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讀后感
上完人教版小學六年級第四單元15課《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心中有很多的話想說。
其一,他們讓我感動。
這篇著名的文章飽含著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對家園土地深深的眷戀,我不禁為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而震撼、感動。
他們的生活雖然處于最為原始的狀態(tài),但他們滿懷感激之情,感激自然給了他們美麗的藍天白云、阡陌縱橫的耕地、如黛的群山、青蔥的草地,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給他們那么多相處的動物伙伴,所以他們只是拿取足夠生活的資源,所以他們把這世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蟲一獸都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用主人的身份去保護這片美麗的家園。
現(xiàn)在的社會、科技日益繁榮昌盛,而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也欲演欲烈,人們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砍伐森林,興修水利,推山筑房…….
從近處來看,這些也的確能夠改變人類的生存質量,但對于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又有多少呢?于是我想,是不是生活的繁榮程度越高,人類對于自然的無知更為顯著,因為物質生活的繁榮可以來源于高新科技,而自然只能奉獻最為原始的東西。
如果自然有知,不知道她會為人類的發(fā)展感到高興還是為人類的愚昧、淺薄感到心痛。
文中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他們深深地懂得如果家園受到破壞,而人類又不能及時補救,那么對地球的傷害都將演變成對人類自身的傷害。
如果家園遭到毀滅,人類又怎能獨善其身,他們是多么睿智,懂得這其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其二,一個國家是否需要對外擴張來繁榮自己。
西雅圖和他的同胞們雖然是那么的眷戀和不舍自己的土地,但是面對強勢,他們放棄了自己珍愛的土地,對白人諄諄告誡,要善待土地,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植物,不舍中包含了太多的無奈于痛苦,配樂朗讀課文的時候,學生滿含憂傷、滿含深情地朗讀,“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我似乎聽到了那個來自叢林深處的吶喊,不知道在那個19世紀50年代,想購買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領地的“華盛頓特區(qū)”的白人領袖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其三,人類應該怎樣對待自然。
是讓這些資源發(fā)揮最大的效益為人類提方便,還是保留他們原來的摸樣?大自然無私地給人類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有些資源可以再生,有些資源則不能再生,對于可以再生的資源,我們可以按計劃利用,對于不能再生的資源,我們是否可以在不傷害自然的前提下開發(fā)或創(chuàng)造替代品,保證資源的延續(xù)性。
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一點利潤大肆開發(fā)、利用。
記得曾經(jīng)看過一篇報道,講述日本國內制訂了一項環(huán)保政策,限制砍伐日本本土的樹木制作一次性方便筷,日本所有國民使用的筷子96%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而日本的森林覆蓋率接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自然環(huán)境最好的國家之一。
我們中國的森林覆蓋率不到17%!日本人吃頓飯都是以中國森林資源的流失作為代價的!筷子用過以后進行回收,打成原生木漿,搖身一變,成為高價新聞紙出口到中國。
而以前出口方便筷的韓國也轉變做法,不再生產(chǎn)方便筷。
很多國家,都采用教材循環(huán)利用的做法。
不少孩子在教材剛剛拿回家時,第一件事就是找質地優(yōu)良的包裝紙做書皮,在此后的使用過程中對教材也是倍加愛護。
他們往往會在教材某個不妨礙使用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字,為的就是假如后來的使用者發(fā)現(xiàn)書籍發(fā)生了破損可以向上追查責任,從這種細致的地方就開始樹立個人信用的習慣與觀念。
因此,國外很多教材都是經(jīng)過了很多次倒手,而里面卻根本沒有折疊涂鴉之類的痕跡,也在這個過程中灌輸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對于書籍負載的人類文明的敬重與維護。
我們的國家是否應該反思這些行為?
從整個地球來看,這些國家的做法也只是從自己本國的利益出發(fā),試想當全球環(huán)境都開始惡化的時候,這一兩個國家還能有這樣的環(huán)境優(yōu)勢么?想必終究也會被拖垮吧,所以只有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和那位印第安人的酋長西雅圖一樣,有著長遠的目光,懷著對自然的敬畏,才能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
【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案06-19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案11-20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語文教學設計11-19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語文教學設計11-26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設計09-21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精選教學設計09-21
精選《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設計09-24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教學設計04-06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