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勾踐滅吳》節(jié)選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攻越兵敗而亡,死前囑其子夫差復(fù)仇。夫差練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敗越兵,越幾亡。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勾踐滅吳》節(jié)選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勾踐滅吳(節(jié)選)閱讀
出處或作者:《國語》
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乃號令于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贝蠓蚍N進(jìn)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執(zhí)其手而與之謀。
遂使之行成于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于大王,私于下執(zhí)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zhàn)之國也;三江環(huán)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于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zé)o及已!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將進(jìn)之!碧讎褐G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勾踐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zhí)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行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y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當(dāng)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其達(dá)士,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jié)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zhàn)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zhàn)!”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nèi),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fù)戰(zhàn)!”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jìn)旅退也。進(jìn)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jìn)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于囿,又?jǐn)≈疀],又郊敗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dá)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余何面目以視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滅吳。
勾踐滅吳(節(jié)選)對照翻譯
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后,就向全軍發(fā)布號令說:“凡是我的父輩兄弟及全國百姓,哪個能夠協(xié)助我擊退吳國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向越王進(jìn)諫說:“我聽說過,商人在夏天就預(yù)先積蓄皮貨,冬天就預(yù)先積蓄夏布,行旱路就預(yù)先準(zhǔn)備好船只,行水路就預(yù)先準(zhǔn)備好車輛,以備需要時用。一個國家即使沒有外患,然而有謀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將士不能不事先培養(yǎng)和選擇。就如蓑衣斗笠這種雨具,到下雨時,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現(xiàn)在您大王退守到會稽山之后,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么能算晚呢?”說罷,就握著大夫文種的手,同他一起商量滅吳之事。
隨后,越王就派文種到吳國去求和。文種對吳王說:“我們越國派不出有本領(lǐng)的人,就派了我這樣無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對您大王說,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說:我們越王的軍隊,不值得屈辱大王再來討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獻(xiàn)給大王,以酬謝大王的辱臨。并請允許把越王的女兒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兒作吳國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兒作吳國士的婢妾,越國的珍寶也全部帶來;越王將率領(lǐng)全國的人,編入大王的軍隊,一切聽從大王的指揮。如果您大王認(rèn)為越王的過錯不能寬容,那末我們將燒毀宗廟,把妻子兒女捆綁起來,連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帶領(lǐng)現(xiàn)在僅有的五千人同吳國決一死戰(zhàn),那時一人就必定能抵兩人用,這就等于是拿一萬人的軍隊來對付您大王了,結(jié)果不免會使越國百姓和財物都遭到損失,豈不影響到大王加愛于越國的仁慈惻隱之心了嗎?是情愿殺了越國所有的人,還是不化力氣得到越國,請大王衡量一下,哪種有利呢?”
吳王夫差準(zhǔn)備接受文種的意見,同越國訂立和約。吳王的大夫伍子胥勸阻說:“不行!吳國同越國,是世代互相仇視,互相攻伐的國家,三條江河環(huán)繞著兩國的國土,兩國的人民都不愿遷移到別的地方去,因此有吳國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越國的存在,有越國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吳國的存在。這種勢不兩立的局面是無法改變的。我還聽說,旱地的人習(xí)慣于旱地的生活,水鄉(xiāng)的人習(xí)慣于水鄉(xiāng)的生活,那些中原的國家,即使戰(zhàn)勝了它們,我國百姓也不習(xí)慣在那里居住,不習(xí)慣使用他們的車輛;那越國,如若戰(zhàn)勝了它,我國百姓既習(xí)慣在那里居住,也習(xí)慣使用它們的船只,這種有利條件不能錯過啊!希望君王一定要滅掉越國;如果放棄了這些有利條件,一定會后悔莫及的!
越國打扮了八個美女,送給吳國的太宰嚭,并對他說:“您如果能寬恕越國的罪過,同意求和,還有比這更漂亮的美女送給您。”于是太宰嚭向吳王進(jìn)諫說:“我聽說古時攻打別國的,對方屈服了就算了;現(xiàn)在越國已向我們屈服了,還有什么要求呢?”吳王夫差采納了太宰嚭的意見,同越國訂立了和約,讓文種回越國去了。
越王勾踐向百姓解釋說:“我沒有估計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去同強大的吳國結(jié)仇,以致使得我國廣大百姓戰(zhàn)死在原野上,這是我的過錯,請允許我改正!”然后埋葬好戰(zhàn)死的士兵的尸體,慰問負(fù)傷的士兵;對有喪事的人家,越王就親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親自前去慶賀;百姓有遠(yuǎn)出的,就親自歡送,有還家的,就親自迎接;凡是百姓所憎惡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時辦好它。然后越王勾踐又自居于卑位,去侍奉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吳國做臣仆。勾踐還親自給吳王充當(dāng)馬前卒。
越國的地盤,南面到句無,北面到御兒,東面到鄞,西面到姑蔑,面積總共百里見方。越王勾踐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說:“我聽說古代的賢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來歸附他就象水往低處流似的。如今我無能,只能帶領(lǐng)男女百姓繁殖人口。”然后就下令年輕力壯的男子不許娶老年婦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輕的妻子;姑娘到了十七歲還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男子到了二十歲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孕婦到了臨產(chǎn)時,向官府報告,官府就派醫(yī)生去看護(hù)。如果生男孩就賞兩壺酒,一條狗;生女孩,就賞兩壺酒,一頭豬;一胎生了三個孩子,一胎生了兩個孩子,由官家供給口糧。嫡子為國事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個月的徭役,并且也一定象埋葬嫡子一樣哭泣著埋葬他。那些孤老、寡婦、患疾病的、貧困無依無靠的人家,官府就收養(yǎng)他們的孩子。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供給他整潔的住舍,分給他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糧食,激勵他們?yōu)閲M力。對于到越國來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廟堂上接見,以示尊重。勾踐還親自用船裝滿了糧食肉類到各地巡視,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輕人,就供給他們飲食,還要詢問他們的姓名。勾踐本人也親自參加勞動,不是自己種出來的東西就決不吃,不是自己妻子織的布就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賦稅,百姓中每家都儲存了三年的口糧。
這時,全國的父老兄弟都向越王勾踐請求說:“從前,吳王夫差讓我們的國君在諸侯之中受屈辱,如今我們越國也已經(jīng)上了軌道,請允許讓我們報這個仇吧!”勾踐辭謝說:“過去我們被吳國打敗,不是百姓的過錯,是我的過錯,象我這樣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受恥辱呢?請大家還是暫且不要同吳國作戰(zhàn)吧!”(過了幾年)父老兄弟又向越王勾踐請求說:“越國四境之內(nèi)的人,都親近我們越王,就象親近父母一樣。兒子想為父母報仇,大臣想為君王報仇,哪有敢不竭盡全力的呢?請允許同吳國再打一仗吧!”越王勾踐答應(yīng)了大家的請求,于是召集大家宣誓道:“我聽說古代賢能的國君,不擔(dān)心軍隊人數(shù)的不足,卻擔(dān)心軍隊士兵不懂什么叫羞恥,現(xiàn)在吳王夫差有穿著用水犀皮做成的鎧甲的士兵十萬三千人,可是夫差不擔(dān)心他的士兵不懂得什么叫羞恥,只擔(dān)心軍隊人數(shù)的不足,F(xiàn)在我要協(xié)助上天滅掉吳國。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只有一般人的血氣之勇,而希望我的士兵能做到命令前進(jìn)就共同前進(jìn),命令后退就共同后退。前進(jìn)時想到會得到獎賞,后退時想到會受到懲罰,這樣,就有合乎常規(guī)的賞賜。進(jìn)攻時不服從命令,后退時不顧羞恥,這樣就有了合乎常規(guī)的刑罰了!
吳王夫差派人向越求和,說:“我的軍隊不值得越王來討伐,請允許我用財寶子女慰勞越王的辱臨!”勾踐回答說:“先前上天把越國送給吳國,吳國卻不接受天命,如今上天把吳國送給越國,越國怎能不聽從天命而聽從您呢?我要把您送到甬江、勾章以東地方去,我同您象兩個國君一樣,您以為如何?”夫差回答說:“從禮節(jié)上講,我對越王已有過小小的恩惠了,如果越王看在吳與周是同姓的情分上,給吳一點庇護(hù),那就是我的愿望啊!越王如果說:‘我要摧毀吳國的國土,滅掉吳國的宗廟’,那就請求讓我死吧!我還有什么臉面去見天下百姓呢?越軍可以進(jìn)駐吳國了!”于是越國就滅掉了吳國。
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這篇文章選自《國語》的《越語》上篇。
春秋時的吳、越兩國。雖然國土相接,但在歷史上卻一直是“仇讎敵戰(zhàn)之國”。在連年的互相征伐于廝殺中。雙方互有勝負(fù)。公元前496年。吳王攻打越國,結(jié)果吃了敗仗,傷重而亡。其子夫差即位,誓報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敗越國,越王勾踐率領(lǐng)敗殘人馬退守會稽山上。本篇就是從這里開始記載,直至勾踐滅吳為止。
《勾踐滅吳》是《國語》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記述的是勾踐退保會稽,向吳國請和以后,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的策略,富國強兵,終于滅吳的故事。這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件事。例外,本文裁剪適當(dāng),文章脈絡(luò)清晰,對比手法的運用的成功,都收到了良好的藝術(shù)效果。
賞析
《勾踐滅吳》記述的是春秋末期吳越爭戰(zhàn)的著名歷史事件。越王勾踐在與吳王夫差的戰(zhàn)爭中被擊敗后,以各種屈辱的條件向吳國求和。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忠告,卻聽信了被越國賄賂的太宰豁的讒言,準(zhǔn)許了越國的求和,使勾踐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在經(jīng)過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的長期準(zhǔn)備之后,率領(lǐng)軍隊進(jìn)攻吳國,吳國因此而亡。
文章一落筆直寫勾踐。勾踐失敗后,正率五千殘兵退守于會稽山上。這時的他,是一位失敗后痛定思痛、盼望雪恥復(fù)國的君主。全文分三部分,緊緊圍繞勾踐誓雪國恥這一主要的性格特征展開描寫。首先寫勾踐同吳國求和,突出了他痛下決心、希望東山再起的一面。其次,寫勾踐為打敗吳國所進(jìn)行的多方面的準(zhǔn)備。最后,寫勾踐出征滅吳,一舉獲勝。作者雖從請戰(zhàn)開始,但重點依然落到勾踐雪恥復(fù)仇這一點上。
《國語》簡介
《國語》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國別體著作。他的編纂方法是以國分類,以語為主,故名“國語”。至唐,始有人疑問,或謂之西漢劉向校書所輯,或謂多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陸續(xù)編成,近代包括康有為在內(nèi)的多位學(xué)者懷疑是戰(zhàn)國或漢后的學(xué)者托名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的原始材料整理編輯而成的,將存疑考證。該著作記錄范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約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公元前453年)!秶Z》中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yīng)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秶Z》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作品介紹
《國語》,又名《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相傳為春秋末魯國的左丘明所撰,但現(xiàn)代有的學(xué)者從內(nèi)容判斷,認(rèn)為是戰(zhàn)國或漢后的學(xué)者托名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的原始材料整理編輯而成的!秶Z》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記事。記事時間,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戰(zhàn)國之交,前后約五百年。
相較《左傳》,《國語》所記事件大都不相連屬,且偏重記言,往往通過言論反映事實,以人物之間的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學(xué)價值!秶Z》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nèi)容上偏重于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最大的特點。
《國語》全書二十一卷,《周語》三卷,記載了西周穆王、厲王直至東周襄王、景王、敬王時有關(guān)“邦國成敗”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政治變化的過程!遏斦Z》二卷,則著重記載魯國上層社會一些歷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時期這個禮義之邦的社會面貌。《齊語》一卷,主要記載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采取的內(nèi)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導(dǎo)思想。
《晉語》九卷,篇幅占全書三分之一,它比較完整地記載了從武公替晉為諸侯,獻(xiàn)公之子的君權(quán)之爭,文公稱霸,一直到戰(zhàn)國初年趙、魏、韓三家滅智氏的政治歷史,從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時間長,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國語》稱為“晉史”!多嵳Z》一卷記周太史伯論西周末年天下興衰繼替的大局勢!冻Z》二卷,主要記靈王、昭王時的歷史事件!秴钦Z》一卷、《越語》二卷記春秋末期吳、越爭霸的史實。
作者簡介
《國語》的作者,自古存在爭議,迄今尚未有定論。最早提出《國語》作者為左丘明的是西漢大史學(xué)家司馬遷。他在《報任安書》中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贝撕髺|漢史學(xué)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也記載:“《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按照他們的說法,左丘明為孔子《春秋》作傳后,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盡……稽其逸文,纂其別說……”根據(jù)作傳所剩下的材料,又編輯了一本書,即《國語》。班固、李昂等還把國語稱為《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
但是在晉朝以后,許多學(xué)者都懷疑這類說法。晉代思想家傅玄最先提出反對意見,他在《左傳·哀十三年:正義》引中言:“《國語》非左丘明所作。凡有共說一事而二文不同,必《國語》虛而《左傳》實,其言相反,不可強合也!彼稳藙⑹腊、呂大光、朱熹,直至清人尤侗、皮錫瑞等也都對左丘明著《國語》存有疑問。
宋代以來,包括康有為在內(nèi)的多位學(xué)者懷疑《國語》為西漢劉歆的偽作。
到了現(xiàn)代,學(xué)界仍然爭論不休,一般都否認(rèn)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但是缺少確鑿的證據(jù)。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zhàn)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歷史的人,根據(jù)當(dāng)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jīng)過整理加工匯編而成。他們認(rèn)為:《國語》并非出自一人、一時、一地。它主要來源于春秋時期各國史官的記述,后來經(jīng)過熟悉歷史掌故的人加工潤色,大約在戰(zhàn)國初年或稍后編纂成。
【《勾踐滅吳》節(jié)選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相關(guān)文章:
《秋水》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08-10
《泊秦淮》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05-05
《伐檀》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05-18
《鴻門宴》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07-19
《石壕吏》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04-18
《項脊軒志》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