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華戲曲的審美精神
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孕育出的一道亮麗景觀,作為唯一一個有著數(shù)千年史前史、800年興盛史、300個聲腔劇種和5萬個劇目累積量、覆蓋城市鄉(xiāng)村廣大幅面和十幾億民眾、生生繁衍至今而順勢長入現(xiàn)代社會的舞臺藝術門類,它成為人類三大古老戲劇樣式(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戲曲)的唯一存活體,葆有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與莎士比亞齊名的劇作家湯顯祖、世界三大愛情經(jīng)典劇作之一《西廂記》(與《沙恭達羅》、《羅密歐與朱麗葉》并稱),其舞臺綜合性發(fā)展到精淳的地步,其美學原則使之成為人類寫意型藝術的典型代表,得以自身的獨特與豐富,自立于世界藝術之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華戲曲的審美精神,歡迎瀏覽。
在中國文化發(fā)展演變的悠久歷史中,戲曲一直在孕育、變化和茁長。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史的后期,戲曲活動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構成方式,戲曲在它的肌體中挾帶了中國文化的眾量因子,要了解中國文化,不能不了解戲曲。
廣袤的覆蓋率。
戲曲對于中古以后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形成了全面覆蓋。從空間意義上說,經(jīng)過繁衍生息而形成的眾多地方劇種,對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形成了靡有孑遺的覆蓋。漢族地區(qū)有京劇、秦腔、山西梆子、豫劇、川劇、粵劇、越劇、黃梅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白劇、藏劇、侗劇、傣劇,中華大地上可說凡有入居處皆有戲曲,這在世界文化中是一大奇跡。從時間意義上說,遍布城鄉(xiāng)的勾欄戲館、街臺廟臺上絲弦鑼鼓終日不絕的演出,成為民俗文化生活的主要景觀。從介入深度上說,戲曲文化幾乎是地覆海涵、包羅萬象,民間年節(jié)慶典酬神許愿、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都被戲曲壟斷,幾乎一切生活工藝都圍繞戲曲內(nèi)容制作——建筑雕塑、居室裝飾、器物裝飾、繪畫、年畫、泥塑、剪紙、刺繡、瓷器、漆器、金銀玉器皆如此。覆蓋率還可以作另外一種層面的理解。例如戲曲創(chuàng)作對于中國傳統(tǒng)題材的全面覆蓋:積累起來的數(shù)萬個劇目,其內(nèi)容從上古開辟神話到全部24史幾乎敷衍凈盡,一直延伸到現(xiàn)當代生活。不同的劇種又各有自己的曲調和表演特色,形成對多樣審美風格的覆蓋,也形成對不同流行地域的覆蓋。
深入的影響力。
宋代以后中國傳統(tǒng)社會進入民俗階段,由幾千年禮樂文化培養(yǎng)出的正統(tǒng)意識日漸化生為民俗,形成文化生活傳統(tǒng)。其中戲曲作為溝通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最重要橋梁,影響日益深入民間,成為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載體。而它禮樂合一的表達形式,進入并牢牢占據(jù)著村落社區(qū)的精神空間,孩子從小就在其中濡染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墨色,如魯迅小說《社戲》里所描寫的生動情形那樣。古代小民特別是婦女沒有條件念書,他們的歷史知識和文化觀念多從看戲中來,他們同時也從戲曲演出中得到娛樂,清代李綠園小說《歧路燈》在這方面有著十分詳盡的描寫。沒有讀過書的小民許多從看戲中增長了見識增加了學問,明代文人凌濛初曾感嘆他的丫環(huán)家奴們看多了戲以后,一個個“命詞博奧,子史淹通”。清代詩人趙翼寫有絕句一首,感嘆經(jīng)?磻虻募移驼f起歷史掌故來竟然比自己知道的還多,說是“老夫胸有書千卷,翻讓童奴博古今”。甚至有些士大夫還把看戲和讀書的功用相加,認為兩者可以相輔相成。
傳統(tǒng)文化性格的體現(xiàn)。
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審美趣味乃至文化性格,都受到戲曲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塑造。戲曲體現(xiàn)的是正向的道德導向,它把歷代淘洗積淀而成的傳統(tǒng)道德意識作為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以之為準選擇題材和確定價值評判標準,將其轉化為舞臺形象,從而進行傳統(tǒng)倫理的宣示與傳播。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如果說老莊、孔孟、李杜表達的是知識人格,儒釋道折射的是精神之光,戲曲呈現(xiàn)的就是世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清人焦循《花部農(nóng)譚》自序因而說地方劇種演戲,“其事多忠孝節(jié)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戲曲濃縮了古代社會的政治史和精神史,提供了前人經(jīng)驗和教訓,表現(xiàn)了人世苦難與溫馨,它善惡分明、懲惡揚善、褒忠貶奸,傳達了廣大民眾的理想和愿望,它因而成為傳統(tǒng)道德與價值觀的承載物——中國人的善惡觀念從中而來,忠孝節(jié)義觀從中而來,審美能力和情趣從中而來。戲曲承載的眾多文化負載,因而成為中國人性格的組成部分,成為中國人文化性格的核心,成為我們今天的生命基因。當然,戲曲也承載了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例如傳統(tǒng)戲里不乏愚忠奴性、姻緣果報、兇殺色情內(nèi)容,但這些也長期受到社會清議的自然調節(jié)和抵制。
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戲曲的精神輻射力,更深刻地體現(xiàn)在它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上。戲曲不同的聲腔劇種,是戲曲與各地不同方言、曲調和生活習俗結合的結果。各地曲調由于不同方言的作用形成不同的地方風味,比如山西人唱《蘭花花》,蘇州人唱《好一朵茉莉花》,兩者一粗獷率真一纏綿細膩風味大不相同。腔調區(qū)分自古以來即形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地民歌不同于中原,越歌又不同于楚歌,六朝時的吳歌、西曲構成與北方民歌完全不同的樂歌體系,元代的戲曲腔調分為南曲和北曲,明代南曲在江浙贛閩粵流傳,產(chǎn)生出十幾種變體如昆山腔等,昆山腔發(fā)展為今天的昆曲,此外各地仍有大量的民間歌調流行,又形成后來的各路聲腔劇種。離家在外,鄉(xiāng)音鄉(xiāng)曲鄉(xiāng)俗就成為鄉(xiāng)情的寄托物,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詩說:“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编l(xiāng)音曲調有著濃重的移情作用:“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表椨鸬嫩蛳轮當【蛿≡诹恕氨榈爻琛。地方劇種興起后,不同地域觀眾都培養(yǎng)起了對家鄉(xiāng)劇種曲調的熟悉感、親切感和牽情感,走遍天涯海角,只要聽到家鄉(xiāng)曲調,心底就會涌起五味俱全的復雜情感。在外地看家鄉(xiāng)戲的活動,常常會演變?yōu)槊袼卓駳g的盛會。眼下我們面臨全球化背景中保護本土文化資源、守望精神家園的重任。鄉(xiāng)音鄉(xiāng)曲鄉(xiāng)俗是中國人尋找情感寄托、身份認同和精神歸屬的對象,是我們最重要的精神家園之一。
戲曲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瑰寶,是因為它有著獨特的審美基因與功能。戲曲的審美原則決定了它是一種突出提倡假定性的戲劇,它與西方寫實戲劇制造舞臺幻覺的意旨相背離,坦率地承認演戲就是演戲而不是別的什么,通過符號化、象征化、裝飾化的表意手段,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出帶有強烈形式美感的情境,從而傳達特定的情感體驗。
綜合性。
戲曲可以根據(jù)感情表達的需要隨意驅遣歌唱、舞蹈、念誦、表演等手段輔助行動,而不受現(xiàn)實生活情景的限制,詩、歌、舞同臺的綜合性成為它的本質特征,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戲曲熔鑄自身的綜合藝術體經(jīng)歷了長期的過程,一部中國戲曲形成史,就是一部不斷融括歌唱、舞蹈、對白滑稽劇、說唱、雜技、繪畫、器樂伴奏等諸多表演藝術因素,使之走向內(nèi)在融合的歷史。
寫意性。
戲曲通過綜合化的舞臺手段來表現(xiàn)生活,因而是“表現(xiàn)性”的藝術。馬鞭一搖就是在路上走馬,船槳一晃則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圓場則是人在急速行路——戲曲表演與生活動作拉開了距離。戲曲對于生活的擷取是極具選擇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體驗和感悟、心情與心境,重在將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狀態(tài),通過比喻、象征、對比、夸張等手法表現(xiàn)出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從而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昆曲《荊釵記上路》錢流行失去女兒后,女婿接他前去同住,他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來的卻是“景蕭蕭”、“古樹枯藤棲暮鴉”的意象,“自嘆命薄,難苦怨他”的心境,“嘆衰年倦體奔走天涯”的凄苦。把人物的主觀情感同客觀景物揉為一體,客觀景色經(jīng)過人物感情過濾之后轉換了寓意,從而表現(xiàn)出特定環(huán)境中活動著的人的精神面貌,這就是戲曲敘事抒情的情景交融效果。
程式性。
前人經(jīng)驗被后人反復使用,就成了程式。武將的“起霸”動作—披甲扎靠,最初是明代演員為表演《千金記》里霸王項羽半夜聽到軍情、進行披掛穿戴而設計的一套動作,后人覺得很美,運用到其他武將身上,這套動作就成了程式。程式通常是夸張、放大并經(jīng)過抽象、美化了的生活動作,它更加強調、突出、集中,更加具備節(jié)奏感、韻律感和美感,因而更具表現(xiàn)力和舞臺戲劇性。
虛擬性。
戲曲通過虛空舞臺、虛擬動作構筑起假定性的世界,依賴于觀眾想象的補充完成藝術創(chuàng)造,這與西方寫實戲劇通過逼真布景、實體道具、生活動作制造仿真世界不同。程式化的虛擬動作是戲曲表演一個鮮明的特點,它通過演員與觀眾的心理默契和協(xié)作,取得對一些物體的象喻理解:一鞭代馬、雙旗為車、持槳為船、疊桌為墻、方布為城,使有限的舞臺時空具備了更宏闊的表現(xiàn)度。戲里的上馬、下船、上轎、下樓、開門、關門動作都是虛擬出來的,但它得到觀眾的認可。
時空自由性。
戲曲隨著演員的表演而發(fā)生、變化、消失的時間和空間是一種自由流動的時空。一個圓場就是人行千里路,一個趟馬就是馬過萬重山,演孫悟空的演員翻一個筋斗就是十萬八千里,它首先體現(xiàn)為場與場之間時空的流動,主要采用連續(xù)性的人物上下場手法來體現(xiàn),不同于西方寫實戲劇的分幕和分場結構!盁o窮物化時空過,不斷人流上下場”, 戲曲演員用身段動作創(chuàng)造空間結構和時間流程,就對舞臺時空采取了一種超脫的態(tài)度,既不考慮舞臺的空間利用是否合乎生活法度,也不追究劇情的時間轉移是否符合常理,戲曲因而擁有了時空伸縮的自由。
今天,華人的足跡遍及全球,我們也到處聽得到地方戲曲唱腔在世界各地的回響。如果說,在中國有哪一種藝術樣式是全民的,體現(xiàn)了最為廣泛的審美趣味和欣賞口味,成為從宮廷到文苑到市井到鄉(xiāng)村一致愛好的對象,那就是戲曲。中華文化和人類文明因有戲曲而豐富、而完滿、而驕傲。
中國戲曲的發(fā)展
萌芽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chǎn)生原始歌舞,并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fā)展與提高。如在許多古老的農(nóng)村,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tǒng),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并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繁榮
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逐漸產(chǎn)生了職業(yè)藝術和商業(yè)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元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chuàng)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臺的繁榮時期。
延展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nóng)民歡迎的戲是產(chǎn)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陽腔,昆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xiàn)了名列“同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fā)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戲曲的主要特色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后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tǒng)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這種綜合性是世界各國戲劇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國戲曲的綜合性特別強。
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jié)奏統(tǒng)馭在一個戲里,達到和諧的統(tǒng)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jié)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征是虛擬性,舞臺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夸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中國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guī)范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shù)胤Q為有規(guī)則的自由動作。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征。這些特征,凝聚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中華戲曲的審美精神】相關文章:
中國戲曲的起源04-24
戲曲文化的歷史起源10-20
戲曲表演的虛擬手法02-21
戲曲基礎知識介紹03-22
中國舞與戲曲中的水袖07-25
中國主要戲曲簡介06-15
關于戲曲臉譜的顏色知識09-06
中國戲曲的種類及簡介02-19
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審美觀方法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