文章通過隆中對策,給讀者塑造了諸葛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審時度勢,觀察分析形勢,善于透過現(xiàn)狀,掌握全局,并能高瞻遠矚,推知未來。作者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文章開頭寫他“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就頗耐尋味。“躬耕隴畝”,并不是簡單地寫他親自耕作,而是著重說明他隱居于田野。于此讀者可以想到,一個負有卓越才識的人而隱居不仕,必有重重憂事在心。而“好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這個問題!读焊敢鳌罚枪鸥枨,是一首流傳在齊魯之間的感慨時事,憂傷戰(zhàn)亂的歌曲。諸葛亮吟誦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懷,以表達他感傷亂世的思想感情和對軍閥混戰(zhàn)的不滿。作者用一“好”字,說明他并非偶爾一吟,可見其感慨之深!吧黹L八尺”,是外貌描寫。但從這堂堂儀表的外貌描寫里,不僅為了顯示人物的魁偉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作者接著寫他“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蕓蕓眾生。管仲,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yè)的顯赫一時的豪杰。樂毅,是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的國相,曾率五國之師伐齊,拿下齊國七十余城,迫使齊王狼狽出奔的英雄。諸葛亮“自比于”他們,說明他和他們一樣胸懷大志,決非庸人一流。對諸葛亮的自許,客觀上也有不同的反響,對此作者也著意作了交代。“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里說的“時人”,自然是指當時社會上的一般人。他們“莫之許”,并不說明他才能低下,平生無大志,恰恰說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征,說明他不是那種夸夸其談,鋒芒畢露的人,而是一個聲聞不彰,謹慎從事的人。因而不被“時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了解他的,與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則完全承認諸葛亮的自許是符合實際的,決非妄自尊大。接著寫徐庶向劉備推薦他,更見出他的神采非凡。徐庶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他用“臥龍”一語,對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評價。在封建時代,“龍”是被神化了的四靈之長,用“龍”來比喻諸葛亮,在當時可算是最高不過的評價了。然而又用一個“臥”字,說明他雖有卓絕的才干,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又與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作了有機地呼應!八假t若渴”的劉備聽得有這樣一個“臥龍”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于是便脫口說出“與君俱來”。可是他并不了解諸葛亮決不奉迎以求聞達的為人,所以徐庶接著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边@不僅把諸葛亮那種決不屈身俯就的品質和至高無上的尊嚴寫了出來,而且也為劉備屈身親往隆中求見諸葛亮作了鋪墊,制造了氣氛。劉備屈駕求見諸葛亮,“凡三往,乃見。”這既是對劉備是否真誠求賢下士的觀察和考驗,同時也是對諸葛亮自許甚高,決不輕易結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劉備“凡三往”求見諸葛亮,這就完全可以證明劉備的求賢下士是出自真心誠意,諸葛亮這才同他相見。劉備“三往”,旨在討計問策,以成就大業(yè)。問策之前,劉備先“屏”去左右人等,這就進一步說明,他們雖然只是初次相見,但決非一般的往來酬酢,弄得如此機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實也正是這樣。劉備“屏”去左右之后,首先從“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的天下政治形勢說起,表露他對漢室江山傾頹,皇帝遭到挾持的深切憂傷,以及對奸臣(主要指曹操)竊取政柄的強烈不滿。接著又以十分謙遜的口吻和堅定的態(tài)度述說了自己“興漢除奸”,“欲信大義于天下”的平生抱負。最后誠摯懇切地提出咨詢,向諸葛亮求教,從而引出諸葛亮的對策。諸葛亮對策,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集中刻畫諸葛亮這個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形象的重點。
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yè)規(guī)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nèi)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shù)孛枥L出了一個魏、蜀、吳鼎足三分之勢的藍圖。這個藍圖,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劉備后來就是基本上按照這個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從寫作上看,本文的層次極為清晰,結構十分謹嚴。作者自始至終圍繞著諸葛亮對策這個中心思想,圍繞著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進行敘寫議論。作者先寫“隆中對”前,次寫“隆中對”時,后寫“隆中對”后,結構布局一目了然。寫“隆中對”前,采用了正面敘述的方法,寫出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交游及其社會聲譽,這就粗略地勾勒出了諸葛亮其人的與眾不同。繼而又從側面加以敘寫,通過徐庶的薦舉和劉備的屈駕“三往”,進而襯托出諸葛亮的才質非凡。這就為諸葛亮對策作了鋪墊,制造了氣氛。先有劉備之請,而后有諸葛亮之對,自然是順理成章。如果說隆中對前,是通過作者的敘述和他人的反響來突出諸葛亮的高明的話,那么隆中對時,則是讓人物自己登場現(xiàn)身說法,進行具體論述,從而更雄辯地展示人物的高明;谥T葛亮對天下形勢深刻觀察和科學分析,把自己的對策作了有條不紊地論述。如前所述,他先論“不可爭”與“不可圖”,次論“可爭”與“可圖”,最后寫“爭”與“圖”的具體步驟和規(guī)劃,沿著事物本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由近及遠,層層遞進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這樣寫來,既精辟地論述了當前形勢,又推斷了將來的發(fā)展趨勢。在論及建立根據(jù)地時,什么地方適宜,什么地方不適宜;什么地方先“圖”,什么地方后“圖”,談得一清二楚。在論及統(tǒng)一大業(yè)時,先談對內(nèi)、對外等多方面的準備,后談如何進攻,思路也十分清晰。而文中所寫隆中對后的反響,不論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還是從文章的結構來看,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本文語言的概括精練,也達到了相當完美的高度。諸如寫“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眱H僅用22個字,就把諸葛亮的生活狀況、思想狀貌、體軀外貌以及生平抱負勾畫出來。再如諸葛亮對策后寫劉備的反響,只用一個“善”字,就把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和他此時此刻的心境寫了出來。而當關、張“不悅”時,劉備僅用“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個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動形象地道盡了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的親密關系。而其中似盡未盡的深刻內(nèi)容,留待讀者去尋思玩味。再就全文來看,篇幅也極為有限,然而卻能把對策及其前前后后寫得那么廣闊,分析得那么透辟,論述得那么周詳,也是難能可貴的。足見本文言簡而意賅,文省而深刻的特色。《三國志》被時人譽為“善敘事,有良史之才”,于此可見一斑。
【隆中對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隆中對原文及賞析10-16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4-24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19
《落日》原文及翻譯賞析02-28
石竹詠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詠鵝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垂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望月懷遠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曹髦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