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臺山的導游解說詞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需要使用解說詞的場合越來越多,解說詞有解釋、深化、概括的作用。那要怎么寫好解說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臺山的導游解說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臺山的導游解說詞 篇1
該寺古稱普寧寺,明永樂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來華傳教,應沼十大善殿講經論法,深得永樂皇帝的欣賞,敕封其為“圓覺妙應輔國光范大善國師”,賜給金印、旌幢,讓其到五臺山講經、室利沙在五臺山就住在顯通寺。明宣德初,室利沙又被召人,奉旨講法。佛事活動告一段落后,請旨歸山,沒有得到皇帝的準旨。誰料就在請旨未準的第二天,室利沙無疾而亡。佛教稱為圓寂。宣德皇帝聞訊后,深感痛悼,降旨御祭火化,并將其舍利于一分為二,建塔珍藏。一塔在今北京,并建真覺寺;一塔在五臺山,建寺曰圓照寺。至今室利沙的舍利塔仍保存完好,屹立寺內。塔為藏式磚塔,塔基略成方形,塔高5米,涂白色,潔白耀眼。四角各建小塔1座,形成五塔共峙的形態(tài),造形奇特,蔚為壯觀。
大圓照寺是一座700年的古寺,坐落在佛教圣地五臺山臺懷鎮(zhèn),靈鷲中峰。圓照寺現(xiàn)為山西省省重點保護寺院,因坐落的地勢稍高,所以顯得格外開朗。此寺北仰菩薩頂、廣宗寺,南瞰顯通寺、塔院寺,東眺黛螺頂、善財洞,西望壽寧寺、三塔寺,居群宇之中心,傲天地崔嵬。平面布局南北長,東西窄,依山勢而建,呈一棗核形,占地面積12600余平方米,共有各種建筑物八十多間。
圓照寺的山門與眾不同,一般寺廟的山門是“三門”,而這里的山門是“五門”,稱為“五朝門”,是五臺山寺廟中獨一無二的山門。進山門,寺前有石獅一對,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內塑四大金剛,柱子上懸一本聯(lián):“出則弘稱,六度化七趣,同歸正黨”;“人以德量,三脫疑四圣,共證泥洹”。
第二座大殿是大佛殿,為此寺的正殿。為什么不像其它寺廟有具體名稱呢?原來,明代五臺山絕大部分寺廟是青廟,俗稱和尚廟。而新建的圓照寺屬黃廟,就是后來俗稱的喇嘛廟。殿外左角,嵌有文殊菩薩化成貧女赴齋的'偈像石碑一通,碑中還刻有四句偈語,與塔院寺文殊發(fā)塔的傳說內容一樣。傳說文殊菩薩在塔院寺“無遮大會齋”上化成貧女乞食,施發(fā)以后。即在圓照寺上空顯示真容,故在此處立碑造像。正殿后,有藏式白塔一座,高五丈,四角各設小塔,造型奇特。圓照寺的聲譽大,就在這座塔上,它是中國和尼泊爾佛教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塔中藏有尼泊爾高增室利沙的舍利子。明永樂年間,西藏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弟子降全曲爾計來五臺山弘揚黃教佛法,就住在此寺。所以,圓照寺又是五臺山佛教圣地黃教流傳開來的圣寺。
第三座殿稱都剛殿。都剛,亦稱僧錄,是佛教界增教名,后秦始置,后廢;唐重置,負責掌握全國寺觀、僧籍以及增官補授事宜。因唐代五臺山佛教最盛,所以佛教內部沿用此詞。都剛殿,足供奉室利沙的殿堂。中軸線兩側,皆為側樓、配樓、廂房、僧舍。
另外大殿內文殊菩薩,帝釋天,大梵天,護法金剛等佛像高大,比例適度,衣紋流暢,面目清秀圓潤,神態(tài)端莊嫻雅,在五臺山諸寺中塑工也是少見的精品。
五臺山的導游解說詞 篇2
廣化寺在臺懷鎮(zhèn)營坊村北端,北鄰五臺山尼眾律學院普壽寺,東面為潺潺流水清水河。北高南低,視野開闊。
廣化寺歷史悠久,是五臺山著名的華嚴道場,在其后殿后至今還保存著一座北宋元豐三年(1080)的一座八角單亭閣式石塔。塔身正面下部刻一方門,門之兩側下方還雕有兩位金剛,門之上方為一豎匾,上書“宋故金壇郎十宮德之塔”,字體剛勁有力,似為瘦金體。該塔通身由青石雕成,雕刻華麗細膩,十分典雅精致。具有頗高的學術價值。
廣化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3200平方米,F(xiàn)有殿堂6間,房間60余間。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內供面善口笑的彌勒佛,背后為韋馱菩薩,兩山墻間為單檐四阿頂,前出廊。佛壇上,中供文殊,側為普賢,觀音,合稱“三大士”。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這里的`十六尊者石刻,每位尊者均雕刻于一塊石板之上,高1米,寬0.5米,黑底白線,異常醒目,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后殿為二層樓房,單檐硬山頂,五開間,面寬12.4米,進深9.6米。兩旁為耳房,原為供奉五方文殊的殿宇,現(xiàn)正在按照原樣恢復。
廣化寺昔為華嚴道場,繼為章嘉佛爺的六處之一,現(xiàn)在阿旺金巴的住持下將變?yōu)橐蛔屡d的黃教寺廟。
五臺山的導游解說詞 篇3
五臺山佛母洞,也名千佛寺,在臺懷鎮(zhèn)南12.5千米的南臺東南麓!肚鍥錾街尽肪矶f,嘉靖末年,道方和尚夜游至此時,看見神燈點點,隨入洞內,見玉佛萬尊,森列其中;同時又聽到洶涌澎湃的波濤之聲,遂心生怖畏,不得不出去。于是,他就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并發(fā)愿造像建寺。剎那間,忽見神燈一盞,他循光而出。后于此造像建寺,名曰“千佛寺”。
該寺原有下殿3間,內供觀音塑像、木雕韋馱像各一尊文殊銅像10尊。另有文珠殿、伽藍殿、地藏殿、天王殿和禪房等建筑。寺內石壁上有一天然山洞,寬5米,高4米,深17米,分為內外兩洞,內小外大,外有石雕毗盧遮那佛和四方佛。兩洞間有一小孔,僅僅能容一人通過,需要姿勢正確;否則難以入內。內洞為葫蘆形狀,洞壁的`鐘乳石形狀極似婦女的肋骨和五臟六腑。所以,朝山拜佛者進入此洞名為“投入佛胎”,出洞為“佛母重生”。因此佛教徒說,進入此洞,可以消除煩惱罪孽,獲得重生。于是中外游人特別是僧尼喇嘛,凡是來五臺山者,者爭先恐后到此一游,爭取由摩耶夫人佛母重生一次。
五臺山的導游解說詞 篇4
五臺山佛塔。位于塔院寺內。磚石結構,明代建筑,喇嘛式塔。
佛教界稱其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略稱“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因其通體皆白,五臺山民間俗稱“五臺山大白塔”略稱“大白塔”。明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遣使迎西域高僧葛哩麻入京,敕封為大寶法王大善自在佛。后往五臺山大顯通寺。永樂五年(1407),奉旨對寺內原塔進行了重建。民間傳說,原塔為元代建,喇嘛式,石質,較小。這次重建,改為磚石結構,規(guī)模宏大。據寺碑記載,當時共動用各類“官員、匠役、人共達二萬余人”。使用了“磚百萬,基石千塊,灰數千石”。明嘉靖十七年(1538)對大白塔進行了維修。據寺碑記載,除“添新磚三萬,用灰三千石”外,還使用“晉礬千斤”,用“小黃米三十石煮汁和灰”。明萬歷七至十年(1579—1582),神宗皇帝母親,慈圣宣文明肅皇太李娘娘,為國祈福,自己掏腰包,又遣使對大白塔進行了大型修建。
《清涼山志》描述新修之塔“基至黃泉,高二十一丈,圍二十五丈,狀如藻瓶,上十三層。寶瓶高一丈六尺,鍍金為飾。覆盤圍七丈一尺,幣以垂帶,懸以金鈴!毙滦藓蟮乃Q為“大慈延壽寶塔”,略稱為“大寶塔”。以后雖然多次維修,均屬小型動工,大白塔仍保持明建風貌。大白塔地上部分一開始是用磚石建成的方形臺基。高1.7米,圍125米,四面廊墻,嵌功德碑,四角建亭。正中為臺座,八角形,圍有廊。有臺階可登臨臺座上端。臺座上部正中,為亞字形須彌座,八角形,石質。須彌座與塔肚之間,有一圈仰蓮。塔肚四方各嵌四面銅鏡。塔肚與十三天之間,又是一屋須彌座形式的'結構,各角掛一個風鈴,分三屋,總數為一百零八。十三天上置銅覆盤,覆盤上是銅質塔剎。塔剎形狀,呈縮小了的白塔樣。塔的外部,用白灰覆抹?瓷先嵃谉o霞。1981年實測,大白塔地上部分高56.4米,按《清涼山志》記數推算,底下基礎近10米,大白塔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被譽為“清涼第一圣境”。在全國喇嘛式磚塔中,被公認為明時期的代表作。今天,大白塔已經成了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的象征。明晉陽王道行詩贊大白塔:“浮圖屹立奠坤儀,從此群山勢盡卑。百丈高僧無我相,萬年夫子競檀施。輪光遍照星河影,金色渾成世界奇。借問曼殊何處是,欲從言下決狐疑!
五臺山的導游解說詞 篇5
吉祥寺,原名古佛庵,創(chuàng)于唐代,思曇和尚重建,離塵和尚繼修。明弘治年間,比丘尼凈玉易庵為鐵瓦殿。明末三昧和沿開始傳戒。清雍正三年(1725),欽命督理五臺山札薩克大喇嘛羅藏陳盆鼎新寺宇,更名法祥寺,俗稱清涼橋叢林。1953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山西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能海法師于此弘律傳戒,又謂吉祥律院。
吉祥寺位于中臺南臺麓溪上,在繁峙縣巖頭鄉(xiāng)富家莊吉祥溝。寺宇坐北向南,占地2600平方米。北有羅漢屏,南有說法臺,東西兩峰飛翼夾鋪,上出瀑布流泉,奇花錦繡,碧草芬芳,游人至此,莫不禮謁。
寺內原有山門、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和東西配殿、堂殿、禪房、僧舍、經房、方丈院等建筑,F(xiàn)在的主要建筑是大雄寶殿5間,內供橫三世佛,兩山間為十八羅漢,像設莊嚴,金碧輝煌。文殊殿5間,內供普賢、文殊、和觀音三大士,法像造型優(yōu)美,神態(tài)莊重慈祥。燈籠文殊殿3間,內供脫紗燈籠文殊騎虎尊像。燈籠文殊身著袈裟,面帶笑容,銀須飄灑,衣紡流暢,手提紅燈籠,坐在虎背上,姿勢優(yōu)美,神態(tài)自然,活似一位現(xiàn)實生活中的.長者。若要站在佛像面前,倍感和藹親切;若要左右移動,便會覺得他那睿智的眼睛在隨你轉動,栩栩如生,瑞相天成,怪不得許多游人跋山涉水也要到此禮拜燈籠文殊。在殿院兩側為方丈院、禪院、經房、僧舍,計50余間。經房內有《大下藏》、《磧砂藏》、《頻伽藏》、《龍藏》和《續(xù)藏》,專供僧人借閱研究。在文殊殿前還有一座造型優(yōu)美的覆缽式白塔及清代石碑2通。此外,在該寺各殿中,都有幾尊帶有密宗特點的造像,是該寺為密宗道場的表象。
五臺山的導游解說詞 篇6
在憨山大師打坐石一米處,有一塊方圓一米的石頭,平整光潔而且非常規(guī)格,可容一人端坐,人稱“侍者石”,意思是憨山大師的侍者打坐的地方。距離打坐石與侍者石200米處的溝底小溪邊有一塊石頭酷似床鋪,經丈量,長3米,寬0.6米,并配有兩塊小石,又似天然枕頭,名曰:“大師臥石”,小溪清澈亮麗,波光粼粼,人稱“大師洗衣澡池”。憨山大師打坐完了,困乏了,就隨同他的侍者走到這里洗浴休息,這地方的神奇且不必說,單就這清幽寧靜的去處,便可深切體悟僧家戒定慧之根本。在這里打坐念誦,立方可以進入一種不可思議的禪定狀態(tài),即使是凡夫俗子,也能夠驅塵滌垢,解除煩惱,來這里觀光朝禮,才真是不虛此行。
佛手石位于憨山寺遺址的大殿后,這里林木密布,花繁草茂,一個緩坡上,突現(xiàn)一塊奇石,酷似人的手掌,拇指微屈,手掌平伸,似僧家在為遠方的來客指點迷津,人稱“佛手石”。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是能辨別清楚物體的'白天,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都可以看到這佛手的惟妙惟肖。相傳,很早以前妙德庵是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尼眾道場,這里經常有來自各地的尼僧參禪禮佛。那一年,來自各地僧尼一起祈求憨山大師打坐修行成就的地方,就見他們每早三時至晚十時不停地禮拜。當她們朝拜到第四十九天時,突然空中發(fā)出一聲巨響,這響聲一直在五臺山的上空回蕩,很久沒有消失,同時在廟頂庵村的妙德庵寺院在西南方向的山坡上出現(xiàn)了一只長3米、寬2.6米,連手腕都清晰可見的佛手。人們順著此手所指的方向望去。年輕的比丘驚奇的叫起來,看哪!只見遠方有一塊平坦的石頭不時地閃著金光,人們齊聲喊起來,看到了,看到了!可有位年老的比丘還是看不到。這時,這塊石頭就緩緩地向著人們移動,再移動,同時不停地放著金光。此刻,人們哭泣著、跳著,口中不停地喊著;佛啊,阿彌陀佛!此時老比丘望著望著,也說看到了,看到了。話音剛落,此石就不動了。
據說,佛手所指的石頭,便是當年憨山大師打坐成就地方,后被人們便稱其為“憨山大師打坐石”。
這塊打坐石長3.5米,寬2.5米,表面光潔平整,坐上去有種奇特的神清氣爽的感覺。細心的人們還會發(fā)現(xiàn),石頭表面曾有雕刻的大小不等的“王”字,不知出自何年何代,是誰家之手筆。
【五臺山的導游解說詞】相關文章:
導游解說詞02-23
武侯祠導游解說詞02-04
故宮導游的解說詞11-11
故宮導游解說詞03-16
北京導游解說詞03-29
導游解說詞范文02-05
導游解說詞14篇02-24
導游解說詞(14篇)03-26
沈陽故宮導游解說詞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