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舞蹈形體 百分網(wǎng)手機站

傣族舞的分類

時間:2021-03-12 18:06:46 舞蹈形體 我要投稿

傣族舞的分類

  傣族舞不僅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而且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其舞姿優(yōu)美、舞態(tài)婀娜,不僅能展現(xiàn)女士的美妙身段,還可以體現(xiàn)田埂的風度與內(nèi)在溫柔。學跳傣族舞蹈可以讓你美得渾然天成、出塵脫俗。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傣族舞的分類,希望有所幫助!

  一、孔雀舞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這是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流傳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nèi)。

  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征。關(guān)于孔雀舞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領袖召麻粟帶領四千人去尋找幸福,到了“來少勐”后,聽到了水果掉進水中的聲音和魚吃水的聲音,看到孔雀隨著這動聽的聲音跳起優(yōu)美的舞蹈,他們回來后,就模仿這些聲音和孔雀的動作。以鼓、镲來伴奏,跳起孔雀舞。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當舞者跳到高興時,眾人就喝采“吾——吾”,“水——水”,氣氛十分熱烈。孔雀舞有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為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安然漫步、尋水、飲水、戲水、洗澡、抖翅、曬翅、展翅與萬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飛翔……等。

  孔雀舞的動作異常豐富,最常見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余三指如扇形翹起)、眼式(食指與拇指稍靠攏,其余三指如扇形翹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動力腿由腳跟帶動向臀部踢起后全腳掌落地,主力腿隨之屈、伸)等。從舞蹈風格上可歸納如下三類:第一為雄孔雀舞。民間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剛韌。舞姿有明顯的“三道彎”特點。第二為雌孔雀舞。在民間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韌緩慢,舞姿優(yōu)美動作細膩,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轉(zhuǎn)動,體現(xiàn)其含蓄、嫵媚的形態(tài),鼓點輕盈緩慢。第三為小孔雀舞。常采用快速的小顫和保持半蹲狀態(tài)的矮步,小腿靈活輕巧,常用連續(xù)的小聳肩,鼓點快速而輕巧。

  二、鼓舞

  傣族的鼓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單面鼓,傣語稱“光臘楞”。另一種是雙面鼓,傣語稱“光雙臘”。因為單面鼓的形狀象大象的腿,因而起名為“象腳鼓”。

  象腳鼓舞在傣語叫“戛光”或“煩光”(傣語稱鼓為“光”,跳舞為“戛”)!瓣┕狻笔谴鲎宓貐^(qū)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每當栽秧后和豐收時節(jié),就跳起象腳鼓舞以示歡慶。表演時,舞者以左肩背象腳鼓,鼓面對前,鼓尾向下,以右手擊鼓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時也用肘、膝、足跟、腳趾等敲打。象腳鼓舞矯健、粗獷。雙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動作配合緊密,用手敲鼓時,膝部就彎曲。而抬手時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豐富,有“前點步半蹲”、“后點步半蹲”、“踏步全蹲”、“八字步半蹲”,還有以一腿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腳等姿態(tài)的動作,以及吸腿跳、踢腿跳、彈腿跳、跨腿跳等。

  “戛伴光”就是大家圍著鼓轉(zhuǎn)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人民中最普及最盛行的集體舞,它不限地點時間,幾十人幾百人均可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起舞,節(jié)日時通宵達旦歡舞不息。舞蹈樸實熱情,特點突出,婦女膝部的顫動較均勻,多順手順腳的舞動。一般以“蹉步”、“起伏步”、“點步”、“弓箭步”等步伐為主。手的動作較簡單,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繞腕或從腋下向上掏手。大嫂們與老年人在里圈起舞,老人的動作緩慢,膝部起伏明顯,常以大幅度的前俯后仰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他們的動作任意自由發(fā)揮,而在圈外的年輕人,則要求動作統(tǒng)一整齊。戛伴光的.鼓點非常豐富。

  雙面鼓舞在傣語叫“光邦”、“光兩”、“光雙臘”、“光宏”、“光勐央”等,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盈江縣、瑞麗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區(qū)和耿馬縣、滄源縣的勐懂地區(qū),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種鼓舞。此種鼓一頭大、一頭小,兩面均蒙有皮。小雙面鼓長一尺半左右,可橫掛在身上,舞時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擊鼓,動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三道彎造型較突出。大雙面鼓身筐米,直徑六十七公分。需要倆人用竹桿扛起來,舞者雙手掄槌,做云手轉(zhuǎn)身,吸腿、跪蹲等動作打鼓。有的鼓則放在地上打,鼓聲鏗鏘有力。眾人圍成圈,手持鮮花或手巾載歌載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三、魚舞

  魚舞,傣語叫“戛巴”。主要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縣,解放后才逐漸流傳到其它地區(qū)。據(jù)說在傣族發(fā)現(xiàn)了魚并學會捕魚的時候起,就跳起模仿魚兒的舞蹈。魚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舞者身上套魚形道具起舞。魚舞比其它傣族民間舞更為柔和、細膩,靈巧而活潑。主要表現(xiàn)在起伏、柔和的屈膝半腳掌碎步動作上,小跳敏捷活潑,表現(xiàn)魚兒在風平浪靜的水中漫游時,常采用全腳或半腳掌屈膝碎步行走,沒有起伏,雙手和上身只向左右擺動。在表現(xiàn)魚兒戲水或與急流搏斗時,常采用小跳、小蹦子、小翻身等跳躍性動作,形象生動逼真。

  魚舞多采用魚形手式(一手以手心蓋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或以雙手向外劃圓和雙臂在后擺動為典型動作。

  魚舞的鼓點比較緩慢、輕盈,豐富的鼓語不亞于孔雀舞。

  四、大鵬鳥舞

  大鵬鳥舞,傣語叫“戛倫”。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節(jié)日里跳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大鵬鳥舞矯健、粗獷,動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現(xiàn)大鵬鳥與雨神搏斗的動作和氣質(zhì)。動作變換快速有力,造型時間較長“三道彎”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場動作一般是大跳接一個大的舞姿造型,表現(xiàn)大鵬鳥從空中迅猛疾下的氣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張開成扇形)和掌式手型,這些手式加強了動作的力度。

  大鵬鳥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過去舞蹈時帶大鵬鳥型道具和面具,現(xiàn)多已棄之不用,使舞蹈動作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鼓點異常豐富,鼓聲深厚有力。

  五、鷺鷥舞

  鷺鷥舞,傣語叫“戛央”、“戛洛央”。是青年人在喜慶佳節(jié)時跳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潞西縣一帶。過去,舞者要身著雪白的衣裳,雙肩披上兩條鮮紅的綢帶起舞,現(xiàn)在已不多見。

  鷺鷥舞一般以對舞為主,動作相對,隊形多是兩橫排分左右出場,相遇后變成兩豎排、四排、兩個圈等。常由一人指揮變換各種動作和圖形。

  鷺鷥舞的動作簡單、優(yōu)雅。舞步的節(jié)奏處理與其它傣族民間舞不同,弱拍時雙膝快速彎曲,動力腿敏捷地抬起,重拍時雙膝韌性伸直,動力腿同時輕盈地全腳掌落地,形象地模仿了鷺鷥行走的動作。有雙手在胸前拍掌及拱胸等特殊動作。鼓點輕盈簡單。

  六、花環(huán)舞

  花環(huán)舞,傣語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qū)。如今只在盛大的節(jié)日時才跳,已變成一種有組織的舞蹈表演。從很早的年代起,每當潑水節(jié)和其它宗教節(jié)日來臨時,小伙子和姑娘們就成群結(jié)隊到深山密林和江邊采集最鮮艷最美麗的花,然后打著象腳鼓載歌載舞把鮮花送到緬寺搭成花亭……,這一古老的習俗至今流傳在傣家村寨。

  花環(huán)是在長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鮮艷的花朵做成,舞時雙手握住花環(huán)的兩端,在移動步伐的同時,著重于花環(huán)的變化。并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ōh(huán)舞跳到極樂時,由一人指揮,舞者一起由慢板轉(zhuǎn)入快板,有踮步、“頓錯步小跳”等動作。

  七、刀舞和棍、拳、棒舞

  傣語稱刀舞和棍、拳、棒這類舞為“煩整”、“戛整”、“令整”。是男性的舞蹈。流傳于廣大的傣族地區(qū),與漢族的武術(shù)類似。

  刀舞傣語叫“戛拉”或“煩拉”。動作有力、剛健,多采用“大八字跺步”、“彈腿”、“踢腿蹭跳”和“深蹲滑行”等步伐,這些動作在傣族民間舞中很少出現(xiàn)。刀舞有單刀、雙刀、短刀和長刀(類似劍)等種類及本地、內(nèi)地、緬甸等不同的流派,各種流派有自己嚴格的表演程式和動作。可由一人至十幾人表演,舞時無伴奏,或以象腳鼓伴奏

  棍、棒、拳術(shù)與刀舞基本相似。

  八、戛朵

  戛朵亦稱“煩朵”,是一種道具舞。此舞過去在盛大的宗教節(jié)日才跳,至今僅流行于耿馬縣孟定和孟連縣一帶。

  “朵”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據(jù)說有獅子頭、狗嘴、鹿角、長頸、細毛。漢語把此舞稱為“馬鹿舞”。

  戛朵至今仍帶道具跳,道具身長一丈,頸長八尺,用竹篦編成四十五公分的圓圈,外面用布包起來,剪碎的白紙粘在上面做為羽毛。一般由倆人合作扮一只馬鹿,前面的舞者飾馬鹿頭和前半身,用棍支撐頸部做劃字動作,后面的舞者掌握尾部,向兩邊做敏捷的小跳及跌撲、騰轉(zhuǎn)等動作。舞步、鼓點均與孔雀舞相似。

  九、其它種類的傣族民間舞

  1.依拉賀舞,也稱“煩依賀”。流行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帶。在傣歷新年“潑水節(jié)”和“開門節(jié)”或喜慶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歡跳此舞,因每段唱詞后面都有“依拉賀”做襯詞而得名。依拉賀舞的特點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語稱“戛吆”。流行于耿馬縣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據(jù)說蝴蝶舞是為了賽舞時別開生面而創(chuàng)作的。表演時舞者將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飛舞的形態(tài),其動作和鼓點都與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處。

  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縣一帶。那里炎熱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都離不開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動作有“扛帽”、“體前滾帽”、“滾肩帽”、“擺帽”等,舞時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彎造型,但不明顯。

  4.臘條舞,傣語稱“戛甸”。是一種表演性的儀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雙版納一帶。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雙手托住點燃的臘條,做掏手、向外劃圓等動作。

  5.雞舞,傣語稱“戛該”。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的兒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雞覓食、相斗等動作,以跳的時間長、速度快為勝。沒有樂器伴奏,一般由孩子們數(shù)數(shù)而舞。

  6.十二馬舞,傣語稱“馬西雙”,是由十二個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潞西縣等地。表演者腰間套系馬形狀的道具,一手拉韁繩,一手拿扇,以半腳掌碎顫跑步為主,變化各種隊形。一般演唱十二個月的勞動,有時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边^去只在宗教節(jié)日或土司結(jié)婚、繼位時才跳,主要流行于滄源縣勐懂地區(qū)。以唱為主,內(nèi)容有唱結(jié)婚、愛情及十二個月的生產(chǎn)勞動等。舞時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動作與戛伴光舞相似。

  此外在金平縣還流傳有表現(xiàn)勞動生活的“劃船舞”、“摘花舞”、“撈魚舞”、“走路舞”等,流傳在金平縣的扇子舞據(jù)說是一種打鬼時跳的儀式舞蹈。

  流傳在耿馬縣孟定地區(qū)的“大象舞”傣語稱“戛張”。由倆人套系大象形狀的道具,模仿大象走步、敬禮等動作,由一人持紅手帕引象而舞。

  流行于西雙版納的“婦女舞”,輕盈柔和。

  流行于瑞麗縣的“戛洛響”,是一種模仿小鳥跳的舞,與小孔雀舞相同。

【傣族舞的分類】相關(guān)文章:

1.傣族舞性質(zhì)的分類

2.傣族舞的表演形式-傣族舞的特點

3.民間舞傣族舞教案

4.什么是傣族舞

5.蒙古舞的分類

6.民族舞蒙古舞的分類

7.街舞的分類

8.民族舞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