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長應該怎樣避免孩子變成熊孩子
據(jù)參考消息報道,隨著先進技術不斷創(chuàng)造前所未有的舒適、便捷的生活以及更多的選擇,父母如何才能讓孩子領會辛勤工作和紀律嚴謹?shù)暮x?他們怎樣才能與那些產(chǎn)生反作用的消極信息競爭,避免后者影響自己的孩子?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網(wǎng)站9月23日刊文稱,吉姆·泰勒是舊金山的一名心理學家,著有《你的孩子在傾聽:他們需要從你那里聽到的9條信息》等著作。泰勒說:“孩子們在流行文化中崇拜的人基本都是些被寵壞的壞孩子,不管是賈斯汀·比伯、米利·賽勒斯還是職業(yè)運動員或者電視真人秀明星!
這些流行偶像中的許多人都符合泰勒對于“被寵壞的孩子”的定義,即:“無論他們干得好還是壞,或者什么都不干,他們都能得到想要的東西!碧├照f:“流行文化排斥了其他所有正面積極的信息”,而這些積極信息正是以前的孩子們通過社交圈子獲取的內(nèi)容。而且家長們通常很少有時間向孩子傳授怎樣的行為是符合道德的。他說:“如果你不得不選擇是圍在餐桌前吃完飯,還是幫孩子洗澡,或者坐下來討論價值觀和你對孩子的期待以及孩子做錯事的后果,我想你肯定會選擇前兩者。”
此外,如今的廣告刺激了孩子對于玩具的渴望,使得身負沉重稅負的父母們越來越難以對取悅孩子的想法說不。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心理學家理查德-布羅姆菲爾德說:“我們就像是在對抗一場海嘯。我父母那一代人的父母經(jīng)常說"不"。他們會在聽到問題之前就毫不猶豫地說"不"!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孩子的行為不妥?當然會知道。北卡羅來納州一家親子教育咨詢機構創(chuàng)始人艾米-麥克里迪說,有一些信號值得警醒。其中包括:經(jīng)常縱容孩子避免參與某個場合,孩子說話很無禮,或者認為自己是“宇宙中心,并且想要當家做主”。
麥克里迪在一份電子郵件中寫到:“然而,有些被認為是"熊孩子"的行為僅僅是孩子在感到壓力過大、疲倦或者饑餓時的正常反應。重要的是,父母應當首先思考為什么孩子會作出這些行為!
文章認為,從這一點出發(fā),父母們應當教育自己的孩子,怎樣在某個特定環(huán)境中作出符合自己年齡的行為,然后進行情景演示,并且解釋如果行為不當會產(chǎn)生怎樣的后果。例如,父母可能會告訴孩子吃飯時不要隨意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否則就得立刻離開餐廳,在車里等到其他所有人都吃完晚飯后再去吃飯。如果孩子在晚飯時真的在座位上爬上爬下,麥克里迪建議父母冷靜地堅持自己的原則。
在抑制“熊孩子”行為方面,布羅姆菲爾德提出了一條經(jīng)驗法則:“少買,少做”—盡管他承認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他說:“一個什么都能得到的孩子是不會心存感激的。從來不等待的孩子是永遠不會擁有耐心的!
他說,不要跟孩子做交易,也絕對不要賄賂他們。僅僅因為行為得體就獎賞他們只會讓未來的成本進一步增加。與其因為完成家庭作業(yè)或者做家務就獎勵孩子吃冰淇淋,不如在他們做好事時給予其精神獎勵。
此外,不要對自然產(chǎn)生的后果進行干預。例如,他說,如果玩具壞了,僅僅對孩子表示同情即可,不要忙不迭地換一個新的。這一做法的意圖是讓孩子學會韌性,并且克服挑戰(zhàn),盡管他們處在一個十分關愛支持他們的家庭里。
專家表示,關鍵在于設定一個底線,并且堅持這個底線。家務、零用錢和夏季短工(最好是體力勞動,能夠教會孩子感同身受和看待問題的正確方法),這些都能夠向孩子展示行動與后果之間的關系—這對于高素質(zhì)的孩子和大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品質(zhì)。
泰勒說:“被寵壞的孩子根本上說都是一些心存恐懼的孩子,因為他們對于自己的生活沒有真正的控制。他們的所作所為沒有任何效果。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要相信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力。如果有些事情不那么順利,我們可以有所應對。”
【家長應該怎樣避免孩子變成熊孩子】相關文章:
家長應該制止孩子第一次的耍熊行為指導05-05
熊孩子作文10-15
懲罰熊孩子的妙招01-16
熊孩子作文(推薦)12-21
怎樣判斷孩子多動癥12-07
怎樣開發(fā)孩子智力11-06
怎樣給孩子立規(guī)矩07-03
熊孩子作文錦集[13篇]11-19
怎樣和初中孩子交流03-07
怎樣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