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文學(xué)常識 推薦度: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學(xué)常識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生于憂患文學(xué)常識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衡,通“橫”,梗塞,不順)。
(3)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2、一詞多義: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被起用)/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發(fā),發(fā)出)。
(2)舜發(fā)于畎畝之中(于:從)/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給)/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于:由于)。
(3) 行拂亂其所為(拂,違背)/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3、古今異義
(1)發(fā) 古義:被任用; 今義:送出,交付。
(2)舉 古義:被舉用; 今義:舉起。
(3)所以 古義:用來;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
(4)征 古義:征驗; 今義:出征。
(5)喻 古義:明白,了解; 今義:比喻。
(6)入 古義:在國內(nèi);今義:進(jìn)入。
(7)出 古義:在國外;今義:出去。 篇章結(jié)構(gòu)
中心論點(diǎn)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論證方法
1舉例論證
2.道理論證
3.類比論證
4.對比論證
縱式論證結(jié)構(gòu)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
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文章采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jié)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diǎn)。全文共四段,可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jīng)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才在困難中造就,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
論點(diǎn)
“人恒過,”解釋“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一句,課文注釋及教參翻譯均欠妥當(dāng),特不揣冒昧,提出來向大家請教。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應(yīng)是解說“人恒過,然后能改”的!叭缓竽芨摹焙蟮姆痔,應(yīng)改為句號。
教參把“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譯為“心意受到困擾,思慮受到阻塞,才能奮發(fā)有所作為”,基本上是對的。但“困”在這里應(yīng)作憂愁解。“于”
是介詞,“在”的意思,把它譯作“受到”是欠妥的。譯為“心里憂愁,思緒阻塞,然后才能奮發(fā)有為”就恰切多了。
至于“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課文的注釋是“看到他的顏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苯虆⒆g為“表現(xiàn)在面色上,吐發(fā)在言語中,才能被人了解!蔽乙詾椤罢饔谏l(fā)于聲”這里應(yīng)指別人對他的錯誤行為形之于色,發(fā)之聲,然后使之警覺起來,有所省悟,從而改正錯誤。把它譯作“(別人對他的錯誤行為)露出不愉快的臉色,發(fā)出譏責(zé)的聲音,然后使他省悟!边@樣,句子間的邏輯聯(lián)系就很清楚了。
這個句子說明了“人恒過,然后能改”的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內(nèi)因“而后作”,二是外因“而后喻”。這樣就解說得較為恰切了。如果按照教參等的翻譯“表現(xiàn)在面色上,吐發(fā)在言語中,才能被人了解”,不僅意思十分含糊,而且也是無法-論證“生于憂患”的。
這句話還得從“喻”字講起,《說文解字》“諭”義,“其人因言而曉亦曰諭,或作喻!薄吨腥A大字典》“喻”字第二義,曉也;第六義,明也。根據(jù)這些解釋,把它釋作“省悟”是恰當(dāng)?shù),這樣才
能排除“被人了解”的說法,也才能使這層文字邏輯嚴(yán)密,說理透徹,而不至產(chǎn)生歧義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文學(xué)常識 (500字)
文言常識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衡,通“橫”,梗塞,不順)。
(3)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2、一詞多義: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被起用)/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發(fā),發(fā)出)。
(2)舜發(fā)于畎畝之中(于:從)/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給)/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于:由于)。
(3) 行拂亂其所為(拂,違背)/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3、古今異義
(1)發(fā) 古義:被任用; 今義:送出,交付。
(2)舉 古義:被舉用; 今義:舉起。
(3)所以 古義:用來;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
(4)征 古義:征驗; 今義:出征。
(5)喻 古義:明白,了解; 今義:比喻。
(6)入 古義:在國內(nèi);今義:進(jìn)入。
(7)出 古義:在國外;今義:出去。 篇章結(jié)構(gòu)
中心論點(diǎn)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論證方法
1舉例論證
2.道理論證
3.類比論證
4.對比論證
縱式論證結(jié)構(gòu)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
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文章采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jié)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diǎn)。全文共四段,可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jīng)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才在困難中造就,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
論點(diǎn)
“人恒過,??”解釋“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一句,課文注釋及教參翻譯均欠妥當(dāng),特不揣冒昧,提出來向大家請教。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應(yīng)是解說“人恒過,然后能改”的!叭缓竽芨摹焙蟮姆痔,應(yīng)改為句號。
教參把“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譯為“心意受到困擾,思慮受到阻塞,才能奮發(fā)有所作為”,基本上是對的。但“困”在這里應(yīng)作憂愁解!坝凇
是介詞,“在”的意思,把它譯作“受到”是欠妥的。譯為“心里憂愁,思緒阻塞,然后才能奮發(fā)有為”就恰切多了。
至于“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課文的注釋是“看到他的顏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苯虆⒆g為“表現(xiàn)在面色上,吐發(fā)在言語中,才能被人了解。”我以為“征于色,發(fā)于聲”這里應(yīng)指別人對他的錯誤行為形之于色,發(fā)之聲,然后使之警覺起來,有所省悟,從而改正錯誤。把它譯作“(別人對他的錯誤行為)露出不愉快的臉色,發(fā)出譏責(zé)的聲音,然后使他省悟。”這樣,句子間的邏輯聯(lián)系就很清楚了。
這個句子說明了“人恒過,然后能改”的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內(nèi)因“而后作”,二是外因“而后喻”。這樣就解說得較為恰切了。如果按照教參等的翻譯“表現(xiàn)在面色上,吐發(fā)在言語中,才能被人了解”,不僅意思十分含糊,而且也是無法-論證“生于憂患”的。
這句話還得從“喻”字講起,《說文解字》“諭”義,“其人因言而曉亦曰諭,或作喻!薄吨腥A大字典》“喻”字第二義,曉也;第六義,明也。根據(jù)這些解釋,把它釋作“省悟”是恰當(dāng)?shù),這樣才
能排除“被人了解”的說法,也才能使這層文字邏輯嚴(yán)密,說理透徹,而不至產(chǎn)生歧義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知識點(diǎn)總結(jié)
一、 疏通文意,先解釋括號前的字,再翻譯句子
舜發(fā).( )于.( )畎畝..( )之中,傅說舉.( )于.
( )版筑之間, 膠鬲舉.( )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 )于士.( ),孫叔敖舉于海, 百里奚舉于市.( ),故.( )天將.( ) 降大任..( )于是.( )人也, 必先苦.( )其心志,勞.( )其筋骨,餓.( )其體膚, 空乏..( )其 身,行 拂.( )亂.( )其 所 為, 所以..( )動.( )心忍.( )性,曾.
( )益 其 所 不 能。 人恒.( )過.( )然.( )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慮.( )而后作.( ), 征.( )于色.( )發(fā).( )于聲而后喻.( )。入.( )則無法家..( )拂士.. ( )(拂 ),出.( )則無敵國..( )外患..( )者,國恒亡。 然后..( )知 生 于 憂 患 而.
( ) 死 于 安 樂 也。 三、文學(xué)常識
1、孟子名 ,字 , 時期 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后人將他和 并稱為 “ ”。他主張行“ ”以統(tǒng)一天下。
2、《孟子》是部 的書,現(xiàn)存 篇, 是 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將《孟子》列為“ ”之一。 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題目是后人所起。文章采用 論證和 論證相結(jié)合的方法, 層層深入地論證了“ ”的觀點(diǎn)。 四、字詞小結(jié)
1、我的字音字形:
①畎畝 ②傅說 ③膠鬲 ④行拂 ⑤拂士 2、(一)通假字
1 曾, 同“ ”, 。與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 衡, 同“ ”, 。 3. 拂,同“ ”, 。 (二)詞性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 勞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 餓其體膚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動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亂其所為_____________
入則無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_(dá)________________ (三)一詞多義
1、拂:行拂亂其所為___________ 入則無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2、發(fā):舜發(fā)于畎畝之中_________ 征于色,發(fā)于聲______________ 3、于:舜發(fā)于畎畝之中________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 死于安樂______________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_________
4、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____________ 國恒亡____________。
5、士:管夷吾舉于_________________ 入則無法家拂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異義詞
①人恒過 古義 今義 ②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古義 今義
古義 今義
③所以動心忍性 古義今義④管夷吾舉于士古 古義 今義 五、重點(diǎn)句子翻譯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__________
(3)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______(4)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___(6)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___ (7)然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_____ 六、理解性背默
1、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是什么
2、講客觀條件對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闡述對其進(jìn)行思想上磨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磨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動上磨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這樣才能達(dá)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3、寫人心理狀態(tài)變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人面部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認(rèn)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課文詞語回答) 5
6、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jīng)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fā)人斗志(個人。 從反面提示國家滅亡的原因: 。 7、反面論證中心論點(diǎn)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論述治理國家的句子七、文章分析 1、文章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l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一層: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跡有力論證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層: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diǎn)。
第二部分(2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jīng)受磨煉的益處, 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fā)斗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并歸納全文中心論點(diǎn)。 2、2、中心:
闡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人才的培養(yǎng)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視;國家的治理中,如果沒有執(zhí)法嚴(yán)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和鄰國的侵?jǐn)_,國家就會在安逸享樂中滅亡。 3、.孟子這篇文章論述了生活中的什么問題?他的觀點(diǎn)是什么? 闡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 結(jié)尾句 4.這六個人有什么共同點(diǎn)?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diǎn)?
都出身貧賤,都是在經(jīng)歷了艱苦磨練之后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跡,用排比句式,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qiáng)了語言的氣勢。
5、為什么要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diǎn)?
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是為了說明逆境(困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選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廣之治理國家更應(yīng)如此!叭雱t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diǎn)。
6、從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話在結(jié)構(gòu)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7、文章第三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diǎn)?
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fā);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dǎo)致物質(zhì)上的滅亡。
8、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的? 作者從個人的成才和國家的治理兩方面論證。
9、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提示:先明確層意;再找出所使用論證方法;最后借助一些起承轉(zhuǎn)合的詞語,如首先、然后、又、同時、并且、再、最后等,將前兩點(diǎn)內(nèi)容融為一個整體即可)
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jīng)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fù)“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diǎn)。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yè)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diǎn)。
10、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本文將中心論點(diǎn)放在篇末進(jìn)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于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diǎn),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論證“死于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說明。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diǎn)。
(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diǎn)等等。) 11、寫法
1、排比的修辭方式:使文章讀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 2、從小到大:則從個人經(jīng)受磨難的作用談起,講到一個國家的處境。
9、(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相關(guān)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自強(qiáng)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請列舉幾例。 A正面例子:“逆境能成才”的歷史人物
1、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2、仲尼厄而作《春秋》3、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4、左丘失明,厥有《國語》5、孫子臏腳,兵法修列6、不韋遷蜀,世傳《呂覽》7、韓非囚秦,《說難》《孤憤》8、《詩》
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作也。9、曹雪芹舉家食弱著《紅樓夢》10、司馬遷慘遭宮刑而憤作《史記》11、越王勾踐,經(jīng)受奴仆之苦,而臥薪嘗膽,戰(zhàn)勝吳國,成就大業(yè)。12、“自古英雄多磨難”。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在與挫折斗爭中作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后,發(fā)憤著書,寫出了被魯迅譽(y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 音樂家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難以形容的。他十七歲失去母親,三十二歲耳聾,接著又陷入了失戀的痛苦之中。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這打擊是多么的大啊!可貝多芬不消沉、不氣餒,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要扼住命運(yùn)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他始終頑強(qiáng)地生活,艱難地創(chuàng)作,成為世界不朽的音樂家。 B反面例子:
1、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李白成帶領(lǐng)義軍打進(jìn)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2、商紂王、隋煬帝等例子。 七、總結(jié)升華:
1、學(xué)習(x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nèi)跃哂锌少F的啟發(fā)意義 ①一是關(guān)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qiáng)調(diào)了兩個方面:
一方面他強(qiáng)調(diào)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dān)當(dāng)“大任”者,必先經(jīng)歷一番
“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dān)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yōu)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
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jīng)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
②一是關(guān)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guān)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yuǎn)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dāng)?shù),佞幸弄?quán),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yùn)是可想而知的。
2、有人認(rèn)為:逆境固然可以磨練人,但順境更容易使人成才。你如何看待呢?
3、有人認(rèn)為現(xiàn)在生活優(yōu)越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失去了現(xiàn)實意義。請舉例談?wù)勀愕目捶ā?/p>
5、送你名言: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俄n非子·喻老》 積小惡必成大惡,積小善必成大善.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yán),師之惰。子不學(xué),非所宜。幼不學(xué),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xí)禮儀<三字經(jīng)> 八、課堂練兵
1、你能讀準(zhǔn)下列句子的節(jié)奏嗎?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2)必先苦其心志 (3)曾益其所不能 (4)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5)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你能找出并判斷本文論據(jù)是哪一類嗎?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這幾句話句式上有什么特點(diǎn)?
4、“是人”是指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________________,本文舉出古代位圣君賢相為例,說明他們的共同點(diǎn)是 。文章以此為根據(jù),說明了 ,必須先經(jīng)受一番艱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煉。 6、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補(bǔ)全下列對聯(lián)。
上聯(lián):歷經(jīng)憂患成大器;下聯(lián):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加點(diǎn)的詞意文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舜發(fā)于(在)畎畝之中B.百里溪舉于市(城市)C.故天將大任于是(這樣)人也 D.行拂亂(使....錯亂)其所為
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舉的事例意在說明( )
A.古代任人唯賢,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賤的人最多智慧C.經(jīng)受磨難的人,才能接大任 9、“大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是人”要經(jīng)歷哪些磨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判斷正誤。正確的在括 號內(nèi)畫“√”,錯誤的畫“×”。
(1)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春秋末期人。他是儒家學(xué)派僅次于孔子的大師。( )(2)《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等的書,共七篇。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叫《孔子》。(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揭示中心論點(diǎn)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保 )
【生于憂患文學(xué)常識】相關(guān)文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學(xué)常識05-07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文學(xué)常識05-07
經(jīng)典文學(xué)常識07-21
常識判斷文學(xué)常識05-07
中考語文文學(xué)常識:宋代文學(xué)常識03-10
.文化常識和文學(xué)常識05-07
唐代的文學(xué)常識04-04
文學(xué)體裁常識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