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1、《尋隱者不遇》描寫詩人松下問童子的生活畫面,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能朗讀、背誦詩文,培養(yǎng)讀背古詩的興趣。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新課
聽教師講唐代詩人賈島“推敲”的故事(板書:賈島):
賈島是唐代詩人,屢次應試沒有考中,一度出家當和尚,后來聽從韓愈勸告還了俗,當過小官。
他作詩時,非常講究鑄字煉句,反復苦吟思索,為此傳下來一個生動的故事:有一天,他騎驢訪問隱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歸,他便在門墻上題詩一首(即《題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繪李凝隱居地的幽靜景色,敘述自己來訪不遇,以后再來,一同隱居。
從李凝隱居地往回走,賈島一直覺得這首詩的三四句有個字似乎應該改一改,原詩是這樣:“島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彼耄壕烤褂谩巴啤弊趾媚兀窟是改為“敲”字好? 賈島在驢背上反復思索,總是猶豫不決,不知不覺間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想把這個字定下來。這樣一直走到長安城里,他還是做著手勢不斷苦吟。這時,當時任長安地方長官的韓愈出門辦事,賈島由于太專心了,一頭撞進韓愈的儀仗隊還不覺得。儀仗隊的士兵見賈島這么放肆,已經(jīng)沖進了第三節(jié)還要向前闖,便不客氣地把他揪下驢來,推到韓愈跟前。韓愈問賈島,為什么無緣無故沖撞他的車騎?賈島這時已回過神來,連忙說明是由于在驢背上做詩,神情恍惚的緣故,并非有意沖撞。韓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對賈島的問題也發(fā)生了興趣,不但沒責備他,反而立馬想了很久,然后說:“用‘敲’字好!”于是,這兩句就最后定下來,成為: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改為“敲”字,是用來反襯李凝隱居地在萬籟俱寂中更見幽靜,也就是響中寓靜,這比在萬籟俱寂中無聲無息的推門要好。從此,韓愈和賈島便成了詩友。
賈島的苦吟,有時確有成效。他還寫了一首《憶江上吳處士》,其中兩句說: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這不僅寫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繪得非常壯闊,但字句卻很簡練,也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小結:唐代詩人賈島是很講究“推敲”的,他的詩自然質樸,是歷來為人所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詩《尋隱者不遇》。
二、按小組學習,編演對話情景
1、齊讀詩句
2、下面同學們按四人小組,首先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后兩個兩個的表演,看誰對詩句的意思理解正確。
分組表演,教師巡視.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學提出異議
三、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說出詩句的意思(說說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霧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隱去了一句問話。
我尋隱者,在松樹下遇到了一個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問他師傅的去向,他說師傅采藥去了。師傅就在這座山里,山上云霧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體會感情
這首詩寫的是一次尋訪,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個是被尋訪的是隱者,理解“隱者”即隱居山林的人;一個是尋訪的結果是不遇,即沒有遇到。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這首詩采用問答體,是通過尋訪者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寫的,這三番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
四、齊讀古詩,練習背誦
五、補充閱讀
賈島 《題李凝幽居》和《憶江上吳處士》
六、板書設計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 希望
言師采藥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處。 失望
附資料
題李凝幽居
唐 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①。
暫去還來此,幽期②不負言。
【注釋】
①云根:古人認為“云觸石而生”,故稱石為云根。這里指石根云氣。
②幽期:再訪幽居的期約。言:指期約。
【簡析】
此詩以“推”、“敲”一聯(lián)著名,至于全詩,因為題中用一“題”字。加上詩意原不甚顯,故解者往往不得要領,譏其“意脈零亂”。我們且不管那個“題”字,先讀尾聯(lián),便知作者來訪李凝,游覽了他的“幽居”,告別時說:我很喜歡這里,暫時離去,以后還要來的,絕不負約。由此可見,認為作者訪李凝未遇而“題”詩門上便回,是不符合詩意的。先讀懂尾聯(lián),倒回去讀全篇,便覺不甚僻澀,意脈也前后貫通,不算有句無篇。
詩人來訪“幽居”,由外而內(nèi), 故首聯(lián)先寫鄰居極少, 人跡罕至,通向 “幽居”的小路野草叢生。這一切,都突出一個“幽”字!盎膱@”與“幽居”是一回事!安輳饺牖膱@”,意味著詩人已來到“幽居”門外。次聯(lián)寫詩人月夜來訪,到門之時,池邊樹上的鳥兒已入夢鄉(xiāng)。自稱“僧”而于萬籟俱寂之時來“敲”月下之門,剝啄之聲驚動“宿鳥”,以喧襯寂,以動形靜,更顯寂靜。而“幽居”之“幽”,也得到進一步表現(xiàn)。第三聯(lián)曾被解釋為“寫歸途所見”,大謬。果如此,將與尾聯(lián)如何銜接?敲門之后未寫開門、進門,而用詩中常見的跳躍法直寫游園。“橋”字承上“池”字,“野”字、“云”字承上“荒”字!盎膱@” 內(nèi)一片“野色”,月下“過橋”,將“野色”“分” 向兩邊!盎膱@”內(nèi)有石山,月光下浮起蒙蒙夜霧。
“移”步登山,觸“動”了石根云氣。“移石”對“過橋”,自然不應作“移開石頭”解,而是“踏石”之類的意思。用“移”字,實顯晦澀。這一聯(lián),較典型地體現(xiàn)了賈島琢字煉句,力避平易,務求奇僻刻深的詩風。而用“分野色”、“動云根” 表現(xiàn)“幽居” 之“幽”,還是成功的。特別是“過橋分野色”,構恩新奇,寫景如畫,堪稱警句。
《唐詩紀事》卷四十云:“(賈)島赴舉至京,騎驢賦詩,得‘僧推月下門’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勢,未決,不覺沖大尹韓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轡論詩久之!薄巴魄谩币辉~,即由此而來。這段記載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實,卻能體現(xiàn)賈島“行坐寢食,苦吟不輟”的特點。
憶江上吳處士
賈島
閩國揚帆去, 蟾蜍虧復圓。
秋風生渭水, 落葉滿長安。
此地聚會夕, 當時雷雨寒。
蘭橈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
【譯文】
自從你揚帆遠航到福建,月缺月圓已是幾度春秋。
秋風的蕭瑟從渭水拂來,長安城里盡是黃葉飄飛。
還記得當年此地的聚會,夜雨風雷讓人頓生寒意。
還沒你乘舟返回的消息,我只能遙望遠天的海云。
【簡析】
這首詩“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一聯(lián),是賈島的名句,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如宋代周邦彥《齊天樂》詞中的“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元代白樸《梧桐雨》雜劇中的“傷心故園,西風渭水,落日長安”,都是化用這兩句名句而成的,可見其流傳之廣,影響之深。
詩是為憶念一位到福建一帶去的姓吳的朋友而作。
開頭說,朋友坐著船前去福建,很長時間了,卻不見他的消息。
接著說自己居住的長安已是深秋時節(jié)。強勁的秋風從渭水那邊吹來,長安落葉遍地,顯出一派蕭瑟的景象。
為什么要提到渭水呢?因為渭水就在長安郊外,是送客出發(fā)的地方。當日送朋友時,渭水還未有秋風;如今渭水吹著秋風,自然想起分別多時的朋友了。
此刻,詩人憶起和朋友在長安聚會的一段往事:“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他那回在長安和這位姓吳的朋友聚首談心,一直談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電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陣寒意。這情景還歷歷在目,一轉眼就已是落葉滿長安的深秋了。
結尾是一片憶念想望之情!疤m橈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還沒見回來,自己也無從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遙望遠天盡處的海云,希望從那兒得到吳處士的一些消息了。 這首詩中間四句言情謀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說出詩人在秋風中懷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憶念兩人往昔過從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虧復圓”,又向下引出了“蘭橈殊未返”。其中“渭水”、“長安”兩句,是此日長安之秋,是此際詩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襯出“閩國”離長安之遠(回應開頭),以及“海云端”獲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結尾)。細針密縷,處處見出詩人行文構思的縝密嚴謹。“秋風”二句先敘述離別處的景象,接著“此地”二句逆挽一筆,再倒敘昔日相會之樂,行文曲折,而且筆勢也能提挈全詩。全詩把題目中的“憶”字反復勾勒,筆墨厚重飽滿,是一首生動自然而又流暢的抒情佳品。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與反思
1、理解本詩的詩意。
2、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3、結合詩人的經(jīng)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本詩的詩意。
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教學難點
結合詩人的經(jīng)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教學準備:
師:課件
生:默寫本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5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古詩,(師板書詩題),生讀題目。
2、在自已本子上寫下來,想想題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寫字姿勢。
3、解題:知道什么是隱者嗎?(板書隱者)隱者是哪一些人?(隱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較有名的隱者。
這些隱者,在隱居時一般不說姓名,只有雅號,如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陶淵明,人稱五柳先生。有些出家為僧為道的,只有法號。
4、尋:尋找, 不遇:沒遇到。
5、完整地請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釋嗎?
6、好像缺了主角,是誰在尋找隱者呢?(板書詩人)
知道賈島這個人嗎?你了解的賈島是個怎么樣的人?誰來介紹一下。(師相機補充,出示課件。)
苦吟可能學生會說到,現(xiàn)只要結合課件隨機梳理一下。
其實,賈島早年也算是一個隱者,知道原因嗎?
做過和尚,法號無本。后來還俗了,因為遇上了誰?韓愈,當朝的大官,韓愈看中他的才華,勸他去搏取功名,結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無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 檢查預習,初解詩義。 10
導語:苦吟詩人的這首小詩大家都拜讀了嗎?那先考考大家的預習情況,來,拿出本子,和老師一起來默寫。實在不行,看老師黑板。
1、師板書,反饋默寫情況。
對照黑板,檢查一下,有沒有寫錯的字?全對的舉手。有沒有覺得寫得不太美觀的字?給你時間,再調(diào)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學生讀古詩。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學生相互幫助,理解詩意。 童子何人?與隱者什么關系?(待童,徒弟,是兒子嗎?)
言師,言,說,誰在說?(童子)說誰?(師-父),童子在說師-父什么? 此:這,此山,這座山。
深:云霧彌漫,濃得遮人視線。
處:地方 不知處:不知道去向。
4、同桌練說,再指名說說詩意。
5、練習朗讀
三、 體會詩的凝煉,精妙。5
來,理解了詩意,我們來談談讀后感,覺得這首詩寫得怎么樣?(自由討論,好的覺得好在哪里?
1、看出來了沒有?這里面還省去了幾個具體的提問。
2、你能根據(jù)回答猜猜看,這里邊詩人是怎么問的?(發(fā)言,初步了解)
3、(出示練習題目)那你能把這一段詩人與童子的對話補充完整嗎?自已說說。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4、同桌對練,指名表演。
5、讀詩。
四、 體會詩人的情感起伏。10
1、你看,根據(jù)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們可以想像出詩人的問題,那往后推呢?想想看,當詩人聽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試題,圖畫)
詩人來到松下,只見( )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
于是詩人又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
于是詩人再問: 童子回答: 此時,看著( ),詩人( )
2、 同桌練說,指名分角色練說。
3、 總結:表揚好的同學,你看,這一段練習中有語言描寫,有景物描
寫,還有心理活動的描寫,如果我們把剛才同學們說的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錯的作文啊。這么具體的一件事,詩人描述的時候用了多少字?(20)這看似平淡的20個字背后,詩人留給我們的是多么豐富的想象空間啊,來,帶著你的想像,再來讀這首詩。
4、 讀詩,讀出情感的起伏。
五、 體會詩人煉字的精妙。10
1、 這首詩現(xiàn)在就學完了,接下來我再帶大家學另外一首。
2、 出示《尋隱者有遇》,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花間問童子,
言師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馬上就回來。
3、 感受并比較一下,你覺得這首詩和賈島的詩比起來如何?
4、 請自由討論,感受賈詩遣詞的妙處。
花間VS松間VS松下
花易凋零,松四季長青,花矮,松高,用松更顯高潔, 堅韌,有力 松間,顯窄,體會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為薪。采藥VS挖菜
挖菜,俗不可耐, 采藥,飄逸,神秘,符合隱者的身份。
尋藥干什么? 濟蒼生,可做官,為已治病,何能爬山?
求仙,求不老,尋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藥。
在他們眼里,再險惡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
也只是難得的風景
此山VS南山
南山太具體,童子不會知道的如此確切。
云深VS云淺
真隱者隱得深,不會這么快回來。為何要到云深處?因為仙藥在云深處
嘛。
感受,從上面的這些字詞中,你能感受到,這是一位怎么樣的隱者?(逸,
超脫,與世無爭,清高,若即若離,時隱時現(xiàn)。)
相機完成板書(松下 山中 云深處 藥 仙 )
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5、 遇到了沒有?
賈賈島此番去,雖然沒有見到隱者,但見到了什么?雖然我們到最
后也不知道隱者的名與姓,但是我們看到的這些東西,在紅塵俗,在京城朝野中見得到嗎?那詩人有收獲嗎?(感受到了隱者的境界 逸,超脫,與世無爭。)與隱者比起來,詩人仿佛是來自另一個世界,一個世俗的世界。(板書,俗,逸)
6、 回到題目,詩人到底在尋什么?
尋找一個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尋不到。追求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但是無法擺脫俗世的干擾與誘-惑。
結合詩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什么?有誘-惑,哪些誘-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賈島的內(nèi)心世界,矛盾,痛苦,遺憾,無奈,向往隱者超脫的境界,又受世俗羈絆,為無法再做一個純粹的隱者而遺憾。(結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屢試不弟的挫折,進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紅塵,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難怪會“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啊”!
六、師結語。
1、系統(tǒng)總結,完成板書
我們再來完整地看一下,又能體會到更多的意味。
隱者在松下尋隱者,而隱者在山中采仙藥。(尋,采)只有誰最無欲無求,童子嘛,(不隨師-父采藥,求仙得道,也不招待遠來的客人,博得對方的常識,是真隱者,何需尋隱者,是真灑脫,何需采仙藥?)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賈島的對面嘛。這就叫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你看,賈島要追求的這種真正超脫的,無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遠,實則很近,看似很近,實則又很遠,仿佛永遠不可“遇”。賈島將這種不遇的感慨凝聚在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課堂上,與我們相遇了。
2、 這首詩,初看平淡實則深遠,其實對于一首詩也好,其它體裁的文學作品也一樣,有時你以為理解了,不過如此,其實,你只是來到了“松下”,再往里邊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為真懂了,也許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還在“云深處”呢!那就讓我們把自己的感受,送到這松下,送到這山中,送到這云深處,來,閉上眼睛,做一回真隱者,吟誦這首詩,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覺。(配樂)
六、 布置作業(yè)
把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板書設計
俗 逸 仙
賈島 尋 隱者 采 藥
松下 山中 云深處
再補一篇《尋隱者不遇》的教后反思
這是一堂我覺得很失敗的課,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完成預訂的環(huán)節(jié),或者說,這堂課我希望中的目標,沒有協(xié)助學生達成。
這堂公開課,原本是根據(jù)進度隨意選的,但是隨著文本解讀的深入,我開始感覺到,這堂課并不好上。這篇課文應該說,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存在了不少時間了,但是,好像至今沒有一個大師級的名師上過。為什么?我覺得在于文本。竇老師上過一篇類似的《游園不值》,那首詩,竇老師挖得很深,也很廣,但我感覺,那首詩本身的意味,可能還是不如這首詩。這首詩字面意思極其淺,幾乎不需要教師的幫助,學生就可以自學完成,但是背后的意思卻極其深,極其廣,可以說,是一首近乎完美的詩,如果要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完美,這兩者的落差實在不好把握。如果按常規(guī)的講,太過淺薄,這也不符合我的性格。我是帶著自我挑戰(zhàn)的心態(tài)來上這一課的,但是事實讓我很是失望。
究其原因,我覺得可能還是我比較理想化了一點,可能過于沉醉在自己對詩的理解中,而忽略了學生對這首詩的感受,或者說,我忘記了學生才是我要面對的主要對象,而詩,不過是一個教學的載體。我本末到置了。我的理解,和學生的理解,也存在著一個大的落差,這也讓我意識到,一次到位的課文預習,對老師,對學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通過這堂課,至少讓我明白了今后的幾個主攻方向。
1、 加強對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這需要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理督促機制。不僅要靠學生自己,需要我給出一套明確的,有具體目標,并樂于為學生接受的方案。而且還要
利用整個班級的力量,包括各自家長的力量來完成。這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
2、 加強對學生深度思維的培養(yǎng)。這堂課給我的感覺是,很多同學發(fā)言很踴躍,但似乎
總是在一個層面上來回徘徊,沒有形成有效的突破,當然也有一些學生一聲不吭。那些踴躍發(fā)方言的同學,如何在保護他們積極性的同時,讓他們能有更多的時間,深入思考問題。那些一聲不吭的學生,如果讓他們開始思考,并有思考的興趣,這也是需要努力的地方。
3、 逐步加強自己的課堂調(diào)控能力。后面預設的環(huán)節(jié),沒有突破,自己的導是主要原因,
如果能順著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這四兩拔千斤的太極功夫,真是一門學問,在觀摩名師上課的時候,可能僅僅去注意他們精致的環(huán)節(jié),動人的語言了,而忽略了一些類似于“家常話”的話,看人挑擔不吃力,說的一點沒錯。
4、 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從課堂上可以看出,學生現(xiàn)在的語言還不是很規(guī)范,
缺乏對事物的形容描繪能力。如讓學生想像一下當時山中的美景,學生的語言極其簡單,要讓學生寫出好作文,首先要力求讓學生能說一段較為完整的話。
這么美的詩,這么富有意境的詩,沒能讓學生去體會到,真是一種遺憾。希望有一天,我能帶領我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深入到詩歌這片桃花源,而不是總在洞口徘徊。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尋隱者不遇》,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變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富有節(jié)奏地誦讀古詩,并能說出詩句意思。 教學難點:體會平白如話、寓問于答的寫法,感受古詩的深遠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讀。(讀通古詩)
1.師:以往拿到一首古詩,你們會怎么去學習? (板書:讀)
2.先自己讀一讀,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時別把題目丟了。
3.同桌之間檢查讀詩。
4、抽三個組同學用不同的方式讀詩。
5、學生評價朗讀情況。
6、 師點撥:如果詞與詞之間注意停頓,讀出節(jié)奏就更好了,誰來讀。生讀。
7、請“讀書明星”讀詩。
三、解。(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1、那請大家打開書,輕聲讀讀古詩,發(fā)現(xiàn)不理解的地方就用我們剛才說的方法去解決,解決不了的地方打問號。 2大班交流。
師:說說你的疑問或者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 3 、同座位互相說說古詩的意思。
4、引導將詩句變成對話。 師:你們看,這首詩的意思一看就明白了,這就是老師喜歡的第一個原因:平白如話。(板書:解)
(板書:平白如話)
四、悟。
1.教師引導:古詩會讀、理解了,是否就學完了呢?(板書:悟)其實,我們還要學會感悟詩歌背后做隱含的東西,這是最難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來,請學生閉眼,聽老師讀古詩,邊聽邊想象、邊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聽到了什么?
3.老師課前也做了功課,將問答全呈現(xiàn)在詩中,自己放聲讀一讀,再與賈島的這首詩比較,你有何感覺。
4.感悟詩人內(nèi)心的想法。
6.完成填空:
指名交流,師隨機板書。(失望、一線希望、無可奈何)
7、最后讓我們將這千古名詩一起背誦于心。(板書:誦)也希望大家記住這學習古詩的四個步驟。(指板書)
五、布置作業(yè)。
1.將古詩的改寫成一個故事。
2.搜集賈島的一兩首古詩讀一讀。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希望) 平白如話 讀
言師采藥去。(失望) 解
只在此山中,(一線希望) 悟
云深不知處。(無奈) 教學反思:
誦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
土門鎮(zhèn)中心小學 劉璐
第一課時
教學依據(jù):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 教學內(nèi)容:《尋隱者不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出古詩的大概意思。
2、過程與方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憑借語言文字,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nèi)涵美。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說出古詩的大概意思。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并寫下來。
教法學法:
教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適當?shù)南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句的意思。
學法:通過課前查閱資料,課上與同學討論交流等方法進行學習,通過想象加深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首輕音樂為學生朗誦配音以及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有關《尋隱者不遇》的資料,如作者簡介、詩歌寫作背景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多媒體制作出以前所學過的一些古詩的畫面,讓學生觀圖吟誦其詩句,看誰背得多,啟發(fā)學生“你是怎樣學會這些古詩的?”讓學生回憶,總結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新課教學。
二、讀寫結合,擴展思維
1、教師范讀:出示古詩插圖,配著悠揚的輕音樂范讀古詩。(學生邊聽邊看圖)
2、初讀: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以多種形式讀古詩。(引導學生劃分詩歌節(jié)奏)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3、細讀:
(1)學生讀通每行詩句,借助字典理解字詞在詩句中的含義?如:言——說;云深——山深云霧濃;不知處——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2)再細細看圖,并讀詩思考:這位隱士隱居在什么地
方?你能用幾句話來描繪一下你所見到的景物嗎?
(3)引導學生交流,串聯(lián)詩句的意思。
(4)再讀。
4、賞讀:
(1)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5、誦讀:在悠揚的輕音樂聲中,學生閉著眼睛背誦整首古詩,想象其詩景。
三、練習
試述《尋隱者不遇》所描繪的意境,再寫下來。 板書展示:
古詩兩首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教學反思:
《尋隱者不遇》重點在什么地方下工夫呢?二十個字表達的卻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里面省略了一些“我”的問話,教學時,我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去發(fā)揮想象,引導理順內(nèi)容,添置相關內(nèi)容。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所以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尋隱者不遇教案02-24
《尋隱者不遇》教案01-27
尋西山隱者不遇 / 山行尋隱者不遇原文,注釋,賞析03-31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03-24
尋西山隱者不遇賞析04-04
《尋隱者不遇》教案10篇03-05
尋隱者不遇教案10篇03-05
尋西山隱者不遇賞析(6篇)04-04
尋西山隱者不遇賞析6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