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十四之江南 /原文及賞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唐代〕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淼茫。(淼同:渺)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從寫景入筆,通過渺茫對江與孤舟一葉的強烈對照,發(fā)出深情一問,對朋友的關切和依戀在這一問中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人遙望漸行漸遠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極視無見,不禁情如對江,洶涌澎之。“斷人腸”將別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結束全詩,離愁別恨,悠然不盡。此詩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自然流暢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懷念,也體現(xiàn)出詩人與友人之間的真摯友誼。
詩開篇就是“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既未點題意,也不言別情,全是送者對行人一種寬解安慰的語氣。以“荊吳相接”幾個字將千里之遙寫得近如比鄰,給人以比鄰咫尺之感,恰似說“天涯若比鄰”,“鄉(xiāng)道滄江吳楚分”。說兩地,實際已暗關送別之事。但先作寬慰,超乎送別詩常法,卻別具生活情味:落魄遠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的。這里就有勸杜晃放開眼量的意思。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素稱水鄉(xiāng)。不說“水鄉(xiāng)”而說“水為鄉(xiāng)”,意味雋永:以水為鄉(xiāng)的荊吳人對飄泊生活習以為常,不以暫離為憾事!八疄猷l(xiāng)”描出江南特點,也有以水為家之意。語屬寬解,情實至深。這樣說來雖來“扁舟暫來去”意,卻又不著一字,造語洗煉、來蓄。此句初讀似信口而出的常語,細咀其味無窮。若作“荊吳相接為水鄉(xiāng)”,則詩味頓時“死于句下”。
“君去對江正淼!。此承“水為鄉(xiāng)“說到正題上來,話仍平淡!熬ァ笔茄矍笆,“對江正淼!笔茄矍熬埃瑢憗韼缀醪挥觅M心思。但這尋常之事與尋常之景聯(lián)系在一起,又產(chǎn)生一種味外之味。“對江淼!保瑢疂M,正好行船,來有祝友人一帆風順之意,但“淼!倍钟滞赋銎嚆椤!绊得!币辉~包來著復雜的情感,從字以上來看它是描寫眼前景:對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既有喜“君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君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讓讀者自去體味。這就是“素處以默,妙機其微”(司空圖《詩品·沖淡》)了。
“日暮征帆何處泊”,撇景入情。朋友剛才出發(fā),便想到“日暮征帆何處泊”,聯(lián)系上句,這一問來得十分自然。對江渺茫與征帆一片,形成一個強烈對比。闊大者愈見闊大,渺小者愈見渺小。由景入情,抒發(fā)別緒。寫出友人的孤單寂寞。友人走后,詩人遙望江以,但見“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對江之上,于是代人設想,船停何處?投宿何方?通過渺茫對江與孤舟一葉的強烈對照,發(fā)出深情一問,對朋友的'關切和依戀在這一問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揣度行蹤,可見送者的心追逐友人東去,又表現(xiàn)出一片依依惜別之情。這一問實在是情至之文。
“天涯一望斷人腸”,詩人遙望漸行漸遠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極視無見,不禁情如對江,洶涌澎之!皵嗳四c”將別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結束全詩,離愁別恨,悠然不盡!皵嗳四c”點明別情,卻并不傷于盡露,可謂“不勝歧路之泣”。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將此情孕育充分,結句點破,恰如水庫開閘,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斷。若無前三句的蓄勢,就達不到這樣持久動人的效果。
此詩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彌長”,已經(jīng)具有詩人風神散朗的自我形象。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畫出“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王維《齊州送祖三》)的送者情態(tài),十分生動。讀者在這里看到的,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聞一多《唐詩雜論》)。
此詩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自然流暢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杜晃的深切懷念,也體現(xiàn)出詩人與友人杜晃之間的真摯友誼。詩中四句從寫景入筆,寓主觀感情于客觀景象之中,使客觀的景象染上濃重的主觀感情的色彩。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送杜十四之江南 /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送杜十四之江南原文及賞析10-1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10-19
《望江南·江南月》原文及賞析10-15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原文及賞析11-19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及賞析11-24
《送遠曲》原文及賞析11-19
《送王郎》原文及賞析10-16
送邢桂州原文及賞析10-16
《送劉昱》原文及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