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致女兒的信教學設計案例
整體把握
一、主旨
《致女兒的信》是蘇霍姆林斯基寫給自己14歲的女兒的一封談論愛情問題的信。信中將愛情的圣潔、神圣準確而全面地表露在字里行間,將青春期孩子平日里“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的私秘很自然地擺在公眾的面前。
一個14歲的女孩子,當她心中剛剛有了朦朧的愛情的感覺的時候,她會渴望對愛情有更多的了解,然而對于她來說更多的往往是茫然和惶恐。對一個懵懵懂懂的孩子是很難用教條式的語言向其講述什么是愛情的,而面對女兒的問題不可回避,不能敷衍。于是,蘇霍姆林斯基通過書信的方式,用自己少年時代祖母所講述的一個與愛情有關的充滿詩意的故事,如話家常,引導女兒去思考,從而昭示了愛情的真諦。蘇霍姆林斯基通過書信讓女兒知道:你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父親年輕時也遇到過,從而讓女兒沒有怪異、驚慌、羞澀的感覺。愛情如歌,愛情的純潔美好,愛情的心理及生理意義等問題在信中也就自然地得到解說。
以智慧的頭腦、平等的身份與孩子一起思考問題、觀察問題、討論問題,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去學習和借鑒的。
二、結構
本文選取愛情內涵中 “美和力量”“忠誠”“心靈的追念”最重要的三個方面,以人的“情”與“性”的關系為線索,采用符合青少年心理特點、有利于青少年接受的民間傳說和童話故事常用的敘事模式,將這三個方面與愛情人生中的青年、中年、老年三個階段相對應,將一個復雜而深奧的命題――“愛情”的內涵形象地展示出來,層層推進,起伏有致。
故事以上帝三次視察人間為敘事框架,對這三次視察的描寫有必要的重復,又有變化和遞進:從人們的目光里,上帝分別發(fā)現了“一種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強調愛情是“人類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態(tài)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后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上帝態(tài)度的前后對比,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隨著故事的層層推進,愛情的主旨和真諦也逐漸顯現:真正的愛情必然伴隨著忠誠,是愛人之間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厭倦;真正的愛情也必然是心靈的交融與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致女兒的信》雖然飽含人生哲理,但從作者童年時代的往事說起,用故事說理,娓娓道來, 深入淺出,語言樸素、簡潔、自然、流暢,讀來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三、延伸
1.作者簡介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是烏克蘭(蘇聯(lián))卓越的教育家、教師、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后來擔任這所農村中學的校長長達32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享年不滿52歲,他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寫作,奇跡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面向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所有孩子們。他把自己的思想、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他的著作當中。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烏克蘭國內人人皆知并喜愛,而且在國外許多國家也被廣為出版,如眾所周知的《把心靈獻給兒童》《公民的誕生》《給兒子的信》以及某些論文和小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的輝煌成就給他帶來了很高的聲譽。1957年39歲時,他被選為俄羅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59年榮獲功勛教師稱號。他還榮獲兩枚列寧勛章,多枚烏申斯基獎章和馬卡連柯獎章。不少國家的教育領導機構和有影響的學術團體,紛紛邀請他出國講學。1968年他再次當選為蘇聯(lián)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同年6月被選為全蘇教師代表大會代表并榮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他作為一位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教育家被載入蘇聯(lián)史冊,成為世界著名教育家。
。ㄕ灾袊逃龍蟆吨刈x蘇霍姆林斯基》文/黃易青)
2. 蘇霍姆林斯基論愛情
我的小女兒,你看看,我不是無緣無故地向你講述我聰明的祖母給我講的故事,不是無緣無故地向你講述什么是愛情。我要預先提醒你,要讓你避免許多姑娘所犯的錯誤,他們?yōu)榇烁冻隽顺林卮鷥r,失掉了幸福、快樂、健康,甚至生命。人類的愛情不僅是美好的,忠實的,真誠的,而且是明智的,審慎的,機警的和嚴格要求自己的。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快樂和幸福。要記住,我的小女兒,記住在生活中不僅有美的和高尚的東西,遺憾的是還有邪惡、狡猾和卑鄙的行為。你不僅要有坦率的、善良的心腸,而且應當有一顆嚴肅、堅強、嚴格要求自己和他人的心。如果他沒有學會真正的愛,他仍然是一個野人。一個受過教育的野人比沒有受過教育的野人要危險一百倍。
有些青年人的感情是曇花一現的,他們不能真摯地、堅定地、長久地愛一個人。他們道德情操中的這種嚴重缺點,正是德育和美育工作中的缺點造成的。人的美,說得確切些,是外表美和心靈美的統(tǒng)一。如果一個人沒有嚴格的要求,那么他會很快地迷醉于外表美,隨后又大失所望。要認識到真正的美,不僅需要有正確的道德審美觀,而且要有對另一個人的關心、體貼和責任感。真正的愛情,意味著不僅是欣賞美,而且要培植美,創(chuàng)造美。
。ㄟx自蘇霍姆林斯基《愛情的教育》)
3.蘇霍姆林斯基論愛情(戈洛瓦諾夫)
他用了多年時間研究這個問題,他認為愛情問題是個性形成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他說得很對。人的全部道德觀念集中地表現在愛的情感里,表現在愛的內容和形式里。
蘇霍姆林斯基在學校執(zhí)教35年,這使他有機會細心觀察自己的學生在其個性形成的最活躍階段的許多情況。他不是憑從外部觀察所得的印象,而是作為一個經常過問這類事情的人,根據長期積累的經驗,全面地研究了兒童怎樣發(fā)育成長為少年、青年的過程,怎樣進入成人期,怎樣結婚,怎樣建立新的家庭關系,最后,他們怎樣生兒育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了學校。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即蘇霍姆林斯基)的家里也有孩子。他每天觀察他們,同妻子安娜·伊萬諾芙娜一道撫育他們成長。這種情況也為他思考“這個難以給予教育、且常被教師忽略的人的心靈深處這一隱秘地方”,提供了不少材料。
愛的欲望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在各民族的語言里,恐怕只有“母親”這個詞可以同它相提并論。愛的真正實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一種非同尋常的傾慕、依戀之情,直至情感在意識中排除自己,在另一個“我”中忘卻自己,而恰是在這種“排除”和“忘卻”中獲得了新我,并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另一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愛情是人類關系創(chuàng)造的花冠。隨著這種關系的建立,眼前出現許多美好事物,但主要是新的生活。帕夫雷什中學的教師們對愛情的看法是正確的。他們認為,“愛情屬于人的高級感情。年輕一代德育的實質就在于培養(yǎng)和建立這種感情”。他呼吁自己的同事們要細心觀察這種感情,深深尊重這種感情,并要竭盡全力用人的這種最高尚美德填滿年輕人的心田。
應當不失時機地教育未來公民懂得這一切。正如從一開始就要教導他們怎樣勞動(雖然他們在年滿18歲的時候才正式參加勞動)一樣,也需要在他們剛懂得愛情的時候就教育他們怎樣去愛。
。ㄕ浴稅矍榈慕逃芬粫男蜓,世敏、寒薇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4.盧梭論愛情教育
一到人覺得他需要一個伴侶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心了。他同別人的種種關系,他心中的一切愛,都將隨著他同這個伴侶的關系同時發(fā)生。他這第一個欲念很快就會使其他的欲念騷動起來。
這個本能的發(fā)展傾向是難以確定的。這種性別的人為另一種性別的人所吸引,這是天性的沖動。選擇、偏好和個人的愛,完全是由人的知識、偏見和習慣產生的;要使我們懂得愛,那是需要經過很多時間和具備很多知識的。只有在經過判斷之后,我們才有所愛;只有在經過比較之后,我們才有所選擇。這些判斷的形成雖然是無意識的,但不能因此就說它們是不真實的。真正的愛,不管你怎樣說,都始終是受到人的尊重的,因為盡管愛的魅力能使我們陷入歧途,盡管它不把那些丑惡的性質從感受到愛的心中完全排除,而且,甚至還會產生一些丑惡的性質,但它始終是受到尊重的,沒有這種尊重,我們就不能達到感受愛的境地。我們認為是違反理性的選擇,正是來源于理性的。我們之所以說愛是盲目的,那是因為它的眼睛比我們的眼睛好,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關系。在沒有任何道德觀和審美觀的男人看來,所有的婦女都同樣是很好的,他所遇到的頭一個女人在他看來總是最可愛的。愛不僅不是由自然產生的,而且它還限制著自然的欲念的發(fā)展;正是由于它,除了被愛的對象以外,這種性別的人對另一種性別的人才滿不在乎。
【致女兒的信教學設計案例】相關文章:
《給女兒的信》教學設計(通用16篇)08-17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10-24
《致女兒的信》備課教案10-18
日月潭教學設計案例10-10
《木蘭詩》教學設計案例(通用6篇)08-30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試題06-13
家長學!鞍咐虒W”《父母課堂》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16
加偏旁識字法教學設計案例(通用10篇)06-22
教學總結反思案例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