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游原賞析(15篇)
樂游原賞析1
樂游原
唐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子。原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初學古文。受牛黨令狐楚賞識,入其幕府,并從學駢文。開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進士。次年入屬李黨的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府,王愛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黨排擠,輾轉(zhuǎn)于各藩鎮(zhèn)幕府,終身不得志。李商隱詩現(xiàn)存約600首。其中的政治詩感慨諷諭,頗有深度和廣度。直接觸及時政的詩很多,尤其是《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從農(nóng)村殘破、民不聊生的景象,追溯唐朝200年的治亂盛衰,風格接近杜詩!栋捕ǔ菢恰泛涂迍⒅娝氖讋t體現(xiàn)了其政治抱負和憤慨。其詠史詩托古諷今,成就很大。這類詩往往譏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淫誤國,也有的則借詠史寄托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這類詩多用律絕,截取歷史上特定場景加以鋪染,具有以小見大、詞微意深的藝術效果。名作如《隋宮二首》、《南朝》。他的抒情詩感情深摯細膩,感傷氣息很濃,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游原》)。李詩抒情,較少直抒胸臆,而特別致力于婉曲見意,其詩往往寄興深微,余味無窮。但刻意求曲有時也帶來晦澀難懂的弊病。他的詠物詩體物工切,摹寫入微,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畫和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事物的內(nèi)在神韻,寄寓作者的情懷。無題詩是李商隱的獨創(chuàng)。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情思宛轉(zhuǎn)沉摯,辭藻典雅精麗。如"昨夜星辰昨夜風"、"相見時難別亦難"二首。也有的托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來月已低"和"何處哀箏隨急管"二首。還有一些詩寄興難明。此外,有少數(shù)艷情篇什,輕薄浮艷。這些詩并非作于一時一地,亦無統(tǒng)一思想貫穿。多屬于詩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緒復雜無法明言的情況,因而統(tǒng)名為"無題"。由于它們比較隱晦曲折,千百年來解說紛紜。李商隱詩歌的基本風格是情深詞婉,能于麗中時帶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對后世的詩壇和詞壇影響很深。其詩繼承面較廣。其七律成就最高,繼承了杜甫精嚴頓挫的特點,又融合了齊梁詩的艷和六朝民歌的清麗,以及李賀詩的幻想象征手法;其詞旨隱晦的作風受阮籍影響;一些長篇古風如《韓碑》接近韓愈的歌行;一些抒情寫景小詩淡語天成,綽約多姿,不失盛唐絕句風味。李商隱是晚唐駢文的代表作家。其駢文屬對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間,氣韻自然。
名作《奠相國令狐公文》、《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上河東公啟》,情真意切,委婉動人。但其駢文多官場應酬文字,內(nèi)容較貧乏。其散文現(xiàn)存較少。此外,還有一些意在諷世的雜文體短賦。有《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和《樊南文集補編》。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近人張采田《玉溪生年譜會箋》及岑仲勉專文《〈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zhì)》。
[注釋]
樂游原:在長安城南。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甚高,四望寬敞。漢宣帝時曾在此建立樂游苑。唐代是游覽勝地。
向晚 : 傍晚。
不適 : 不高興,不悅,不快。
古原 : 即樂游原,是當時長安郊區(qū)。
[譯詩]
傍晚十分我心情不太好,
獨自驅(qū)車登上了樂游原。
這夕陽晚景的確十分美好,
但遺憾的是已經(jīng)臨近黃昏。
[賞析]
玉谿詩人,另有一首七言絕句,寫道是:"萬樹鳴蟬隔斷虹,樂游原上有西風,羲和自趁虞泉〔淵〕宿,不放斜陽更向東!"那也是登上古原,觸景縈懷,抒寫情志之作?磥恚瑯酚卧撬厮钕、不時來賞之地。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谿意緒不佳,難以排遣,他就又決意游觀消散,命駕驅(qū)車,前往樂游原而去。
樂游原之名,我們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絕唱《憶秦娥》深深印在我們的"詩的攝相"寶庫中,那就是:"……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魤m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玉谿恰恰也說是"樂游原上有西風"。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樂游原,創(chuàng)建于漢宣帝時,本是一處廟苑,—應稱"樂游苑"才是,只因地勢軒敞,人們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處長安的東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覽。
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shù)歉咄h,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jīng)登上幽州古臺,便發(fā)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羅列,那真是如同陸士衡所說"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谿,又何莫不然?墒,這次他驅(qū)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知此前提,則可知"夕陽"兩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這就和歷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著說的是: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時刻尤為令人驚嘆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或者,東坡的"閑庭曲檻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蕩春!"庶乎有神似之處吧?
可惜,玉谿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谿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
細味"萬樹鳴蟬隔斷虹",既有斷虹見于碧樹鳴蟬之外,則當是雨霽新晴的景色。玉谿固曾有言曰:"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大約此二語乃玉谿一生心境之寫照,故屢于登高懷遠之際,情見乎詞。那另一次在樂游原上感而賦詩,指羲和日御而表達了感逝波,惜景光,綠鬢不居,朱顏難再之情—這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zhí)著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若將這種情懷意緒,只簡單地理解為是他一味嗟老傷窮、殘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獲玉谿之詩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賞析難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討,以期近是。
樂游原賞析2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賞析: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詩詞注釋:
吳興:即今浙江省湖州市。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游覽勝地。
“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閑情。
一麾(huī):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作品譯文:
太平時閑游有趣卻是無能,閑愛天上孤云安靜愛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吳興上任,樂游原上再望望風雨昭陵。
【賞析】
杜牧不但長于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員外郎,投閑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對于這種被迫無所作為的環(huán)境,他當然是很不滿意的。詩從安于現(xiàn)實寫起,反言見意。武宗、宣宗時期,牛李黨爭正烈,宦官擅權,中央和藩鎮(zhèn)及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都有戰(zhàn)斗,根本算不上“清時”。詩的起句不但稱其時為“清時”,而且進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點明“閑”與“靜”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愛孤云之閑見自己之閑,愛和尚之靜見自己之靜,這就把閑靜之味這樣一種抽象的感情形象地顯示了出來。
第三句一轉(zhuǎn)。漢代制度,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之類。唐時刺史略等于漢之太守。這句是說,由于在京城抑郁無聊,所以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第四句再轉(zhuǎn)。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長安西邊醴泉縣的九嵏山。古人離開京城,每每多所眷戀,如曹植詩:“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nèi)傷。”
但此詩寫登樂游原不望皇宮、城闕,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獨望昭陵,則是別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國,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賢是舉,則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當前國家衰敗的局勢,自己閑靜的.處境來,而深感生不逢時之可悲可嘆了。詩句雖然只是以登樂游原起興,說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寫一字,但其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nèi)。寫得既深刻,又簡練;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謂“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將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所作。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軍事家;曾祖杜希望為唐玄宗時的邊塞名將;祖父杜佑則是中唐時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學家,歷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絕佳,而且頗有政治才能,一心想報效國家。他曾在京都長安任吏部員外郎,職位清閑,難有作為。他不想這樣無所事事地虛度年華,所以這次請求外放,得到批準后,便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心情。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于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
樂游原賞析3
《登樂游原》
作者: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注釋:
1、意不適:心情不舒暢。
2、古原:即樂游原,是長安附近的名勝,在今陜西省長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譯文:
臨近傍晚時分,覺得心情不太舒暢;
駕車登上樂游原,心想把煩惱遣散。
看見夕陽無限美好,一片金光燦爛;
只是將近黃昏,美好時光終究短暫。
賞析:
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shù)歉咄h,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jīng)登上幽州古臺,便發(fā)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羅列,那真是如同陸士衡所說“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墒,這次他驅(qū)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知此前提,則可知“夕陽”兩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這就和歷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著說的是: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時刻尤為令人驚嘆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蛘撸瑬|坡的“閑庭曲檻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蕩春!”庶乎有神似之處吧?
可惜,玉溪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溪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
細味“萬樹鳴蟬隔斷虹”,既有斷虹見于碧樹鳴蟬之外,則當是雨霽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贝蠹s此二語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寫照,故屢于登高懷遠之際,情見乎詞。那另一次在樂游原上感而賦詩,指羲和日御而表達了感逝波,惜景光,綠鬢不居,朱顏難再之情—這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zhí)著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若將這種情懷意緒,只簡單地理解為是他一味嗟老傷窮、殘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獲玉溪之詩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賞析難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討,以期近是。
樂游原賞析4
【詩人簡介】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進士, 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宣歙觀察使幕。文宗朝任左補闕,轉(zhuǎn)膳部、 比部員外郎。武宗時出任黃、池、睦三州 刺史。宣宗時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 又出為湖州刺史,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官至中書舍人。其為詩注重文意詞采,追求高絕綺麗,于晚唐浮靡詩風中自樹一幟。 擅長近體,絕句尤為出色。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①,
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樂游原上望昭陵②。
【注釋】
①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句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閑情。
、谡蚜辏禾铺诘牧昴。
【簡析】
詩表達了作者想出守外郡為國出力,又不忍離京的忠君愛國之情。以登樂游原起興,以望昭陵戛止。熱愛祖國,追懷盛世之情自在,為國捐軀,抱負未能施展之意自見。簡煉深刻,沉郁含蓄。
樂游原賞析5
原文: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譯文:
太平時閑游有趣卻是無能,閑愛天上孤云安靜愛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吳興上任,樂游原上再望望風雨昭陵。
注釋:
、艆桥d:即今浙江省湖州市。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游覽勝地。
⑵“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閑情。
⑶一麾(huī):旌旗。
、日蚜辏禾铺诘牧昴。
賞析:
情熱烈追求、對情人苦苦思念的感情潮水。
吳曾《能改齋漫錄》載:“賀方回眷一姝,別久,姝寄詩云:‘獨倚危欄淚滿襟,小園春色懶追尋。深思縱似丁香結(jié),難展芭蕉一寸心!R演其詩為《石州引》詞。悼亡詩詞,不知即為此姬作否?”其中“賀方回眷一姝,別久”,與此詞正合。全詞的情感核心正是一個“眷”字!版闭撸琅玻~中所寫的“淡妝多態(tài)”、“輕顰淺笑嬌無奈”,正是“這一個”美女的獨特之美──“多態(tài)”:“淡妝”是多態(tài)的反襯;“輕顰淺笑”是多態(tài)之一斑;“嬌無奈”則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多態(tài)”。而這種形體之“多態(tài)”,正是她內(nèi)心多情而又嬌羞的復雜心態(tài)的自然流露。此詞下片所寫相思之苦,也正由“別久”引發(fā)。吳曾所引之“姝寄詩”,情思深婉,形象鮮麗,引喻貼切,又可見這位姑娘文才之美。所以作者眷戀不已。如果是這樣,這首《薄幸》詞當作于二人定情之后、愛人寄詩之前的一段相思時節(jié)。
詞中女主人公形象的特色,除了“多態(tài)”、多情之外,尤為引人注目的突出之處在于主動。這與傳統(tǒng)“佳人”形象有質(zhì)的區(qū)別。試看,她對意中人“的的頻回眄睞”,令人銷魂;她一旦確認知音,便“琴心先許”、“綰合歡雙帶”、“把香羅偷解”,又是非常的果斷和痛快。在這位真情如火的姑娘身上,可以窺見白樸《墻頭馬上》中李千金的身影!暗牡摹倍,頗值玩味;既表現(xiàn)了作者相思時回憶往事的真切情景,又生動傳神地托出了女子頻送秋波的明確信息!暗牡摹倍值,雖屬罕見,但用在這里卻非常明曉暢達,充溢著生活氣息,活現(xiàn)了出這位勇敢女性的神采。
這組愛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定情”,純用白描手法,恰與姑娘的“淡妝”相融諧。第二部“幽會”,不宜用白描了,便以景襯情,選用了“畫堂”、“風月”、“睡鴨”、“鴛屏”等典型事物來暗寫。第三部“相思”為全詞重點,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寫初次幽會之后再不見那位姑娘“踏青挑菜”,也就是再沒有見面的機會。第二層寫多次托人傳書遞簡,但阻隔重重,音信難通。第三層寫后會無期,百無聊賴,度日如年。這三層步步遞進,逼出了一個“苦”字。于是在心中暗暗怨恨那位“冤家”的“薄幸”;于是更加珍惜那不可重復的“定情”與“幽會”,一遍又一遍地回想當初的黃金細節(jié):“淡妝多態(tài)……”全詞就是這樣形成了一個“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循環(huán)往復的“情結(jié)”結(jié)構(gòu)。
詞是一種抒情性很強的詩體。這首詞最本質(zhì)的方面當然也是抒情,表現(xiàn)男主人公對伊人、對燒燈前歡會的美好而甜蜜的印象和事后強烈的相思。但這種抒情在本篇中主要不是通過與描寫景物相結(jié)合來體現(xiàn)的,而是靠與敘事結(jié)合傳達出來的。從上片的兩人眉目傳情到幽會,以及下片的尋覓、寄意、相思,都包含著一系列情事和曲折。使人感到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隨著事情的發(fā)生而顯露出來,同時又隨著事件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從該篇的抒情與敘事關系看,它是以抒情帶動敘事,全篇自始至終都出自主人公的主觀感受,見出主人公感情的流動,表現(xiàn)出濃厚的抒情氣氛。而有關事件,只是挑選那些最關鍵的細節(jié)或人物情態(tài),用極其精煉而富于暗示性的.語言點出。而根據(jù)那些含蓄的提示,很可能輕松就復原出內(nèi)容更豐富的情節(jié)和場面。如從“更的的頻回眄睞”中,可以聯(lián)想到如《九歌·少司命》中所說的“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那種情節(jié)和場面;從“都不見踏青挑菜”中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到原頭陌上,士女群中,眼巴巴地“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情景。
由于敘事因素加強了,詞中便可以通過不同的場面和情節(jié),從更多的側(cè)面對人物展開描寫,使人物的形象更為豐滿。如雙方初接觸時女子那種淡雅中顯風流的“淡妝多態(tài)”,那一雙“頻回眄睞”的會說話的眼睛,表現(xiàn)了這位女子美麗而富于風情。她鐘情于男子后,便“欲綰合歡雙帶”,幽會時“把香羅暗解”,表現(xiàn)了對于愛情生活追求的熱烈大膽。男主人公在對女子的追求過程中,則表現(xiàn)了他的一往情深。而從燒燈到挑菜節(jié),在很短時間內(nèi)因不見伊人,就形成沉重的思想負擔,在郊外尋覓,托梁燕寄意。至如春濃、酒困、人閑、晝永的感受,則更深入地體現(xiàn)了他的癡情。
將敘事成分和抒情成分相融合,有一定的故事性,有較細致的人物描寫,是這首詞在藝術上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地方。拿它和柳永的長調(diào)相比,雖然兩者在鋪敘方面都顯得很有功力,但柳詞主要是抒情和鋪寫景物結(jié)合,敘事成分還是比較少的。在慢詞中織入精妙的故事情節(jié),且手法多樣,善于變化,以周邦彥較為突出。而賀鑄這首《薄幸》,似乎是柳詞和周詞之間具有過渡性的作品。
有一位學者曾說:中國古代文學中存在著一個愛情母題:有所愛,但不能得其所愛,而又不能忘其所愛。這首詞也是一個佐證。如果與那些汗牛充棟的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小說戲曲相比,賀鑄這首小詞所反映的古代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真實性和普遍性,無疑具有更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樂游原賞析6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唐代·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譯文
天下太平之時,像我這般無大才的過得很有興味,閑時喜歡如孤云般逍遙悠閑,靜時就如老僧的靜空恬淡。
我將手持符節(jié),遠去江海,臨去之前,到樂游原上去西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時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
注釋
吳興:即今浙江省湖州市。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游覽勝地。
“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閑情。
一麾(huī):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賞析
此詩先說自己才華平庸,喜歡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己般清凈,表達了一種閑適的生活意趣;然后寫自己臨上任前對長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達了想出守外郡為國出力,又不忍離京的忠君愛國東情。全詩以登樂游原表興,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興體寫法,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在唐人七絕中,也和在整個古典詩歌中一樣,以賦、比二體寫成的.作品較多,興而比或全屬興體的較少。杜牧這首詩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興體寫法,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東情,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長于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員外郎,投閑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時出守外郡。對于這種被迫無所作為的環(huán)境,他當然是很不滿意的。詩從安于現(xiàn)實寫表,反言見意。武宗、宣宗時期,牛李黨爭正烈,宦官擅權,中央和藩鎮(zhèn)及少數(shù)民族政權東間都有戰(zhàn)斗,根本算不上“清時”。詩的表句不但稱其時為“清時”,而且進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點明“閑”與“靜”就是上句所指東“味”。而以愛孤云東閑見自己東閑,愛和己東靜見自己東靜,這就把閑靜東味這樣一種抽象的感情形象地顯示了出來。
第三句一轉(zhuǎn)。漢代制度,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東類。唐時刺史略等于漢東太守。這句是說,由于在京城抑郁無聊,所以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了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長江,東南是東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轉(zhuǎn)。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長安西邊醴泉縣的九嵏山。古人離開京城,每每多所眷戀,如曹植詩:“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nèi)傷!绷恕顿洶遵R王彪》)杜甫詩:“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了《至德二載自京金光門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傳誦人口東句。但此詩寫登樂游原不望皇宮、城闕,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獨望昭陵,則是別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國,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賢是舉,則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東一。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表當前國家衰敗的局勢,自己閑靜的處境來,而深感生不逢時東可悲可嘆了。詩句雖然只是以登樂游原表興,說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寫一字,但其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nèi)。寫得既深刻,又簡練;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謂“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樂游原賞析7
[唐]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注釋:
【1】吳興:即今浙江省湖州市。
【2】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游覽勝地。
【3】“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閑情。
【4】把:拿著。
【5】一麾(huī):旌旗。
【6】江海去:吳興在長江以南,東南近海,故云。
【7】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作品賞析:
詩表達了作者想出守外郡為國出力,又不忍離京的忠君愛國之情。以登樂游原起
興,以望昭陵戛止。熱愛祖國,追懷盛世之情自在,為國捐軀,抱負未能施展之意自見。簡煉深刻,沉郁含蓄。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朝政的無言諷刺和無限感慨。
在唐人七絕中,也和在整個古典詩歌中一樣,以賦、比二體寫成的作品較多,興而比或全屬興體的較少。杜牧這首詩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興體寫法,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長于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員外郎,投閑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對于這種被迫無所作為的環(huán)境,他當然是很不滿意的。詩從安于現(xiàn)實寫起,反言見意。武宗、宣宗時期,牛李黨爭正烈,宦官擅權,中央和藩鎮(zhèn)及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都有戰(zhàn)斗,根本算不上“清時”。詩的起句不但稱其時為“清時”,而且進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點明“閑”與“靜”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愛孤云之閑見自己之閑,愛和尚之靜見自己之靜,這就把閑靜之味這樣一種抽象的感情形象地顯示了出來。
第三句一轉(zhuǎn)。漢代制度,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之類。唐時刺史略等于漢之太守。這句是說,由于在京城抑郁無聊,所以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長江,東南是東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轉(zhuǎn)。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長安西邊醴泉縣的九嵏山。古人離開京城,每每多所眷戀,如曹植詩:“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nèi)傷!保ā顿洶遵R王彪》)杜甫詩:“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保ā吨恋露d自京金光門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傳誦人口之句。但此詩寫登樂游原不望皇宮、城闕,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獨望昭陵,則是別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國,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賢是舉,則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當前國家衰敗的局勢,自己閑靜的處境來,而深感生不逢時之可悲可嘆了。詩句雖然只是以登樂游原起興,說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寫一字,但其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nèi)。寫得既深刻,又簡練;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謂“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樂游原賞析8
登樂游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心情不快,
駕著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
只不過已是黃昏。
注釋
⑴樂游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nèi)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游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漢初年!稘h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游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chǎn)后死去葬于此,因“苑”與“原”諧音,樂游苑即被傳為“樂游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后葬長安縣樂游里,立廟于曲江池北,曰樂游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葡蛲恚喊。不適:不悅,不快。
、枪旁褐笜酚卧。
、冉嚎煲。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游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于是發(fā)乎感慨。
此詩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跋蛲怼敝柑焐旌诹,“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于是登上古原,即樂游原。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shù)歉咄h,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jīng)登上幽州古臺,便發(fā)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隱這次驅(qū)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
后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余暉映照,晚霞滿期天,山凝胭脂,氣象萬千。詩人將時代沒落之感,家國沉淪之痛,身世遲暮之悲,一起熔鑄于黃昏夕照下的景物畫面中!盁o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zhuǎn),轉(zhuǎn)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fā)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蘊涵了這樣一個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嬈,正是因為在接近黃昏之時才顯得無限美好。這近于格言式的慨嘆涵義十分深刻,有人認為夕陽是嗟老傷窮、殘光末路之感嘆;也有人認為此為詩人熱愛生命、執(zhí)著人間而心光不滅,是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其實這里不僅是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fā),也是對時代所發(fā)出的感嘆。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借此抒發(fā)一下內(nèi)心的無奈感受。這兩句詩所蘊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廣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也引申、升華甚至反其意而為之,變消極為積極,化腐朽為神奇,產(chǎn)生全新的意義。因此它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思想價值。
此詩不用典,語言明白如話,毫無雕飾,節(jié)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詩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難能可貴的。
樂游原賞析9
樂游原/登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分我心情不太好,獨自驅(qū)車登上了樂游原。
這夕陽晚景的確十分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注釋
樂游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nèi)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游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漢初年!稘h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游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chǎn)后死去葬于此,因“苑”與“原”諧音,樂游苑即被傳為“樂游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后葬長安縣樂游里,立廟于曲江池北,曰樂游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向晚:傍晚。不適:不悅,不快。
古原:指樂游原。
近:快要。
賞析
在此筆者認為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游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于是發(fā)乎感慨。
此詩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跋蛲怼敝柑焐旌诹,“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于是登上古原,即樂游原。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shù)歉咄h,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jīng)登上幽州古臺,便發(fā)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隱這次驅(qū)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
“夕陽”一句,向來被認為是詩人對繁盛的唐帝國即將衰落之感嘆。大唐王朝繁盛一時,可如今就如同這夕陽般西下,好景不長。故而這句詩長久以來是這樣翻譯的:“夕陽無限的美好!但是已經(jīng)快要落下了!崩钌屉[身處的晚唐,總有一種極致奢華過后的頹廢感,故而此詩理解為李商隱對唐帝國的感嘆。這種美好事物即將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個詩人身上,故而晚唐詩人的.詩作比起盛唐總少了那種英姿勃發(fā)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頹喪、含蓄委曲。如同本詩,在帶入李商隱所處時代之后,本是平凡樸實的語言,卻帶著一種隱隱的失落感,畢竟那是中國甚至人類歷史上最繁盛的一個帝國,其衰敗之境怎么可能不讓人傷心?
不過此詩亦有另外一種解讀的角度,在近年來已經(jīng)得到很多學術界的認可:這種觀點認為“只是”二字在這里并不是轉(zhuǎn)折的意思,而是一種理性的解釋。故而后兩句應該翻譯為:夕陽無限的美好!因為已經(jīng)接近了黃昏才能看到!筆者考證了許多關于此詩的資料,發(fā)現(xiàn)自明清開始,一直以來對后兩句的解釋都有不同的觀點。而且關于“只是”二字的用法,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在晚唐時期都有“因為”的意思,比如李商隱本人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況且此詩為詩人游玩時一時興起所做,未必能刻意將“夕陽”這一意象比作晚唐,只不過是當時情于境合、自然而然罷了。而這種解釋自然讓全詩沒有了上種解釋的傷感,卻有了一種贊嘆大自然之美景的壯懷之感。雖近黃昏,但是卻依然能感受到美,這種情感積極向上,與之前的解釋截然相反。
此詩不用典,語言明白如話,毫無雕飾,節(jié)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詩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難能可貴的。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會昌四、五年(844、845)間,時義山去河陽退居太原,往來京師,過樂游原而作下此詩。
鑒賞
玉溪詩人,另有一首七言絕句,寫道是:“萬樹鳴蟬隔斷虹,樂游原上有西風,羲和自趁虞泉〔淵〕宿,不放斜陽更向東!”那也是登上古原,觸景縈懷,抒寫情志之作?磥恚瑯酚卧撬厮钕病⒉粫r來賞之地。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緒不佳,難以排遣,他就又決意游觀消散,命駕驅(qū)車,前往樂游原而去。樂游原之名,我們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絕唱《憶秦娥》深深印在我們的“詩的攝相”寶庫中,那就是:“……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庇裣∏∫舱f是“樂游原上有西風” 。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樂游原,創(chuàng)建于漢宣帝時,本是一處廟苑,—應稱“樂游苑”才是,只因地勢軒敞,人們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處長安的東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覽。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shù)歉咄h,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jīng)登上幽州古臺,便發(fā)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羅列,那真是如同陸士衡所說“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墒,這次他驅(qū)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知此前提,則可知“夕陽”兩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這就和歷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著說的是: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時刻尤為令人驚嘆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或者,東坡的“閑庭曲檻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蕩春!”庶乎有神似之處吧?可惜,玉溪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溪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細味“萬樹鳴蟬隔斷虹”,既有斷虹見于碧樹鳴蟬之外,則當是雨霽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贝蠹s此二語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寫照,故屢于登高懷遠之際,情見乎詞。那另一次在樂游原上感而賦詩,指羲和日御而表達了感逝波,惜景光,綠鬢不居,朱顏難再之情—這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zhí)著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若將這種情懷意緒,只簡單地理解為是他一味嗟老傷窮、殘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獲玉溪之詩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賞析難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討,以期近是。(周汝昌)
樂游原賞析10
樂游原①
向②晚意不適③,
驅(qū)車④登古原⑤。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唐·李商隱⑥
注釋
、贅酚卧河斡[地名,地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市)城南。
②向:臨近。
、鄄贿m:不悅,不快樂。
④驅(qū)車:駕車。
⑤古原:指樂游原。
⑥李商隱(公元813-858年),唐代詩人,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縣)人。
解讀翻譯
臨近傍晚,覺得心情不好,
駕著馬車,登上了樂游原。
夕陽下的風景,無限美好,
可惜接近黃昏,美好的時光太短暫。
賞析
這首詩寫了詩人傍晚登上樂游原的所見所感,抒發(fā)了光陰消逝、難以建功立業(yè)的惆悵傷感的情懷。
詩人一開始就寫出傍晚時心情很不愉快,于是駕車來到樂游原上,希望美麗的景色能排解心中的苦悶。后兩句寫到了詩人的所見所感,“夕陽無限好”一句,展現(xiàn)了古原上的美好景色,氣勢蒼茫,視野開闊,在夕陽的'映照下,樂游原上的一切令人感動和陶醉。但與此同時,詩人也由衷地感嘆“只是近黃昏”。
詩歌語言通俗易懂,最后兩句形象深刻,表達了人們對于時間流逝的感慨,被廣為傳誦。
作業(yè)題
這首詩里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美好的景物都不長久,那么,你知道的詩句里面有沒有贊美夕陽的呢?如果有,找出來讀一讀。
擴展閱讀
樂游康在哪里?
樂游原,是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樂游原得名于漢代。早在20xx多年以前的秦漢時代,曲江池一帶就以風景秀麗而負有盛名。漢宣帝時,這里被稱為樂游苑。一次,漢宣帝帶著許皇后出游至此,迷戀于絢麗的風光,以至于“樂不思歸”。后來在此處建有樂游廟,樂游原就以廟得名。
在唐代,樂游原是長安城的最高點,地勢高而且平坦,是登高賞景的最佳之地。太平公主曾在此添造亭閣,營造了當時最大的私宅園林太平公主莊園。而現(xiàn)在,樂游原的南面有大雁塔、曲江池,上有青龍寺遺址,遺址內(nèi)還建有空海紀念碑、紀念堂,種植著多株名貴櫻花,是人們春游踏青的好去處。
樂游原賞析11
原文:
園廟何年廢,登臨有故丘。孤村連日靜,多雨及霖休。
常與秦山對,曾經(jīng)漢主游。豈知千載后,萬事水東流。
注釋: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向晚:傍晚。不適:不悅, 不快。古原:指樂游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近:快要。
譯文: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接近黃昏。
賞析:
玉谿詩人,另有一首七言絕句,寫道是:“萬樹鳴蟬隔斷虹,樂游原上有西風,羲和自趁虞泉〔淵〕宿,不放斜陽更向東!”那也是登上古原,觸景縈懷,抒寫情志之作。看來,樂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時來賞之地。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谿意緒不佳,難以排遣,他就又決意游觀消散,命駕驅(qū)車,前往樂游原而去。樂游原之名,我們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絕唱《憶秦娥》深深印在我們的“詩的攝相”寶庫中,那就是:“……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魤m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庇褙G恰恰也說是“樂游原上有西風”。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樂游原,創(chuàng)建于漢宣帝時,本是一處廟苑,—應稱“樂游苑”才是,只因地勢軒敞,人們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處長安的東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覽。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shù)歉咄h,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jīng)登上幽州古臺,便發(fā)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如若羅列,那真是如同陸士衡所說“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谿,又何莫不然?墒,這次他驅(qū)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知此前提,則可知“夕陽”兩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這就和歷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著說的是: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時刻尤為令人驚嘆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蛘,東坡的“閑庭曲檻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蕩春!”庶乎有神似之處吧?可惜,玉谿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谿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
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細味“萬樹鳴蟬隔斷虹”,既有斷虹見于碧樹鳴蟬之外,則當是雨霽新晴的景色。玉谿固曾有言曰:“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贝蠹s此二語乃玉谿一生心境之寫照,故屢于登高懷遠之際,情見乎詞。那另一次在樂游原上感而賦詩,指羲和日御而表達了感逝波,惜景光,綠鬢不居,朱顏難再之情—這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zhí)著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若將這種情懷意緒,只簡單解為是他一味嗟老傷窮、殘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獲玉谿之詩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賞析難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討,以期近是。
樂游原賞析12
《樂游原》是作者贊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達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借此抒發(fā)一下內(nèi)心的無奈感受。
登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注釋】
向晚:傍晚。
古原:指樂游原,漢宣帝修建的游覽地,在陜西長安城南。
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陶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著名詩篇《樂游原》正是他心境郁悶的真實寫照。
意: 感到
不適:不悅, 不快。
近:快要
翻譯一:
傍晚時分心情郁悶,于是驅(qū)車來到京都長安城東南的樂游原。只見夕陽放射出迷人的余暉,然而這一切美景將轉(zhuǎn)瞬即逝,不久會被那夜幕所籠罩。
翻譯二:
臨近傍晚時分,覺得心情不太舒暢;
駕車登上樂游原,心想把煩惱遣散。
看見夕陽無限美好,一片金光燦爛;
只是將近黃昏,美好時光終究短暫。
翻譯三:
傍晚以至,我心中有些不愜意,于是就乘坐馬車,到古時的樂游原上游玩。這時望見將要西落的太陽,落日余暉灑向大地,無限美好,可惜已近黃昏,美好的太陽也就漸行漸遠了。
句 解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傍晚時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詩人心緒不佳,于是駕著車登上樂游古原。樂游原曾為秦宜春苑,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在此修樂游廟,又名樂游苑;到李商隱時,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故稱“古原”。詩人一開始就道出心中的“不適”,作為這首詩的大背景。他的那種感覺似乎非常強烈,以致無法靜中獨處,無法獨步徘徊,而要到一個更高更開闊的地方去排遣,似乎只有在一個更大的環(huán)境中,他才能暫時抒解抑郁,釋放自己。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登高望遠,壯偉的長安城闕和秀美的山川田野,都沐浴在夕陽的金色余輝之中。詩人精神為之一振,不禁由衷地發(fā)出感嘆:這夕陽真是無限的美好。∪欢,正當陶醉之際,生性敏感的詩人又不禁悲嘆起來:太陽就要落山了,這無限的美麗轉(zhuǎn)瞬即逝,只可惜好景不長!詩人想要挽留它,卻又無能為力,心中又添悵惘惋惜之情。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每當?shù)歉咄h,常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感慨萬千。陳子昂一登上幽州古臺,便發(fā)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詩人的初衷只是想排遣心中的不快,但終不免生出新的感慨。這種感傷當然不僅針對夕陽,至于它意味著什么,就留給讀者去品味了。
這一聯(lián)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好似漫不經(jīng)心,尋常道來,細細體味卻有著無窮之意。正是在這有意無意之間、不即不離之際,詩歌的內(nèi)涵和意韻大大增加。
賞析一
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游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于是發(fā)乎感慨。有人認為夕陽是嗟老傷窮、殘光末路之感嘆;也有人認為此為詩人熱愛生命、執(zhí)著人間而心光不滅,是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千百年來,此兩種觀念爭論不休,莫衷一是。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是說:傍晚時分我心情抑郁,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跋蛲怼敝柑焐旌诹耍安贿m”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肮旁本褪菢酚卧,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游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后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盁o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zhuǎn),轉(zhuǎn)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fā)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fā),也是對時代所發(fā)出的感嘆。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借此抒發(fā)一下內(nèi)心的無奈感受。
幼時讀李商隱這首《樂游原》,便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卻不知為何,F(xiàn)在回頭想想,應當是因詩的意象使內(nèi)心產(chǎn)生共鳴,從而由內(nèi)至外心生出一種孤傲、寂寞、寥落之感,但是內(nèi)心又還有所向,有所托。總而言之,是一種復雜的心理。
這僅是我個人的看法,而一些專家品讀此詩時,則是說從詩中看到了灰色的朦朧,看到了逐漸黯淡的夕陽。不知李商隱是在哀嘆自己的不得意,還是在哀嘆唐王朝的日暮途窮。
由此得出的商隱詩境顯然低沉了許多,既沒有初唐時代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時那樣雄渾慷慨而又意氣風發(fā),也沒有杜甫“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钡某劣纛D挫和悲涼…
但我仍是覺得詩中又隱隱留下了美麗的向往與希望的影子。
難道此詩盡可使心境不同的讀者讀出不同的感情嗎?若是如此,真可算是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了!
無怪周汝昌先生賞析這首詩時動情地說:“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刻尤為令人驚嘆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
賞析二
玉溪詩人,另有一首七言絕句,寫道是:“萬樹鳴蟬隔斷虹,樂游原上有西風,羲和自趁虞泉〔淵〕宿,不放斜陽更向東!”那也是登上古原,觸景縈懷,抒寫情志之作?磥恚瑯酚卧撬厮钕、不時來賞之地。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緒不佳,難以排遣,他就又決意游觀消散,命駕驅(qū)車,前往樂游原而去。 樂游原之名,我們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絕唱《憶秦娥》深深印在我們的“詩的攝相”寶庫中,那就是:“……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魤m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庇裣∏∫舱f是“樂游原上有西風” 。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樂游原,創(chuàng)建于漢宣帝時,本是一處廟苑,—應稱“樂游苑”才是,只因地勢軒敞,人們遂以“原”呼之了。
此苑地處長安的東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覽。 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shù)歉咄h,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jīng)登上幽州古臺,便發(fā)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羅列,那真是如同陸士衡所說“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墒,這次他驅(qū)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知此前提,則可知“夕陽”兩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這就和歷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
所以他接著說的是: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時刻尤為令人驚嘆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蛘,東坡的“閑庭曲檻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蕩春!”庶乎有神似之處吧? 可惜,玉溪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溪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 細味“萬樹鳴蟬隔斷虹”,既有斷虹見于碧樹鳴蟬之外,則當是雨霽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贝蠹s此二語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寫照,故屢于登高懷遠之際,情見乎詞。那另一次在樂游原上感而賦詩,指羲和日御而表達了感逝波,惜景光,綠鬢不居,朱顏難再之情—這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zhí)著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若將這種情懷意緒,只簡單地理解為是他一味嗟老傷窮、殘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獲玉溪之詩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賞析難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討,以期近是。
樂游原賞析13
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古詩簡介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歌《樂游原》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稑酚卧肥亲髡哔澝傈S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達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借此抒發(fā)一下內(nèi)心的無奈感受。
翻譯/譯文
臨近傍晚時分,覺得心情不太舒暢。
駕車登上樂游原,心想把煩惱遣散。
看見夕陽無限美好,一片金光燦爛。
只是將近黃昏,美好時光終究短暫。
注釋
1、樂游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nèi)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游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漢初年!稘h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游苑”。也就是說,樂游原本名“樂游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chǎn)后死去葬于此,因“苑”與“原”諧音,樂游苑即被傳為“樂游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后葬長安縣樂游里,立廟于曲江池北,曰樂游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據(jù)葛洪《西京雜記》載,“樂游原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又“風在其間,長肅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為“懷風”,時人也謂之“光風”或稱“連枝草”?梢,玫瑰和苜蓿都是樂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樂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于覽勝,文人墨客也經(jīng)常來此做詩抒懷。唐代詩人們在樂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璣絕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李商隱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陶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著名詩篇《樂游原》正是他心境郁悶的真實寫照。
3、意:感到
4、不適:不悅,不快。
5、近:快要
賞析/鑒賞
思想感情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盡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這首詩就很好的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游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于是發(fā)乎感慨。有人認為夕陽是嗟老傷窮、殘光末路之感嘆;也有人認為此為詩人熱愛生命、執(zhí)著人間而心光不滅,是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千百年來,此兩種觀念爭論不休,莫衷一是。
古詩賞析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是說:傍晚時分我心情抑郁,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跋蛲怼敝柑焐旌诹耍安贿m”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肮旁本褪菢酚卧陂L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游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后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盁o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zhuǎn),轉(zhuǎn)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fā)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fā),也是對時代所發(fā)出的感嘆。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借此抒發(fā)一下內(nèi)心的無奈感受。
幼時讀李商隱這首《樂游原》,便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卻不知為何。現(xiàn)在回頭想想,應當是因詩的意象使內(nèi)心產(chǎn)生共鳴,從而由內(nèi)至外心生出一種孤傲、寂寞、寥落之感,但是內(nèi)心又還有所向,有所托?偠灾,是一種復雜的心理。
這僅是我個人的看法,而一些專家品讀此詩時,則是說從詩中看到了灰色的朦朧,看到了逐漸黯淡的.夕陽。不知李商隱是在哀嘆自己的不得意,還是在哀嘆唐王朝的日暮途窮。
由此得出的商隱詩境顯然低沉了許多,既沒有初唐時代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時那樣雄渾慷慨而又意氣風發(fā),也沒有杜甫“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沉郁頓挫和悲涼…
但我仍是覺得詩中又隱隱留下了美麗的向往與希望的影子。
難道此詩盡可使心境不同的讀者讀出不同的感情嗎?若是如此,真可算是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了!
無怪周汝昌先生賞析這首詩時動情地說:“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刻尤為令人驚嘆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
樂游原賞析14
【原文】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將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所作。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軍事家;曾祖杜希望為唐玄宗時的邊塞名將;祖父杜佑則是中唐時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學家,歷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絕佳,而且頗有政治才能,一心想報效國家。他曾在京都長安任吏部員外郎,職位清閑,難有作為。他不想這樣無所事事地虛度年華,所以這次請求外放,得到批準后,便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心情。
【賞析】
在唐人七絕中,也和在整個古典詩歌中一樣,以賦、比二體寫成的作品較多,興而比或全屬興體的較少。杜牧這首詩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興體寫法,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余”的名篇。
這首詩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宣宗大中四年)將離長安到湖州(即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時所作。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游覽勝地。
杜牧不但長于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員外郎,投閑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對于這種被迫無所作為的環(huán)境,他當然是很不滿意的。詩從安于現(xiàn)實寫起,反言見意。武宗、宣宗時期,牛李黨爭正烈,宦官擅權,中央和藩鎮(zhèn)及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都有戰(zhàn)斗,根本算不上“清時”。詩的起句不但稱其時為“清時”,而且進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點明“閑”與“靜”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愛孤云之閑見自己之閑,愛和尚之靜見自己之靜,這就把閑靜之味這樣一種抽象的感情形象地顯示了出來。
第三句一轉(zhuǎn)。漢代制度,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之類。唐時刺史略等于漢之太守。這句是說,由于在京城抑郁無聊,所以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長江,東南是東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轉(zhuǎn)。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長安西邊醴泉縣的`九嵏山。古人離開京城,每每多所眷戀,如曹植詩:“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nèi)傷。”(《贈白馬王彪》)杜甫詩:“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至德二載自京金光門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傳誦人口之句。
但此詩寫登樂游原不望皇宮、城闕,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獨望昭陵,則是別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國,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賢是舉,則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當前國家衰敗的局勢,自己閑靜的處境來,而深感生不逢時之可悲可嘆了。詩句雖然只是以登樂游原起興,說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寫一字,但其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nèi)。寫得既深刻,又簡練;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謂“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樂游原賞析15
原文: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朝代:唐朝
作者: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太平時閑游有趣卻是無能,閑愛天上孤云安靜愛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吳興上任,樂游原上再望望風雨昭陵。
注釋
⑴吳興:即今浙江省湖州市。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游覽勝地。
、啤扒鍟r”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閑情。
、且击猓╤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將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所作。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軍事家;曾祖杜希望為唐玄宗時的邊塞名將;祖父杜佑則是中唐時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學家,歷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絕佳,而且頗有政治才能,一心想報效國家。他曾在京都長安任吏部員外郎,職位清閑,難有作為。他不想這樣無所事事地虛度年華,所以這次請求外放,得到批準后,便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心情。
【樂游原賞析】相關文章:
樂游原 / 登樂游原原文及賞析09-01
樂游原賞析12-04
《登樂游原》賞析04-08
登樂游原原文及賞析08-18
樂游原賞析15篇12-08
樂游原賞析(通用15篇)12-10
樂游原賞析集合15篇12-11
《登樂游原》賞析(15篇)04-08
《登樂游原》賞析15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