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上元侍宴》原文賞析
《上元侍宴》,是宋代詩人蘇軾所作的一首七絕。封建時代皇帝臨朝,禮儀最繁瑣,等級最森嚴,皇帝高高在上,臣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此詩描寫上元之夜群臣在殿前等待皇帝駕臨的景況。詩人借仙風、通靈殿、紅云、玉皇來比喻宋宮景象以及宋朝皇帝,雖為歌功頌德之作,亦可見其構(gòu)思之奇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上元侍宴》原文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上元侍宴
作者:蘇軾
淡月疏星繞建章,
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
一朵紅云捧玉皇。
注音:
dàn yuè shū xīng rào jiàn zhāng ,
xiān fēng chuī xià yù lú xiāng 。
shì chén hú lì tōng míng diàn ,
yī duǒ hóng yún pěng yù huáng 。
翻譯:
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圍繞在建章宮,皇宮的氣象猶如仙境一般,香煙繚繞。文武百官畢恭畢敬地站在通明殿前,等候皇帝駕到,這場景,就象一朵朵紅云捧著玉皇大帝一般。
字詞解釋:
上元:指陰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
侍宴:臣子赴皇帝的宴會。
淡月:淡淡的月光。
疏星:稀疏的星星。
建章:漢代的皇宮名,這里借指宋代皇宮。 即建章宮。
仙風:這里喻宮中吹來的風。
御爐:皇宮中用的香爐。
鵠立:像天鵝般引頸直立。
通明殿:玉皇大帝宮殿名。借指宋皇宮。
紅云:比喻穿紅袍的侍臣。
玉皇:天宮中最高的統(tǒng)治者,借指宋帝。
創(chuàng)作背景
元祐七年八月,蘇軾自揚州以兵部尚書詔還,九月到京,后遷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守禮部尚書任。此詩是元祐八年(1093)陰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蘇軾侍從皇帝觀燈而作的“應制詩”,寫了元宵夜皇帝舉行宴會而群臣陪飲的所見所感,為宋王朝歌功頌德。
賞析:
首句“談月疏星繞建章”描繪出仙境般的宮殿外觀:淡淡的月光清冽,寥寥的寒星閃爍,巍娥的宮殿在它們的環(huán)繞下,恍若天上宮闕,縹緲猶如仙境,照映著雄偉的建章宮。月謂“淡”,星謂“疏”,有兩重含義。一是實寫正月十五特有的景象。十五月圓,群星自然隱爍稀疏,不可能繁星滿天。而時值冬末春初,月光寒淡,不會象八月十五皓月當空,清光四溢。所以暗示了時令;二是要使月和星與建章(宮殿)構(gòu)成一組完整意象。詩人用了個“繞”字點明宮為主,星月為賓的關系,為全詩定下了飄飄若仙的基調(diào)。同時,也以宮殿與星月的關系來暗示君臣關系,從而為詩的最后兩句實寫埋下伏筆。
次句“仙風吹下御爐香”承上而來,將上句創(chuàng)造的氣氛坐實為仙境。寫宮殿內(nèi)景:似是天上宮闕,陣陣仙界之風吹過,吹送著御爐前的裊裊香煙,使偌大的皇宮清香流蕩。詩人以馥郁香氣的到來,暗示了皇帝即將駕臨。
三句“侍臣鵠立通明殿”,照應詩題“待宴”。寫侍宴的群臣像鴻鴿一樣,引頸肅立,宮殿滿堂生輝,氣氛莊嚴而祥和。此時,群臣們靜立恭候皇帝駕臨,但詩人此時已猶如置身仙境、浮想聯(lián)翩�!谤]”,一說指天鵝,一說為鶴。這里應理解為鶴。因為不僅鶴立與鵠立是同義詞,而且更重要的是釋成鶴更增強了仙界的氣氛。鶴在古人看來是仙鳥,稱為仙鶴,認為它們是神仙的座騎。在詩人眼中,此時群臣們象仙鶴一膠引頸挺立,靜待主人的騎乘�!巴鞯睢�,表面上指舉行宴會的宮殿燈火通明,金碧輝煌,而實際雙關天上玉帝的宮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透徹,故為通明殿�!� (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誤明星保留傳》)典故的妙用,更增添了仙界氣氛。
末尾“一朵紅云捧五星”突出畫面的主題:像朵朵紅云烘托朝陽一樣,身著紅袍的侍臣們簇擁著皇帝,場面熱烈壯觀。這本是指皇帝駕臨筵席,但詩人夸張地寫成在玉階紫殿上,紅霞千朵,金光萬道,簇擁營天上至高統(tǒng)治者玉皇大帝出現(xiàn)�?梢姡娙嗽缫迅械街蒙碛谙删�,水到渠成地產(chǎn)生了這種幻象。
個人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上元侍宴》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送柴侍御原文及賞析03-06
金菊對芙蓉·上元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1-08
鷓鴣天·上元啟醮原文及賞析09-03
宴散原文及賞析04-23
送韓侍御之廣德原文及賞析09-05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原文賞析及翻譯03-31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原文及賞析01-03
鷓鴣天·上元啟醮原文及賞析(通用)09-21
上元夜六首·其一原文及賞析09-17