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避免不了的會接觸到一些古詩詞鑒賞吧?古詩詞鑒賞就是對古詩詞中的字詞、句子及真正想要表達的含義進行文字賞析。古詩詞鑒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 篇1
原文:
《題菊花》
朝代:唐朝
作者: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譯文
在秋天颯颯的西風中院內(nèi)開滿了菊花。蝴蝶早已隨夏日遠去,蕊寒香冷的菊花只能在秋風里孤芳自賞。如果有一天我當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么一定要讓這美麗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樣開在春天里。
注釋
、棚S颯:形容風聲。
、迫铮夯ㄐ膬。
、乔嗟郏核敬褐。古代傳說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東方,主行春天時令。
、葓螅焊嬖V,告知,這里有命令的意思。
賞析: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記載:“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聯(lián)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應曰:‘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仓腹钟麚舫,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矐唬骸S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里說這首詩作于黃巢五歲時,不可信。此詩當作于黃巢年青時,發(fā)動起義之前。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 篇2
原文:
《撥不斷·菊花開》
馬致遠〔元代〕
菊花開,正歸來。伴虎溪僧、鶴林友、龍山客,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在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哎,楚三閭休怪!
譯文:
在菊花開放的時候,我正好回來了。伴著杜溪的高僧、鶴林的好友、龍山的名士;又好像杜甫、陶淵明和李白;還有洞庭山的柑橘、金華的名酒、西湖的肥蟹。哎,楚大夫你可不要見怪呀!
鑒賞:
“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撥揚斷·九重天》),在仕途中抑揚了大半輩子的馬致遠,晚年時還沒有飛騰的機會,一直浮沉于風塵小吏的行列中。二十年俯仰由人的生涯,留給他的,該有多少到酸的回憶!馬致遠后期散曲中,揚止一次提到宦海風波,時時準備退出官場,正是這種情緒的反映。這首小令就作于馬致遠歸況之后。
此曲起首“菊花開,正歸來”二句,用陶淵明歸田的故事。馬致遠的確像陶潛那樣,感到以往生活之可厭,是誤入了迷途,而歸況才算是走上了正道。以下三句“伴虎溪僧、鶴林友、龍山客,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在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為鼎足對,將三組美好之事、高雅之人聚集在一起,極力妝點,說明歸況的.生活樂趣:雖然閑居野處,并揚謝絕人事,揚過所交往的,都是虎溪的高僧,鶴林的道友,龍山的佳客;就像他最崇拜的杜甫、陶潛、李白這些古代杰出的詩人那樣,在草堂之中,菊籬之旁,青山之間飲酒斗韻,消閑而自適。何況,還有洞庭的柑橘,東陽的美酒,西湖的螃蟹!這樣的田園生活,自然讓人為之陶醉,樂在其中矣。對于馬致遠的歸況,有些友人可能揚太理解,因而在小令的最后,他才用詼諧調(diào)笑的口吻,作了回答:“楚三閭休怪!”這里,一點也沒有否定屈原本人的意思在內(nèi),也揚是完全忘情于天下,而是含蓄地說明,當權者的統(tǒng)治太糟,揚值得費力氣為它去賣命。這是他歸況的動機所在。
此曲用典較多,但并揚顯得堆砌。由于這些典故都比較通俗,為人們所熟知,以之入曲,抒寫懷抱,揚僅可以拓展作品的思想深度,而且容易在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共鳴,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作者背景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有異議)人。他的年輩晚于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 篇3
原文
《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huán)繞著房屋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再無花可賞。
注釋
秋叢:指叢叢秋菊。
舍(shè):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淵明的家。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遍繞:環(huán)繞一遍。
籬(lí):籬笆。
日漸斜(xiá):太陽漸漸落山。斜,傾斜。因古詩需與上一句押韻,所以應讀xiá。
盡:完。
更(gèng):再。
賞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zhì),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的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叢繞舍似陶家”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huán)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詩人將種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見秋菊之多,花開之盛。這么多美麗的`菊花,讓人心情愉悅。
第二句“遍繞籬邊日漸斜”表現(xiàn)了詩人專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繞”字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表現(xiàn)了詩人賞菊時悠閑的情態(tài)。詩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氨槔@”“日漸斜”,把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態(tài)和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字里行間充滿了喜悅的心情。前兩句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lián)想,活脫脫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點明了詩人愛菊的原因。這兩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指出自己并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后凋者,它得天獨厚的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xiàn)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題材,發(fā)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fā),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用語淡雅樸素,饒有趣味。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為渲染愛菊的氣氛做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轉,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 篇4
原文:
《菊花》
[唐代]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譯文
暗暗淡淡的紫色,溫潤嬌艷的黃色。
菊花曾在隱士陶淵明東籬的邊上展現(xiàn)麗色,在羅含的庭院里吐露芬芳。
菊花能夠承受寒涼的秋露,可是卻害怕夕陽的來臨。
我愿浸在金鸚鵡杯中,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
注釋
融融:光潤的樣子。
冶冶:艷麗的樣子。
陶令:指陶淵明,因其主彭澤縣做過縣令,故稱陶令。
羅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長,號富和,東晉桂陽郡耒陽(今湖南未陽市)人。博學能文,不慕榮利,編葦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被江夏太守謝尚贊為“湘中之琳瑯”;笢胤Q之為“江左之秀”。官至散騎廷尉。年老辭官歸里,比及還家,階庭忽蘭菊叢生,時人以為德行之感。
禁:禁受,承當。
重露:指寒涼的秋露。
怯:膽怯、擔心。
殘:一作“斜”。
金鸚鵡:金制的狀如鸚鵡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
白玉堂:指豪華的廳堂,喻朝廷。升:擺進。
賞析:
《菊花》詩的末聯(lián)“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與本詩末聯(lián)所抒發(fā)的感概,可以說同中有異。在《菊花》詩中,筆者曾經(jīng)說到,李商隱對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覺無望,卻想到自我毀滅,成為菊花酒,這樣便可以浮在用黃金鑄成的鸚鵡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這種感情,雖嫌激烈,卻畢竟帶有升上殿堂的愿望。到本詩,那些激烈的感情淡化了,苦竹、椒塢、微香、涓涓淚、寒雁、暮蟬、細路獨來、清尊相伴,一片嘆老嗟卑的味道,甚么火氣也沒有了。其殆晚年的自嘆之作歟!
除了末聯(lián),前四句形容菊的色、香,與《野菊》的筆法相類,只是后者的描述更為抽象,以作者的觀感為主。五、六寫凋零遲暮,亦與“已悲節(jié)物同寒雁”的情感相類。末聯(lián)則可見上述的分析,筆者對于此文有二點看法:首先,說李商隱“自我毀滅”實是見仁見智,我們也可以解讀為一種升華,成為菊花酒是需要釀造的,留下的反而是精華,所以《菊花》詩的情感的確比《野菊》來得積極一點。再者,李商隱盡管嘆老嗟卑,但基本性格是不會變的,前文曾分析《野菊》詩中的苦竹、椒塢、微香,與《菊花》詩的陶令、羅含同樣有賢才的涵意,都是詩人對自己的才能品格的'肯定。我們從《菊花》、《野菊》、《臨發(fā)崇讓宅紫微》三首詩中,可以看到李商隱處在不同時空之下的感嘆,但是也可以見到李商隱始終如一的態(tài)度,詩人的自尊心不曾稍減。最后,筆者以為選用《菊花》詩對照《野菊》,較另二首詩作更適合,既可以擺脫附會史事的牽強,亦可于寫作技巧、用詞遣字、情感強度作同中有異的比較。
屈復曰:“通首不出題,亦是大病!眲t是正好說明了《野菊》為何較《錦瑟》的詩旨來得明確,《野菊》一詩雖未有任何“菊”字,對于菊的形容也是十分抽象,但是縱觀全詩句意,則句句不離菊,首聯(lián)寫菊的生長環(huán)境和形態(tài),頷聯(lián)寫詩人愛菊、憐菊之心,頸聯(lián)寫詩人憶起當年賞菊之樂,末聯(lián)寫菊未被種植在宮中的遺憾。同樣,前文所提及的《菊》也是通首不出題,因此都顯得詩意十分單純,也令人有思想范圍狹窄的感覺。就寫作技巧而言,野菊、苦竹、椒塢,多層次意象組合的完美搭配,忍字與省字的簡明精確,李商隱用字遣詞可謂匠心獨運。然而詩旨卻完全圍繞在懷才不遇的自憐情緒中打轉,看多了李商隱這類為數(shù)不少的作品,真會讓人懷念起李白的豪邁瀟灑、杜甫的憂國憂民。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 篇5
原文
《嘆庭前甘菊花》
庭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
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熳開何益?
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古詩簡介
《嘆庭前甘菊花》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七言古詩。這首詩寫詩人看庭前甘菊花開得晚了,沒趕上重陽佳節(jié),嘆息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時,借以表達了自己沒有機會為國家平定叛亂盡一份綿薄之力的憤慨。這首詩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眾芳喻小人。詩中用“野外”、“眾芳”細瑣卻被采回擺放廳堂,反襯甘菊花的生不逢時,不被欣賞。對“眾芳”細瑣被采回擺放廳堂的現(xiàn)象的不滿,對甘菊花的遭遇表達了惋惜與同情。
翻譯/譯文
庭前的甘菊花因為移載得晚,到重陽節(jié)時花蕊還是青的沒有開花,不能摘來觀賞。
等到明天秋景蕭瑟人們從酒醉中清醒了,你再開出些殘花來有什么用呢?
籬笆邊的野地里開了許多雜花,人們將這些細碎瑣屑的花采了擺在中堂中觀賞。
感念你空長了大大的枝葉,只因根扎的不是地方才不幸為風霜所侵。
注釋
、鸥示栈ǎ河置婢眨揖,花黃,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移時晚:謂移植以晚矣,故花開遲,而不堪摘。
、迫铮╮uǐ):花心。重陽:農(nóng)歷九月九日?埃耗。
、亲肀M醒:意謂似醉似醒。蕭條:寂寥。醉盡醒:謂無菊飲不歡。
、葼熳(làn màn):散亂貌。
、杀姺迹悍褐讣毈嵵盎。
、手刑茫涸娭写父呶弧2蓴X(xié):摘取。升中堂:花得登廟堂之上,而甘菊反失其時。
、似潱捍恕
、淌褐^失其故所,結根失所,故前曰“空長”。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重陽節(jié),時杜甫居長安下杜城。詩人看到庭前遲開的甘菊花,不禁聯(lián)想到自己的身世,有感而作。
文學賞析
這首詩中菊花意象應是詩人自況。
詩先寫“嘆”的原因是“移時晚”;ú輼淠径加凶约旱纳L規(guī)律,菊花應在深秋開放,重陽節(jié)是賞菊的好時候。檐前的菊花因為移植的時間晚了,沒能趕上在重陽佳節(jié)引萬千人矚目的.環(huán)境中綻放。
其后,“明日蕭條醉盡醒”,沒有了重陽佳節(jié)其樂融融的氛圍,賞花人的興致由濃轉薄直至曲終人散,你開的再絢爛多姿也沒有什么用。
再寫“眾芳”被采擷,反襯甘菊不被用,更可嘆。籬邊的野花被精心采摘,甘菊因為生不逢時,即使花蕾綴滿枝頭,非但不再會有人駐足欣賞,而且將敵不過要與殘酷風霜抗爭的命運。詩人在詩作中嘆息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時,實為嘆息自己沒有機會為國家平定叛亂盡一份綿薄之力。杜甫飽讀詩書,有著高漲的愛國熱情,卻始終壯志難酬。詩人豐富的生命體驗與磅礴的社會背景,時代背景縱橫交錯,抽象的情感經(jīng)驗凝聚成菊花意象!案示铡庇兄鴺O佳的藥用價值,卻不被人們所采摘,詩人滿腹經(jīng)綸,卻得不到君王重用,落得“移時晚”的結局,詩人與菊花有著相似的命運,菊花內(nèi)蘊為詩人心內(nèi)之象的寫照。
這首詩的尾聯(lián)“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笨此圃卩祰@菊花長的枝繁葉茂,卻不能避免風雪寒霜的打擊,實卻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菊花傲煞霜雪的氣概,襯托出了菊花高層次、高品味的風格美。不論現(xiàn)實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會多么凋敝,杜甫決不在它面前閉上眼睛,而是大膽地予以揭露,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指出解決的途徑。
菊花的文化寓意與詩人的高尚情操相得益彰,菊花的頑強執(zhí)著精神與詩人永不磨滅的意志交相輝映,而菊花的審美意蘊也正與詩人敢于面對現(xiàn)實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意志相映成輝。
名家點評
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朱明倫:“杜甫曾參加過科舉考試而落第,還參加過玄宗特詔的制舉也沒及第,又因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賞識而待制集賢院,結果仍未獲一官半職。此與甘菊遭遇何其相似乃爾!怎能不嘆花且自嘆?”
明代學者、大儒董養(yǎng)性:“此篇賦而比也。言君子不能與小人竟進,雖若有后是之憂,而實則有傲霜之操,故雖嘆之,其實美之也。此即詩人反騷之意!薄抖殴げ吭娺x注·卷四》
明末清初學者仇兆鰲:“此詩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眾芳喻小人,傷君子晚猶不遇,而小人雜進在位也!抖旁娫斪ⅰぞ砣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 篇6
原文:
《重陽后菊花二首》
范成大〔宋代〕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
世情兒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過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詩客斷知聞。
恰如退士垂車后,勢利交親不到門。
譯文:
重陽后菊花雖然還帶著濕露,鮮嫩可愛,但已經(jīng)無人來賞。與重陽前比并沒有差異,還是金色的菊蕊照著地上的泥沙。世俗之人沒有超脫的情趣,不解賞花,只知道看重陽節(jié)那一天的菊花。
過了重陽登高節(jié)之后,菊花還是很新嫩的,但所謂的酒徒與詩客”,都沒有聲息了,不再來賞菊花了。這就好像當官的人辭官之后,親朋故友都不再到門探訪一樣。
注釋:
東籬:化自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因陶淵明詩意而后人借以特指菊花栽種之地。金靨(yè):字面意思是指金色的'笑臉,其實是詩人的化用,實意是形容菊花,這一用法宋朝尤為常見。退士:退休之官員。垂車:猶“懸車”,以懸掛車子表示不再當官上朝。
賞析:
第一首,起句先寫重陽后的菊花無人觀賞!凹拍保瑹o人到來;“東籬”,特指菊花栽種之地;“濕露華”,菊花帶著濕露,猶鮮嫩可愛。后三字與前二字對照,以見無人見賞的可惜,七字之中,自為比照,詞意充實。第二句又申述菊花之美,與重陽前比較,進一步比照!耙狼啊保划愔仃栔;“金靨”,形容金黃色的菊蕊;“照泥沙”,光彩照地,然只獨照泥沙,有傷嘆之意。第三四句“世情兒女”指世俗之人;說他們沒有超脫的情趣,即“無高韻”,所以只能應著節(jié)日故事,“看重陽一日”之“花”,實際上意在求福求壽,不解賞花。此詩借看菊事刺世人庸俗。
第二首,起句寫過了重陽“登高節(jié)”后,菊花尚新,也即第一首前二句的意思。第二句寫“酒徒”與所謂的“詩客”,都沒有聲息了,不再來賞菊花了。第三四句說菊花在節(jié)日與節(jié)后受人們的不同對待,恰好像當官的人辭官之后,“親交”都不再“到門”探訪一樣。范成大做過大官,這時“致仕”家居,大概也嘗過世人這種冷淡的況味,故見重陽后的菊花有感而一發(fā)之。這首詩借看菊事刺世人的“勢利”。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nóng)村社會生活內(nèi)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 篇7
原文
《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叢的秋菊環(huán)繞著這家農(nóng)舍,好像到了陶淵明先生的家。我繞著這家的籬笆墻賞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覺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開謝了,后面也就無花可賞了。
注釋:
1、秋叢:指叢叢秋菊。
2、舍: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淵明的家。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4、遍繞:環(huán)繞一遍。
5、籬:籬笆。
6、日漸斜:太陽漸漸落山。斜,傾斜。
7、盡:完。
8、更:再。洛城:今河南洛陽。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詩,雖然寫的是詠菊這個尋常的題材,但用筆巧妙,別具一格,詩人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并且發(fā)人思考。
詩人沒有正面寫菊花,卻通過愛菊,側面烘托它的優(yōu)秀品格,美妙靈動,意趣盎然。
該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蘊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一語說盡,留下了想象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 篇8
原文
《菊花》
唐寅〔明代〕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賞析
這是一首托物寄興的詩,沒有什么艱澀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淺近直白。詩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詩詞中屬于香草美人筆法。
首聯(lián)詩人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開得并不張揚,而是淡淡的幽然的開放,而且開得那么突然,所以頷聯(lián)寫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從天空墜落一般。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zhì),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內(nèi)涵豐沛,在單淡然中凸現(xiàn)其品質(zhì)。
后兩句是詩人的`托物起興,以菊花自比。頸聯(lián)寫到多少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估計詩人自己也在內(nèi)吧,尾聯(lián)寫盡借籬落看秋風,籬落是指籬笆,記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詩中提到籬落,“日長籬落無人問”。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從這籬笆里面的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颯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征,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xiàn)自己的高潔品格。
作者背景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據(jù)傳他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吳門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 篇9
原文
《不第后賦菊菊花》
黃巢〔唐代〕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賞析
這首詩是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此詩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把菊花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tǒng)治集團,形象地顯示了農(nóng)民起義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全詩辭采壯偉,設喻新穎,想象奇特,意境瑰麗,氣魄雄偉。
“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重陽佳節(jié)未到,而詩人即賦詩遙慶之!按健倍直虐l(fā)突兀,“驟響如爆竹”,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陽節(jié)的前一天,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并不僅僅是為了押韻,而且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起義暴風雨早日來到的情緒。
“我花開后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御的自然規(guī)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nóng)民起義風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第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是對菊花勝利遠景的預見和憧憬。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皼_天”二字,寫出了菊花香氣濃郁、直沖云天的非凡氣勢;“香陣”二字說明金菊勝利時決非一枝獨放,而是群體皆榮,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觀念;一個“透”字,又顯示了菊花香氣沁人心脾、芳貫廣宇、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
“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身披黃金鎧甲,屹立在颯颯西風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偉!況且,“滿”城“盡”是,如同云霞,映照著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長安!這里所歌詠、所塑造的,不是單獨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這首詩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劃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xiàn)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當農(nóng)民起義的“重陽佳節(jié)”到來之日,那些封建統(tǒng)治階級威風掃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樣凋零了嗎?當浩浩蕩蕩的義軍開進長安之后,那身著戎裝的義軍戰(zhàn)士,不是象這滿城菊花一樣,金爛爛輝光耀目、威凜凜豪氣沖天嗎?這首菊花詩是封建社會農(nóng)民起義英雄的頌歌。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寫了菊花的精神,也寫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zhèn);既寫了菊花的香氣沖天,又寫了菊花的金甲滿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鮮明。語言樸素,氣魄宏偉,充滿了使人振奮的鼓舞力量。
作者背景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于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但成年后卻屢試不第。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fā)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沖突。十二月十三日,兵進長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tǒng),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黃巢敗死狼虎谷。昭宗天復初年,黃巢侄子黃皓率剩余力量繼續(xù)作戰(zhàn),在湖南為湘陰土豪鄧進思伏殺,唐末農(nóng)民起義結束。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菊花》原文及翻譯賞析03-05
菊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2-09
菊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2-17
菊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3-07
《題菊花》原文及翻譯賞析03-05
題菊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2-09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8-22
《菊花》原文及翻譯賞析11篇03-06
菊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