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賞析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賞析1
藉甚宣城郡,風流數(shù)貢毛。
霜林收鴨腳,春網(wǎng)薦琴高。
共理須良守,今年輟省曹。
平生割雞手,聊試發(fā)硎刀。
試說宣城郡,停杯且細聽。
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
。慷栘S圩戶,桁楊臥訟庭。
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jīng)。
譯文
宣城郡多么負有盛名,第一風流要數(shù)進貢的紫毫筆。
秋霜下林中鴨腳形的銀杏葉落滿,春日里絲網(wǎng)將獻出名喚琴高的鯉魚。
共同治理政事須是賢良太守,今年你不再做京都的官吏。
古詩百科~平生材大用小一向以牛刀割雞,這一次且再試一試你新磨的刀具。
我試著說一說宣城郡,請你暫且停杯細聽。
黃昏中一彎明凈的宛溪環(huán)繞樓閣,春日里部將簇擁著你宴飲在昭亭。
水稻茁壯,圩田的農(nóng)家生活富裕,刑具閑臥法庭,你理政簡易清明。
你將追蹤風流太守謝朓歡歌妙舞,還不時吟誦王羲之用來換鵝的《道德經(jīng)》。
注釋
舅氏野夫:《山谷集》題下注“李莘”。李曾官屯田郎中、知宣州,其余未詳。宣城:今屬安徽。
藉甚:謂聲名甚大。藉,同“籍”。
貢毛:指紫毫筆。霜林:一作“林霜”。鴨腳:木名,即銀杏,以樹葉似鴨腳而名。
薦:獻。琴高:《搜神記》及劉向《列仙傳》謂琴高為戰(zhàn)國趙人,能鼓琴,為宋康王舍人,學修煉長生之術,游于冀州涿城之間。后入涿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某日返。至時,高果乘赤鯉而出,留一月余,復入水去。此借指鯉魚。
理:指治理政事。
輟(chuò):中止。省曹:謂京官。省,官署名,指京師官署,如尚書、中書、門下各官署皆設于禁中,因稱省。曹,古時分職治事的官署或部門。
割雞手:比喻大材小用,沉淪下僚。
發(fā)硎(xíng)刀:硎,磨刀石。
明宛水:為“宛水明”的倒文。宛水,指宛溪,源出安徽宣城縣東南的嶧山,東北流為九曲河,折而西,繞城東,叫宛溪。
騎(jì):一人一馬曰騎,此指州太守部屬。簇(cù):猶言“簇擁”,眾人護衛(wèi)或圍著。昭亭:宣城北有昭亭山,昭亭當筑于山上。
。╞à)稏(yà):稻名。豐圩(xū)戶:使圩戶豐足。圩戶,指佃種圩田的農(nóng)戶,江淮多洼地,田邊筑堤防水,稱圩田。
桁(héng)楊,加在犯人頸上或腳上的大型刑具。庭,訴訟案件的地方,猶今之法庭。
謝公:指謝朓(464—499年),南朝齊陳郡陽夏人,字玄暉,與謝靈運同族,稱小謝。曾任宣城太守,世稱謝宣城。善草隸,工五言詩,為“永明體”主要詩人,以山水詩最為著稱。宣城北二里有謝公亭。此處借喻山谷舅氏李莘,謂其文采風流可比謝朓。
換鵝經(jīng):即指老子《道德經(jīng)》。
賞析
第一首詩贊美了宣城物產(chǎn)的豐饒、景色的清嘉,并特別將土產(chǎn)的紫毫筆冠以“風流”的名號,暗指歷代文人曾用此寫下名詩佳篇,流傳不朽。詩中又以調(diào)侃的.口吻,說詩人舅氏往任太守,如以牛刀割雞,一則嘆其大材小用,一則贊其理政游刃有余。全詩多用借語、典故,顯示其“無一字無來處”的特點。
首聯(lián)“試說宣城郡,停杯且細聽”,寫在酒宴上告別,談到舅舅李公擇要去的地方,詩人便來了勁,一古腦兒倒出宣城的情況,讓人們停住酒杯聽他按照預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講。此聯(lián)是側(cè)面總寫,提起人們對宣城了解的興趣。
頷聯(lián)“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寫了宣城的山水。春天來了,“山晚望晴空”的謝朓樓被清亮明靜的宛溪河纏繞著,更顯得高聳雄偉,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擁圍攏著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南齊詩人謝眺《游敬亭山》詩有“茲山亙百里,合杳與云齊,隱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棲!钡拿枥L;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臨此地,且留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边@聯(lián)的“明”與“簇”,皆活用看動詞。
頸聯(lián)“罷稏豐圩戶,桁楊臥訟庭”,寫了宣城是一個天然的糧倉,是一個講究法治的地方。前句意思是說,圩戶的種田人家,家家戶戶五谷豐登。后句寫犯了罪就要處治,處治是依法律程序,不能亂來。“桁楊臥訟庭”,是一種有序的審判。當時黃庭堅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點刑獄,故黃庭堅用依法律程序來說事。
尾聯(lián)“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jīng)”,是寫宣城民風淳樸,歌舞升平,講求道德與教化。謝公謝眺,在宣城任太守時他“勤于郡治、勸民教士、關心農(nóng)政”,給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稱為“謝宣城”。歌舞處,指謝朓樓,那里歌舞升平,人民生活安逸。這些樓臺歌舞是一種教化,時時煥起人們的道德良心。此聯(lián)意下,一個地方的治理應該像宣城那樣和諧安定,稻熟年豐。
第二首詩詠贊宣城山明水秀的佳麗風光,并以想象之筆寫出舅父到任后受到民眾擁戴、歌舞歡欣的景象,以及百姓富足、政事簡易清明的情形。且以曾在此地做官的謝脁來比喻舅父的文采風流,還特別用王羲之故事點明其淡泊心境。全詩筆法簡煉,內(nèi)涵豐富,雖未全脫送人上任的陳套,但因詩中多寫入當?shù)孛麆、人物,平易親切。
黃庭堅是北宋詩的大家,造詣很高,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黃庭堅在文學藝術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隨人后的。他作詩時,態(tài)度鄭重,精心結(jié)撰。第一首,開頭似敘事,接下來作描敘,中間兩聯(lián)對仗工整,活用名詞、動詞為形容詞,講究字眼的錘煉,他通過奇特的意象、新穎的比喻和使事用典,達到了停杯細聽說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種峭拔生新的藝術效果。這種以敘述為詩、以議論為詩、以理趣為詩的獨特藝術手法顯示出他獨特的個性風貌。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可能作于元豐八年(1085年),時黃庭堅舅父李莘知宣州,黃庭堅以此二詩相贈。
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賞析2
原文:
試說宣城郡,停杯且細聽。
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
罷稏豐圩戶,桁楊臥訟庭。
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jīng)。
賞析:
1061年(嘉佑六年),在黃庭堅十六歲時,他的舅舅李常到淮南做官,因為黃庭堅14歲父親去世,他便跟隨舅父李常讀書。李常家藏書上萬卷,李常耳提面命,使他學業(yè)日進。黃庭堅幼年‘警悟’,文思敏捷,讀書過目成誦,舅李公擇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驚以為一日千里。有一次,李常要去宣城,黃庭堅寫了這首五律《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告訴他宣城的情況。
首聯(lián)“試說宣城郡,停杯且細聽”,寫在酒宴上告別,談到舅舅李公擇要去的地方,詩人便來了勁,一古腦兒倒出宣城的情況,讓人們停住酒杯聽他按照預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講。此聯(lián)是側(cè)面總寫,提起人們對宣城了解的興趣。
頷聯(lián)“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寫了宣城的山水。春天來了,“山晚望晴空”的謝朓樓被清亮明靜的宛溪河纏繞著,更顯得高聳雄偉,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擁圍攏著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南齊詩人謝眺《游敬亭山》詩有“茲山亙百里,合杳與云齊,隱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棲。”的描繪;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臨此地,且留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边@聯(lián)的“明”與“簇”,皆活用看動詞。
頸聯(lián)“罷稏豐圩戶,桁楊臥訟庭”,寫了宣城是一個天然的糧倉,是一個講究法治的地方!傲T稏豐圩戶”,罷稏,又稱?稏,稻名。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千章云木鉤辀叫,十里溪風罷稏香!必S,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與下句的動詞“臥”相對。圩戶,耕種圩田的農(nóng)戶。楊萬里《過廣濟圩三首》:“圩田歲歲鎮(zhèn)逢秋,圩戶家家不識愁。夾路垂楊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州!边@句意思是說,圩戶的種田人家,家家戶戶五谷豐登!拌鞐钆P訟庭”,桁楊,古代用于套在囚犯腳或頸的一種枷。訟庭,公堂法庭。犯了罪就要處治,處治是依法律程序,不能亂來。“桁楊臥訟庭”,是一種有序的審判。當時黃庭堅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點刑獄,故黃庭堅用依法律程序來說事。
尾聯(lián)“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jīng)”,是寫宣城民風淳樸,歌舞升平,講求道德與教化。謝公,指謝眺,在宣城任太守時他“勤于郡治、勸民教士、關心農(nóng)政”,給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稱為“謝宣城”。歌舞處,指謝朓樓,那里歌舞升平,人民生活安逸。這些樓臺歌舞是一種教化,時時煥起人們的道德良心。換鵝經(jīng),指《黃庭經(jīng)》,或《道德經(jīng)》。此聯(lián)意下,一個地方的治理應該像宣城那樣和諧安定,稻熟年豐。
黃庭堅是北宋詩的大家,造詣很高,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黃庭堅在文學藝術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隨人后的。他作詩時,態(tài)度鄭重,精心結(jié)撰。這首詩,開頭似敘事,接下來作描敘,中間兩聯(lián)對仗工整,活用名詞、動詞為形容詞,講究字眼的錘煉,他通過奇特的'意象、新穎的比喻和使事用典,,達到了停杯細聽說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種峭拔生新的藝術效果。這種以敘述為詩、以議論為詩、以理趣為詩的獨特藝術手法顯示出他獨特的個性風貌。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及賞析03-26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及賞析09-03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原文、注釋及賞析03-23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原文及賞析03-22
永某氏之鼠原文及賞析04-02
送孟東野序原文及賞析03-05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原文及賞析03-04
送魏萬之京原文及賞析02-24
送魏萬之京原文及賞析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