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史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shù)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觀點和藝術(shù)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史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讀史
宋代: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譯文: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自古以來一個人要歷盡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實記載下他們的事跡要靠哪一個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往往是由于當時的情況不清而以訛傳訛,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攪亂了事實以假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低俗的東西即使怎樣流傳也不會是精華,要知道繪畫最難的是畫出人的氣質(zhì)精神。
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點點記錄怎能寫盡古代賢哲的品格學問,俗儒們只會死抱著史書里的糟粕當寶貝。
注釋: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行藏:行止,指事跡。
當時黮(dàn)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黮闇:昏暗,不清楚。猶承誤:還以誤傳誤,以訛傳訛。末俗:后世的習俗。
糟(zāo)粕(pò)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粹美:指精華。丹青:中國古代繪畫的材料,這里指繪畫藝術(shù)。
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區(qū)區(qū):形容很少,指一點點歷史記載。塵:塵土,這里指糟粕。
賞析:
王安石這首《讀史》作于元豐八年(1085)。這年三月,神宗趙頊去世后,舊黨得勢,新法漸廢,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這首《讀史》就是在這種滿懷憂憤的情況下寫成的。
首聯(lián)“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弊怨乓詠,功名的求取絕非易事,其中艱辛只有自己知道!靶胁亍钡涑稣撜Z,《論語述而》有:“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敝f,翻開史書,有無數(shù)的為官之人奉這句話為圭臬,做了一名“圣之清者”,沒有給留下任何供后人指責的地方,出仕與歸隱皆取于天下“有道”與否,像伯夷叔齊這樣的隱者就是這樣,包括孟浩然三十歲之前隱居鹿門山讀書,未積極躋身仕途,也有這方面的原因。當然還有一種人,不管天下“有道”與否,我都要擔負起我的責任來,大有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態(tài)度,功過是非任由后人評說,這種人不看重名利,一心想的就是“致君堯舜上”,就是革弊政、救萬民。像在武后朝積極為官的陳子昂就是這樣的人。這種人就是“圣之任者”。那么,“行藏終欲付何人”為萬民而“行”可能為后人而“詬”,為一己之名而“藏”卻可能為世人而傳其美名,功名之累便在于此。常常讀史的王安石,對這個道理再清楚不過了,但是,在王安石的心中,他早已選擇了一條“圣之任者”之路。
頷聯(lián)“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薄包l闇”:蒙昧,糊涂。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這是遍覽史書所得。王安石在神宗朝積極主持“熙寧變法”,無奈所用非人,神宗早亡,變法失敗,朝中親舊倒戈,民間對變法更是議論紛紛。王安石想到自身處境,身后毀譽不免使之發(fā)出了“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钡目畤@。
頸聯(lián)“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上下兩句反復陳說,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胺Q這首詩的警策之語。即使是正史,也多為勝利者所書寫,對前朝舊事的記載,難免有所偏頗,當朝實錄更難以“秉筆直書”,所以“丹青難寫是精神!
尾聯(lián)“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 獨守千秋紙上塵”,指史家之筆難以寫出賢者的思想意境,史家能做的只是在史書上給后人留下一點歷 史的蹤跡罷了。但是“高賢”終究是“高賢”,他不因史書之訛傳,或史書所頌有限而改變。詩人在此,是在自我寬慰,在為變法失敗后的自己尋找精神上突圍的路徑。
王安石的讀史詩,不只是揭示歷史上的重大問題,使人們從歷史中得到啟示,而且還包含著某種哲理,或者說某種歷史理論,使人們從更高的思想境界來觀察歷史、認識歷史,這首詩就是這樣。同時它也符合宋詩常富含“理趣”的特點,那就是: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變法失敗后900多年間,史書中關(guān)于變法之是非得失以及關(guān)于反對變法一派人物的評價,不絕于世,其間,褒貶揚抑,莫衷一是,真所謂千秋功過,任后人評說。其遭遇和他詩中所論如出一轍。
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qū))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追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jīng)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chuàng)“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jīng)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fā)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讀史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秋日別王長史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8
贈羊長史·并序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9
讀陳勝傳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7
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8
送楊長史赴果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8
《誡子書》原文注釋及翻譯賞析01-06
詩經(jīng)·玄鳥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6-28
天地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6
谷風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